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卫生出版社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的医药卫生专业出版社,以“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根植卫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为发展宗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近年来,坚持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图书产品涵盖医药教材、学术专著、健康科普、数字新媒、医药多元等多个领域,主要发展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健康稳定较快增长。
结合人卫社一年来的抗疫出版实践,从医药卫生出版行业健康科普出版助力全民阅读与全民健康的角度,我与业界同人做以下分享交流。
履行社会职责,加强优质健康科普阅读内容供给
今年以来,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面对疫情,人卫社快速响应,主动作为,在中宣部、国家卫健委等部委的指导支持下,执笔出征,出版上阵,知识服务,科学抗疫,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的出版传播和知识服务。
在春节当天,我们紧急启动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指南》应急出版,从选题立项到图书印制完毕发往武汉,仅用了一周时间。《指南》包括纸质图书、电子书、网络版读物等多种形式。本书并未进行市场销售,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向全社会公益传播。为全国各省区市免费提供可印制PDF版本,向公众赠阅图书55万余册;授权翻译出版汉维对照版、汉哈对照版等5种民文版出版物;并与五洲出版社联合,相继推出英、法、意等10种国际语言版,在全球范围传播科学权威疫情防控知识。
以《指南》为引领,人卫社出版了大众防护、实用临床手册、专科防护、学校防控等多系列图书近50种,原生电子书和在线课程4种。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致敬最美战‘疫’医务工作者”2套丛书(共16本图书)入选今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几方面的探索与经验
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相关要求,不断提升健康科普服务能力。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为更好地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加强健康促进,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人卫社“健康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力求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向全国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卫生健康从业者、各行业领导干部解读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二是提升健康宣传教育相关人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宣教素质与能力,提升健康服务执业者的相关业务能力;三是向人民群众宣传各种健康科普知识,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在2020年11月召开的全国医药教材建设与医学教育研究暨人卫社专家咨询年会上,我们也专门设置了健康中国分会场,总结经验、凝聚共识、找准方向,创新推动出版工作,为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充分发挥专家资源优势,打造权威科普精品。可以说,目前的科普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但靠谱的健康科普知识还远远不够。只有紧紧依靠专家作者资源,打造真实、可信、权威的科普内容,才能在信息传播中真正实现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助力全民阅读。人卫社67年的发展,积淀了宝贵的专家资源和业界资源,是我们生产优质健康科普图书的重要源头。
今年的抗疫出版,我们充分团结了各方专家的力量。邀请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王辰院士,王行环教授、张文宏教授等战斗在武汉抗疫一线的专家,担任我们的主审和主编,以专业知识助力疫情防控。正在推进中的健康科普项目,充分发挥各行业学会协会的专业力量。比如,我们与中国营养学会推出膳食指南系列,与中华护理学会推出居家护养系列,与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推出青春健康系列,与中国红十字总会推出应急救护教育系列等。
充分发挥医学编辑的健康科普力量。健康科普的战线上不只有医生,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科普编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为了推动编辑工作模式改革创新,今年5月,我们成立了科普双创编辑工作室和中医双创工作室,在管理机制、市场运营、绩效考核与激励等多个方面,深入推动编辑工作模式改革与创新,以期更充分地调节出版价值链上的积极因素,解放生产力,释放潜力,为人卫健康科普品牌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积极推动“互联网+健康科普”,实现多渠道、多平台精准传播,将全民阅读引向深入。今年年初,《公众防护指南》电子版图书同步出版后,新华社、学习强国、健康中国、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转发推荐,各公众微信号迅速达到10万+的阅读量。截至2月7日,就有1300多家媒体、网站、平台对电子版图书进行了转载发布,展现了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量。
近年来,为了适应媒体传播格局及大众阅读习惯的巨大变化,人卫社依托强大的品牌、内容、专家等资源优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与出版融合,大力开发医学教育、考试培训、医学学术、健康科普等各类数字平台及产品(多项数字平台及产品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奖项),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在健康科普领域,我们积极推动以“人卫健康”微信公众号、人卫学习强国号、人卫快手号、约健康平台等为主体的人卫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并注重把各类平台和产品底层打通,充分整合所有资源和渠道,实现与读者的多维互动,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更深层次的网络空间延伸。
