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科技的出现,财务会计需向管理会计转型,但是管理会计人才的缺口较大,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指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的方法,以期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优化起到一定作用。
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自2014年以来,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非常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但是至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没有形成权威性的认定机制。目前,已经有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等国际认证体系强势进入我国,并且这些认证体系不管是在考试内容设置上,还是在取得证书后续教育上,都与实务需求联系紧密,而且在不断更新。实务界对这些证书的认可程度较高,形成了较好的口碑。但是,这些国际证书未必符合我国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需求,未必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国内虽然有民间机构、培训机构组织管理会计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并且颁发相应证书,但是得不到权威机构的认可。与此同时,我国却没有形成一套权威的、成熟的管理会计考试认证体系,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依然处于建设阶段。
在企业需求方面,虽然大多数企业意识到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实际的情况大多数是:一是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体现在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岗位、激励机制不完善、没有投入足够的培训费进行培训等方面;二是没有与相关高校、机构合作,推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在学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大多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注重理论教学,较少与真实案例相结合,难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大多数教师采取线下教学的方法为主,忽视了其他教学模式的优势;三是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难以在实际解决问题方面给予充分的指导;四是人才培养统一口径,忽视了分层培养和特色培养;五是忽视了素质培养,虽然学校有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但是基本采取理论教学,忽视了案例教学,学生难以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基于合作共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建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帮助学校制定更适应市场需要、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节约教育资源,可以弥补例如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工作场景等教学方法的缺陷,可以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节约企业人才培养成本,企业通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培养;减少企业人才招聘的成本;因为在校期间就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培养,因此对于公司文化、工作环境较为理解和认同,减低了员工的流动性;有效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对企业、高校、社会均有利的模式,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长效合作机制
理论上分析,校企合作确实能够使合作的双方达到双赢的状态,但前提条件是建立了长效的合作机制,不管是合作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能让双方受益。虽然校企合作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根本利益和需求不一致,而企业没有真正在合作中得到实际的益处,没有有效解决企业的在管理会计人才方面的需求,导致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下降,合作动力不足,成为了进一步合作的障碍。
(二)课程体系没有适当的调整
校企合作是一种新的协同育人模式,但是大多数高校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课程体系上,或者只是简单地增加了几门课程作为补充,没有根据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具体能力要求跟专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更加没有将这些能力要求融入到相应的素质培养中。这样培养出来的管理会计人才具有“统一口径”的特点,未必可以较快地融入到合作企业的工作环境中,难以达到共同培养的目的。
(三)校企合作的形式单一,深度不够
虽然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大多数都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合作的密度和深度仍處于“浅水区”(俞燕等,2020),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深。目前来看,校企合作主要采取建立实习基地为主,定期参访企业、聘请企业专家开设讲座为辅的形式推进。即使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也会因为管理会计涉及商业秘密的原因,基本都是从事一些例如复印、整理企业资料等简单工作,很难接触到管理会计岗位相关工作,更谈不上参与到决策中。正因为如此,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实习效果自然大大折扣,可能还会对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产生不良的影响。除此之外,聘请企业专家定期到校授课、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等这些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
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一)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在科研方面,可以利用高校教师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企业专家实践经验更为丰富的优势,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合作进行科学研究,科研成果实现共享,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更深层次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教师个人不仅可以增加科研产出而且可以有效做到以研促教。在学生就业机制方面,高校应充分听取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具体要求,企业要主动提出其要求,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可以将这些需求细化成能力等级技能考试,采取“技能+证书”的形式,通过技能考试的同学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真正做到“毕业即上岗”的无缝对接。
(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改革
管理会计人才对于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比较高,高校需要在充分市场调查、明确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邀请企业专家尤其是合作企业的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共同修订,在确保基础课程前提下,根据管理会计岗位的需求,优化、调整甚至增加设置相应的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体系,例如创新创业课程、管理会计实验课程、ERP沙盘课程等。在教学内容上,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依据《管理会计应用指南》、《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结合行业、企业相关领域的热点,将管理会计的最新状态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例如战略管理、风险控制等,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注重课堂互动,避免“满堂灌”的情况出现,灵活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上,应从理论学习、课堂表现、实践表现、期末成绩等方面进行考核,既重视结果考核也重视过程考核。 (三)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应积极推进教材的建设,共同开发具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加入合作企业的一线案例,使案例教学更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成本管理的学习,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真实生产情况,以及目前成本控制的一些方法写在案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案例对企业有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更多成本控制的方法,如果条件允许,学生还可以将其想法写成报告呈现给企业。到了大三下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习,采取“老带青”的形式。由于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需求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学校可以成立精英班、特色班,这样可以避免培养人数大于企业需求量的情况出现,真实实现“一对一”培养。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企业管理会计岗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或者聘请企业专家担任授课教师,尤其是实践课的教师。除此之外,校企还可以进行管理会计咨询服务,例如成本控制、绩效考核等,进一步加深合作的深度。
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一是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行业的需求、企业的发展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优化、开发更为合适的课程体系。二是要积极制定行之有效的合作制度,让双方利益能够得到保障,真正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俞燕,黄文胜. 基于校企合作共同体的会计专业“三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
[2]陳汉龙.校企协同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路径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05).
[3]朱东星.产教研协同育人模式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8(01).
[4]黄盈盈,熊智.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6(14).
[5] [张继德,王霞.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4(20).
