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切实提高养成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配合;培养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突起的时代,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也成为测量、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3~6岁是个体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也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然而,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在发展中出现了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不和谐性、不同步性,幼儿在用餐、如厕、倾听、交往、游戏、娱乐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以及求知能力、协调能力等都不尽人意。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其实质就是学前教育不应当把重点放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而应当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关键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德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把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道德品质的过程。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呢?
一、有效结合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6岁的幼儿的自控力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往往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强化幼儿的行为。
比如,笔者发现班里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在上课时,笔者就播放音乐《我的好妈妈》《客人来了》,通过有感情地歌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笔者还结合社会教学“学做小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的朋友”等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在语言课上,笔者让幼儿用自己的话说说长辈们的辛劳及是怎样关心自己的。
再如,笔者班上的幼儿在相互谦让、团结友爱、相互帮助方面做得不好,笔者就利用童话故事《萝卜回来了》《小白兔过桥》《帮助朋友》等,让幼儿从故事中汲取营养,从故事中分清是非、辨别好坏。另外,笔者还抓住契机,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教育。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意义,根据不同节日的名称和含义,笔者分别创设相应的活动进行教育。如利用“三八”妇女节培养幼儿尊敬妈妈、关心妈妈、懂得感恩的品行,利用国庆节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二、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强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可塑性大,学习的波动性也很大,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更不是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巩固的。因此,行为习惯教育需要长期坚持,不断为幼儿创设重复与练习的机会,方能生效。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为此,我们要求各班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小超市”“宝宝商店”“小医院”“小巧手”等,让幼儿随时都有机会在活动区参加活动,使他们在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中逐渐巩固礼貌用语,学会热情地接待客人;有条理地收拾玩具、爱惜游戏材料;养成关心、帮助他人,主动为他人服务等一些优良的品德。这样,幼儿的良好行为经过多次重复,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
三、寓养成教育的内容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要长期、细致、反复地进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重组和改造。”在杜威看来,儿童从未成年状态发展到成年状态,他们的智慧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儿童的习惯与道德也是在生活与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育者要利用各种条件促进儿童习惯与品性的形成,而不能阻碍其生长。如小班幼儿在学习穿衣服、洗手、如厕等日常行为习惯时,为幼儿创编儿歌,让幼儿在有趣的儿歌中快乐地练习;同时,把儿歌贴在家园联系栏里,让家长学会,在家中也与幼儿共同练习。中班幼儿可通过图画或照片的形式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练习,大班可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练习。
四、教师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感染幼儿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因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幼儿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师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幼儿逐渐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是非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幼儿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都是这样的”。教师要求幼儿将地上的玩具捡起来,自己首先要做到,要一改过去自己站立不动却对幼儿行为指手画脚的“严师形象”;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时,教师也要常常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谢谢”的反应;在街上偶遇幼儿家长,教师热情地向家长打招呼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十分重要的教师表率行为会直接作用于幼儿。
五、家园密切合作,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目前,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庭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忽视。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儿童吃、穿方面关注较多,但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及行为习惯问题却视而不见,甚至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如一位家长在孩子的书被别人撕坏后教育孩子:“他撕了你的书,你也要撕他的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了召开家长会、交流家教理念、创办德育小报等一系列的家园活动策略,极大地转变了家长的思想及做法。家长的变化也很明显,从教唆幼儿打架到教育幼儿团结友爱,从一味顺从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到主动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六、开展教科研活动,有效保障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健康成长?笔者深刻认识到要以教科研带动教育教学。教师是教科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专长,对养成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探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应多与幼儿互动交流,多掌握幼儿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幼儿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偏食挑食、乱丢垃圾、游戏后不知整理等,教师都应该十分关注,进而开展以此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注意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研究,提高教科研活动的质量,并在实际养成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从而更好地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幼儿教师的重要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幼儿教师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亲自做出表率,严格要求,切实提高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美)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儿童异常心理学[M].孟宪章,等,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配合;培养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突起的时代,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也成为测量、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3~6岁是个体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也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然而,很多家长都忽视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在发展中出现了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不和谐性、不同步性,幼儿在用餐、如厕、倾听、交往、游戏、娱乐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以及求知能力、协调能力等都不尽人意。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其实质就是学前教育不应当把重点放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而应当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对于幼儿教育而言,关键是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德育的任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把当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转化为幼儿道德品质的过程。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呢?
