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低产田改造的根本宗旨是通过人为的采取各项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案与措施,有针对性去解决影响或限制农田产出效益的因素及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参阅大量相关研究文献与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和浅薄见解,主要对影响中低产田产出效能的具体因素展开分析,并深入剖析了中低产田改造中的关键性环节,以期对中低产田改造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从而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中低产田;改造;影响因素;关键环节
相对于垦荒来看,中低产田改造具有投入低、用工省以及见效快的优势,并且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也是我们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进一步提升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应当在区域内将中低产田改造配合灌区管理单位实施统一的规划,加强综合治理能力,有目的、分阶段的实施改造工作,着力于清除和减轻制约土地生产力的因素与问题,为区域内农业生产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技术保障。
1.影响中低产田产出效能的主要因素
1.1气候方面的因素
自古以来,气候条件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正是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形成了全国各地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划分。本区域内最显著的气候特点就是干旱缺水,这也是制约区域内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再加上罐区内水利设施老化严重以及农村水利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等问题的存在,致使农业生产过程中抗灾害能力较弱,农田生产力较为低下。
1.2地形方面的因素
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势特点以及土壤结构这两个方面。本区域内土地存在可耕层浅薄、土壤粘性重且酸性强、土层含砂量较高不利于水分保持等方面的劣势,致使耕地单位面积内产出效益较低,这是我们在中低产田改造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区域内耕地多为坡耕地、沙薄地以及涝洼地,这些耕地普遍存在着土壤肥力较低、产量较低等方面的问题,这也是致使大量中低产田存在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慢以及有机肥施用比例失调、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够科学等等客观原因的存在,致使农业生产力始终处在较低的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2.中低产田改造中的关键环节
2.1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区域产田抗灾害能力
针对区域内部分水利工程老化以及水利工程缺失的问题,我们应当加强区域内的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以提高产田的抗灾害能力。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整体上对区域内的全部水利工程及相关设施进行核查与统计,并存档、备案,然后对区域内的水利工程分布进行重新规划,确保水利工程体系运行的经济性、高效性,将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缺乏的区域重新标注出来,结合当地实际需求以及外部环境、地形条件等,建设新的水利工程。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水利工程體系进行必要的改造,以提高工程运行的经济性、效益性,比如说,在现有的斗分渠系上,选择更为合理的斗渠灌溉模数。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新建水利工程还是旧水利工程的改造,都务必遵循经济、适用、高效和科学的建设原则。
2.2重点做好区域内水利工程的运行与管理工作
新的水利工程建设完工投入使用以后或者是旧水利工程改造完工以后,我们还应当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管理体制。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同物价管理部门重新核定民营水价,同时建立起工程资产档案,由主管部门或者是用水者协会进行经营管理,以此更好的保障工程资产保值、增值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其次,用水者协会应主要由执委会成员以及全体用户共同组成,并同时接受主管部门以及全体劳动人们的共同监督、监管;协会管理的范围主要包括渠道、建筑设施以及工程保护区、其它附属物,并且还应当建立起工程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规章制度,同时还应当对工程的管理维护、后期维修与改造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措施。最后,主管部门或者是协会还应当组建专门的水利工程看护团队,由固定的人员分段负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除了要做好日常的管护工作之外,还应定期进行除草清淤以及使用期间的巡护、收费工作。此外,主管部门或者协会还应制定工程管护公约,做好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以防止人为或者是牲畜对工程相关设施破坏行为的发生。
2.3有针对性的采取工程措施,提高中低产田的生产条件
