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社会转型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家庭规模逐步缩小,使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的需求逐步凸显出来。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曾经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青春和力量。解决好他们的养老问题,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回报,对于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意义重大。
关键词:社区老年工作;重要性;浅谈
一、现阶段我国都市养老现状
走社会养老、社区服务的道路是大势所趋。但问题是目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体制尚未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城市社区及其社区服务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表现为:一是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1:3老龄化的挑战.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服务意识差;二是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如老年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高,有病不能医、不敢医;老年人购物困难,合适的商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品种单一;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没有地方玩耍,精神没有寄托;而现有的养老设施使用率又相当低;三是专业工作人员缺乏。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一线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二、老年同志的精神赡养问题凸显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不仅要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同时要重视老年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精神赡养作为老年人赡养的主要部分不因该被忽视。现在大多数子女的认识上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对父母孝顺就是让他们吃好、住好,使他们生活得更加舒适一些。其实不然,老年人要想健康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的照料外,精神状况也十分重要。
老年人由于年老体弱,退出原有的社会角色,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少,交际圈也由原来的同事、朋友、家人等逐步缩小到周围的邻居、子女;同时随着年纪的增长,老人们还可能要面对丧偶、独居、空巢等情况。由于缺少亲人关爱,缺乏或不愿与人交流,老人内心常常会感到寂寞无助,容易产生消极、悲观、孤独、惆怅等不良情绪,这对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长期心情抑郁,可造成失眠、情绪低落、使得衰老加快。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我国家庭子女数量锐减。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例,将来一对夫妻要负担赡养四个老人的责任,任务极为艰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给予人们努力拼搏的使命感,事业发展成功机会稍纵即逝。在这样的情况下,子女很难处理好个人事业与老人精神赡养的关系。对父母精神赡养需要子女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子女常常会弄得身心疲惫、精力透支,工作效率下降。
三、社会工作方法介入老年人精神赡养
精神赡养是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老年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方法和技巧,积极争取各种可能的社会资源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实现和谐的健康老龄化社会。
(一)提高老人自我精神赡养能力
从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来看,老人的精神生活主要是由儿女来提供的,所以精神赡养过分倚重儿女。这样很多老人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状况。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个案工作的优势,帮助老人改变陈旧的观念,协助他们正确认识及接受老年,重新整合过去生活的意义,减少对子女的心理依赖,从而使老年人产生完美的积极的、正面的感受,有助于老人保持平和心态,增强生活的幸福感。通过运用不同的社会工作的方法,对老人及家庭成员进行辅导,有助于老人拥有乐观的心态,积极调整生活的重心与节奏,变被动为主动,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精神养生。
(二)提高子女对老人精神赡养的重视程度
当下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们对于社会地位、经济的追求则更加激烈,老年人在经济上已经能够基本得到满足,于是老人对精神赡养的渴望就摆在前列,这需要儿女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事业与家庭之间对时间的争夺日趋猛烈,因此与物质赡养相比,精神赡养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问题。有鉴于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针对子女的精神赡养的辅导与宣传,将健康老龄化等一系列新理念培植到子女的意识中。
四、社区老年工作的重点
在建立和完善养老体制的过程中,须从国情出发,采取少投入、易实施、见成效的对策措施。我国是一个具有浓厚尊老、敬老、爱老传统的社会,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都市养老方面,应根据国情和社会传统美德来解决都市老龄化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家庭养老将继续发挥作用,所以老年社会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与家庭合作,共同解决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这三个养老的基本方面。
五、结束语
建立“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和自养为辅”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制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惠及众多老年人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现在的起步阶段,社区老年服务要与家庭密切配合,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全方位地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助老服务,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兴办、运作机制完善、政策法规配套、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并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目标。
关键词:社区老年工作;重要性;浅谈
一、现阶段我国都市养老现状
走社会养老、社区服务的道路是大势所趋。但问题是目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体制尚未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城市社区及其社区服务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表现为:一是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1:3老龄化的挑战.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服务意识差;二是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如老年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高,有病不能医、不敢医;老年人购物困难,合适的商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品种单一;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没有地方玩耍,精神没有寄托;而现有的养老设施使用率又相当低;三是专业工作人员缺乏。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一线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二、老年同志的精神赡养问题凸显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不仅要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同时要重视老年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精神赡养作为老年人赡养的主要部分不因该被忽视。现在大多数子女的认识上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对父母孝顺就是让他们吃好、住好,使他们生活得更加舒适一些。其实不然,老年人要想健康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的照料外,精神状况也十分重要。
老年人由于年老体弱,退出原有的社会角色,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少,交际圈也由原来的同事、朋友、家人等逐步缩小到周围的邻居、子女;同时随着年纪的增长,老人们还可能要面对丧偶、独居、空巢等情况。由于缺少亲人关爱,缺乏或不愿与人交流,老人内心常常会感到寂寞无助,容易产生消极、悲观、孤独、惆怅等不良情绪,这对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长期心情抑郁,可造成失眠、情绪低落、使得衰老加快。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我国家庭子女数量锐减。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例,将来一对夫妻要负担赡养四个老人的责任,任务极为艰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给予人们努力拼搏的使命感,事业发展成功机会稍纵即逝。在这样的情况下,子女很难处理好个人事业与老人精神赡养的关系。对父母精神赡养需要子女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子女常常会弄得身心疲惫、精力透支,工作效率下降。
三、社会工作方法介入老年人精神赡养
精神赡养是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老年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方法和技巧,积极争取各种可能的社会资源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实现和谐的健康老龄化社会。
(一)提高老人自我精神赡养能力
从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来看,老人的精神生活主要是由儿女来提供的,所以精神赡养过分倚重儿女。这样很多老人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状况。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个案工作的优势,帮助老人改变陈旧的观念,协助他们正确认识及接受老年,重新整合过去生活的意义,减少对子女的心理依赖,从而使老年人产生完美的积极的、正面的感受,有助于老人保持平和心态,增强生活的幸福感。通过运用不同的社会工作的方法,对老人及家庭成员进行辅导,有助于老人拥有乐观的心态,积极调整生活的重心与节奏,变被动为主动,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精神养生。
(二)提高子女对老人精神赡养的重视程度
当下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们对于社会地位、经济的追求则更加激烈,老年人在经济上已经能够基本得到满足,于是老人对精神赡养的渴望就摆在前列,这需要儿女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事业与家庭之间对时间的争夺日趋猛烈,因此与物质赡养相比,精神赡养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问题。有鉴于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开展针对子女的精神赡养的辅导与宣传,将健康老龄化等一系列新理念培植到子女的意识中。
四、社区老年工作的重点
在建立和完善养老体制的过程中,须从国情出发,采取少投入、易实施、见成效的对策措施。我国是一个具有浓厚尊老、敬老、爱老传统的社会,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都市养老方面,应根据国情和社会传统美德来解决都市老龄化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家庭养老将继续发挥作用,所以老年社会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与家庭合作,共同解决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这三个养老的基本方面。
五、结束语
建立“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和自养为辅”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制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惠及众多老年人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现在的起步阶段,社区老年服务要与家庭密切配合,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全方位地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助老服务,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兴办、运作机制完善、政策法规配套、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并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