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师源性心理伤害,指来自教师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伤害。从主体和客体来说,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教师做出的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所受到的来自教师的伤害。
小学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在小学阶段,由于儿童年龄较小,自我意识较低,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来源于教师的评价。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于1968年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学生的行为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使教师以不同的行为区别对待学生,学生按教师的期望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并以教师的期望来评价和塑造自己。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问题行为,致使学生认为自己就是有问题。笔者了解一些教师和学生关于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准,有些教师对调皮、学习落后学生经常给与否定的评价,认为调皮学生经常给老师惹事,学习落后生学习方面太牵扯教师的精力;学生认为调皮学生是坏学生,影响班级的各项评比,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得不到同学的尊重。在班级管理中,无论是行为问题的学生还是学习问题的学生,都经常受到批评,很少受表扬,这些学生自认为是一无是处。一些行为问题学生为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有些经常帮助教室打扫卫生,有些成心做些恶作剧、故意捣乱;学习问题学生,很多失去学习的动力与学习兴趣,造成学习状态恶性循环,成绩提高很难。问题学生中自卑现象比较普遍,他们认为自己不行,缺乏自信,遇事经常畏缩不前,这对他们心理发展极为不利。
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体罚型教师以极为罕见,心罚现象是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具体表现。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不和谐的师生关系,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罚。教师对学生心罚的结果,往往会使学生心灰意冷,萎靡不振,沮丧沉沦,自尊心受到打击,失去自信心。师源新心理伤害给学生留下的是内在的心灵创伤,是一种由无助感到无望感的转变,由此引起师生关系的紧张。
国外研究概况:美国学者普雷斯科特在检讨美国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之后,明确地指出,教师的不良言行及不科学的知识构成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是有害的。为此,他对美国的教师提出了八点 批评意见:1.缺乏人类发展的知识;2.混淆事实与谣传;3.轻易做出结论;4.忽视变化了的情境;5.盲从肯定假设; 6. 用情绪代替理智处理事件;7.主观性的判断;8.投射自己的情绪问题。虽然这并不是所有教师的错误,但少数教师的言行以及由此形成的消极的教育环境足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我国对教师的心理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关系的研究还不多。目前,教育科学院杨忠健教授关于《师源性心理伤害及其对策的研究》正在各地开展。
本研究的目的与任务:将调查中反映出的教师不良心理状态进行客观地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师理性处理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压力,使教师在竞争与发展中完善自我,理性发展,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施加积极的影响,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
研究内容:教师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分析;教师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教师保持适度情绪的方法;教师个人的理性发展;教师个人魅力的形成,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
二、研究的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问卷、访谈的方法,本校教师32人作为研究被试,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问卷、访谈,提供研究依据。
(二)问卷
参考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结合本校实际自行设计相关问卷。
三、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原因
1.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压力
教师作为个体的人,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在家为人父母、儿女、妻子、丈夫;在校是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人的重任;此外在社会中,教师还是普通的社会人。每一个社会的成员,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为教师自身既有许多长处,有会存在许多不完美的方面。小学教师一方面要承担家庭经济责任,为家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力争工作有成绩,得到领导的肯定和同事们的认可;此外还要承受其他方面的压力:竞争上岗,英语、计算机考级,学历达标,电化教具制作,各种业务竞赛,论文评比,各种奖励竞争……
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太大了,如果不尽快充电,学习各种教育技能,就不能立足于本岗,终将被行业淘汰。
2.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教师工作、生活的压力,个人价值的期望值都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认为,尽管许多人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的了解自己。有些人有的对自己评价过高,过于自信;有些人有的对自己评价过低,过于自卑。无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都会使人丧失适合自我发展与成功的机会。因此,客观的、全面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才能找到适于自己发展的成长点,使自己得到健康的发展。
作为小学教师,生活、工作角色的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同。在生活方面,日常琐事无疑会给人带来多样的烦恼,日常生活中的消极情绪一旦带入学校,带入教室,带到学生中去,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伤害。
在咨询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因被确诊为糖尿病情绪十分低落,班里一名平时很淘气的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办公室里的花瓶。这位教师烦躁地对学生嚷道:“又是你,你怎么成天给我找事!老师累得都得了糖尿病了知不知道……”从教师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她把自己的消极情绪迁移到了自己的学生身上,而这不仅没有使自己的病情缓解,反而又使一个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在工作中,教师的个体愿望、荣誉、待遇、目标等同样会使教师心理出现波动、失衡,若把消极因素带给学生,同样会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
