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师的宝物里藏着大秘密

来源 :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3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哈利·波特》中那些千奇百怪的“巫师装备”吗?它们可都是已经被使用了成百上千年的“传家宝”哦!在这些神奇的宝物里到底藏着什么惊天秘密?现在,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魔 杖
  魔杖是每个巫师一生绝对不能离手的宝贝!它集防身武器、助力手杖、万用工具等于一身。这么一根大长棍子你要是往手里一拿,站在那儿就是一派部落领袖的风范!一般的人看见它,即使不知道你是巫师,多半也会绕着走吧。而《哈利·波特》中巫师们使用的小型魔杖,杀伤力不亚于现代的手枪,完全就是一种便携式迷你激光武器!
  别看魔杖已经发展得如此酷,最早的巫师带着的是根大树枝,主要是一种身份的标志。因此,正宗的魔杖上多半挂着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动物头骨、尾巴、石子陶片之类的装饰物,看上去像卖工艺品的。而对那些年老的巫师来说,还是把“魔杖”当拐杖更实用些。当然,要是有没礼貌的孩子敢去跟他们调皮,就要尝尝这根“魔杖”的厉害了。
  扫 帚
  如果说魔杖是巫师的作战武器,那么扫帚就是他们的“坐骑”。而且,这件宝贝白天可以用来打扫卫生,晚上再骑着出去兜风。一物多用,非常方便实惠。随着时代的发展,巫师也开始把扫帚打造成专用的交通和比赛工具。你想来一款“光轮2000”吗?很贵的!
  最早把扫帚和巫师联系到一起的是中世纪的欧洲人。但这种想象力可不是为了写童话故事。当时的宗教法庭时常掀起抓捕女巫的运动,他们认为这些女巫会给自己曰常用具施魔法,这就包括在夜晚骑着她们平时扫地用的扫帚出去和魔鬼约会。这些传说不但把好好的扫帚“妖魔化”了,而且还害死了不少无辜的妇女。唉,要是真的能骑扫帚飞走,谁还会留下等着这些无知的人来抓自己呢?
  水晶球
  水晶球是传说中最著名的算命工具。实际上,如果真要花钱买,估计没有几个巫师能买得起这项“装备”,因为天然形成的水晶非常稀有,而且很难被加工成球形。平均每做一个水晶球,要消耗掉相当于球体本身重量4~ 6倍的水晶,更不用提把水晶打磨成圆形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发生迸裂,导致前功尽弃。因此,像电影里看见的那么大的水晶球,多半都是用人工水晶仿制的。虽说算命一向是个“高收入行业”,但要买一个货真价实的水晶球,恐怕也要花掉几代巫师的积蓄。所以,大部分人还是买副墨镜,扮成假盲人看看手相算了。
  一般人认为用水晶球算命是吉普赛人“发明”的“专利”,其实早在史前时期,英国的凯尔特人已经开始用水晶球占卜吉凶了。对于原始人来说,天然水晶石中晶莹闪烁的花纹和晶点神秘莫测,具有神奇的魅力,于是便将观察它们作为解读宇宙奥秘的一种方式。这可不是你随便找一个大玻璃球就能代替的哦!
  巫师帽
  尖顶帽子和黑衣斗篷是巫师们的标准“制服”。受到过去把巫师等同于乞丐的观念影响,不少人觉得这两样东西越破越好。而老一辈巫师把帽子和斗篷作为“法宝”传给自己的弟子,也是很多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情节。反正不管什么年代的巫师都穿这身,从来也不会过时。
  帽子对很多巫师来说,就是个“百宝箱”。小到钉子、纽扣,大到桌椅、板凳、时光机,什么都掏得出来(类似哆啦A梦的口袋),有的在关键时刻还有隐身的功能。不过,像魔法学校里能帮你选学院的那种帽子,还是太恐怖了点。想想看,一旦把它戴到头顶上,它就会知道你脑袋里想的是什么,你再不小心它还会嚷嚷出来……因此,在戴巫师帽之前,千万别忘了把帽子上的缝子、褶子什么的都缝上,不能留给它“开口”的机会!
