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波德莱尔曾被一些象征主义者批评是"无能的",这表面看来是因为波德莱尔是理性的、而非情感的诗人,但其真正原因是波德莱尔被视为保守的、封闭的诗人。一些年轻的象征主义诗人接受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后,希望将面向现实的态度以及针对资产阶级权威机关的反抗精神引入文学,这种做法形成了象征主义的整体生活观和自由诗理论,而他们批评波德莱尔的真正用意就是摆脱波德莱尔开启的颓废文学传统,让法国文学走上开放的、自由主义的道路。年轻的象征主义诗人利用无政府主义思想实现了对象征主义的价值改造,这一方面促成了颓废派的解体和象征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风行》杂志与象征主义自由诗的发生、演变研究”(18BWW08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15ZDB086)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德莱尔曾被一些象征主义者批评是"无能的",这表面看来是因为波德莱尔是理性的、而非情感的诗人,但其真正原因是波德莱尔被视为保守的、封闭的诗人。一些年轻的象征主义诗人接受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后,希望将面向现实的态度以及针对资产阶级权威机关的反抗精神引入文学,这种做法形成了象征主义的整体生活观和自由诗理论,而他们批评波德莱尔的真正用意就是摆脱波德莱尔开启的颓废文学传统,让法国文学走上开放的、自由主义的道路。年轻的象征主义诗人利用无政府主义思想实现了对象征主义的价值改造,这一方面促成了颓废派的解体和象征主义的转型,另外一方面也开启了世界性的现代主义诗学的大门。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典籍记述了众多“佯狂”的人物形象,其中的“狂僧”具有独特的宗教性和审美性;而在日本佛教文学中,以《怀风藻》中的僧传为开端,“狂僧”形象屡屡登场,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文学脉络。本文尝试考察中国高僧传中的“狂僧”形象在东渐日本的过程中对日本僧传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探究中国“狂僧”形象在日本不断传承的原因。
古埃及丧葬文献《冥灵行状》主要叙述日神从日落到再次升起的夜间旅程,“明”、“晦”两端构成日神“显象”的叙事框架。始于光明而终于大冥的日神之旅,以自明及晦、隐显相推为其主要格局。全书呈现出回环复沓的节奏,其中神形、神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言以蔽之,诸神在“形”、“名”迭见的律动中一隐一现,而与全书明晦相推的构思格局互为表里。尽管此书主要针对的是冥界中的诸神,然神灵的秩序、神灵的伦理却不会自然呈现给世人,而是需要人类开发智慧、学习经验,以“知道”诸神之所为;而且,知道者并非一切亡灵,书中一再强调了少数人的知
断片式文本长期在欧洲文学一哲学书写传统中占有一席之地,德国早期浪漫派也创作了大量的断片作品.本文通过对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等人关于断片写作与机智、天才等相关问题的思考和阐释,力图提供一条通向德国早期浪漫派诗学理想与哲学内涵的理解路径.总体而言,机智作为无限性与统一性的散点式闪现,可以被把握为一种具有精神奠基作用的意识逻辑.机智是一种非演绎式的意识构造,并且可以成为各种精神-表达可能方式的根源与指引.天才赋予了机智以化学性,并使得这种意识生成的纯粹形式得以可能.当天才与机智相结合,就是一种断片式的创造天赋.由
