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起步晚,但发展快。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对教学质量监控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文章对探索过程中的做法、经验以及教训进行阐述,以此引起同行的深层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教学质量 监控
[作者简介]黄雪英(1965- ),女,浙江桐乡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理论;蒋景东(1968-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浙江 温州 325035)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7-0048-03
一、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三大问题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20世纪精英教育的质量主要是指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21世纪大众化教育的质量主要考核高职教育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高职教育本身就是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一类教育,更应通过本身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能够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综合科技高速度发展的挑战,适应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挑战,否则对社会供给无效,高职教育价值无法得到社会认同,教育质量就无从谈起。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职教育价值,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教育质量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从国际层面分析,教育质量问题有多种影响因素。
第一,从政府层面分析,缺少相关的质量保障制度,教育质量缺乏控制或监控。虽然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教育认证和质量保障制度,但大多数都是针对全国性的教育系统而设的,并不适用于所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
第二,从高职院校内部层面分析,缺乏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只是简单地认为国内的一套程序可以直接搬用于外方教育,或者外方不会那么关注教育质量。外方对当地的教育制度了解不够;情况不熟悉会导致做出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决定,从而影响生源质量或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三,从资源层面分析,外方合作资源有限,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师资、图书等资源不一定能及时获得,外方提供这些资源成本又高,也不现实。若过度依赖或过度委托,就会产生很多问题。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利用商业机构作为合作方也会导致与运行目标产生冲突。从管理层面分析,管理不当或治理结构不当,对质量有效监控介入不够等。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经济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维护、营销、服务等具有高等教育层次理论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教育的特点是不以学科化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主,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突出核心职能,即教学模式采取“三融合”,教学质量分为“三个三”。
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三融合”
我院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运用“三融合”模式,即将中外合作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教学方式以及教育资源有机地融合。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程融合
课程设置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需要把国外培养标准同中国教育政策、方向等要求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引进外方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结合中方实际,融进中方专业特色课程、取长补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我院中加合作办学课程基于BCIT现行学制为三年的大专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移植”了BCIT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又融入了我国高职教育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育的要求,如邓小平理论、法律道德规范、体育等课程,体现了BCIT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最新课程设置理念和中方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与特色。
(二)教材融合
教学资料选取中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发挥原版教材在能力培养方面的功能,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借鉴原版教材先进理念,促进英语教材的中国化,改善国内教材。根据合作办学协议,BCIT负责提供专业的全套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材。由于受学生生源水平和师资条件等因素制约,如果全盘按加方教学计划及教材实施教学,难度很大。因此,我院采用“嫁接”的方法,即根据我院师生实际情况,在专业课程中采用将加方提供的原版教材、授课计划作为主要教学资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补充到国内相关专业教材中。
(三)师资融合
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由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两部分组成,他们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准和国际交往能力。协议规定外籍专业教师须来自BCIT本部优秀专职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我院教师学历学位、职称、外语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不但有要求,而且对主讲教师进行能力评估。因此,我院在师资配备上,选用专业知识扎实、年富力强,英语基础较好的中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任务,努力实施双语授课。不仅要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通晓专业领域的国际规则,应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合作能力,如教学合作、教研合作、教材编写合作、教学方法合作等;二是学习能力,在与外国教师、专家、学者一起工作和生活中,虚心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双方教师经常沟通,我院主动向外方教师学习;另外,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学习,身临其境地感受外国高职院校教育环境、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根据合作协议,2007年我院派机械制造专业年轻骨干教师赴加拿大BCIT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进修培训。通过旁听相关专业课程,参加相关专业学术会议及活动,相关专业课程开发,接受BCIT教师顾问组全方位督导,了解项目细节及移植模式,带回BCIT的课程特色及其教学理念、授课方式等,从而提升了该专业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三个三”
(一)破“三段式”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虽然两者皆为高中后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但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遵循“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知识的地位;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按照社会实际需求设置专业,打破三段式,强调学科应用性强。高职开设的专业其职业指向明确,注重技能性,如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高职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重视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在教学中强调实用性、技能性,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及实习基地的建立,同时践行顶岗实习这一政策,保持与市场、企业的联系,从而使得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前瞻性、行业性、地方性和灵活性等特色。
(二)建立“课程设置三功能、课程系统三模块、质量监控三阶段”
1.课程设置“三功能”。一是职业教育功能。具有持续开发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功能,具有转化现实生产力的功能,具有促进人的智能优势发展的功能。二是能力教育功能。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课程设置注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依据社会对职业新要求调整课程,将教学课程及内容与能力一一对应,学科教学转化为能力培养。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标准,采用模块化课程,进行灵活的教学和培训。三是就业功能。以就业为目标的课程设置要求做到活模块。“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高职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而且要有健康的职业人格、自主创业的意识、终身发展的能力,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
