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许多学校都在学习杜郎口经验,实施“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高效课堂。但是,也有许多课堂“动而低效,活而不实”,把“高效课堂”上成了“搞笑课堂”。
一、内容上华而不实
高效课堂的“高效”,是指师生的一切活动都指向三维目标。在落实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动得越多,课堂效率越高。但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想着“让学生动起来”,忽视了目标的指向性,课堂乱而无序,内容华而不实。
如一位教师上《皇帝的新装》,学习目标为:1.理清故事情节,赏析人物形象;2.理解故事蕴涵的道理;3.了解童话的特点。
在“赏析人物形象”环节,教师让学生展示提前编排的课本剧。八位同学化妆登场,因装扮离奇,一出场便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再加上模仿香港的无厘头表演,情节和语言上进行了“创新”,喜剧效果非常好。随后,同学们对每个人的表演进行点评,对人物进行“赏析”。但是,整个课本剧没有一点课本的影子,同学们只是被华丽的服装和滑稽的表演所吸引,所谓“赏析”,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二、形式上不伦不类
《中国教师报》记者李炳亭先生关于课堂教学从传统到高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由“抱着”学生,到放下让学生自己跑,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涌现出了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等一大批高效课堂先进学校,但也出现了许多盲目跟风、生硬模仿的课堂。有的教师只模仿一些表面化的东西,没有深入研究高效课堂的实质,想放下学生,却又不敢完全放开,导致教学形式不伦不类,课堂教学“表面繁荣”。
有位教师执教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一课时,首先由两位同学主持,念了几百字的开场白。然后教师让一组同学讲官渡之战的故事,二组讲解赤壁之战,三组讲解三足鼎立。当中穿插了许多师生互动。最后两位主持人致结束辞。
教师将课堂放给学生的思路非常明显,但两位主持人只在课堂的开头和结尾念了两段“导入”和“总结”,其他时间只是站在讲台边上当观众,无法记笔记,无法进行交流,无法参与活动。
有一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举手回答,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教师再三“引导”,学生就是“启而不发”。期间,有一位主持的同学多次举手,教师却一直没有看见。如此“主持”,岂不是剥夺了学生的上课权?还谈什么课堂效率?
三、效果上劳而无功
张志勇先生在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高效课堂的关键有两个:一是看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二是看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刻度。这两个‘度’如果没有提高,就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反观我们的课堂,缺少的正是这两个“度”。老师们也极为关注学生的参与,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差、热情低、人数少,许多课堂成了优等生的舞台,“课堂展示”成了优等生的专利。
如有位政治教师执教一堂课,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少年法庭从六名入围的选手中现场招聘四名小法官。整堂课便是这六位选手“必答”“抢答”,其他同学为“亲友团”,鲜有参与,真成了电视节目中的观众。这样的参与度,整体效果很差。
老师们也很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但是,不注重问题的设计,不注重问题提出的角度。
如填空:教师说:我们一定要积极( ) “极”字拉长音。学生齐答:进取;
是非问:教师评价一篇课文的语言:是不是很美呀?学生齐答:是;
选择问:教师问一个人物的表现:积极还是不积极?学生齐答:积极。
严格地说,这样的提问根本不是课堂问题,应该是教师的不良语言习惯。这样的互动看似气氛活跃,但没有任何思维价值。
笔者曾听一位语文老师执教一篇优美的散文,分析了文章的语言后,教师一连串地提问:语言美不美?学生齐答:美;雅不雅?学生:雅;俗不俗?学生:俗。引得听课教师哄堂大笑。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算高效课堂?天津教科院王敏勤教授提出的“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很有价值。他指出,每个老师上完课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1.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
2.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
3.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4.你怎样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要求?(达标问题)。
我想,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做到“每课四问”,每天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修正,那么,我们的课堂距离真正的高效就不远了。■
(作者单位:山东平原县第五中学)
一、内容上华而不实
高效课堂的“高效”,是指师生的一切活动都指向三维目标。在落实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动得越多,课堂效率越高。但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想着“让学生动起来”,忽视了目标的指向性,课堂乱而无序,内容华而不实。
如一位教师上《皇帝的新装》,学习目标为:1.理清故事情节,赏析人物形象;2.理解故事蕴涵的道理;3.了解童话的特点。
在“赏析人物形象”环节,教师让学生展示提前编排的课本剧。八位同学化妆登场,因装扮离奇,一出场便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再加上模仿香港的无厘头表演,情节和语言上进行了“创新”,喜剧效果非常好。随后,同学们对每个人的表演进行点评,对人物进行“赏析”。但是,整个课本剧没有一点课本的影子,同学们只是被华丽的服装和滑稽的表演所吸引,所谓“赏析”,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二、形式上不伦不类
《中国教师报》记者李炳亭先生关于课堂教学从传统到高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由“抱着”学生,到放下让学生自己跑,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涌现出了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等一大批高效课堂先进学校,但也出现了许多盲目跟风、生硬模仿的课堂。有的教师只模仿一些表面化的东西,没有深入研究高效课堂的实质,想放下学生,却又不敢完全放开,导致教学形式不伦不类,课堂教学“表面繁荣”。
有位教师执教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一课时,首先由两位同学主持,念了几百字的开场白。然后教师让一组同学讲官渡之战的故事,二组讲解赤壁之战,三组讲解三足鼎立。当中穿插了许多师生互动。最后两位主持人致结束辞。
教师将课堂放给学生的思路非常明显,但两位主持人只在课堂的开头和结尾念了两段“导入”和“总结”,其他时间只是站在讲台边上当观众,无法记笔记,无法进行交流,无法参与活动。
有一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同学们举手回答,结果没有一个人举手,教师再三“引导”,学生就是“启而不发”。期间,有一位主持的同学多次举手,教师却一直没有看见。如此“主持”,岂不是剥夺了学生的上课权?还谈什么课堂效率?
三、效果上劳而无功
张志勇先生在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高效课堂的关键有两个:一是看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二是看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刻度。这两个‘度’如果没有提高,就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反观我们的课堂,缺少的正是这两个“度”。老师们也极为关注学生的参与,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差、热情低、人数少,许多课堂成了优等生的舞台,“课堂展示”成了优等生的专利。
如有位政治教师执教一堂课,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少年法庭从六名入围的选手中现场招聘四名小法官。整堂课便是这六位选手“必答”“抢答”,其他同学为“亲友团”,鲜有参与,真成了电视节目中的观众。这样的参与度,整体效果很差。
老师们也很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但是,不注重问题的设计,不注重问题提出的角度。
如填空:教师说:我们一定要积极( ) “极”字拉长音。学生齐答:进取;
是非问:教师评价一篇课文的语言:是不是很美呀?学生齐答:是;
选择问:教师问一个人物的表现:积极还是不积极?学生齐答:积极。
严格地说,这样的提问根本不是课堂问题,应该是教师的不良语言习惯。这样的互动看似气氛活跃,但没有任何思维价值。
笔者曾听一位语文老师执教一篇优美的散文,分析了文章的语言后,教师一连串地提问:语言美不美?学生齐答:美;雅不雅?学生:雅;俗不俗?学生:俗。引得听课教师哄堂大笑。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算高效课堂?天津教科院王敏勤教授提出的“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很有价值。他指出,每个老师上完课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1.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
2.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
3.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4.你怎样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要求?(达标问题)。
我想,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做到“每课四问”,每天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修正,那么,我们的课堂距离真正的高效就不远了。■
(作者单位:山东平原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