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生态所承受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制定生态补偿机制来激励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本文针对生态补偿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平等现象,分析了补偿的各个过程,根据层次分析法对补偿资金进行了合理规划,实现公平补偿的原则。
[关键词] 生态补偿机制 补偿依据 补偿原则 补偿方式 层次分析法
生态补偿指生态环境加害者要对其造成的损害进行合理的补偿,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的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也要进行必要的补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使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支付相应费用 ,可以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缓解不同地区之间由于环境资源禀赋、生态系统功能定位导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特别是可以有效防止由于过度利用可更新自然资产而损伤或破坏生态系统自我更新和保持人类所依赖的产品流和服务流的能力。
在我国一些地区生态保护者与破坏者、受益者与受损者之间存在着不公平的利益关系,损失补偿不成正比,这类问题已积累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而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本文旨在研究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的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的补偿,通过对补偿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使生态补偿机制更完善,实现公平补偿的原则。
一、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生态补偿实践,主要是对流域水环境管理、农业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恢复、植树造林、碳循环、景观保护等进行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政策补偿、项目补偿、智力技术补偿等。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政策还很不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没有得到重视,现有的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缺乏对生态补偿的明确规定,国家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 生态补偿机制的合理完善成了目前生态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的生态补偿研究主要侧重从宏观角度考虑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问题,而对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公共财政的补偿途径、补偿资金的筹集渠道、补偿标准等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发达国家生态补偿理念产生的比较早,在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生态补偿中微观主体的行为与选择的问题,并对补偿的经济原因、市场化的补偿途径、补偿的具体机制做了细致地研究。众多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对生态补偿的内涵、目的、方法进行了描述,并达成了某些共识。
国外对生态补偿的研究早于国内,许多国家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国外既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重视有效利用市场机制。许多国家建立了有效的资金筹集机制,通过生态税费等调节资源消费者与社会的关系,生态补偿问题涉及环境、产业、经济、社会、法律等诸多方面,但从国内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实践情况来看,政策制定过程缺乏各级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缺乏对生态补偿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由于机制研究不到位,出现了生态环境建设者、保护者得不到相应补偿,生态受益者没有支付相应费用的情况,且生态补偿标准过低。在我国生态补偿法律、法规、政策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体系,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生态税费标准的制定也缺乏科学根据,难以达到应有的补偿效果。目前国内学者对补偿标准的研究较少,很难制定一个科学的标准。具体环境不同,生态损失的状况也不同,只能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补偿额度,没有绝对的统一的标准。
二、合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1.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发展的必然,它受理论、法律和政策依据的支撑。生态补偿受理论、法律和政策的制约,而且它也是理论、法律和政策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论依据包括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理论、消费补偿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公平理论。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理论认为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生态建设、保护者在培育、生产、保护过程中凝结了大量的劳动,只要生态资源所产生的生态效能能够为社会或某些特定对象提供服务,就具备了商品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用来交换的三个必备条件,其生态价值就应当得到合理补偿。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則,受益地区和受益者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保证生态环境资源的永续使用。消费补偿理论是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过程就是对生态环境的消费过程,人们在享受这生态产品及其服务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消费某种产品和享受某种服务就要“买单”。公共产品理论指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需要政府出面介入,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持续、稳定提供公共产品。外部效应理论指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了影响,并不因此受损或者获益,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收益不一致。为了解决问题,福利经济学家提出了征收“庇古税”的理论。公平理论指出人类平等享有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益,受益者应对为生态保护和建设做出贡献者给予相应的补偿,建立水电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确立合理的补偿标准,由受益地区、受益者对生态环境保护区和保护者进行补偿。
另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还必须以相关法律和政策为依据,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以政策文件为导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2.生态补偿机制的制定坚持有客观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必须坚持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生态省建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政府对生态补偿的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补偿机制应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的指导下,依据一定的原则制定,才能达到社会的要求。所以要坚持保护者受益、损害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原则;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的原则;坚持公平公开、权责一致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等。
3.生态补偿的方式多种所样。这里的生态补偿包括对环境受益者和加害者进行征收补偿资金,补偿形式因收益和破坏的行为不同而不同,因实施补偿的目的不同而措施不同。
三、用AHP法对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进行评价,按比例实现补偿力度
在以上原则的制约下,制定了生态补偿机制,必须要投入施行才能够证明它的价值。而生态补偿的模式多样化,本文以实施生态保护过程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拟考虑在对环境受益者和加害者进行补偿资金筹集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的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补偿投入分析,根据AHP法对这各种投入进行定量分析,合理的进行分配,制定补偿的标准,使生态保护者与破坏者、受益者与受损者之间实现利益的公平、损失补偿成正比分配。
生态补偿要与经济发展结构相结合,通过对补偿各个环节进行研究,总结出需要补偿的投入包括农民近期土地产出减少的损失和植树种草的投入,还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各种投入。下面就以这些补偿标准为准则层,建构AHP模型,建立对生态补偿资金分配的量化评价体系。
1.建构AHP模型
注:Bi准则下的方案记为Bji
