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一提到兰考,人们就会想到焦裕禄。而今,兰考这个名字与一个叫做袁厉害的人和她收留的弃儿,以及一场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纷争纠结在了一起。
法治这样一个老生常谈,令人倍增嚼蜡之感的话题,现如今还有必要拿出来晒吗?
说“没必要”,自有“没必要”的道理。自1996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依法治国”以来,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不断重申、发展和完善着这一理论。党的十八大则进一步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更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十几年来,法治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都取得了主导性的话语权,以至于使人觉得法治似乎不再需要为自己正名和呐喊了。然而,现实社会生活又表明,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封建道统的社会,即使是在当下,也仍然有提醒人们警惕道德上位、越位,进而觊觎法律的必要。
不可否认,自古以来,道德规范对社会的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当代,在我国社会处理国际、人际、国人关系的种种政策制度当中,仍然有着浓厚的道德底蕴。
然而,道德指向人的内心,没有强制力保障,其缺陷是不能漠视的。对定纷止争,划清主体之间的界限,道德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者,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性,道德的立场总是显得模棱两可、甚或摇摆不定。具体到袁厉害案,有人说她是善人、好人,有人说她对父母不那么孝顺;有人说她爱孩子,有人说她连亲生儿女也没抱过多少……
正是由此,道德在当今世界早已不是主流的社会规范,先进发达的国家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法治的道路。就连作为补充的行政、政策等手段,也无不受到法律的约束。我国也是这样,十年灰色的记忆,使人们倍加珍视法治的价值,不倦探索,孜孜以求。
选择了法治,就要树立法治理念,使法律成为社会生活的首要规范。面对各种社会冲突,首先要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办法,只有在法律没有规范或者不宜规范的领域,才有道德发挥作用的余地。
选择了法治,就要学会尊重法律,以法律事实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请牢记美国辛普森谋杀案主审法官的那句话:“大家都看见了辛普森沾满鲜血的手,但法律却不能说已看见”。客观事实永远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请注意,在法治社会,据以评价案件的只能是法律事实,也就是证据反映的事实。不但一般民众不能对案件“指点迷津”,即使法官也难以保证采信的证据“客观”地反映了事实。因为,法官未必就能还原案件的本来面目(否则,就不会有错案了),法官只能依据法律事实(当然不是道德),来判断发生过什么事,怎样处理这些事。
当然,法治不意味着道德一无是处,选择法治不意味着完全舍弃道德。意大利犯罪学家加洛法罗在讨论人类社会的犯罪问题时,区分了两类犯罪:自然犯和法定犯。简而言之,所谓自然犯是一种破廉耻的犯罪,如杀人、伤害、强奸等,广泛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法定犯是因国家规定而出现的犯罪,如偷税罪、交通肇事罪等,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会有所不同。他的话启示我们,许多法律的设定实际上已经考虑了道德的因素。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具体承担法律责任时,道德常常不自觉地成为、也应当成为考虑的因素。
回到袁厉害案,问题的要害在于:死去的孩子是否需要法律的保护?如果不需要,那就让道德去作说教好了!如果这些生命应当得到法律保护,那就要在法律事实的基础上,看看相关人员是否负有主观责任。袁厉害的好、善可以在给她分担法律责任多少的时候予以考虑。如果让袁厉害这样的人承担法律责任不合乎现时的道德,那就要在依法处理此事以后,考虑修法、废法、重新立法。怎么可以因为某种道德的因素,就置法律于不顾呢!?
总之,袁厉害案不关法律之事则已,如果关涉,就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如果因为道德驾临,法律即退避三舍,那么,我们热切盼望、苦苦追求中的法治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呢?
法治这样一个老生常谈,令人倍增嚼蜡之感的话题,现如今还有必要拿出来晒吗?
说“没必要”,自有“没必要”的道理。自1996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依法治国”以来,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不断重申、发展和完善着这一理论。党的十八大则进一步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更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十几年来,法治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都取得了主导性的话语权,以至于使人觉得法治似乎不再需要为自己正名和呐喊了。然而,现实社会生活又表明,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封建道统的社会,即使是在当下,也仍然有提醒人们警惕道德上位、越位,进而觊觎法律的必要。
不可否认,自古以来,道德规范对社会的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当代,在我国社会处理国际、人际、国人关系的种种政策制度当中,仍然有着浓厚的道德底蕴。
然而,道德指向人的内心,没有强制力保障,其缺陷是不能漠视的。对定纷止争,划清主体之间的界限,道德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者,由于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性,道德的立场总是显得模棱两可、甚或摇摆不定。具体到袁厉害案,有人说她是善人、好人,有人说她对父母不那么孝顺;有人说她爱孩子,有人说她连亲生儿女也没抱过多少……
正是由此,道德在当今世界早已不是主流的社会规范,先进发达的国家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法治的道路。就连作为补充的行政、政策等手段,也无不受到法律的约束。我国也是这样,十年灰色的记忆,使人们倍加珍视法治的价值,不倦探索,孜孜以求。
选择了法治,就要树立法治理念,使法律成为社会生活的首要规范。面对各种社会冲突,首先要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办法,只有在法律没有规范或者不宜规范的领域,才有道德发挥作用的余地。
选择了法治,就要学会尊重法律,以法律事实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请牢记美国辛普森谋杀案主审法官的那句话:“大家都看见了辛普森沾满鲜血的手,但法律却不能说已看见”。客观事实永远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请注意,在法治社会,据以评价案件的只能是法律事实,也就是证据反映的事实。不但一般民众不能对案件“指点迷津”,即使法官也难以保证采信的证据“客观”地反映了事实。因为,法官未必就能还原案件的本来面目(否则,就不会有错案了),法官只能依据法律事实(当然不是道德),来判断发生过什么事,怎样处理这些事。
当然,法治不意味着道德一无是处,选择法治不意味着完全舍弃道德。意大利犯罪学家加洛法罗在讨论人类社会的犯罪问题时,区分了两类犯罪:自然犯和法定犯。简而言之,所谓自然犯是一种破廉耻的犯罪,如杀人、伤害、强奸等,广泛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法定犯是因国家规定而出现的犯罪,如偷税罪、交通肇事罪等,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会有所不同。他的话启示我们,许多法律的设定实际上已经考虑了道德的因素。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具体承担法律责任时,道德常常不自觉地成为、也应当成为考虑的因素。
回到袁厉害案,问题的要害在于:死去的孩子是否需要法律的保护?如果不需要,那就让道德去作说教好了!如果这些生命应当得到法律保护,那就要在法律事实的基础上,看看相关人员是否负有主观责任。袁厉害的好、善可以在给她分担法律责任多少的时候予以考虑。如果让袁厉害这样的人承担法律责任不合乎现时的道德,那就要在依法处理此事以后,考虑修法、废法、重新立法。怎么可以因为某种道德的因素,就置法律于不顾呢!?
总之,袁厉害案不关法律之事则已,如果关涉,就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如果因为道德驾临,法律即退避三舍,那么,我们热切盼望、苦苦追求中的法治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