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明是个很抽象的词,但是在佛罗伦萨,它变得很具体。
只有到过佛罗伦萨,你才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佛罗伦萨是对审美的挑战。离开佛罗伦萨,会觉得曾经熟悉的环境变丑了,而丑变得越发难以忍受。
那么多精致的五官、虔诚的眼神、柔媚的线条、骄傲的姿态、温和的色彩和梦想,从画布从石头里跃入我们的视网膜,永远停留在大脑中。这就是佛罗伦萨带给这个世界的变化:它制定了美的标准,现代、后现代艺术汹涌而来,但在美的世界中,佛罗伦萨独一无二的地位依然无可撼动。
文艺复兴,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一次
今天的佛罗伦萨虽然只是意大利无数衰落的城市之一,但几个世纪以来,佛罗伦萨的街巷中仍涌动着艺术朝圣者的人流。世界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只为了真切地证明世界上的确存在这样美丽的艺术。
在这里,美丽的雕刻、绘画以及建筑变成和面包、葡萄酒一样每日不可或缺的享受。富有的人们渴望的是拥有古罗马书稿和雕像(无论多么残破)、一位大师在自己的家族礼拜堂中留下一幅祭坛画(无论大师工作多么缓慢),以及在自己的城市中兴建世界最大的穹顶(无论多少人质疑它的力学原理)。
这其中最热切的是美第奇家族。从14世纪开始,这个家族不仅掌握着佛罗伦萨的经济命脉和政治权力,也推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在历史中被称为“文艺复兴”的运动,在当时只是一种萌动一种愿望:发现、了解并更加热爱人和这个世界。有才能的人因此被发掘,得到培养和尊重,无论他们是卑微的私生子还是野心勃勃的匠人。他们挑战着中世纪以来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宗教理念。和世界上任何地方一样,他们必须和保守者抗争以获得创新的权利。美第奇家族中的几代掌门人都是他们坚定的支持者和赞助人。
文艺复兴把欧洲从中世纪对神秘的冥想中唤醒。人成为学者、艺术家关注的核心,这种观念通过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那个时代的人。500年后,在今天的西方,它的持续发展依然是其价值观中不可撼动的基石,也构成了西方文明和其他文化最重要的不同。这条河流孕育的大师,将在佛罗伦萨与我们相遇:但丁、乔托、马萨乔、布鲁内莱斯基、多纳泰罗、吉尔贝蒂、阿贝尔蒂、米开佐罗、维罗基奥、波提切利、戈佐利、吉兰达约、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马基雅維利、拉斐尔、切里尼……
1966年11月的一个凌晨,阿尔诺河韦奇奥桥上的商铺老板们接到警告,每隔100年左右就要泛滥一次的洪水已经汹涌而来。大水很快冲破堤岸,席卷佛罗伦萨城。在圣母百花大教堂前,洪水高达近6米,将洗礼堂的青铜大门冲塌。洪水退去后,在大街小巷留下了1米多深的泥浆。意大利、欧洲,甚至远在美国的青年自发地组织起来。上千人到达佛罗伦萨,开始挖掘被泥浆埋没的书籍和艺术品。油污形成的具有腐蚀性的物质对它们是致命的。
这些人被称为“泥浆天使”。30年后,意大利环境保护者协会通过网络寻找他们,邀请这些曾经年轻的天使再次参观佛罗伦萨。人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恶劣天气造成停水停电,电话线路也中断了。志愿者挤在当地提供的临时住处,冻得要命。直到中午才能得到一顿免费的热午餐。饮水则要等待坦克车为他们送来。他们的学校和亲朋为他们寄来过冬的衣服、靴子和罐头食物。为抢救图书馆的书籍,学生们站在齐腰深的冷水里,借助烛光,站成一排把书籍传递到安全地带。他们用纸吸干浸泡在书籍里的水,然后涂上防腐剂。他们把转移出来的油画堆在架子上,一张张烘干它们,仔细清除上面的腐蚀物质,再进行杀菌处理。
那些自费赶来,在寒冷中辛苦工作几个月的青年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文艺复兴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一次,要尽全力保存这些美丽的、有价值的东西。
圣母百花大教堂,视觉豪饮中的高潮
