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那些事

来源 :收藏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1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祭蓝釉的产生
  祭蓝釉瓷器源于元末的景德镇,明、清两朝以及民国乃至如今都有烧制。纵观祭蓝釉瓷器,其胎体多洁白,釉随着不同时期所使用钴料的不同,通体呈现出不同光亮的蓝色。
  景德镇制瓷工艺在元末明初这一时期,逐渐从原先以施草木灰为主的透明釉(二灰釉)、整窑烧制青白釉瓷器(影青瓷)为主,向施各种金属矿物釉料、烧制金属矿物釉瓷器过度。各种金属釉瓷器烧制的成功并顺利发展壮大,主要原因是青花瓷器出现后,改变了唐、宋以来以使用青瓷素釉瓷器为主的生活习惯。青花瓷一经问世,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以其明亮的色泽、鲜明的线条、直接的表达,给人们一种新的观赏体验,再加上高层的需求,青花瓷器迅速被人们接受并喜爱。为了确保青花瓷器的烧制成功,新窑型(葫芦窑)很快被研制成功。区别于旧时龙窑,新窑型最特殊的就是会产生多个不同的温区,而若要最大程度降底烧制成本,就必须研制出不同温区相对应的不同釉色,使温区与釉料相对应,才能在“寸窑寸金”的窑炉内都能烧制出瓷器,而这一窑多釉的创举,使得祭蓝釉、祭红釉、粉青釉等颜色釉瓷器得以出现。随着清代窑型的再次创新,镇窑的出现令颜色釉瓷器、青花瓷、釉上彩瓷成鼎足之势。可以说,祭蓝釉与祭红釉瓷器在同一窑炉内同时进行烧造的这一模式,开创了景德镇烧制瓷器的新篇章。
  矿料是绘制青花瓷的唯一原料,也是祭蓝料的主要呈色元素,但二者的发色温度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烧制青花瓷需要1280℃左右的温度,要码放在窑内最佳的高温区,人称“窝里”;而祭蓝是在1230℃的中温区。同样是以钴矿料做为发色原素,但发色温差之大,主要原因是钻矿料内含钴量与含铁量之间的差别。
  在自然界中,钴矿料属于伴生矿,它与铁、锰、铜等多种矿物共生,尤其铁元素的含量很大。钴矿料开采后提纯出来,颜色呈蓝绿色矿料为甲等,其料含钴量高含铁量低,适合制作青花瓷及洒蓝釉瓷器;而提纯后矿料颜色呈蓝黑色,说明铁含量较高,而铁的发色温度较钴低,二者相含比例恰巧适合中溫区,祭蓝釉瓷器也就应运而生了。
  调配好的祭蓝釉料,颜色略呈粉红,与绘制青花所用的黑褐色钴料有明显区别。呈现粉红色的原因,是因为釉水中铁分子的含量较高。
  施釉方法多采用浇釉法,将要施釉的坯胎放在釉缸之上,双手各拿一碗釉料,同时快速地泼向坯胎,让坯胎自然吸收釉水;若有不匀处,则再盛釉泼上。因釉水中钴含量低于青花瓷器,所以施釉要厚,厚度超过洒蓝釉及青花釉;达到标准后,要再施一层二灰釉,目的是使其发出所需的蓝色。
  历代祭蓝釉瓷器
  元代所生产的祭蓝釉瓷器,除各大博物馆有收藏外,在民间流传的很少,如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简称扬州双博馆)藏祭蓝釉白龙纹梅瓶(图1),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祭蓝釉堆白龙盘(图2),都是祭蓝瓷器中的精品。第一件施釉肥厚,说明钻料的含铁比较高,釉面发色纯正;第二件显得不光润,则说明窑温并未达到最佳,欠火侯。元代烧制青花瓷的作坊属民窑类型,生产的器型及花纹图案全凭窑主人及窑工们的喜好,感觉大面积的祭蓝单调或不美观,刻上点纹饰既美观又增加观赏性。元代祭蓝的成功烧制为明清两代祭蓝釉瓷器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明永乐一朝开始,之后历代官窑都有烧制祭蓝釉瓷器。明初永宣时期,虽与元代使用同窑同釉,但制坯工艺明显提高,尤其是圆器(盘碗类),其器型之优美是永宣之后直到现在都无法超越的,加之配上各种釉色更是美妙绝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宣德祭蓝釉白花鱼莲纹盘(图3),纹饰为莲花盛开,莲蓬露子,两条鱼儿在花草中游动,画面生动,釉色均匀沉稳,釉质肥厚,玻璃光感强烈,俗称“一汪水”;口沿处形成的“灯草边”宽窄适中,若烧制温度再高,釉就会出现流动,“灯草边”现象就会加宽形成脱口。