2.课程系统“三模块”。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合理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其课程由基本素质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岗位技能类课程组成。基本素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的一类课程,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专业素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的一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类基础课程。学生只有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岗位技能类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中的理论问题,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岗位技能类课程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每一个能力模块就是一个岗位的能力要求,学生只有掌握了高职专业的一个或多个岗位技能,才能适应今后所从事的职业。
3.质量监控“三阶段”。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是保障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前提,其要素主要涉及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教学条件、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一阶段:教学过程前质量监控。专任教师课堂教学试讲制度,由教务处、系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室专家组成评估小组对试讲进行评估,评估合格方能走上讲台;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的统一,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建立教案检查制度,要求教师上课必须要有规范的教案和课件,定期组织专家对教案检查,开展优秀教案、课件评选,以监督教师备课和提高备课质量;加强招生录取的学生质量管理,不单纯追求招生数量,提高入学门槛,从源头上把握学生质量,同时实行学期滚动淘汰制,对于无法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学生予以淘汰,以保持合作办学的质量。
第二阶段:教学过程中质量监控。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教学过程实施全程监督。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为了做好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我院建立了学生评价制度,每学期实施学生网上评教。建立教学检查制度,实施学院期初、期中以及期末等常规性教学检查和中外合作办学合作院方阶段性的教学工作检查与评估;建立院系二级的督导处(室)、管理人员、专家同行听课制度,定期随堂听课,当面或书面反馈听课意见;建立学生反馈制度,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及时收集、汇总、反馈课堂教学一线信息,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提供参考。根据中加合作办学协议,BCIT派专职督导对我院的中加合作办学项目每学期至少一次为期两周的质量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磋商解决。
第三阶段:教学过程后质量监控。完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是课堂“教”与“学”效果最有效的评价手段之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立了一整套考试管理制度,对命题、监考、阅卷等环节实施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管理;建立 “成绩分析报告”制度。每门课程考试结束后,都要求对试卷或操作项目等难易度,以及学生成绩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总结;建立学生座谈会制度。在授课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中外合作专业教研室都要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代表对各门课程教学方法、授课情况以及教学效果等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BCIT派教学质量督导员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教学检查,通过查阅专业教学文件(如课程大纲、授课计划、辅助教学材料、作业、试卷等),与院系领导、行政人员、师生进行会谈、听课,指导学生进行小型项目设计、参观校企实训中心以及参加学生活动等一系列检查环节,最终检查结果令外方十分满意,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外方教学质量监督极大地促进了中加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院中外合作办学在人才培养办学模式及其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性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和其他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共性的问题。在吸取国外职教成熟经验的同时,还要努力形成自身高职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龚思怡.我国与澳大利亚高校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2).
[3]周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2(5).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教学质量 监控
[作者简介]黄雪英(1965- ),女,浙江桐乡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理论;蒋景东(1968-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浙江 温州 325035)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7-0048-03
一、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三大问题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20世纪精英教育的质量主要是指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21世纪大众化教育的质量主要考核高职教育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的程度。高职教育本身就是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一类教育,更应通过本身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能够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综合科技高速度发展的挑战,适应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挑战,否则对社会供给无效,高职教育价值无法得到社会认同,教育质量就无从谈起。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职教育价值,与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教育质量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从国际层面分析,教育质量问题有多种影响因素。
第一,从政府层面分析,缺少相关的质量保障制度,教育质量缺乏控制或监控。虽然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教育认证和质量保障制度,但大多数都是针对全国性的教育系统而设的,并不适用于所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
第二,从高职院校内部层面分析,缺乏教育质量的保障机制,只是简单地认为国内的一套程序可以直接搬用于外方教育,或者外方不会那么关注教育质量。外方对当地的教育制度了解不够;情况不熟悉会导致做出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决定,从而影响生源质量或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三,从资源层面分析,外方合作资源有限,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师资、图书等资源不一定能及时获得,外方提供这些资源成本又高,也不现实。若过度依赖或过度委托,就会产生很多问题。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利用商业机构作为合作方也会导致与运行目标产生冲突。从管理层面分析,管理不当或治理结构不当,对质量有效监控介入不够等。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经济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维护、营销、服务等具有高等教育层次理论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类教育的特点是不以学科化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主,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本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突出核心职能,即教学模式采取“三融合”,教学质量分为“三个三”。
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三融合”
我院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运用“三融合”模式,即将中外合作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教学方式以及教育资源有机地融合。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程融合
课程设置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关键,需要把国外培养标准同中国教育政策、方向等要求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引进外方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结合中方实际,融进中方专业特色课程、取长补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我院中加合作办学课程基于BCIT现行学制为三年的大专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移植”了BCIT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又融入了我国高职教育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育的要求,如邓小平理论、法律道德规范、体育等课程,体现了BCIT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最新课程设置理念和中方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与特色。
