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
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始阶段,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学生的健康个性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学校要形成一种和谐的民主教育氛围,数学课堂上要提供思维发展的环境,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鼓励大胆思考,肯定其独创性的思考与方法,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创新潜力得以开发。如三年级讲口算除法时,出示80÷20=?学生口算出结果后,教师可将过去给学生讲“想的过程”的教法,改为让学生说出口算的思路。学生开始不敢说,老师就鼓励学生:“你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说出来,只要肯动脑筋,说错了也没关系。”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共说出三种思路,其中一位学生这样说:“我把80看做8,把20看做2,8÷2=4,所以80÷20=4。”对此,老师马上伸出大拇指夸奖他说“你真聪明,你这种想法是后边我们将要学习的除法的一个规律,你现在已经发现并会应用了,这说明你很有创造性,你真了不起……”得到了老师的赞扬,该学生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全班同学也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而且热情、判断力强,好奇、好胜,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既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认知,又要引导学生的知、情、意、行全方面健康发展。成功的教育需要的决不是压制。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无拘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思考、实践,鼓励他们大胆发散思维,放得开,有创新,不能让他们心里想到“说不对了别人笑我呢,老师又不高兴,或又要批评了”。在知识的探索中,要创设问题的背景,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探索、归纳、总结、反思,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试,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及时肯定表扬,要注重学生“节外生枝”的发现,关注“跑题”的内容,有时它或许正是闪光的金子呢!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创新能力提供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想象,谈何创新,没有想象和创新,社会也不会进步。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力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和家长也许就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新的积极性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在课堂上,我们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更要鼓励,说对了鼓励,说错了也鼓励,至少鼓励他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人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在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了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四、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后,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学生,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之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很多,空间也很大。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为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大胆实施开放型教学,逐步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参与社会实践,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初始阶段,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学生的健康个性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学校要形成一种和谐的民主教育氛围,数学课堂上要提供思维发展的环境,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鼓励大胆思考,肯定其独创性的思考与方法,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创新潜力得以开发。如三年级讲口算除法时,出示80÷20=?学生口算出结果后,教师可将过去给学生讲“想的过程”的教法,改为让学生说出口算的思路。学生开始不敢说,老师就鼓励学生:“你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说出来,只要肯动脑筋,说错了也没关系。”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共说出三种思路,其中一位学生这样说:“我把80看做8,把20看做2,8÷2=4,所以80÷20=4。”对此,老师马上伸出大拇指夸奖他说“你真聪明,你这种想法是后边我们将要学习的除法的一个规律,你现在已经发现并会应用了,这说明你很有创造性,你真了不起……”得到了老师的赞扬,该学生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全班同学也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而且热情、判断力强,好奇、好胜,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既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认知,又要引导学生的知、情、意、行全方面健康发展。成功的教育需要的决不是压制。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无拘束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可以自由讨论、思考、实践,鼓励他们大胆发散思维,放得开,有创新,不能让他们心里想到“说不对了别人笑我呢,老师又不高兴,或又要批评了”。在知识的探索中,要创设问题的背景,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探索、归纳、总结、反思,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试,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及时肯定表扬,要注重学生“节外生枝”的发现,关注“跑题”的内容,有时它或许正是闪光的金子呢!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创新能力提供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没有想象,谈何创新,没有想象和创新,社会也不会进步。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力括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心理研究表明,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得到赞扬,但一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和家长也许就会有不同的反应了。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孩子创新的积极性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使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在课堂上,我们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更要鼓励,说对了鼓励,说错了也鼓励,至少鼓励他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次,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突然进人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在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了一把“枷锁”。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四、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后,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学生,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之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很多,空间也很大。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因此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为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大胆实施开放型教学,逐步地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参与社会实践,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