  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个时期亦均有烧制,但如今发现的传世品非常少,尤其是成化时期完整器,到目前尚未发现。笔者2005年曾在景德镇见过成化官窑祭蓝釉盘的残件,造型、釉色与宣德祭蓝釉盘极为相似,第一眼看到便认为是宣德器,后翻看款识才知道是成化官窑。相较于宣德器物,此件成化祭蓝釉残盘,胎略薄于宣德,釉色则显得娇嫩。2017年景德镇考古所在北京全国政协举办的一次展览中,有一件成化官窑残盘(图4),此件器物在继承元末及宣德时期祭蓝露白的装饰方法之外,款识也有创新,采取了同样的制作方法,此方法工艺复杂,可见技木水平有所提升。
  到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器物在风格、造型、釉料上几乎保持一致,此时期官窑、民窑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产量加大,但不论瓷器的设计工艺还是生产工艺等,都不如前几朝。此时的青花用料是进口的“回青”料,特点是铁含量低而锰含量高,此时的祭蓝釉因釉料中铁含量低而钴含量高,为了能够正常发色,则施釉薄于前朝,且常出现施釉深浅不一现象,烧成自然显得瓷面不均匀,釉薄而干,工艺不细,呈现出的效果不如前朝美观。也是如此,以前人们将其称为“佛头蓝”或“佛头青”(图5)。
  官窑瓷器在制坯成型后,一般是先书写款识,之后按所需制瓷品种要求再加工;在焙烧过程中,常出现某种坯生产不够,要尽快补充,而当祭蓝釉不够时会用此法,又快又好操作,甚至提高了艺术性,形成了“蓝上加蓝”的艺术风格。如图5这件残器,其特点就是制瓷工匠们充分掌握了钴料与窑温的特点所烧造的,首先在坯胎上用青花料写上“大明嘉靖年制”款后,通体施祭蓝釉,并刻意在底部施薄釉,让青花款识较为清晰呈现;入窑码放在祭蓝发色的中温区进行烧制,青花款因为温度未达到最终呈黑褐色,因此形成了“蓝上加蓝”的艺术表现形式。
  此时期祭蓝在民窑也大量出现,釉色风格与官窑相似,但由于器物在整体造型上非常差,仅有实用之途而无美感可言,釉色也无可喜之处。
  清代景德镇重整窑业,尤其是新式窑型的出现,为康、雍、乾三朝的瓷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各种颜色釉瓷器不断创新和发展。而祭蓝釉瓷器在整体造型上变化很大:不再以圆器类(盘碗)为主,转而烧制了大量琢器类(瓶、罐)。在这一阶段,又在祭蓝釉的基础上增添了祭蓝地开光加彩、祭蓝描金等多种工艺,故宫博物院藏“瓷王”就部分采用此方法制作。   康熙时期的祭蓝与青花都使用含钴量高的料,发色力强,与明嘉、万相同施薄釉;胎泥细腻,器型的胎骨也薄。配合窑型的改变,使烧制时的气氛很容易把握,祭蓝釉发色淡雅,釉薄光润而吸胎,给人以飘逸雅致之感。
  雍正、乾隆时期钴料的使用发生了变化。钴料中的含铁量再次增加,反映到祭蓝釉器物上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釉面的增厚,由此,胎骨也相应增厚。雍、乾的祭蓝器不如康熙时期雅致,色调深蓝,沉稳而不灵动;但此时的器物造型,尤其是雍正时期的小件器物则非常的秀美,祭蓝釉则更显富丽华贵;乾隆时期的中大件器物虽胎骨厚,但器型端庄大气,再配上祭蓝釉给人一种大雅之感。
  从嘉庆到宣统这一阶段,虽然还是相同窑型、相同的技术,但随着社会的动荡,制瓷业整体呈衰退局面。器物造型变化很大,器型变得不美观,笨重之感陡增。由于胎泥的加工技术不断提高,坯胎密度变大,因此祭蓝釉器物釉色更显黑蓝,釉面薄而死板,给人不吸胎的飘浮之感。
  清代民窑也大量烧制祭蓝釉瓷器。康、雍、乾三朝民窑与官窑相比差距很大,清中晚期的民窑与官窑则相差不多。双方的差距主要在:第一钴料的选择,民窑自然不如官窑的品级高;第二民窑生产水平低,经常出现施釉薄厚不均现象;第三民窑对瓷器的甄选不高,官窑器在出窑后,对于有任何一点瑕疵的器物都要打碎,而民窑则可按照需求,进入不同的市场进行贩卖。