(二)避免小学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
1.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基础
小学生入学初期,感知事物时比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有意注意的迅速发展,它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在情感方面,小学生以学习活动为主导活动,其情感内容主要与学习活动、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的成败,在班集体的地位,同学之间的关系,都将对他们产生各种情绪体验。小学生的情感表现比较外露、易激动,不善于掩饰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各种生活的适应,情绪得到以一步发展,越来越稳定而深刻,自我调节能力也将有明显的进步。
在意志品质方面,小学生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不相信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对行动的意义缺乏充分的认识,还不能在调节、支配自己行为以实现某种有目的的行动中,充分表露自己的独立意识。小学生虽然能在采取决定和克服困难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和毅力,等他们意志的果断性还是比较差的,自制力也表现较弱。
在个性品质方面,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多地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并渴望得到权威人物的肯定。小学阶段,儿童集体生活范围逐步扩大,同伴交往日益增加,教师、集体、同学对儿童的性格越来越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时期的教育得法,将能促进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
小学生心理特点,是教师开展教育的依据,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学生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每个学生都有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是有潜能的、发展的人,教师应研究自己的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点,启发学生的潜能,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2.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关键
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是教师创造性的完成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学生兴趣范围越来越广泛,所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有广阔而浓厚的求知兴趣,是教师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教师自己有广阔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他们深入钻研问题。对教育工作有兴趣的教师,不把学生的繁琐问题和顽皮学生认为是可厌的,而是去了解、研究学生,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
教师积极健康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之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 (《学记》)反之,学生就可能以某种程度的否定态度对待教师的教育和指导,正如一位优秀教师“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来涤荡精神的污染,就能把一个他人看来不可救药的顽童变成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不恰当的喜怒哀乐都不适用于教育过程,教师深刻而含蓄的情感往往更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他们强烈的内心体验。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主观、客观的困难影响,教师如果没有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圆满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持情绪的适度,尤其不能把自身的不良情绪迁移的学生身上,教师走进课堂,应是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桥梁
(1)树立教师的威信
教师的个人威信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教师威
信的作用。但“威信”与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不同。教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教学,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风尚及科学的教育方法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典范。学生对有威信的教师,可以说言听计从。如我校一名年近50岁的教师,自学完成本科学习,计算机很早拿下等级证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有独到之处,每新接班不久,学生语文成绩就提高很快,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她从不与学生发脾气,而是国外教育家拜格说:“一个能够使他们的学生保持有充分动机的教师,已获得大半成功”我国有句老话“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2)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是人际交往的要素,人品的表现。要为教师,首先要尊重每
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有潜能的,可以改变的,作为教师不能给与类化、刻板化,应尊重他是一个人。在学校,学生总把教师看作权威人士,许多学生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而教师的许多错误观念,将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把学生看作独特的,有潜能、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也才能相信教师的教育,接受教师的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3)对学生以诚相待
真诚也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真诚是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实际工作中都要做到真诚。教师真实的自我才能产生自发的情感,真实的自我是精力的源泉;真实的自我才能够接受自我的现实,包括个人和环境;真实的自我还能勇敢做自己的决定,并能对自己负责;真实的自我坚信个人的能力,不依赖于环境、他人、命运;真实的自我人格统和、和谐。总之,教师真诚可以导致学生的信任,工作中教师的真诚要适时、适度的表达,对学生真诚的教师,学生才有可能把知心话向老师倾诉,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因地制宜的采取教育措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心理健康地维护同时也需要学校行政部门积极配合,学校给教师营造宽容、和谐的工作环境,将有助于减少教师的不良情绪。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对学生尊重、信任、真诚,那么,师生关系将更加和谐,教育效果将大大提高,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培养下健康的成长,也就没有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