  大铁锅
  这个实在是太普通了!谁家没有一口做饭的锅呢?但巫师们需要的可是一口“专业”的铁锅:首先,它必须结实,就算在火上连煮几十天几十夜,也不会被烧坏;其次,容量要够大,往里面倒进去千八百种稀奇古怪的材料,也能装得下;最后,还不能忘了带个把手,以便吊在屋子的火炉上方,或者用起重机搬运……看看,就是现代炼钢厂的熔炉,也不一定能满足这些要求吧。
  在古代,条件可没有这么好。巫师最多备一口专用的锅来配魔药。毕竟,在煮过了活蚯蚓、鼻涕虫、毒蛇、蜈蚣以及各类草药之后,再拿这锅来做饭,谁还能吃得下去?但如果实在没钱,也就只能“一锅多用”了。到了现代,有些高级巫师完全置办得起一个“魔药实验室”,一屋子的玻璃烧杯、烧瓶、试管……铁锅嘛,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或者开发出点别的用途,比如当留言器也不错呢!
  宠 物
  很久以前,巫师的生活是很孤单的,远离人群,住在森林小屋里……一只宠物自然必不可少。最常见的是黑猫,因为古代的欧洲人认为,猫是可以通灵的动物,黑色的猫更带有神秘的色彩。黑猫经常被看作女巫们的宠物,甚至是可以替她们执行特殊“任务”的精灵。除此之外,乌鸦、蛇、蜥蜴、癞蛤蟆等长相不佳、象征着丑恶的动物也常常被描绘成巫师的宠物。
  到了《哈利·波特》里,猫头鹰成为小巫师们的信使和宠物,从而在公众中掀起了一股饲养猫头鹰的热潮。不过,养过的人就会知道,猫头鹰确实不是一种适合当宠物的动物。它是吃肉的,还得是新鲜的生肉。而且作为鸟类,想让猫头鹰像猫猫狗狗那样,养成“找厕所”的习惯是不可能的。它的爪子还特别锋利,时常会抓坏周围的东西,甚至抓伤主人。因此,如果你真想扮一回小巫师,还是找只“初级宠物”——猫猫来养吧!
其他文献
手指滑板是这么发明的:  1998年的一天,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连绵不断的雨水把一个名叫史蒂文·阿什的12岁男孩困在了家里。这天是休息日,本来他想出去玩滑板的,但是……都怪这该死的天气!史蒂文很不高兴地回到房间,看到桌上的滑板模型,他灵光一闪,就用手指玩起了这个滑板模型。  史蒂文的父亲名叫皮特,是一家玩具公司的销售代表。皮特从史蒂文的玩法中获得了启发,找到合作商,开始生产手指滑板。  手指滑板轻
期刊
俗话说得好:“文似看山不喜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曾说:“深文隐意,余味曲笔。”意思是说,写文章不能像竹筒倒豆子那样直来直去,而要善于运用曲笔,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委婉曲折、精彩诱人。  相传清朝有位富翁请来著名才子纪晓岚为其母吟诗贺寿。纪晓岚劈头吟道:“这个老母不是人。”在座者一听,大惊失色。纪晓岚却不慌不忙地继续作诗:“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一听,不禁喜形于色。没想到纪晓岚又接着说:“儿孙个
期刊
那是一条幽深而偏僻的巷子,阳光照不进去,黑洞洞的,十分可怕,就像一条通向地狱的入口,让巫童每次经过时总会不由得心慌。  去年6月的一天,巫童恐怕永远无法忘记,他和同班好友司翰相约一起回家,走出校门大约100米,刚经过那条巷口,突然,司翰带着一声凄厉的尖叫消失在了巷子的阴影里。巫童有点儿不相信眼前的一切,他鼓起勇气朝阴影里迈了一步,隐约看见黑暗中有几个人把司翰抵在墙根低声说着什么,司翰被其中一个高个