对于处在平原地带或者是地势较为平整区域的耕地,我们应当以有林道路或者是较大的沟渠为基准将大片可耕田划分成较为规范的格子田,以便于机械化操作和田间管理。对于丘陵山区面坡坡度小于5度的坡耕地,我们应当严格遵循横坡耕作、起垄、少深翻、多深松,并且密集种植农作物的耕种模式。而在坡度较大的耕田里,我们应当科学种植防风作物带,以降低风速。对于坡度适宜的地带,我们应当修筑水平梯田,田面宽度尽量保持在12米—18米之间;对于坡度大于10度而小于15度的坡地,我们最好选择修筑隔坡梯田,田面宽度保持在8米—12米之间,隔坡长度应当在20米—30米之间。对于超过15度的坡地,我们主张退耕还林、还草。而对于土壤活土层厚度在25cm—30cm之间的耕地,我们至少要保证田面宽度在3m以上,同时还应当田埂稳定牢固,并配套修建好泄洪沟、排水沟,以防止水土流失、洪涝灾害。而在林业建设措施方面,我们主张在平原地区建立防护林、防护林网;丘陵山区要积极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
2.4进一步加强区域内中低产田的土壤改良工作
土壤作为农业产出的基础所在,其在增产增收方面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改善土壤性能也是改良中低产田的重要举措之一。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于耕层较薄的田地,我们可以采取填铺淤积泥土、黄土以及深耕的措施来加厚可耕层;对于土壤贫瘠的田地,我们可以采取深耕深翻逐步加深耕作层的方式来改良田地,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深耕时应当注意保墒,同时做好土地的施肥、追肥以及蓄肥工作;对于特殊自然条件下,梯田土壤遭到侵蚀、土地干旱或者是贫瘠时,我们应当采取修筑田间水土保持工程以及增加梯田厚度等措施,以改良土壤特性;对于新修梯田或者是经过改造后的田地,我们应当通过深耕深翻、秸秆覆盖还田以及加厚耕作层等措施改善耕层的性状和养分状况。
3.结语
关于中低产田改造中的关键环节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展开简要的探讨。总的来说,中低产田改造是一项复杂化、系统化的农业生产工程,期间不仅涉及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同时还囊括了防护林、经济林建设以及土壤改造、田地规划、农作物品种优化等多方面的工作;并且由于区域内地形、土壤条件以及耕种工艺等条件的不同,中低产田改造也会出现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实地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与分析,运用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去完成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彭珂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特点和治理阶段及其思路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
[2]郑绍阳,郑祖万.镇雄县中低产田地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4(01).
[3]何有良,方亚伟,杨敏.关于深化中低产田改造的调查与建议[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2(06).
[4]李海瑛,酒学进,安勇平.坡耕地土壤侵蚀和防治措施剖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02).
【关键词】中低产田;改造;影响因素;关键环节
相对于垦荒来看,中低产田改造具有投入低、用工省以及见效快的优势,并且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也是我们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进一步提升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应当在区域内将中低产田改造配合灌区管理单位实施统一的规划,加强综合治理能力,有目的、分阶段的实施改造工作,着力于清除和减轻制约土地生产力的因素与问题,为区域内农业生产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技术保障。
1.影响中低产田产出效能的主要因素
1.1气候方面的因素
自古以来,气候条件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正是由于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形成了全国各地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划分。本区域内最显著的气候特点就是干旱缺水,这也是制约区域内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再加上罐区内水利设施老化严重以及农村水利管理体制不健全等等问题的存在,致使农业生产过程中抗灾害能力较弱,农田生产力较为低下。
1.2地形方面的因素
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势特点以及土壤结构这两个方面。本区域内土地存在可耕层浅薄、土壤粘性重且酸性强、土层含砂量较高不利于水分保持等方面的劣势,致使耕地单位面积内产出效益较低,这是我们在中低产田改造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区域内耕地多为坡耕地、沙薄地以及涝洼地,这些耕地普遍存在着土壤肥力较低、产量较低等方面的问题,这也是致使大量中低产田存在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慢以及有机肥施用比例失调、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够科学等等客观原因的存在,致使农业生产力始终处在较低的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2.中低产田改造中的关键环节
2.1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区域产田抗灾害能力