师源性心理伤害,指来自教师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伤害。从主体和客体来说,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教师做出的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所受到的来自教师的伤害。
小学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在小学阶段,由于儿童年龄较小,自我意识较低,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来源于教师的评价。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于1968年公布了他们的发现,学生的行为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使教师以不同的行为区别对待学生,学生按教师的期望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并以教师的期望来评价和塑造自己。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问题行为,致使学生认为自己就是有问题。笔者了解一些教师和学生关于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准,有些教师对调皮、学习落后学生经常给与否定的评价,认为调皮学生经常给老师惹事,学习落后生学习方面太牵扯教师的精力;学生认为调皮学生是坏学生,影响班级的各项评比,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得不到同学的尊重。在班级管理中,无论是行为问题的学生还是学习问题的学生,都经常受到批评,很少受表扬,这些学生自认为是一无是处。一些行为问题学生为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有些经常帮助教室打扫卫生,有些成心做些恶作剧、故意捣乱;学习问题学生,很多失去学习的动力与学习兴趣,造成学习状态恶性循环,成绩提高很难。问题学生中自卑现象比较普遍,他们认为自己不行,缺乏自信,遇事经常畏缩不前,这对他们心理发展极为不利。
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体罚型教师以极为罕见,心罚现象是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具体表现。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恰当的奖励与惩罚、不和谐的师生关系,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罚。教师对学生心罚的结果,往往会使学生心灰意冷,萎靡不振,沮丧沉沦,自尊心受到打击,失去自信心。师源新心理伤害给学生留下的是内在的心灵创伤,是一种由无助感到无望感的转变,由此引起师生关系的紧张。
国外研究概况:美国学者普雷斯科特在检讨美国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之后,明确地指出,教师的不良言行及不科学的知识构成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是有害的。为此,他对美国的教师提出了八点 批评意见:1.缺乏人类发展的知识;2.混淆事实与谣传;3.轻易做出结论;4.忽视变化了的情境;5.盲从肯定假设; 6. 用情绪代替理智处理事件;7.主观性的判断;8.投射自己的情绪问题。虽然这并不是所有教师的错误,但少数教师的言行以及由此形成的消极的教育环境足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我国对教师的心理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关系的研究还不多。目前,教育科学院杨忠健教授关于《师源性心理伤害及其对策的研究》正在各地开展。
本研究的目的与任务:将调查中反映出的教师不良心理状态进行客观地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师理性处理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压力,使教师在竞争与发展中完善自我,理性发展,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给学生的健康成长施加积极的影响,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
研究内容:教师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分析;教师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教师保持适度情绪的方法;教师个人的理性发展;教师个人魅力的形成,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
二、研究的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问卷、访谈的方法,本校教师32人作为研究被试,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问卷、访谈,提供研究依据。
(二)问卷
参考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结合本校实际自行设计相关问卷。
三、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原因
1.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压力
教师作为个体的人,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在家为人父母、儿女、妻子、丈夫;在校是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人的重任;此外在社会中,教师还是普通的社会人。每一个社会的成员,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为教师自身既有许多长处,有会存在许多不完美的方面。小学教师一方面要承担家庭经济责任,为家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力争工作有成绩,得到领导的肯定和同事们的认可;此外还要承受其他方面的压力:竞争上岗,英语、计算机考级,学历达标,电化教具制作,各种业务竞赛,论文评比,各种奖励竞争……
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太大了,如果不尽快充电,学习各种教育技能,就不能立足于本岗,终将被行业淘汰。
2.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教师工作、生活的压力,个人价值的期望值都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认为,尽管许多人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的了解自己。有些人有的对自己评价过高,过于自信;有些人有的对自己评价过低,过于自卑。无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都会使人丧失适合自我发展与成功的机会。因此,客观的、全面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才能找到适于自己发展的成长点,使自己得到健康的发展。
作为小学教师,生活、工作角色的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同。在生活方面,日常琐事无疑会给人带来多样的烦恼,日常生活中的消极情绪一旦带入学校,带入教室,带到学生中去,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伤害。
在咨询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因被确诊为糖尿病情绪十分低落,班里一名平时很淘气的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办公室里的花瓶。这位教师烦躁地对学生嚷道:“又是你,你怎么成天给我找事!老师累得都得了糖尿病了知不知道……”从教师的表现我们不难看出,她把自己的消极情绪迁移到了自己的学生身上,而这不仅没有使自己的病情缓解,反而又使一个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在工作中,教师的个体愿望、荣誉、待遇、目标等同样会使教师心理出现波动、失衡,若把消极因素带给学生,同样会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