本文通过研究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最早的三种柳树图案瓷器故事,试图揭示一个近两百年来被忽视的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重要英国文化案例。英国柳树图案瓷器故事1838年版与1849年版的作者均从德庇时的著述和译文中汲取了大量有关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素材,但1851年版的作者不但公然否认故事的中国背景,还采用西式的契约方案将剧中人从无法自我救赎的东方悲剧循环中释放出来,最终将原本为英国瓷盘写就的中国故事改写为一个标榜西方文明、宣扬帝国工业成就的英国故事。十九世纪英国柳树图案瓷器故事为后世的英国文学表达利益诉求贡献了历久弥新的叙
爱伦·坡生活在电子通讯刚刚开始发展的时期,作为报刊界从业人员,他对十九世纪初新媒介所经历的技术演进表现出了职业敏感性:从"超心理学"到技术科学针对催眠("生物磁力")展开的探索研究,再到以摩尔斯电报的发明为代表的通讯革命,坡在其围绕小说文类改良所展开的诗学进程中不断发掘、利用和转化新媒介的审美潜能。本文从"作为诗学的催眠"、"电报通讯与秘密写作"及"新媒介、信息论与文化焦虑"这三个层面对此进行考察,审视坡的文类认知观念如何与新媒介的运作机制展开审美互动以及该互动所衍生出的文化焦虑。
在"如画"美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英格兰北部湖区成了十九世纪英国"诗与远方"的代表。约翰·罗斯金生于伦敦,多次北上游览湖区,晚年也选择定居湖区,可以说,湖区是他风景思想的起点和终点。罗斯金反对铁路进入湖区,不仅因为铁路会破坏风景,还因为铁路会改变风景的观看方式,是对美和审美的双重破坏。铁路在把乡村同化为城市的同时,也把旅客异化为"包裹",加剧了现代生活的机械化倾向及其对心灵的奴役。罗斯金关于湖区铁路的言论不仅重新定义了风景,强调了风景的功用,还体现了他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忧虑。他眼中的"风
《仙后》第二卷第七章中该恩勇闯玛门地狱的宗教图示并非破碎无序的动态空间乱象,而是伦理学与宗教地图学相得益彰的艺术结晶。在节制伦理的航图引领及信仰的北极星和英勇罗盘的宗教导引系统的协助下,该恩在航行中成功跨越了玛门地狱中的黄金屋、大金链和金苹果三大欲望障碍,重述了《圣经》三大考验及三次渡海异象的基督教经典母题。依靠寓意深刻的宗教空间叙事,斯宾塞不仅深入探究了英西新大陆角力、利用节制德性武器丑化敌手与放纵自我物欲的伦理悖论、天主教与新教事关财富获取及自由意志的重大教义之争等时代议题,而且构建了"基督精兵"
《巴托罗缪市集》中有关烟草的书写是本·琼森关于弗吉尼亚殖民经济对母国经济影响的观察和反思。受西班牙等重商国家的影响,英格兰都铎王朝晚期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开启了国家地理战略转向,希望通过殖民实现母国经济提振,第一个海外殖民地弗吉尼亚屡遭失利后终因烟草崛起。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将剧作置于当时有关烟草纷争的语境和詹姆斯一世时期严峻的经济形势之中,探讨剧中英格兰殖民话语与国内烟草消费的勾连。本文认为该剧指出了弗吉尼亚视烟草为拯救母国经济的良药并试图以其成就自身"神话"的荒谬性,探讨了烟草消费对个人、国家和经济产
英国国家身份在十九世纪的建构得益于对苏格兰和维京文化等欧洲边缘文化的吸纳,这一过程中既有对异族浪漫化的表现,也有刻板化的描写,在司各特的《海盗》中则体现为对挪威人充满矛盾的书写。一方面他让苏格兰站在英格兰一方,以设得兰岛为对立面,强制将"进步观念"推销给设得兰岛上的挪威原住民,凸显了包含苏格兰的英国国家主义;另一方面,苏格兰"内部殖民"启蒙事业的失败又暗含着对英帝国的批判。司各特在小说中塑造的"英格兰-苏格兰-野蛮的外圈"这一文化结构将苏格兰置于一个独特的"中间位置",揭示了英国海外殖民与
虽然《变形记》中的大部分素材源于希腊,但奥维德在诗中却表现出贬抑希腊、尊崇罗马的倾向。通过对神话的取舍、置换、植入和改写,这首长诗暗中介入了由来已久的希腊与罗马的文化之争。奥维德一方面抹除了希腊民族的集体起源,淡化了以雅典和忒拜为代表的城邦历史,回溯性地消解了希腊文化的主导权;另一方面又将罗马细节渗透入希腊场景和仪式,以潜文本的罗马情节置换表面的希腊神话,回溯性地确立了罗马文化的优先性。诗中神话角色和历史人物的西迁叙事也映射出文化主导权从希腊向罗马的转移。奥维德逆转罗马文化的亲希腊进程,既可视为其文学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