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作学习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会学、乐学,爱同学、爱集体,并有利于培養学生的社交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科学分组、及时指导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新课改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组织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方式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关键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
二、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及发挥小组学习作用的前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
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教师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小助手,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教师可以采用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宣布组长的职责及对其的相关要求。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体现了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了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另外,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采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
三、教师转变角色,及时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为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
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做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关注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并予以解决。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及时做出指导和调节,实现高效互动。
四、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学生处于迷惑、混沌状态时组织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使学生加深理解。
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ab+bd)/d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进行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由分化到整合的过程,最终对概念形成准确、清晰的理解。
2.在深化、拓展处组织合作学习
深化、拓展处是学生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使之形成独特的认识。
例如:学习“平方差公式”一节时,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笔者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好。在讨论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提醒学生从不同角度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总之,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并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此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可见,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知识能力的获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福泉.我国合作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06).
[2]杨珍.课堂教学中需要这么多的“合作”吗?——对新课程中课堂合作学习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6,(02).
[3]王峰.浅谈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与对策[J].教育艺术,2010,(11).
关键词: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新课改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组织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方式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关键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不只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
二、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及发挥小组学习作用的前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4~6人。这样既能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
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在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教师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小助手,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率和成败。教师可以采用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宣布组长的职责及对其的相关要求。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轮流发言,体现了地位平等与机会平等,培养了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另外,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采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
三、教师转变角色,及时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为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
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做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关注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并予以解决。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及时做出指导和调节,实现高效互动。
四、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1.在学生处于迷惑、混沌状态时组织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使学生加深理解。
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ab+bd)/d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进行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由分化到整合的过程,最终对概念形成准确、清晰的理解。
2.在深化、拓展处组织合作学习
深化、拓展处是学生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使之形成独特的认识。
例如:学习“平方差公式”一节时,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笔者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好。在讨论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提醒学生从不同角度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总之,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并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此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可见,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知识能力的获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福泉.我国合作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06).
[2]杨珍.课堂教学中需要这么多的“合作”吗?——对新课程中课堂合作学习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6,(02).
[3]王峰.浅谈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与对策[J].教育艺术,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