圣母百花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是佛罗伦萨视觉豪饮中的高潮,是文艺复兴智慧的凝华。无数欧洲城市都有漂亮的红瓦屋顶组成的风景,但只有佛罗伦萨拥有举世无双的穹顶。没有布鲁内莱斯基这位天才的恢弘杰作,佛罗伦萨会变得平淡无奇。
大教堂从1296年开始动工,由建筑师、雕刻家阿诺尔弗·迪·坎比奥(Arnolfo di Cambio)负责设计。坎比奥还负责了韦奇奥宫和圣十字教堂的建造。此外,他最著名的雕刻作品是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圣彼得像 。
教堂最终花费了140年才建造完成,坎比奥的哥特式设计被不断改动、扩充,最终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山丘”一样的庞然大物。坎比奥去世后,乔托和安德烈·皮萨诺(Andrea Pisano)成为工程负责人,1348年席卷而来的黑死病曾使工程一度被迫中断,直至1418年,教堂主体才终于完工,但人们仍一筹莫展,完全不知该如何建造上面的八角形穹顶。于是为穹顶设计举行了方案竞赛。由于柯西莫·美第奇的支持,布鲁内莱斯基的方案获胜。
依据布鲁内莱斯基的设计,人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建造出不使用临时支架的八角形穹顶。虽然布鲁内莱斯基明显借鉴了罗马万神殿,却没有和万神殿一样采用临时扶壁支撑。理由也很简单,穹顶从地面算起,高度达52米,跨度直径为44米,在托斯卡纳找不到足够的木材当脚手架。
万神殿使用的是混凝土,而布鲁内莱斯基决定用砖。因为砖不仅重量更小,而且更为可塑。布鲁内莱斯基因此做了大胆的设计,比如在穹顶的圆弧,利用砖块之间的压力组成人字形的构造,因而可以不需要拱鹰架支撑。
布鲁内莱斯基在继续建造穹顶的灯笼塔时去世。塔顶的巨大铜球由维罗基奥的工坊制作。如何把铜球安置上去,布鲁内莱斯基为此设计了装置。当时年轻的达·芬奇也参与了此项工作。
依据坎比奥和乔托的设计,乔托的学生塔代奥·伽迪(Taddeo Gaddi)等曾装饰教堂的外部。但是在1587年,遵照弗朗西斯科·美第奇公爵(Duke Francesco I de’ Medici)的命令,它们被完全除去。因为公爵希望以更为时尚的方式重新装饰。新的方案却没有得到公爵的认可,直到1871年才重新进行方案招标,最终采用以红、绿和白3种大理石模仿旁边的乔托钟楼和洗礼堂的新哥特式。
只有到过佛罗伦萨,你才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佛罗伦萨是对审美的挑战。离开佛罗伦萨,会觉得曾经熟悉的环境变丑了,而丑变得越发难以忍受。
那么多精致的五官、虔诚的眼神、柔媚的线条、骄傲的姿态、温和的色彩和梦想,从画布从石头里跃入我们的视网膜,永远停留在大脑中。这就是佛罗伦萨带给这个世界的变化:它制定了美的标准,现代、后现代艺术汹涌而来,但在美的世界中,佛罗伦萨独一无二的地位依然无可撼动。
文艺复兴,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一次
今天的佛罗伦萨虽然只是意大利无数衰落的城市之一,但几个世纪以来,佛罗伦萨的街巷中仍涌动着艺术朝圣者的人流。世界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只为了真切地证明世界上的确存在这样美丽的艺术。
在这里,美丽的雕刻、绘画以及建筑变成和面包、葡萄酒一样每日不可或缺的享受。富有的人们渴望的是拥有古罗马书稿和雕像(无论多么残破)、一位大师在自己的家族礼拜堂中留下一幅祭坛画(无论大师工作多么缓慢),以及在自己的城市中兴建世界最大的穹顶(无论多少人质疑它的力学原理)。
这其中最热切的是美第奇家族。从14世纪开始,这个家族不仅掌握着佛罗伦萨的经济命脉和政治权力,也推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在历史中被称为“文艺复兴”的运动,在当时只是一种萌动一种愿望:发现、了解并更加热爱人和这个世界。有才能的人因此被发掘,得到培养和尊重,无论他们是卑微的私生子还是野心勃勃的匠人。他们挑战着中世纪以来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宗教理念。和世界上任何地方一样,他们必须和保守者抗争以获得创新的权利。美第奇家族中的几代掌门人都是他们坚定的支持者和赞助人。
