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习惯用“衣食住行”来概括日常的生活,而服饰则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着服饰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小说以及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习俗不断演变,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了显著变化,而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商周时期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式是上衣下裳。《说文解字》中记载:“上曰衣,下曰裳。”值得注意的是,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子,而不是裤子。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这其实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后世将其称为蔽膝。
●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深衣。《礼记·深衣》中记述:“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人们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深衣连衽钩边,穿时要束腰带。腰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和环相连接,叫钩络带。皮带上可以悬挂或佩带刀剑、弓箭、印玺、荷包等各种物件。
●先秦时期
先秦时,人们的着装主要用麻布裁制而成。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则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充填旧絮的叫袍。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因此叫缊袍。袍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襦叫褐。而裘是皮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时期
秦汉时代的服饰比先秦时期要丰富。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释名》曰:“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袴是内衣,不能外露,因此在袴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劳作时穿短衣,而袴内要系一兜裆布。男子的外衣亦统称为袍。其中,袍身长大的下摆叫袂,袖子宽松。紧窄的袖口叫祛。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 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释名》曰:“芟也,芟末无袖端也。”就是说衫的袖端没有,因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宽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的地步。
●隋唐时期
初唐妇女多喜欢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中唐以后,衣衫便趋于宽大。唐代社会上思想比较开放,因此常有妇女穿男裝。当时还流行低领衣服,一些人喜欢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的短袖衣,叫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条披帛。唐代女裙的样式繁多、色彩艳丽,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样的红裙。男装以圆领窄袖袍衫为主要的服饰,而且当时靴已成为士庶通用的鞋。
●宋朝时期
宋代把单上衣叫衫,衫的袖口没有祛。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下摆加接一幅横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夹衣和绵衣叫襦和袄,襦和袄是平民的常服。宋代女装外衣以襦衫和裙为主,上衣趋向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裥裙。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长有短,有长袖也有短袖,其特点是两边的衩一直开到腋下。
●辽金元时期
建立辽、金、元朝的都是少数民族。契丹族的服装,不论男女,都穿左衽、圆领、窄袖的长袍,袍里面衬衫袄,下身穿套裤,裤腿塞在靴中。妇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女真族的服饰和契丹族相似,由于北方气候寒冷,衣服以毛皮为主。因此在元朝时,汉人保持原来的服饰。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长袍和套裤为主要服饰,但由于受汉人影响,而改为右衽,但妇女的袍服还是以左衽居多。
●明朝时期
明代官员的袍服为团领衫,系革带,带上镶有玉片,这便是所谓的玉带。职官的服色和花纹按品级高低而不一样。前胸和后背各织一块方形的纹饰,叫补子。文官的补子绣飞禽,武官的补子绣走兽,纹样按品级各不相同。儒生都穿镶黑边的蓝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带的软巾,又称儒巾。皂隶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虽然能穿绫罗绸缎,但只许穿青色或黑色。而万历年以后禁令松动,艳丽衣服才遍及黎庶。
●清朝时期
满族人入关并建立清朝后,用武力强迫汉人接受了满族的服饰。男子的服饰有袍、衫、褂、裤。袍的袖口装有箭袖,平时翻起,行礼时放下,因其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清朝初期改服易冠规定“男从女不从”,所以妇女的服饰有满汉两式。汉族妇女的头饰有簪、钗、冠子、勒子等,满族妇女则以高如牌楼的“大拉翅”最具特色。
(本栏目编辑 黄亚琼)
●商周时期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式是上衣下裳。《说文解字》中记载:“上曰衣,下曰裳。”值得注意的是,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子,而不是裤子。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这其实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后世将其称为蔽膝。
●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深衣。《礼记·深衣》中记述:“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人们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深衣连衽钩边,穿时要束腰带。腰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和环相连接,叫钩络带。皮带上可以悬挂或佩带刀剑、弓箭、印玺、荷包等各种物件。
●先秦时期
先秦时,人们的着装主要用麻布裁制而成。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则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充填旧絮的叫袍。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因此叫缊袍。袍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襦叫褐。而裘是皮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时期
秦汉时代的服饰比先秦时期要丰富。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释名》曰:“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袴是内衣,不能外露,因此在袴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劳作时穿短衣,而袴内要系一兜裆布。男子的外衣亦统称为袍。其中,袍身长大的下摆叫袂,袖子宽松。紧窄的袖口叫祛。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 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释名》曰:“芟也,芟末无袖端也。”就是说衫的袖端没有,因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宽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的地步。
●隋唐时期
初唐妇女多喜欢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中唐以后,衣衫便趋于宽大。唐代社会上思想比较开放,因此常有妇女穿男裝。当时还流行低领衣服,一些人喜欢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的短袖衣,叫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条披帛。唐代女裙的样式繁多、色彩艳丽,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样的红裙。男装以圆领窄袖袍衫为主要的服饰,而且当时靴已成为士庶通用的鞋。
●宋朝时期
宋代把单上衣叫衫,衫的袖口没有祛。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下摆加接一幅横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夹衣和绵衣叫襦和袄,襦和袄是平民的常服。宋代女装外衣以襦衫和裙为主,上衣趋向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裥裙。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长有短,有长袖也有短袖,其特点是两边的衩一直开到腋下。
●辽金元时期
建立辽、金、元朝的都是少数民族。契丹族的服装,不论男女,都穿左衽、圆领、窄袖的长袍,袍里面衬衫袄,下身穿套裤,裤腿塞在靴中。妇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女真族的服饰和契丹族相似,由于北方气候寒冷,衣服以毛皮为主。因此在元朝时,汉人保持原来的服饰。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长袍和套裤为主要服饰,但由于受汉人影响,而改为右衽,但妇女的袍服还是以左衽居多。
●明朝时期
明代官员的袍服为团领衫,系革带,带上镶有玉片,这便是所谓的玉带。职官的服色和花纹按品级高低而不一样。前胸和后背各织一块方形的纹饰,叫补子。文官的补子绣飞禽,武官的补子绣走兽,纹样按品级各不相同。儒生都穿镶黑边的蓝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带的软巾,又称儒巾。皂隶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虽然能穿绫罗绸缎,但只许穿青色或黑色。而万历年以后禁令松动,艳丽衣服才遍及黎庶。
●清朝时期
满族人入关并建立清朝后,用武力强迫汉人接受了满族的服饰。男子的服饰有袍、衫、褂、裤。袍的袖口装有箭袖,平时翻起,行礼时放下,因其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清朝初期改服易冠规定“男从女不从”,所以妇女的服饰有满汉两式。汉族妇女的头饰有簪、钗、冠子、勒子等,满族妇女则以高如牌楼的“大拉翅”最具特色。
(本栏目编辑 黄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