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机制设计理论出发,分析了高校科研管理的特点,提出运用激励相容原理进行科研管理制度的建立。以浙江大学为例,对高校管理这一庞大系统工程进行了剖析,强调在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中要以人为本,在构建良好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时,要从办学理念、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研成果和管理专业化等方面来考虑,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机制设计理论;科研管理;激励相容;以人为本
高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是汇集人才、知识、信息的多层次、多序列的复杂的组织系统,是以教学和科研为基础、以培育人才和发展科学为导向的学术性机构。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知识创造、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高校应适应时代与社会变化的新要求积极进行管理改革,从而激发教育领域的先进生产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科研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中的一部分也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从而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 design theory)的美国教授李奥·赫维茨(Leo-nid Hurwicz)、埃里克·马金斯(Eric Maskin)和罗杰·迈尔森(Roger Myerson)。简单地讲,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规则或制度)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通俗地解释就是“你需要我做机制上的什么改变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目前,机制设计理论已经进入了主流经济学的核心部分,被广泛地运用于垄断定价、最优税收、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拍卖理论等诸多领域。许多现实和理论问题如规章或法规制订、最优税制设计、行政管理、民主选举、社会制度设计等都可归结为机制设计问题[1]。在涉及机制或制度建设方面,机制设计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基础。既然机制设计理论可以适用于行政管理,那么作为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科研管理,在制度建设中同样也适用该理论。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的具体对象是研究机构、项目类别、经费数量、论文质量和数量、奖励的级别和数量、专利种类和数量、各类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等,但所有这些都与参与其中的个人息息相关。每一个参与科学研究的个人要受到学校人事制度、考核制度等“指挥棒”的影响,其科学研究的方向也要受到国家政策导向和学校资助方向的影响,所以,机制设计理论的出发点首先是单个的人。高校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赋予制度以人情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规章制度的“人文性”替代传统制度偏重的“规范性”,使制度运行的渠道畅通无阻,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和培养地。高校科研工作者学历层次较高,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更应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凝聚人的力量,提升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集聚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许多制度的建设受小集体利益的影响,并不能使个体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但很多科研方向的主流及拓展都是群体在个体智力贡献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如何使制度的建立既能满足制定者的期望,又能满足个体的需求?运用机制设计理论中的激励相容原理可以很好地解答这一问题,达到两全或者兼顾的目的。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即每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也刚好能达到设计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成功地将参与者的激励问题纳入到系统机制设计中来。
高校科研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目标的庞大系统工程,必须实行目标管理。有效的目标管理可以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可以更有效地分配和利用资源;可以系统地、超前地思考,发挥学校的比较优势与特色。就浙江大学来说,学校中长期建设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在2017年前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大学需要拥有一流的学科、知名学者及大师、高水平的科研等等,而其灵魂则是内在的文化和精神。高校管理制度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弘扬一种深沉的、博大的、批判的、追求新知和真理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本源于文化,弥漫于校园,存在于学生、学者及学术之间。它不但指学校的标志性建筑,而且是指这些建筑所蕴含的深意;不但指学校曾有的大师级人物,而且是指这些大师级人物所体现的个人品质和魅力;不但指丰硕的学术成果,而且指这些学术成果所代表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所在;不但指优美的校园环境,更指师生对校园环境特殊依恋的感情,使师生产生一种归属感,不仅在校的时候爱校,而且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会怀念在学校时的美好时光。三十年代浙江大学经历了文军长征、西迁办学,院系调整,合并组建等坎坷经历,形成了严谨的求是学风,以执着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了竺可桢、苏步青、钱三强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蜚声海内外。
构建良好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应从办学理念、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研成果和管理专业化等方面来考虑,而这些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科研管理部门不能用行政的手段去解决学术问题,涉及学术问题的决策,如需要考虑学科门类、专业特点等方面差异,需要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并形成相应机制。浙江大学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了一些奖励办法,设立了科技成果奖、科技论著奖、知识产权奖、重大科研项目奖以及科技管理奖等。如科技成果奖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35万元到省部委科技二等奖1.5万元不等;科技论著奖根据在SCIENCE、NATURE发表论文或被SCI、EI、ISTP收录论文或他引次数的不同,分别奖励20万元到600元不等;各类知识产权3000元到800元不等;并设立了科研管理奖,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学校还可在其他方面采取激励措施,全面予以考虑,使教师及科研工作者能够安心科研,有足够的动力做出丰硕的科研成果。激励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提高组织绩效的重要手段。制定激励机制可遵循几个原则:①公平原则。