“人卫健康”自2015年至今,以传播健康知识、服务健康促进为主要定位,坚持每日推出科学、权威、实用的原创医学科普知识,从日常保健、孕产育儿、关爱老年、中医养生、心理健康等方面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成为我们服务健康、传播知识、促进阅读的重要工具。目前关注用户110余万人,数百篇文章阅读量达10万+,累计阅读量2.5亿余次。并受邀加入“今日头条”和“搜狐号”两大平台,健康科普内容的整体阅读量在上述两个平台上达1亿余次。荣获了数字出版优秀品牌、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等多项荣誉。在《搜狐号·健康影响力榜单》中,获得健康媒体影响力第5名,与“丁香医生”“生命时报”“春雨医生”等共同跻身前5名。人卫学习强国号订阅用户1500余万人次,人卫快手号点击量2.6亿余次。这些新媒体平台,有效地实现了健康科普立体化精准传播。
通过多种方式打造患者就医、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群众日常需求三种应用场景。如通过建设患者健康教育新媒体内容资源库打造患者就医场景;通过策划制作系列线上音视频健康课程,打造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场景;通过文章、漫画、微课、直播等形式打造群众日常需求场景。
疫情发生以来,积极开展线上直播活动,探索后疫情时代的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方式。今年7月,以参加中宣部、农业农村部主办的2020“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为契机,我们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健康科普进万家线上直播活动。一个多月以来,遴选出近期出版的一些优质科普图书,并邀请相关专业的权威专家进行解读,共发布和推出现场线上视频科普活动7个场次,累计观看人数约1000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我们策划出版了《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医生》一书。以图书内容为基础,我们与人民日报、新华网合作制作了“免疫力就是好医生”系列直播活动,“免疫力对病毒清除起决定性作用”主题直播活动,累计观看人数近400万。活动满足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的科普需求,达到了向群众推荐更多优秀出版物的目标。
科学规划“十四五”,满足读者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健康科普知识需求
这次疫情期间,阻击防疫谣言、传播防疫知识,出版业在专业内容输出、传播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彰显。一些防疫相关读物也进入了市场,并且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医学科普板块在疫情期间表现不俗。人卫社今年医学科普类图书市场,仅2月受疫情影响销量有所降低,其余月份销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面对艰巨的防控宣传任务和强烈的健康知识市场需求,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宣传和健康知识普及工作,仍是人卫社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作者系人民卫生出版社董事长、党委书记
结合人卫社一年来的抗疫出版实践,从医药卫生出版行业健康科普出版助力全民阅读与全民健康的角度,我与业界同人做以下分享交流。
履行社会职责,加强优质健康科普阅读内容供给
今年以来,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面对疫情,人卫社快速响应,主动作为,在中宣部、国家卫健委等部委的指导支持下,执笔出征,出版上阵,知识服务,科学抗疫,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的出版传播和知识服务。
在春节当天,我们紧急启动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防护指南》应急出版,从选题立项到图书印制完毕发往武汉,仅用了一周时间。《指南》包括纸质图书、电子书、网络版读物等多种形式。本书并未进行市场销售,而是通过各种途径向全社会公益传播。为全国各省区市免费提供可印制PDF版本,向公众赠阅图书55万余册;授权翻译出版汉维对照版、汉哈对照版等5种民文版出版物;并与五洲出版社联合,相继推出英、法、意等10种国际语言版,在全球范围传播科学权威疫情防控知识。
以《指南》为引领,人卫社出版了大众防护、实用临床手册、专科防护、学校防控等多系列图书近50种,原生电子书和在线课程4种。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致敬最美战‘疫’医务工作者”2套丛书(共16本图书)入选今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几方面的探索与经验
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相关要求,不断提升健康科普服务能力。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为更好地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加强健康促进,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人卫社“健康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力求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向全国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卫生健康从业者、各行业领导干部解读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二是提升健康宣传教育相关人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宣教素质与能力,提升健康服务执业者的相关业务能力;三是向人民群众宣传各种健康科普知识,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在2020年11月召开的全国医药教材建设与医学教育研究暨人卫社专家咨询年会上,我们也专门设置了健康中国分会场,总结经验、凝聚共识、找准方向,创新推动出版工作,为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充分发挥专家资源优势,打造权威科普精品。可以说,目前的科普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但靠谱的健康科普知识还远远不够。只有紧紧依靠专家作者资源,打造真实、可信、权威的科普内容,才能在信息传播中真正实现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助力全民阅读。人卫社67年的发展,积淀了宝贵的专家资源和业界资源,是我们生产优质健康科普图书的重要源头。