  祭蓝釉瓷器除了露白的装饰方法外,乾隆官窑器物还出现了用祭蓝釉做地子开窗画粉彩的品种,而清代更多的是用金彩做装饰,俗称祭蓝描金。祭蓝描金的装饰方法最早从元代就已经出现,如元祭蓝釉匜就是用金彩描绘云朵;而从明代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多数的祭蓝品种,尤其是官窑,都更喜欢用描金做装饰,如祭蓝釉皮球花赏瓶最为多见(图6);但由于描绘的金彩属于低温烘烤到瓷器表面,时间久了或者保存、保养不当,极容易发生脱彩,因此如今看到的绝大部分祭蓝描金器物,只能看到金彩描绘过的痕迹。上世纪70年代末,笔者在琉璃厂蕴古斋当学徒时,每日都会用鸡毛掸子对货柜上的瓷器进行清理,但老师傅特别嘱咐,唯独不能清理描金器物,怕上面的金彩会因产生的静电飞掉,由此可见,金彩的保存也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
  祭蓝瓷器的鉴定
  祭蓝釉瓷器釉质稳定,不易流动,无开片,从目前资料来看源起于元代,但传世量非常少。这时期祭蓝釉的特点是釉水厚,色深蓝而稳定;器物底部为无釉的细沙底,抚之可感到胎泥淘炼的不细;在胎体内含有众多如米粒大小的缝隙,因此上手后感觉发飘。
  明代永宣时期祭蓝器明显增多,此时的胎泥提炼工艺、釉水的调配、窑型及烧制与元代大致相同,只是制坯工艺提高,器型变得美观规整,上手感觉与元代类似。由于是官窑器,出厂筛选极为严苛,如今流传于世的器物多为上品,釉面干净漂亮无瑕疵,窑火控制好的更是肥润光亮,夺人眼目。
  如今并未见到能够明确定为成化时期的祭蓝釉整器,能见到的只有残器。
  明代末期的嘉、隆、万时期,在炼泥制坯环节上有所进步,胎体明显薄于永宣时期,但器型极差;祭蓝釉料用的是进口回青料,施釉薄的器物釉色灰青暗淡,釉面不够光润;施釉厚的器物则釉色发紫,俗称“佛头青”或“佛头蓝”,釉面死板不灵动,俗称“发死”。
  清代祭蓝器在造型上与明代有明显的区别:第一,由于窑型的变化,琢器品种大量增加;第二,胎泥的提炼程度提高,胎体密度增加,胎薄而压手,上手能感觉出明显沉于元代及永宣时期。康、雍、乾时期是景德镇瓷器史上又一高峰,祭蓝瓷器也是如此。在此期間的祭蓝器物,釉质稳定、釉面均匀、釉肥润而吸胎,蓝色犹如大海一样深沉。
  到了清中晚期,由于炼泥水平再次发展,胎体变得更薄更坚硬。但在胎体密度显著提升后,使得胎的吸水率有所下降,因此出现了胎不吸釉的现象,观之显的釉薄而飘,表面有贼光;此时期造型多蠢笨,很少有精品出现。
  从明永乐官窑开始,一直延续到清宣统官窑,祭蓝釉瓷器底部多是青白釉书青花款识,而这一部分的青白釉,特点是不透亮、不光润,在清代琢器上更是出现了严重的浪荡釉或棕眼现象;青花款的发色,也多是不正,发黑蓝而不亮丽。造成这些原因,都是因为烧制祭蓝釉瓷器所用的钴料适合中温区,而写青花款所用的钻料,以及底部所施的透明釉则更适合高温区,所以在烧祭蓝釉的温区内无法将青花款识及透明釉完全烧熟,因此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在鉴定祭蓝釉瓷器中要特别观察,如发现底釉及青花款特别亮丽,那就要仔细分析器物的年代了。
  祭蓝釉瓷器使用的钻矿料,与青花瓷所用的品质略有不同。在鉴定时要有对历代青花基础的认识或感觉,才能有充分把握分析祭蓝釉瓷器的特点。传统的窑型在瓷器出窑后的特点是“同窑各异,窑窑不同”,要了解釉色的温度特点,掌握最佳的窑温烧出什么样的颜色、最差又是什么颜色,二者之间的颜色变化可以有天壤之别。这种感官上的差别,也正是包括祭蓝釉在内的颜色釉瓷器鉴定之难的原因。
  在清代中晚期还有一种蓝釉瓷器叫砖蓝,尤其在同治、光绪时期的四方象耳琮式瓶上使用比较多。它的特点是用手敲击瓷胎声音发糠、不坚实;釉面呈现浪荡釉现象,无光泽;釉色灰蓝,釉面光泽很弱,类似灰砖,人们称其为砖蓝。然而其真实身份就是祭蓝釉瓷器。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在烧窑的过程出中现了严重的问题,即窑温过低,胎骨还没有完全瓷化;釉面还在氧化过程中,尚未达到还原阶段,就停烧出窑了。出现了此种现象,完全可以再一次入窑复烧,便可达到我们一般所见到的祭蓝釉,但有个别并没有进行复烧而直接进入了皇宫。后世则称这种未烧熟的祭蓝釉为砖蓝,但如今并不多见。