文艺复兴把欧洲从中世纪对神秘的冥想中唤醒。人成为学者、艺术家关注的核心,这种观念通过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那个时代的人。500年后,在今天的西方,它的持续发展依然是其价值观中不可撼动的基石,也构成了西方文明和其他文化最重要的不同。这条河流孕育的大师,将在佛罗伦萨与我们相遇:但丁、乔托、马萨乔、布鲁内莱斯基、多纳泰罗、吉尔贝蒂、阿贝尔蒂、米开佐罗、维罗基奥、波提切利、戈佐利、吉兰达约、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马基雅維利、拉斐尔、切里尼……
1966年11月的一个凌晨,阿尔诺河韦奇奥桥上的商铺老板们接到警告,每隔100年左右就要泛滥一次的洪水已经汹涌而来。大水很快冲破堤岸,席卷佛罗伦萨城。在圣母百花大教堂前,洪水高达近6米,将洗礼堂的青铜大门冲塌。洪水退去后,在大街小巷留下了1米多深的泥浆。意大利、欧洲,甚至远在美国的青年自发地组织起来。上千人到达佛罗伦萨,开始挖掘被泥浆埋没的书籍和艺术品。油污形成的具有腐蚀性的物质对它们是致命的。
这些人被称为“泥浆天使”。30年后,意大利环境保护者协会通过网络寻找他们,邀请这些曾经年轻的天使再次参观佛罗伦萨。人们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恶劣天气造成停水停电,电话线路也中断了。志愿者挤在当地提供的临时住处,冻得要命。直到中午才能得到一顿免费的热午餐。饮水则要等待坦克车为他们送来。他们的学校和亲朋为他们寄来过冬的衣服、靴子和罐头食物。为抢救图书馆的书籍,学生们站在齐腰深的冷水里,借助烛光,站成一排把书籍传递到安全地带。他们用纸吸干浸泡在书籍里的水,然后涂上防腐剂。他们把转移出来的油画堆在架子上,一张张烘干它们,仔细清除上面的腐蚀物质,再进行杀菌处理。
那些自费赶来,在寒冷中辛苦工作几个月的青年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文艺复兴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一次,要尽全力保存这些美丽的、有价值的东西。
圣母百花大教堂,视觉豪饮中的高潮
圣母百花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是佛罗伦萨视觉豪饮中的高潮,是文艺复兴智慧的凝华。无数欧洲城市都有漂亮的红瓦屋顶组成的风景,但只有佛罗伦萨拥有举世无双的穹顶。没有布鲁内莱斯基这位天才的恢弘杰作,佛罗伦萨会变得平淡无奇。
大教堂从1296年开始动工,由建筑师、雕刻家阿诺尔弗·迪·坎比奥(Arnolfo di Cambio)负责设计。坎比奥还负责了韦奇奥宫和圣十字教堂的建造。此外,他最著名的雕刻作品是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圣彼得像 。
教堂最终花费了140年才建造完成,坎比奥的哥特式设计被不断改动、扩充,最终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山丘”一样的庞然大物。坎比奥去世后,乔托和安德烈·皮萨诺(Andrea Pisano)成为工程负责人,1348年席卷而来的黑死病曾使工程一度被迫中断,直至1418年,教堂主体才终于完工,但人们仍一筹莫展,完全不知该如何建造上面的八角形穹顶。于是为穹顶设计举行了方案竞赛。由于柯西莫·美第奇的支持,布鲁内莱斯基的方案获胜。
依据布鲁内莱斯基的设计,人们有史以来第一次建造出不使用临时支架的八角形穹顶。虽然布鲁内莱斯基明显借鉴了罗马万神殿,却没有和万神殿一样采用临时扶壁支撑。理由也很简单,穹顶从地面算起,高度达52米,跨度直径为44米,在托斯卡纳找不到足够的木材当脚手架。
万神殿使用的是混凝土,而布鲁内莱斯基决定用砖。因为砖不仅重量更小,而且更为可塑。布鲁内莱斯基因此做了大胆的设计,比如在穹顶的圆弧,利用砖块之间的压力组成人字形的构造,因而可以不需要拱鹰架支撑。
布鲁内莱斯基在继续建造穹顶的灯笼塔时去世。塔顶的巨大铜球由维罗基奥的工坊制作。如何把铜球安置上去,布鲁内莱斯基为此设计了装置。当时年轻的达·芬奇也参与了此项工作。
依据坎比奥和乔托的设计,乔托的学生塔代奥·伽迪(Taddeo Gaddi)等曾装饰教堂的外部。但是在1587年,遵照弗朗西斯科·美第奇公爵(Duke Francesco I de’ Medici)的命令,它们被完全除去。因为公爵希望以更为时尚的方式重新装饰。新的方案却没有得到公爵的认可,直到1871年才重新进行方案招标,最终采用以红、绿和白3种大理石模仿旁边的乔托钟楼和洗礼堂的新哥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