一、有效结合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6岁的幼儿的自控力差,知道该怎样去做,但往往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强化幼儿的行为。
比如,笔者发现班里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在上课时,笔者就播放音乐《我的好妈妈》《客人来了》,通过有感情地歌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笔者还结合社会教学“学做小主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的朋友”等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在语言课上,笔者让幼儿用自己的话说说长辈们的辛劳及是怎样关心自己的。
再如,笔者班上的幼儿在相互谦让、团结友爱、相互帮助方面做得不好,笔者就利用童话故事《萝卜回来了》《小白兔过桥》《帮助朋友》等,让幼儿从故事中汲取营养,从故事中分清是非、辨别好坏。另外,笔者还抓住契机,结合节日对幼儿进行教育。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意义,根据不同节日的名称和含义,笔者分别创设相应的活动进行教育。如利用“三八”妇女节培养幼儿尊敬妈妈、关心妈妈、懂得感恩的品行,利用国庆节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二、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强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可塑性大,学习的波动性也很大,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更不是一两次活动就可以巩固的。因此,行为习惯教育需要长期坚持,不断为幼儿创设重复与练习的机会,方能生效。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为此,我们要求各班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如“小超市”“宝宝商店”“小医院”“小巧手”等,让幼儿随时都有机会在活动区参加活动,使他们在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中逐渐巩固礼貌用语,学会热情地接待客人;有条理地收拾玩具、爱惜游戏材料;养成关心、帮助他人,主动为他人服务等一些优良的品德。这样,幼儿的良好行为经过多次重复,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
三、寓养成教育的内容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要长期、细致、反复地进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重组和改造。”在杜威看来,儿童从未成年状态发展到成年状态,他们的智慧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儿童的习惯与道德也是在生活与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教育者要利用各种条件促进儿童习惯与品性的形成,而不能阻碍其生长。如小班幼儿在学习穿衣服、洗手、如厕等日常行为习惯时,为幼儿创编儿歌,让幼儿在有趣的儿歌中快乐地练习;同时,把儿歌贴在家园联系栏里,让家长学会,在家中也与幼儿共同练习。中班幼儿可通过图画或照片的形式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练习,大班可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练习。
四、教师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感染幼儿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因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儿童有重要影响。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幼儿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师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幼儿逐渐养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是非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幼儿常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师都是这样的”。教师要求幼儿将地上的玩具捡起来,自己首先要做到,要一改过去自己站立不动却对幼儿行为指手画脚的“严师形象”;对幼儿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时,教师也要常常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谢谢”的反应;在街上偶遇幼儿家长,教师热情地向家长打招呼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十分重要的教师表率行为会直接作用于幼儿。
五、家园密切合作,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目前,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庭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忽视。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儿童吃、穿方面关注较多,但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及行为习惯问题却视而不见,甚至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如一位家长在孩子的书被别人撕坏后教育孩子:“他撕了你的书,你也要撕他的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了召开家长会、交流家教理念、创办德育小报等一系列的家园活动策略,极大地转变了家长的思想及做法。家长的变化也很明显,从教唆幼儿打架到教育幼儿团结友爱,从一味顺从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到主动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
六、开展教科研活动,有效保障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健康成长?笔者深刻认识到要以教科研带动教育教学。教师是教科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专长,对养成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进行探究,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应多与幼儿互动交流,多掌握幼儿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幼儿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偏食挑食、乱丢垃圾、游戏后不知整理等,教师都应该十分关注,进而开展以此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注意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研究,提高教科研活动的质量,并在实际养成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从而更好地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幼儿教师的重要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幼儿教师要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亲自做出表率,严格要求,切实提高幼儿养成教育的实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加)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宋广文,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美)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儿童异常心理学[M].孟宪章,等,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