教师作为管理的亲历者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渠道来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只有当教师真正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过程,才能构建出真正的激励相容机制。②区别对待原则。由于教师的需求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需求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区别对待,可以通过设置各种荣誉激励、物质激励和事业激励来满足不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但又不能总是特事特例,在制度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各种情况的可能性。③短期稳定原则。文件或政策在制定初期需要认真、仔细地听取各位教师的意见,慎重定稿,但一经公布实行就不要轻易、频繁地调整,以使教师的努力具有延续性。④统一原则。科研管理政策中的激励应与学科建设、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结合起来。学校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管理者要用系统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探索建立科研管理体系,从服务型转向组织、策划、协调、管理、服务型。激励不相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管理者只单纯地看到某一制度合理的一面,却没有从全局的角度考虑这一制度与相关方面的统一性。学校激励措施有的来自上级主管部门,有的来自于学校传统,有的是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做法,所以兼容差且不完整,需要结合学校的特点进行有机整合[2-4]。
探索利用激励相容原理构建科研管理机制,协调高校整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使得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激发教职工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劳动,强调高校的校园文化和人人参与,强调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进而营造出个性舒展、创新竞争的高校氛围,使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真正成为高校科学研究内在发展的强大推力,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机制设计理论[J].农村金融研究,2008,(03):78.
[2] 韩小彬.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05):109-111.
[3] 蒋松芝,曾桃.激励相容:基于我国高校“无效管理”现象的对策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75-76.
[4] 姜彩丽.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05):64-65.
An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in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cience Research
ZHOU Li-xia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310027)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of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is abstracted from the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and appli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 with idea of people-oriented in the aim of promoting the harmon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 for the status quo is presented and Zhejiang University is as an example.
Key words: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People oriented
关键词:机制设计理论;科研管理;激励相容;以人为本
高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是汇集人才、知识、信息的多层次、多序列的复杂的组织系统,是以教学和科研为基础、以培育人才和发展科学为导向的学术性机构。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知识创造、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高校应适应时代与社会变化的新要求积极进行管理改革,从而激发教育领域的先进生产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科研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中的一部分也需要进行制度创新,从而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200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创立和发展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 design theory)的美国教授李奥·赫维茨(Leo-nid Hurwicz)、埃里克·马金斯(Eric Maskin)和罗杰·迈尔森(Roger Myerson)。简单地讲,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规则或制度)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通俗地解释就是“你需要我做机制上的什么改变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目前,机制设计理论已经进入了主流经济学的核心部分,被广泛地运用于垄断定价、最优税收、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拍卖理论等诸多领域。许多现实和理论问题如规章或法规制订、最优税制设计、行政管理、民主选举、社会制度设计等都可归结为机制设计问题[1]。在涉及机制或制度建设方面,机制设计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基础。既然机制设计理论可以适用于行政管理,那么作为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科研管理,在制度建设中同样也适用该理论。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的具体对象是研究机构、项目类别、经费数量、论文质量和数量、奖励的级别和数量、专利种类和数量、各类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等,但所有这些都与参与其中的个人息息相关。每一个参与科学研究的个人要受到学校人事制度、考核制度等“指挥棒”的影响,其科学研究的方向也要受到国家政策导向和学校资助方向的影响,所以,机制设计理论的出发点首先是单个的人。高校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赋予制度以人情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规章制度的“人文性”替代传统制度偏重的“规范性”,使制度运行的渠道畅通无阻,最终达到“发展人”的目的。高校是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和培养地。高校科研工作者学历层次较高,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更加关注个人的发展。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更应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凝聚人的力量,提升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集聚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许多制度的建设受小集体利益的影响,并不能使个体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但很多科研方向的主流及拓展都是群体在个体智力贡献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如何使制度的建立既能满足制定者的期望,又能满足个体的需求?运用机制设计理论中的激励相容原理可以很好地解答这一问题,达到两全或者兼顾的目的。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即每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也刚好能达到设计者所要实现的目标,成功地将参与者的激励问题纳入到系统机制设计中来。