  伴随青花瓷的发展,颜色釉瓷器也在不断的发展创新,直至与青花瓷、釉上彩瓷成鼎足之势。
  笔者在前几篇文章中分别介绍了以铁元素为发色剂的茶叶末釉瓷器、紫金釉瓷器,以铜元素为发色剂的祭红釉瓷器、郎窑红釉瓷器、豇豆红釉瓷器、窑变红釉瓷器,以钴元素为发色剂的洒蓝釉瓷器、祭蓝釉瓷器。除以上这些,还有很多品种如天蓝釉、豆青釉、粉青釉等传统品种,以及上世纪50年代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及建国瓷厂的老艺人们,利用几种不同的金属矿物烧制出的20几种颜色釉瓷器,在这里只是介绍了几种有表代性的釉色。
  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器不同于唐、宋时期各窑口各自烧制的颜色釉,而是当地制瓷工匠们为烧制青花瓷所逼迫,先创造了新式窑炉,后又为了降低烧制青花瓷的成本,充分利用低温区所以才有这些大胆的创新成果,是智慧的结晶。
  2012年笔者曾询问原建国瓷厂艺术室主任蔡忠顺,景德镇在世界上的独一无二性,仅仅是可以在一窑内同时烧出青花瓷、白釉瓷,以及几十种花色的颜色釉瓷器吗?蔡忠顺答日:你看过逢年过节放礼花吧,红的、绿的、紫的、白的、黄的等等五颜六色,它们只是存放在一个礼花弹内的不同金属矿物,通过火药抬升温度,使它们在夜空中瞬间氧化,绽放出它们最美的瞬间;景德镇所创的蛋形窑,原理与礼花弹完全一样:在同一个窑炉内,通过火力的抬升,令所有金属矿物釉水、矿物颜料进行分区、分层次的呈现出最美的瞬间,这是景德镇窑口,独步天下的终极秘密。烟花带来转瞬即逝的快乐,瓷器则矗立千年,静候人们的发现。
  (责任编辑:牧风)
其他文献
清太宗皇太极鸭嘴哨箭(图18)全长101.8、镞长5厘米,鸭嘴形骸,即响箭之高4厘米。镞为铁制,镞脊明显,镞翼夹角大,镞锋微凸弧形,镞薄而阔,八棱三角鸭嘴形,箭头与箭杄之间,有一角质飽头,在箭杄上,绘有纹饰。角制中空,微扁,有4穿孔,在骸的上部,有嵌铜丝花纹。鸭嘴箭的箭杆材料为杨木杆,通长96.7厘米,通体涂油。箭羽为花雕翎,箭括,即末端髹朱漆,裹白桦皮,鸭嘴箭和铲形水箭是用来射鸭子的。后金天聪至
期刊
古滇国青铜器以精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和高超的制作工艺,为我们展现了战国秦汉时期滇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这些存世的文化遗产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以滇青铜文化为代表的高度发达、技艺精湛的青铜文明,它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文化内涵和旺盛的活力,在世界的青铜文明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滇文化墓葬群的陆续发掘,精美的舞蹈造型不断跃然于世人眼前。大量精美的青铜器舞蹈造像勾勒出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的雏形,也是古代滇人精神文化
期刊
自20世纪至今的中国画坛,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或许就是“创新”,唯新是尚,唯新是务,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强调别开新境,强调个人风格面貌的凸显。当然,就字面意义而言这并无不妥,一代而有一代之文,一代也应有一代之固,一味泥古自不可取,然细而察之,其中尚有可推敲之处,最近细读石峰兄山水画,更由此引发一些深入的思考。  纵观近百年中国画的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结,同时革命、创新、个
期刊
