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吉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吉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并决定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明确规定,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这并非孤例,在吉林立法对“啃老”说不之前,已有江苏、山东、昆明等多个地方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中,明确了老年人有权拒绝年轻人“啃老”的相关规定。
时下,“啃老”现象的确已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立法能否有效保护老年人法律权益,“啃老族”如何才能减少?已经辛苦大半辈子的父母能拒绝被“啃”吗?普通的老年人、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想法?
有的主动“啃”有的被动“啃”
“你说说,这么大小伙子,既不成家也不立业,平时还要吃好的穿好的,我们老两口劝也劝不动,骂也骂不走,自己都到快要退休的年龄了,却还要跟年轻人一样拼命工作养家,本来以为把儿子养大了就轻省了,谁知养出了个‘啃老’的儿子,这往后可怎么办啊!”如今,关先生和朋友在一起时,最怕聊子女的情况。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啃老”的形式和程度也是千差万别的,除了那些完全不工作专“啃”父母者外,还有很多家庭存在各种形式的间接“啃老”,比如把孙辈全部扔给老人。
北京的郑大妈,儿子媳妇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收入也还算可观,可年轻人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工资收入基本没给过老两口。很快,孙子出生了,老两口一手包办带孙子。在郑大妈看来,自家儿子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啃老”。“抚养自己的下一代,本来就该他们自己出钱出力,怎么现在全成了我们的事了。”
“综合分析来看,‘啃老’族中,有的是不想‘啃老’,但因处境不好而不得不如此,当然也有好逸恶劳,想让父母养活自己一辈子的人。其中,有一部分是掌握技能差、在市场上就业困难、年龄偏大的下岗人员,但近年来,更多出现的是年轻的‘啃老’族,他们有一定学历、却处于失业状态,与传统的下岗失业人员不同,这个群体可能更适宜用‘不就业者’来描述。”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罡对本报记者分析说,“年轻一代普遍对就业工作有较高的要求,住房、购车等社会压力对其影响较大,加之很多家庭父母的溺爱和庇护,导致不少人逃避压力选择‘啃老’。”
各有心结 一言难尽
虽然说起“啃老”大家都深恶痛绝,可是仔细探究起来,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不论是“啃老”的年轻人,还是被“啃”的老年人,大伙儿说起来都是满腹纠结。
关先生虽然对辞职回家的儿子有诸多不满,可这个儿子曾经也是他们夫妻俩的骄傲。“现在想起学生时代的儿子,还是挺自豪的。在学校总被老师表扬;刚工作时,儿子也是挺努力的,只是社会竞争太激烈了,他有些不适应。我们舍不得把他逼得太狠,只能盼着他哪天能发愤图强,挑起大梁吧。”关先生的生活便在这样一天天的无奈中继续着,只是他们夫妻两一度憧憬的周游世界的退休生活,现在看来已经遥遥无期了。
那么,“啃老族”又是怎么想的呢?一些年轻人表示,其实也不想“啃老”,可是一碰上现实中的难题,又忍不住去找父母求助。
闵先生2010年从安徽一所知名院校硕士毕业后到武汉工作,月均收入可达6000元,并在这里成家立业,然而这几年房价飞涨,自己的收入涨幅根本跟不上。现在谈恋爱3年了,结婚买房的事再也拖不下去了,只能向爸妈求救。结果,一套房子就把全家的积蓄耗光了,闵先生感到很无奈:“其实我也不想把父母攒下的养老钱都用光了,但结婚时,谁不想有一个稳定的安身之处?租房价格并不便宜,而且还要面临不断搬家的可能,谁愿意忍受这样的折磨?只能等以后有能力了再回报父母。”
向“啃老”说不还得多管齐下
近年来,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从“常回家看看”入法,到部分地方规定“有权拒绝‘啃老’”等,赞成者表示,“啃老”虽属家庭内部问题,但有了这项权利,会对“啃老族”产生更强的震慑。
梅志罡指出,要想避免养出“啃老”的下一代,从小在家庭教育上就要树立对劳动的尊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孩子尽早参加劳动,多学技能,培养独立的精神和竞争观念。
另外还应综合发挥相关部门、专业机构、社区、志愿者等作用,为“啃老族”及其父母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柳岩青荐自《人民日报》)
责编:我不是雨果
时下,“啃老”现象的确已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立法能否有效保护老年人法律权益,“啃老族”如何才能减少?已经辛苦大半辈子的父母能拒绝被“啃”吗?普通的老年人、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想法?