基金来源:1.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会计实验室建设研究”(粤教高函(2018)180号);2.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2020年校级质量工程“基于OBE理念下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3.校级民办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会计一流课程”(HS2019ZLGC30)。
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自2014年以来,不管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非常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但是至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没有形成权威性的认定机制。目前,已经有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等国际认证体系强势进入我国,并且这些认证体系不管是在考试内容设置上,还是在取得证书后续教育上,都与实务需求联系紧密,而且在不断更新。实务界对这些证书的认可程度较高,形成了较好的口碑。但是,这些国际证书未必符合我国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需求,未必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国内虽然有民间机构、培训机构组织管理会计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并且颁发相应证书,但是得不到权威机构的认可。与此同时,我国却没有形成一套权威的、成熟的管理会计考试认证体系,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依然处于建设阶段。
在企业需求方面,虽然大多数企业意识到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实际的情况大多数是:一是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体现在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会计岗位、激励机制不完善、没有投入足够的培训费进行培训等方面;二是没有与相关高校、机构合作,推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在学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面,大多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注重理论教学,较少与真实案例相结合,难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大多数教师采取线下教学的方法为主,忽视了其他教学模式的优势;三是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难以在实际解决问题方面给予充分的指导;四是人才培养统一口径,忽视了分层培养和特色培养;五是忽视了素质培养,虽然学校有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但是基本采取理论教学,忽视了案例教学,学生难以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优势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基于合作共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建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帮助学校制定更适应市场需要、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节约教育资源,可以弥补例如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工作场景等教学方法的缺陷,可以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有助于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于企业而言,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节约企业人才培养成本,企业通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培养;减少企业人才招聘的成本;因为在校期间就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培养,因此对于公司文化、工作环境较为理解和认同,减低了员工的流动性;有效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一种对企业、高校、社会均有利的模式,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长效合作机制
理论上分析,校企合作确实能够使合作的双方达到双赢的状态,但前提条件是建立了长效的合作机制,不管是合作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能让双方受益。虽然校企合作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根本利益和需求不一致,而企业没有真正在合作中得到实际的益处,没有有效解决企业的在管理会计人才方面的需求,导致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下降,合作动力不足,成为了进一步合作的障碍。
(二)课程体系没有适当的调整
校企合作是一种新的协同育人模式,但是大多数高校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课程体系上,或者只是简单地增加了几门课程作为补充,没有根据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具体能力要求跟专业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更加没有将这些能力要求融入到相应的素质培养中。这样培养出来的管理会计人才具有“统一口径”的特点,未必可以较快地融入到合作企业的工作环境中,难以达到共同培养的目的。
(三)校企合作的形式单一,深度不够
虽然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大多数都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合作的密度和深度仍處于“浅水区”(俞燕等,2020),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深。目前来看,校企合作主要采取建立实习基地为主,定期参访企业、聘请企业专家开设讲座为辅的形式推进。即使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也会因为管理会计涉及商业秘密的原因,基本都是从事一些例如复印、整理企业资料等简单工作,很难接触到管理会计岗位相关工作,更谈不上参与到决策中。正因为如此,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实习效果自然大大折扣,可能还会对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产生不良的影响。除此之外,聘请企业专家定期到校授课、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等这些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
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一)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在科研方面,可以利用高校教师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企业专家实践经验更为丰富的优势,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合作进行科学研究,科研成果实现共享,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更深层次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教师个人不仅可以增加科研产出而且可以有效做到以研促教。在学生就业机制方面,高校应充分听取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具体要求,企业要主动提出其要求,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可以将这些需求细化成能力等级技能考试,采取“技能+证书”的形式,通过技能考试的同学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真正做到“毕业即上岗”的无缝对接。
(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改革
管理会计人才对于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比较高,高校需要在充分市场调查、明确企业对管理会计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邀请企业专家尤其是合作企业的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共同修订,在确保基础课程前提下,根据管理会计岗位的需求,优化、调整甚至增加设置相应的课程,尤其是实践课程体系,例如创新创业课程、管理会计实验课程、ERP沙盘课程等。在教学内容上,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依据《管理会计应用指南》、《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结合行业、企业相关领域的热点,将管理会计的最新状态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例如战略管理、风险控制等,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注重课堂互动,避免“满堂灌”的情况出现,灵活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上,应从理论学习、课堂表现、实践表现、期末成绩等方面进行考核,既重视结果考核也重视过程考核。 (三)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应积极推进教材的建设,共同开发具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加入合作企业的一线案例,使案例教学更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例如成本管理的学习,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真实生产情况,以及目前成本控制的一些方法写在案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案例对企业有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更多成本控制的方法,如果条件允许,学生还可以将其想法写成报告呈现给企业。到了大三下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中实习,采取“老带青”的形式。由于企业的管理会计人才需求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学校可以成立精英班、特色班,这样可以避免培养人数大于企业需求量的情况出现,真实实现“一对一”培养。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企业管理会计岗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或者聘请企业专家担任授课教师,尤其是实践课的教师。除此之外,校企还可以进行管理会计咨询服务,例如成本控制、绩效考核等,进一步加深合作的深度。
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一是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行业的需求、企业的发展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优化、开发更为合适的课程体系。二是要积极制定行之有效的合作制度,让双方利益能够得到保障,真正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俞燕,黄文胜. 基于校企合作共同体的会计专业“三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
[2]陳汉龙.校企协同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路径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05).
[3]朱东星.产教研协同育人模式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8(01).
[4]黄盈盈,熊智.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6(14).
[5] [张继德,王霞.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4(20).
基金来源:1.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会计实验室建设研究”(粤教高函(2018)180号);2.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2020年校级质量工程“基于OBE理念下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3.校级民办质量工程项目“管理会计一流课程”(HS2019ZLGC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