高校科研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目标的庞大系统工程,必须实行目标管理。有效的目标管理可以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可以更有效地分配和利用资源;可以系统地、超前地思考,发挥学校的比较优势与特色。就浙江大学来说,学校中长期建设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在2017年前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大学需要拥有一流的学科、知名学者及大师、高水平的科研等等,而其灵魂则是内在的文化和精神。高校管理制度创新,最根本的是要弘扬一种深沉的、博大的、批判的、追求新知和真理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本源于文化,弥漫于校园,存在于学生、学者及学术之间。它不但指学校的标志性建筑,而且是指这些建筑所蕴含的深意;不但指学校曾有的大师级人物,而且是指这些大师级人物所体现的个人品质和魅力;不但指丰硕的学术成果,而且指这些学术成果所代表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所在;不但指优美的校园环境,更指师生对校园环境特殊依恋的感情,使师生产生一种归属感,不仅在校的时候爱校,而且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会怀念在学校时的美好时光。三十年代浙江大学经历了文军长征、西迁办学,院系调整,合并组建等坎坷经历,形成了严谨的求是学风,以执着的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了竺可桢、苏步青、钱三强等一大批优秀人才,蜚声海内外。
构建良好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应从办学理念、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研成果和管理专业化等方面来考虑,而这些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作为科研管理部门不能用行政的手段去解决学术问题,涉及学术问题的决策,如需要考虑学科门类、专业特点等方面差异,需要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并形成相应机制。浙江大学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了一些奖励办法,设立了科技成果奖、科技论著奖、知识产权奖、重大科研项目奖以及科技管理奖等。如科技成果奖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35万元到省部委科技二等奖1.5万元不等;科技论著奖根据在SCIENCE、NATURE发表论文或被SCI、EI、ISTP收录论文或他引次数的不同,分别奖励20万元到600元不等;各类知识产权3000元到800元不等;并设立了科研管理奖,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学校还可在其他方面采取激励措施,全面予以考虑,使教师及科研工作者能够安心科研,有足够的动力做出丰硕的科研成果。激励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提高组织绩效的重要手段。制定激励机制可遵循几个原则:①公平原则。教师作为管理的亲历者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渠道来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只有当教师真正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过程,才能构建出真正的激励相容机制。②区别对待原则。由于教师的需求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教师的心理需求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区别对待,可以通过设置各种荣誉激励、物质激励和事业激励来满足不同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但又不能总是特事特例,在制度刚开始建立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各种情况的可能性。③短期稳定原则。文件或政策在制定初期需要认真、仔细地听取各位教师的意见,慎重定稿,但一经公布实行就不要轻易、频繁地调整,以使教师的努力具有延续性。④统一原则。科研管理政策中的激励应与学科建设、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结合起来。学校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管理者要用系统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探索建立科研管理体系,从服务型转向组织、策划、协调、管理、服务型。激励不相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管理者只单纯地看到某一制度合理的一面,却没有从全局的角度考虑这一制度与相关方面的统一性。学校激励措施有的来自上级主管部门,有的来自于学校传统,有的是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做法,所以兼容差且不完整,需要结合学校的特点进行有机整合[2-4]。
探索利用激励相容原理构建科研管理机制,协调高校整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使得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激发教职工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劳动,强调高校的校园文化和人人参与,强调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进而营造出个性舒展、创新竞争的高校氛围,使高校科研管理制度真正成为高校科学研究内在发展的强大推力,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机制设计理论[J].农村金融研究,2008,(03):78.
[2] 韩小彬.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05):109-111.
[3] 蒋松芝,曾桃.激励相容:基于我国高校“无效管理”现象的对策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75-76.
[4] 姜彩丽.高校教育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05):64-65.
An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in th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cience Research
ZHOU Li-xia
(Zhejiang University School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310027)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of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is abstracted from the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and appli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system with idea of people-oriented in the aim of promoting the harmon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 for the status quo is presented and Zhejiang University is as an example.
Key words: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People orien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