期刊
每个人都会有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可能是学来的,也可能是自己原创的。  前阵子,180多万名网民在网站上投票,选出了中国人最爱说的十大口头禅,“随便”遥遥领先。除了这些经典的口头禅外,很多网络流行词也成为了不少人信手拈来的口头禅,比如“给力”、“浮云”、“鸭梨山大”、“羡慕嫉妒恨”……那么,你的口头禅是什么,其中有哪些暗示呢?  奇幻测试屋  不同的口头禅,能展示不同的个性。以下几句口头禅,你最常
期刊
如今这年头,连蜗牛都想当快递员了。
期刊
重庆市巫溪县“微笑妹妹”陈礼燕一岁时,妈妈易寿兰离家出走,再无音讯。从记事起,她就和爸爸陈德纯两人相依为命,未曾分开过一天。8年前,陈德纯带着女儿在县城打工,直到陈德纯被确诊患重度肺结核,失去劳动能力。如今,燕子不但要照顾爸爸,还要挑水、洗衣、喂鸡、做饭……但她脸上的笑容从未减少,乐观的燕子被网友称为“微笑妹妹”。生活的艰辛和劳累并没有让陈礼燕整天愁眉苦脸,她的笑容是灿烂的,脸上总是充满阳光,洋溢
期刊
不管是去练功房的路上,还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当众彩排,河北省安新县端村西堤小学六年级的李仔依都是一脸的安静和专注,她默默地坚持着心中那个田埂上的芭蕾梦。可以想象,当一个盘着发髻、身穿粉色芭蕾练功服和白色丝袜的女孩在两侧种满玉米和小麦的乡间小路上穿行时,这个华北平原上最普通不过的村镇也有了奇妙的风景。  村里芭蕾舞培训中心的开班,给仔依打开了一扇大门。老师评价仔依是一个很好的舞蹈苗子,而她自己的目标则是
期刊
招潮蟹的“掐表”功能  在西部非洲、大西洋西部、东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泥质海滩上,生活着一种很容易被人们辨识的小蟹——招潮蟹。别看这种蟹的个头很小,却生有一只大大的螯。除了外形独特,招潮蟹令人惊讶的还有它们总是能预知潮汛。每当潮水上涨前10分钟,招潮蟹就会停止觅食,快速返回栖息的洞穴,机智地用贝壳或石块等坚硬的物体堵住洞口。等潮水退却,它们又大摇大摆地爬出洞穴四处活动。  科学家研究发现,即使把招潮蟹
期刊
烟幕在战争中起着重大作用,它能迷惑敌方,保护自己免受攻击。众所周知,草船借箭就是巧妙利用浓雾的杰作,但严格意义上的烟幕武器是以遮蔽为目的,人为制造出看不透的烟幕,这是上个世纪初才出现的。1913年5月的日德兰海战中,德军使用人造雾重创英国舰队,从此人造烟幕作为一种隐形手段正式用于实战。到了1943年6月,在苏德战场上德军出动飞机2300架次轰炸第聂伯河的一个渡口,但由于苏军使用烟幕巧妙地遮蔽了渡口
期刊
狗是忠诚的,它会对你不离不弃,甚至在你死后,它还会执着地认为:我的主人还在等着我,我不能离开他!  电影《忠狗八公》里的小八就是这样一只狗。它是一只有着高贵血统的纯正秋田犬,它的主人是一名教授,在一次授课时因突发中风不幸离开了人世。  主人去世后,有人想带小八走,它却用不吃不喝表示抗议。最后,人们不得不将它留下,让它继续追寻与主人相处的记忆。  它一直在那里等,虽然主人永远不会再回来,但它仍旧立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