今年的抗疫出版,我们充分团结了各方专家的力量。邀请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王辰院士,王行环教授、张文宏教授等战斗在武汉抗疫一线的专家,担任我们的主审和主编,以专业知识助力疫情防控。正在推进中的健康科普项目,充分发挥各行业学会协会的专业力量。比如,我们与中国营养学会推出膳食指南系列,与中华护理学会推出居家护养系列,与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推出青春健康系列,与中国红十字总会推出应急救护教育系列等。
充分发挥医学编辑的健康科普力量。健康科普的战线上不只有医生,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科普编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为了推动编辑工作模式改革创新,今年5月,我们成立了科普双创编辑工作室和中医双创工作室,在管理机制、市场运营、绩效考核与激励等多个方面,深入推动编辑工作模式改革与创新,以期更充分地调节出版价值链上的积极因素,解放生产力,释放潜力,为人卫健康科普品牌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积极推动“互联网+健康科普”,实现多渠道、多平台精准传播,将全民阅读引向深入。今年年初,《公众防护指南》电子版图书同步出版后,新华社、学习强国、健康中国、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转发推荐,各公众微信号迅速达到10万+的阅读量。截至2月7日,就有1300多家媒体、网站、平台对电子版图书进行了转载发布,展现了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量。
近年来,为了适应媒体传播格局及大众阅读习惯的巨大变化,人卫社依托强大的品牌、内容、专家等资源优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与出版融合,大力开发医学教育、考试培训、医学学术、健康科普等各类数字平台及产品(多项数字平台及产品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奖项),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在健康科普领域,我们积极推动以“人卫健康”微信公众号、人卫学习强国号、人卫快手号、约健康平台等为主体的人卫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并注重把各类平台和产品底层打通,充分整合所有资源和渠道,实现与读者的多维互动,把传统出版的影响力向更深层次的网络空间延伸。
“人卫健康”自2015年至今,以传播健康知识、服务健康促进为主要定位,坚持每日推出科学、权威、实用的原创医学科普知识,从日常保健、孕产育儿、关爱老年、中医养生、心理健康等方面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成为我们服务健康、传播知识、促进阅读的重要工具。目前关注用户110余万人,数百篇文章阅读量达10万+,累计阅读量2.5亿余次。并受邀加入“今日头条”和“搜狐号”两大平台,健康科普内容的整体阅读量在上述两个平台上达1亿余次。荣获了数字出版优秀品牌、大众喜爱的50个阅读微信公众号等多项荣誉。在《搜狐号·健康影响力榜单》中,获得健康媒体影响力第5名,与“丁香医生”“生命时报”“春雨医生”等共同跻身前5名。人卫学习强国号订阅用户1500余万人次,人卫快手号点击量2.6亿余次。这些新媒体平台,有效地实现了健康科普立体化精准传播。
通过多种方式打造患者就医、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群众日常需求三种应用场景。如通过建设患者健康教育新媒体内容资源库打造患者就医场景;通过策划制作系列线上音视频健康课程,打造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场景;通过文章、漫画、微课、直播等形式打造群众日常需求场景。
疫情发生以来,积极开展线上直播活动,探索后疫情时代的健康科普知识宣传方式。今年7月,以参加中宣部、农业农村部主办的2020“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为契机,我们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健康科普进万家线上直播活动。一个多月以来,遴选出近期出版的一些优质科普图书,并邀请相关专业的权威专家进行解读,共发布和推出现场线上视频科普活动7个场次,累计观看人数约1000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我们策划出版了《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医生》一书。以图书内容为基础,我们与人民日报、新华网合作制作了“免疫力就是好医生”系列直播活动,“免疫力对病毒清除起决定性作用”主题直播活动,累计观看人数近400万。活动满足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的科普需求,达到了向群众推荐更多优秀出版物的目标。
科学规划“十四五”,满足读者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健康科普知识需求
这次疫情期间,阻击防疫谣言、传播防疫知识,出版业在专业内容输出、传播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彰显。一些防疫相关读物也进入了市场,并且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医学科普板块在疫情期间表现不俗。人卫社今年医学科普类图书市场,仅2月受疫情影响销量有所降低,其余月份销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面对艰巨的防控宣传任务和强烈的健康知识市场需求,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宣传和健康知识普及工作,仍是人卫社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作者系人民卫生出版社董事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