(二)教材融合
教学资料选取中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发挥原版教材在能力培养方面的功能,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借鉴原版教材先进理念,促进英语教材的中国化,改善国内教材。根据合作办学协议,BCIT负责提供专业的全套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材。由于受学生生源水平和师资条件等因素制约,如果全盘按加方教学计划及教材实施教学,难度很大。因此,我院采用“嫁接”的方法,即根据我院师生实际情况,在专业课程中采用将加方提供的原版教材、授课计划作为主要教学资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补充到国内相关专业教材中。
(三)师资融合
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由外方教师和中方教师两部分组成,他们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准和国际交往能力。协议规定外籍专业教师须来自BCIT本部优秀专职教师,以保证教学质量。我院教师学历学位、职称、外语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合作交往能力不但有要求,而且对主讲教师进行能力评估。因此,我院在师资配备上,选用专业知识扎实、年富力强,英语基础较好的中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专业课教学任务,努力实施双语授课。不仅要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通晓专业领域的国际规则,应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合作能力,如教学合作、教研合作、教材编写合作、教学方法合作等;二是学习能力,在与外国教师、专家、学者一起工作和生活中,虚心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双方教师经常沟通,我院主动向外方教师学习;另外,选派骨干教师出国学习,身临其境地感受外国高职院校教育环境、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根据合作协议,2007年我院派机械制造专业年轻骨干教师赴加拿大BCIT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进修培训。通过旁听相关专业课程,参加相关专业学术会议及活动,相关专业课程开发,接受BCIT教师顾问组全方位督导,了解项目细节及移植模式,带回BCIT的课程特色及其教学理念、授课方式等,从而提升了该专业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
三、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三个三”
(一)破“三段式”
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虽然两者皆为高中后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但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遵循“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教育模式,强调基础知识的地位;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按照社会实际需求设置专业,打破三段式,强调学科应用性强。高职开设的专业其职业指向明确,注重技能性,如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高职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重视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在教学中强调实用性、技能性,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及实习基地的建立,同时践行顶岗实习这一政策,保持与市场、企业的联系,从而使得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前瞻性、行业性、地方性和灵活性等特色。
(二)建立“课程设置三功能、课程系统三模块、质量监控三阶段”
1.课程设置“三功能”。一是职业教育功能。具有持续开发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功能,具有转化现实生产力的功能,具有促进人的智能优势发展的功能。二是能力教育功能。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课程设置注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依据社会对职业新要求调整课程,将教学课程及内容与能力一一对应,学科教学转化为能力培养。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标准,采用模块化课程,进行灵活的教学和培训。三是就业功能。以就业为目标的课程设置要求做到活模块。“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高职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而且要有健康的职业人格、自主创业的意识、终身发展的能力,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
2.课程系统“三模块”。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合理构建教学课程体系。其课程由基本素质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岗位技能类课程组成。基本素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的一类课程,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专业素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的一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类基础课程。学生只有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岗位技能类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中的理论问题,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岗位技能类课程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每一个能力模块就是一个岗位的能力要求,学生只有掌握了高职专业的一个或多个岗位技能,才能适应今后所从事的职业。
3.质量监控“三阶段”。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是保障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前提,其要素主要涉及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教学条件、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一阶段:教学过程前质量监控。专任教师课堂教学试讲制度,由教务处、系教学管理人员、教研室专家组成评估小组对试讲进行评估,评估合格方能走上讲台;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的统一,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建立教案检查制度,要求教师上课必须要有规范的教案和课件,定期组织专家对教案检查,开展优秀教案、课件评选,以监督教师备课和提高备课质量;加强招生录取的学生质量管理,不单纯追求招生数量,提高入学门槛,从源头上把握学生质量,同时实行学期滚动淘汰制,对于无法达到课程学习要求的学生予以淘汰,以保持合作办学的质量。
第二阶段:教学过程中质量监控。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教学过程实施全程监督。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为了做好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我院建立了学生评价制度,每学期实施学生网上评教。建立教学检查制度,实施学院期初、期中以及期末等常规性教学检查和中外合作办学合作院方阶段性的教学工作检查与评估;建立院系二级的督导处(室)、管理人员、专家同行听课制度,定期随堂听课,当面或书面反馈听课意见;建立学生反馈制度,通过学生教学信息员及时收集、汇总、反馈课堂教学一线信息,为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提供参考。根据中加合作办学协议,BCIT派专职督导对我院的中加合作办学项目每学期至少一次为期两周的质量监控,发现问题,及时磋商解决。
第三阶段:教学过程后质量监控。完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是课堂“教”与“学”效果最有效的评价手段之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立了一整套考试管理制度,对命题、监考、阅卷等环节实施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管理;建立 “成绩分析报告”制度。每门课程考试结束后,都要求对试卷或操作项目等难易度,以及学生成绩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总结;建立学生座谈会制度。在授课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中外合作专业教研室都要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代表对各门课程教学方法、授课情况以及教学效果等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BCIT派教学质量督导员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教学检查,通过查阅专业教学文件(如课程大纲、授课计划、辅助教学材料、作业、试卷等),与院系领导、行政人员、师生进行会谈、听课,指导学生进行小型项目设计、参观校企实训中心以及参加学生活动等一系列检查环节,最终检查结果令外方十分满意,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外方教学质量监督极大地促进了中加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院中外合作办学在人才培养办学模式及其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性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和其他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共性的问题。在吸取国外职教成熟经验的同时,还要努力形成自身高职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龚思怡.我国与澳大利亚高校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2).
[3]周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