(二)避免小学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
1.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基础
小学生入学初期,感知事物时比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有意注意的迅速发展,它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在情感方面,小学生以学习活动为主导活动,其情感内容主要与学习活动、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的成败,在班集体的地位,同学之间的关系,都将对他们产生各种情绪体验。小学生的情感表现比较外露、易激动,不善于掩饰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各种生活的适应,情绪得到以一步发展,越来越稳定而深刻,自我调节能力也将有明显的进步。
在意志品质方面,小学生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不相信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对行动的意义缺乏充分的认识,还不能在调节、支配自己行为以实现某种有目的的行动中,充分表露自己的独立意识。小学生虽然能在采取决定和克服困难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能力和毅力,等他们意志的果断性还是比较差的,自制力也表现较弱。
在个性品质方面,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多地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并渴望得到权威人物的肯定。小学阶段,儿童集体生活范围逐步扩大,同伴交往日益增加,教师、集体、同学对儿童的性格越来越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时期的教育得法,将能促进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
小学生心理特点,是教师开展教育的依据,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学生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每个学生都有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是有潜能的、发展的人,教师应研究自己的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点,启发学生的潜能,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2.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关键
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是教师创造性的完成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学生兴趣范围越来越广泛,所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有广阔而浓厚的求知兴趣,是教师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教师自己有广阔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他们深入钻研问题。对教育工作有兴趣的教师,不把学生的繁琐问题和顽皮学生认为是可厌的,而是去了解、研究学生,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
教师积极健康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之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 (《学记》)反之,学生就可能以某种程度的否定态度对待教师的教育和指导,正如一位优秀教师“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来涤荡精神的污染,就能把一个他人看来不可救药的顽童变成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不恰当的喜怒哀乐都不适用于教育过程,教师深刻而含蓄的情感往往更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他们强烈的内心体验。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主观、客观的困难影响,教师如果没有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圆满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持情绪的适度,尤其不能把自身的不良情绪迁移的学生身上,教师走进课堂,应是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桥梁
(1)树立教师的威信
教师的个人威信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教师威
信的作用。但“威信”与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不同。教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教学,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风尚及科学的教育方法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典范。学生对有威信的教师,可以说言听计从。如我校一名年近50岁的教师,自学完成本科学习,计算机很早拿下等级证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有独到之处,每新接班不久,学生语文成绩就提高很快,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她从不与学生发脾气,而是国外教育家拜格说:“一个能够使他们的学生保持有充分动机的教师,已获得大半成功”我国有句老话“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2)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是人际交往的要素,人品的表现。要为教师,首先要尊重每
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有潜能的,可以改变的,作为教师不能给与类化、刻板化,应尊重他是一个人。在学校,学生总把教师看作权威人士,许多学生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而教师的许多错误观念,将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把学生看作独特的,有潜能、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也才能相信教师的教育,接受教师的教育,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3)对学生以诚相待
真诚也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真诚是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实际工作中都要做到真诚。教师真实的自我才能产生自发的情感,真实的自我是精力的源泉;真实的自我才能够接受自我的现实,包括个人和环境;真实的自我还能勇敢做自己的决定,并能对自己负责;真实的自我坚信个人的能力,不依赖于环境、他人、命运;真实的自我人格统和、和谐。总之,教师真诚可以导致学生的信任,工作中教师的真诚要适时、适度的表达,对学生真诚的教师,学生才有可能把知心话向老师倾诉,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因地制宜的采取教育措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心理健康地维护同时也需要学校行政部门积极配合,学校给教师营造宽容、和谐的工作环境,将有助于减少教师的不良情绪。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对学生尊重、信任、真诚,那么,师生关系将更加和谐,教育效果将大大提高,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培养下健康的成长,也就没有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