清乾隆一朝60年,是清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瓷器生产取得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水平。造型十分工整,花纹图案化、对称化,极为精细,技法老练,有宫廷气派。乾隆青花在清代以浑厚沉着而著称。  乾隆官窑青花瓷既与清幽的康熙青花有别又与淡雅的雍正青花不同,它是以纹饰繁密、染画工整、造型新奇取胜;民窑青花种类丰富、色彩艳丽、画面多样。乾隆朝青花除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派生出许多新品种,如天
期刊
南北朝时梁朝诗人沈约有诗句:“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旅游”一词出现在中国古籍中的最早记录。及至唐代,“旅游”一词被广泛使用开来旅游”与“旅行”不同,前者关乎览之对象,后者重在去之过程。“旅游”的重点在“游”上,游览是它的最终目的。中国古代文人赋予了旅游更多寓意,尤其从明代中期开始,伴随商品经济和城市文化的蓬勃发展,旅游成为一种风潮,甚至是彰显身份与品位的象征。晚明以后,大众文化中的旅游之
期刊
漆器历史悠久绵长,8000年以来持续发展。考古资料证实,它起源于远古的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髹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夏禹祭器,“墨染硃画”。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其底衬却是漆器无疑。商殷食器,“雕琢刻镂”。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漆器,雕镂镶嵌,特征凸显。西周漆器延续商代漆器之遗风,器仿青铜礼
期刊
中国古代人民将铜镜的起源归于黄帝轩辕,南朝祖冲之所著《述异记》有载:“饶州俗传,轩辕氏铸镜于湖边,今有轩辕磨镜石,石上常洁,不生蔓草。”不过,这大多是古人对神话传说的崇拜所致。郭沫若认为“古人以水为鉴,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种水盆既称为监,以銅为之则为鉴……铜镜背面有花纹,背心有钮乳,即是盛水铜器扁平化的遗痕,盛水铜器的花纹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则变成背面了。钮乳是器足的根蒂。”这大概是铜镜的真正来源
期刊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四旧”,使许多文物流落到了废品收购站当废品处理,尤其像铜、铁、铝等金属材料做成的物品,一般都回炉熔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一项工作就是去废品收购站捡宝。从废品堆里拣选出珍贵文物,在我国不乏其例。珍贵如国宝级文物宝鸡博物馆的何尊、首都博物馆藏的簋中之宝——班簋,都是险些葬身熔炉被幸运发现而重见天日的。全国各地博物馆等文物部门通过这项工作,抢救了相当数量的文物,丰富了
期刊
三、生活用器  生活用器最为丰富,数量也最多。生活用器又可分为饮食器、酒器、挹取器、盥洗器、承盛器具、家俱、燕器等。承盛器具中的漆案(图26)纹饰精美;家具中的折叠床(图27)设计巧妙,收展自如;燕器中的梳篦雕刻非常精细(图28);竹扇的编织工艺真让人叹为观止,堪称一绝。  战国漆器之中注重生活实用的器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器物制作的特点是轻巧美观实用。漆器中的生活实用器具髹饰的非常精致,甚至有
期刊
铺首衔环是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兽面纹。它既有权势象征的意义,又有装饰的价值,主要被表现在青铜器、陶瓷器、漆木器、画像石、墓门棺椁以及建筑的门上。或铸、或雕、或刻、或制。  青州市博物馆藏的铺首衔环,多出土于墓葬之中。有的在棺椁之上,有的是随葬器的构件或装饰,有的则在画像石门扉之中,这些铺首的用途不同,被赋予的内涵也各异。无论何种用途,铺首被赋予的驱邪禳灾的美好寓意作为共性是一直存在的。铺首衔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