2.用层次分析法对模型求解,根据各因素的价值比例进行资金的合理分配。(1)用根法求层权重。用“两两比较法”求同层各因素关于上层单个目标的重要性作量化比较,建立“判断矩阵”。两两比较是采用1~9的标度进行因素的重要标度。根法就是求出判断矩阵每行的几何平均值,权重就是一行几何平均值占所有几何平均值的比重。
[关键词] 生态补偿机制 补偿依据 补偿原则 补偿方式 层次分析法
生态补偿指生态环境加害者要对其造成的损害进行合理的补偿,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的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也要进行必要的补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使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支付相应费用 ,可以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缓解不同地区之间由于环境资源禀赋、生态系统功能定位导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特别是可以有效防止由于过度利用可更新自然资产而损伤或破坏生态系统自我更新和保持人类所依赖的产品流和服务流的能力。
在我国一些地区生态保护者与破坏者、受益者与受损者之间存在着不公平的利益关系,损失补偿不成正比,这类问题已积累到相当严重的程度,而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本文旨在研究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的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的补偿,通过对补偿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使生态补偿机制更完善,实现公平补偿的原则。
一、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很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生态补偿实践,主要是对流域水环境管理、农业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恢复、植树造林、碳循环、景观保护等进行资金补偿、实物补偿、政策补偿、项目补偿、智力技术补偿等。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政策还很不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没有得到重视,现有的资源法和环境保护法缺乏对生态补偿的明确规定,国家重要生态区域的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 生态补偿机制的合理完善成了目前生态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的生态补偿研究主要侧重从宏观角度考虑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问题,而对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公共财政的补偿途径、补偿资金的筹集渠道、补偿标准等方面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发达国家生态补偿理念产生的比较早,在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生态补偿中微观主体的行为与选择的问题,并对补偿的经济原因、市场化的补偿途径、补偿的具体机制做了细致地研究。众多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对生态补偿的内涵、目的、方法进行了描述,并达成了某些共识。
国外对生态补偿的研究早于国内,许多国家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国外既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重视有效利用市场机制。许多国家建立了有效的资金筹集机制,通过生态税费等调节资源消费者与社会的关系,生态补偿问题涉及环境、产业、经济、社会、法律等诸多方面,但从国内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实践情况来看,政策制定过程缺乏各级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缺乏对生态补偿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由于机制研究不到位,出现了生态环境建设者、保护者得不到相应补偿,生态受益者没有支付相应费用的情况,且生态补偿标准过低。在我国生态补偿法律、法规、政策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体系,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生态税费标准的制定也缺乏科学根据,难以达到应有的补偿效果。目前国内学者对补偿标准的研究较少,很难制定一个科学的标准。具体环境不同,生态损失的状况也不同,只能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补偿额度,没有绝对的统一的标准。
二、合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1.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发展的必然,它受理论、法律和政策依据的支撑。生态补偿受理论、法律和政策的制约,而且它也是理论、法律和政策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论依据包括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理论、消费补偿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效应理论、公平理论。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理论认为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生态建设、保护者在培育、生产、保护过程中凝结了大量的劳动,只要生态资源所产生的生态效能能够为社会或某些特定对象提供服务,就具备了商品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用来交换的三个必备条件,其生态价值就应当得到合理补偿。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則,受益地区和受益者应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保证生态环境资源的永续使用。消费补偿理论是指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过程就是对生态环境的消费过程,人们在享受这生态产品及其服务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消费某种产品和享受某种服务就要“买单”。公共产品理论指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需要政府出面介入,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持续、稳定提供公共产品。外部效应理论指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了影响,并不因此受损或者获益,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收益不一致。为了解决问题,福利经济学家提出了征收“庇古税”的理论。公平理论指出人类平等享有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益,受益者应对为生态保护和建设做出贡献者给予相应的补偿,建立水电开发生态补偿制度,确立合理的补偿标准,由受益地区、受益者对生态环境保护区和保护者进行补偿。
另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还必须以相关法律和政策为依据,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以政策文件为导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2.生态补偿机制的制定坚持有客观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必须坚持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生态省建设、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政府对生态补偿的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逐步建立公平公正、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补偿机制应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的指导下,依据一定的原则制定,才能达到社会的要求。所以要坚持保护者受益、损害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原则;统筹协调、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的原则;坚持公平公开、权责一致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等。
3.生态补偿的方式多种所样。这里的生态补偿包括对环境受益者和加害者进行征收补偿资金,补偿形式因收益和破坏的行为不同而不同,因实施补偿的目的不同而措施不同。
三、用AHP法对生态补偿资金的分配进行评价,按比例实现补偿力度
在以上原则的制约下,制定了生态补偿机制,必须要投入施行才能够证明它的价值。而生态补偿的模式多样化,本文以实施生态保护过程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拟考虑在对环境受益者和加害者进行补偿资金筹集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者的改善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补偿投入分析,根据AHP法对这各种投入进行定量分析,合理的进行分配,制定补偿的标准,使生态保护者与破坏者、受益者与受损者之间实现利益的公平、损失补偿成正比分配。
生态补偿要与经济发展结构相结合,通过对补偿各个环节进行研究,总结出需要补偿的投入包括农民近期土地产出减少的损失和植树种草的投入,还包括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各种投入。下面就以这些补偿标准为准则层,建构AHP模型,建立对生态补偿资金分配的量化评价体系。
1.建构AHP模型
注:Bi准则下的方案记为Bji
2.用层次分析法对模型求解,根据各因素的价值比例进行资金的合理分配。(1)用根法求层权重。用“两两比较法”求同层各因素关于上层单个目标的重要性作量化比较,建立“判断矩阵”。两两比较是采用1~9的标度进行因素的重要标度。根法就是求出判断矩阵每行的几何平均值,权重就是一行几何平均值占所有几何平均值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