有的主动“啃”有的被动“啃”
“你说说,这么大小伙子,既不成家也不立业,平时还要吃好的穿好的,我们老两口劝也劝不动,骂也骂不走,自己都到快要退休的年龄了,却还要跟年轻人一样拼命工作养家,本来以为把儿子养大了就轻省了,谁知养出了个‘啃老’的儿子,这往后可怎么办啊!”如今,关先生和朋友在一起时,最怕聊子女的情况。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啃老”的形式和程度也是千差万别的,除了那些完全不工作专“啃”父母者外,还有很多家庭存在各种形式的间接“啃老”,比如把孙辈全部扔给老人。
北京的郑大妈,儿子媳妇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收入也还算可观,可年轻人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工资收入基本没给过老两口。很快,孙子出生了,老两口一手包办带孙子。在郑大妈看来,自家儿子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啃老”。“抚养自己的下一代,本来就该他们自己出钱出力,怎么现在全成了我们的事了。”
“综合分析来看,‘啃老’族中,有的是不想‘啃老’,但因处境不好而不得不如此,当然也有好逸恶劳,想让父母养活自己一辈子的人。其中,有一部分是掌握技能差、在市场上就业困难、年龄偏大的下岗人员,但近年来,更多出现的是年轻的‘啃老’族,他们有一定学历、却处于失业状态,与传统的下岗失业人员不同,这个群体可能更适宜用‘不就业者’来描述。”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罡对本报记者分析说,“年轻一代普遍对就业工作有较高的要求,住房、购车等社会压力对其影响较大,加之很多家庭父母的溺爱和庇护,导致不少人逃避压力选择‘啃老’。”
各有心结 一言难尽
虽然说起“啃老”大家都深恶痛绝,可是仔细探究起来,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不论是“啃老”的年轻人,还是被“啃”的老年人,大伙儿说起来都是满腹纠结。
关先生虽然对辞职回家的儿子有诸多不满,可这个儿子曾经也是他们夫妻俩的骄傲。“现在想起学生时代的儿子,还是挺自豪的。在学校总被老师表扬;刚工作时,儿子也是挺努力的,只是社会竞争太激烈了,他有些不适应。我们舍不得把他逼得太狠,只能盼着他哪天能发愤图强,挑起大梁吧。”关先生的生活便在这样一天天的无奈中继续着,只是他们夫妻两一度憧憬的周游世界的退休生活,现在看来已经遥遥无期了。
那么,“啃老族”又是怎么想的呢?一些年轻人表示,其实也不想“啃老”,可是一碰上现实中的难题,又忍不住去找父母求助。
闵先生2010年从安徽一所知名院校硕士毕业后到武汉工作,月均收入可达6000元,并在这里成家立业,然而这几年房价飞涨,自己的收入涨幅根本跟不上。现在谈恋爱3年了,结婚买房的事再也拖不下去了,只能向爸妈求救。结果,一套房子就把全家的积蓄耗光了,闵先生感到很无奈:“其实我也不想把父母攒下的养老钱都用光了,但结婚时,谁不想有一个稳定的安身之处?租房价格并不便宜,而且还要面临不断搬家的可能,谁愿意忍受这样的折磨?只能等以后有能力了再回报父母。”
向“啃老”说不还得多管齐下
近年来,关于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从“常回家看看”入法,到部分地方规定“有权拒绝‘啃老’”等,赞成者表示,“啃老”虽属家庭内部问题,但有了这项权利,会对“啃老族”产生更强的震慑。
梅志罡指出,要想避免养出“啃老”的下一代,从小在家庭教育上就要树立对劳动的尊崇,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孩子尽早参加劳动,多学技能,培养独立的精神和竞争观念。
另外还应综合发挥相关部门、专业机构、社区、志愿者等作用,为“啃老族”及其父母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柳岩青荐自《人民日报》)
责编: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