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办学角度,较深八地研究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切实开展好校企合作,建立校全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是高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校企合作 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b)-0198-01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1专业课程的学科化,目前,职业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忽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学科化取向:一方面学科课程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又互相脱离。
2通识课程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专业课程主要针对职业岗位来传授职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通识课程则着眼于学生全面文化素质的形成。而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通识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扮演着一种无关紧要的角色,必然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与素质结构的不完整及导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不良与个体生活质量下降。
1.2校企合作不深入
1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生产一线是职校学生的最佳实习课堂。但目前校企合作往往是职业或者说“提前预订”式的合作阶段,停留在实习、聘请兼职教师等表面上,从而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适应社会技术发展的需要。
2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是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二是学校的实践教学大多仍是按照“认识实习一一生产实习一一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安排的,学生一般是见习.企业没有提供职业岗位,因此学生面对许多生产技术问题,难以独立解决。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2.1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的中心问题,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1引入行业标准制定课程目标,行业标准是从业的基本规范与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体现在引入行业、企业标准作为制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并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开发课程。
2以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目前,行动体系课程论提出以工作过程逻辑取代传统的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以使学生很快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融合,快速地实现“零距离”上岗。
3以能力为中心对课程进行处理,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造被认为是打破课程学科化取向的一种有效探索。模块课程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职业分析、岗位分析,概括出某一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模块来培养和形成这些从工作过程中抽取出来的能力与技能。
4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对进入学校场景中的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施,包括选择、修改、补充、拓展、整合等再开发、再创新等活动,当然也包括开发一部分课程,以丰富职业学校生活,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引起了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关注。
5利用通识课程提高文化素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象是一个个发展中的人。关注人的职业就要把握职业教育的完整性,包括人从事特殊职业的能力和业余生活的能力等都要进入职业教育的视野,因此完整而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当包括通识课程。
2.2建立以社会、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计划,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层次的结合,应进一步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垒过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定课程计划、定评估标准,使企业“订单”包含着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培养计划。
2校企双方垒程、全面实施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进一步深化实行中还需要注意摆正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找准校企合作的结合点,选择好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相应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问题。
专业设置与改造。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求得生存,争取发展的主要途径。学校应在企业参与下,适时调整专业。
课程开发与建设。学校与企业应联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要求,以及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变化的需要,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共同确立课程标准和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并共同探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方法。
共建实训基地。突出技能培训,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
技术信息服务。职业院校积极利用本校的技术信息资源和实验设备,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2.3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1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来确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国家或行业的标准为依据,将实践教学内容组成不同的模块,确定专业技能项目和标准、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时间,使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要素落实到每门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
2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利用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所,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结合起来向学生提供锻炼和工作机会。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按照具体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逐。一轮流进行操作,并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零距离”结合。
3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出现理论和实践操作方面的两极分化,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给学生更多方面、更多层次的评价。可以从理论设计、动手操作、工作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给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成员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要体现职业性、仿真性、先进性和开放性,既具备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培训功能,又具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还具有研发、生产及新技术推广等多项功能;不仅为本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也能成为企业员工培训基地,还可成为一定区域范围内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真正能实现校内校外相辅相成,实现资源共享。
在教学改革中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真实工作过程为核心
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为样板,使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真实工作过程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教学中,实现教、学、做统一;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谭宝明.初探高职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内江科技,2007.1.
[2]冯伟田,徐静锤,姜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校企合作 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b)-0198-01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1专业课程的学科化,目前,职业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忽视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学科化取向:一方面学科课程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又互相脱离。
2通识课程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专业课程主要针对职业岗位来传授职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通识课程则着眼于学生全面文化素质的形成。而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通识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扮演着一种无关紧要的角色,必然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与素质结构的不完整及导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不良与个体生活质量下降。
1.2校企合作不深入
1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生产一线是职校学生的最佳实习课堂。但目前校企合作往往是职业或者说“提前预订”式的合作阶段,停留在实习、聘请兼职教师等表面上,从而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适应社会技术发展的需要。
2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是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二是学校的实践教学大多仍是按照“认识实习一一生产实习一一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安排的,学生一般是见习.企业没有提供职业岗位,因此学生面对许多生产技术问题,难以独立解决。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2.1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的中心问题,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1引入行业标准制定课程目标,行业标准是从业的基本规范与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体现在引入行业、企业标准作为制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并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开发课程。
2以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目前,行动体系课程论提出以工作过程逻辑取代传统的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以使学生很快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融合,快速地实现“零距离”上岗。
3以能力为中心对课程进行处理,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造被认为是打破课程学科化取向的一种有效探索。模块课程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职业分析、岗位分析,概括出某一职业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模块来培养和形成这些从工作过程中抽取出来的能力与技能。
4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对进入学校场景中的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施,包括选择、修改、补充、拓展、整合等再开发、再创新等活动,当然也包括开发一部分课程,以丰富职业学校生活,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校本课程开发已经引起了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关注。
5利用通识课程提高文化素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对象是一个个发展中的人。关注人的职业就要把握职业教育的完整性,包括人从事特殊职业的能力和业余生活的能力等都要进入职业教育的视野,因此完整而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当包括通识课程。
2.2建立以社会、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计划,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层次的结合,应进一步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垒过程,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定课程计划、定评估标准,使企业“订单”包含着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培养计划。
2校企双方垒程、全面实施人才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进一步深化实行中还需要注意摆正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找准校企合作的结合点,选择好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相应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问题。
专业设置与改造。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求得生存,争取发展的主要途径。学校应在企业参与下,适时调整专业。
课程开发与建设。学校与企业应联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要求,以及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变化的需要,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共同确立课程标准和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并共同探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方法。
共建实训基地。突出技能培训,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
技术信息服务。职业院校积极利用本校的技术信息资源和实验设备,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2.3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1确定实践教学的内容,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来确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国家或行业的标准为依据,将实践教学内容组成不同的模块,确定专业技能项目和标准、技能训练的方法和时间,使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要素落实到每门专业技术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
2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利用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所,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结合起来向学生提供锻炼和工作机会。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按照具体的工作岗位、工作流程逐。一轮流进行操作,并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零距离”结合。
3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出现理论和实践操作方面的两极分化,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给学生更多方面、更多层次的评价。可以从理论设计、动手操作、工作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给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成员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要体现职业性、仿真性、先进性和开放性,既具备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培训功能,又具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功能,还具有研发、生产及新技术推广等多项功能;不仅为本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也能成为企业员工培训基地,还可成为一定区域范围内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训基地。使实训基地真正能实现校内校外相辅相成,实现资源共享。
在教学改革中以职业素质培养为基础,以真实工作过程为核心
企业生产管理模式为样板,使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真实工作过程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教学中,实现教、学、做统一;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谭宝明.初探高职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内江科技,2007.1.
[2]冯伟田,徐静锤,姜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