针对区域内部分水利工程老化以及水利工程缺失的问题,我们应当加强区域内的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以提高产田的抗灾害能力。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整体上对区域内的全部水利工程及相关设施进行核查与统计,并存档、备案,然后对区域内的水利工程分布进行重新规划,确保水利工程体系运行的经济性、高效性,将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缺乏的区域重新标注出来,结合当地实际需求以及外部环境、地形条件等,建设新的水利工程。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水利工程體系进行必要的改造,以提高工程运行的经济性、效益性,比如说,在现有的斗分渠系上,选择更为合理的斗渠灌溉模数。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新建水利工程还是旧水利工程的改造,都务必遵循经济、适用、高效和科学的建设原则。
2.2重点做好区域内水利工程的运行与管理工作
新的水利工程建设完工投入使用以后或者是旧水利工程改造完工以后,我们还应当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管理体制。具体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会同物价管理部门重新核定民营水价,同时建立起工程资产档案,由主管部门或者是用水者协会进行经营管理,以此更好的保障工程资产保值、增值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其次,用水者协会应主要由执委会成员以及全体用户共同组成,并同时接受主管部门以及全体劳动人们的共同监督、监管;协会管理的范围主要包括渠道、建筑设施以及工程保护区、其它附属物,并且还应当建立起工程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规章制度,同时还应当对工程的管理维护、后期维修与改造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措施。最后,主管部门或者是协会还应当组建专门的水利工程看护团队,由固定的人员分段负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除了要做好日常的管护工作之外,还应定期进行除草清淤以及使用期间的巡护、收费工作。此外,主管部门或者协会还应制定工程管护公约,做好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以防止人为或者是牲畜对工程相关设施破坏行为的发生。
2.3有针对性的采取工程措施,提高中低产田的生产条件
对于处在平原地带或者是地势较为平整区域的耕地,我们应当以有林道路或者是较大的沟渠为基准将大片可耕田划分成较为规范的格子田,以便于机械化操作和田间管理。对于丘陵山区面坡坡度小于5度的坡耕地,我们应当严格遵循横坡耕作、起垄、少深翻、多深松,并且密集种植农作物的耕种模式。而在坡度较大的耕田里,我们应当科学种植防风作物带,以降低风速。对于坡度适宜的地带,我们应当修筑水平梯田,田面宽度尽量保持在12米—18米之间;对于坡度大于10度而小于15度的坡地,我们最好选择修筑隔坡梯田,田面宽度保持在8米—12米之间,隔坡长度应当在20米—30米之间。对于超过15度的坡地,我们主张退耕还林、还草。而对于土壤活土层厚度在25cm—30cm之间的耕地,我们至少要保证田面宽度在3m以上,同时还应当田埂稳定牢固,并配套修建好泄洪沟、排水沟,以防止水土流失、洪涝灾害。而在林业建设措施方面,我们主张在平原地区建立防护林、防护林网;丘陵山区要积极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
2.4进一步加强区域内中低产田的土壤改良工作
土壤作为农业产出的基础所在,其在增产增收方面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改善土壤性能也是改良中低产田的重要举措之一。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于耕层较薄的田地,我们可以采取填铺淤积泥土、黄土以及深耕的措施来加厚可耕层;对于土壤贫瘠的田地,我们可以采取深耕深翻逐步加深耕作层的方式来改良田地,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深耕时应当注意保墒,同时做好土地的施肥、追肥以及蓄肥工作;对于特殊自然条件下,梯田土壤遭到侵蚀、土地干旱或者是贫瘠时,我们应当采取修筑田间水土保持工程以及增加梯田厚度等措施,以改良土壤特性;对于新修梯田或者是经过改造后的田地,我们应当通过深耕深翻、秸秆覆盖还田以及加厚耕作层等措施改善耕层的性状和养分状况。
3.结语
关于中低产田改造中的关键环节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展开简要的探讨。总的来说,中低产田改造是一项复杂化、系统化的农业生产工程,期间不仅涉及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同时还囊括了防护林、经济林建设以及土壤改造、田地规划、农作物品种优化等多方面的工作;并且由于区域内地形、土壤条件以及耕种工艺等条件的不同,中低产田改造也会出现不同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实地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与分析,运用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去完成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彭珂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特点和治理阶段及其思路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
[2]郑绍阳,郑祖万.镇雄县中低产田地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4(01).
[3]何有良,方亚伟,杨敏.关于深化中低产田改造的调查与建议[J].杭州农业与科技,2012(06).
[4]李海瑛,酒学进,安勇平.坡耕地土壤侵蚀和防治措施剖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