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走进科学、运用科学、探索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正确引导,运用“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课后延伸”的探究方式不断地探索,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
【關键词】 引导;假设;探究;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走进科学、运用科学、探索科学。那么,小学《科学》应该怎样发挥学科特点有效的进行教学呢?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得出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五要素。
一、提出问题——激活探究的需求
《新课标》提倡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需求。《科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真正的探究者。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当然,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展开探究。
二、大胆假设——确定探究的方向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想、假设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动力,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
如:在教学《拱形的力量》时,刚放一个垫圈,纸拱就塌了,怎样才能使纸拱承受更大的重量呢?学生会说:“纸厚一些”、“拱矮一些”、“拱的跨度小一些”、“拱两边要抵住”……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的见解。要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正确评价学生的独特见解,即使不合理的也不能盲目打击,要通过学生的这些怪异的想法看到其背后的创新潜力。
三、动手操作——经历探究的历程
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应当说,这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
如:我在教学《电磁铁大磁力大小》时,学生通过分组实验亲自操作,亲眼目睹电磁铁的线圈越多吸起的大头针越多,全组学生一片欢呼,因为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学生马上肯定得出线圈越多磁力越大的结论。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科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搜集资料——得出探究的结论
动手操作的过程很重要,如果只注重过程忽视了结论,那么实验的意义又何在?科学课,必须教会学生重视数据的搜集和比较,学会写好实验的结论。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组组交流,充分展示个人或小组的探索成果,通过交流变成大家共享的财富。
如,在教学《抗弯曲能力》时,进行实验观察后,得出不同形状的打印纸能承受的垫片个数不同。从记录的数据中看出,改变了形状的打印纸都比没有改变形状的所承受的垫片个数多,所以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结论的得出,也使学生体会到实验中记录数据和比较数据的重要性,它是印证自己假设的根本依据。
五、课后延伸——养成探究的习惯
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开展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打破课堂时间的限制,打破教室、实验室的狭小空间,让孩子们将观察与探索带回生活带回大自然,亲身去体验生活中的科学。如:在学习《铁生锈了》一课中,要研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利用课堂实验肯定是不行的,在设计了实验方案以后,就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实验观察完成,过一段时间再交流分享。学生们热情高涨,把科学探究带入了生活,获取的知识远比在课堂中听老师讲要多的多,养成了经常探究的习惯。
总之,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总爱问为什么;对未知事物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总要把不明不白的问题刨根问底。《科学》这门课学生兴趣浓,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正确引导,运用“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课后延伸”的探究方式不断地探索,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探究的种子,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就能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
【關键词】 引导;假设;探究;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走进科学、运用科学、探索科学。那么,小学《科学》应该怎样发挥学科特点有效的进行教学呢?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得出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五要素。
一、提出问题——激活探究的需求
《新课标》提倡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需求。《科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真正的探究者。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当然,这些问题是否都有研究的价值,是否都能当堂研究,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指导他们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并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展开探究。
二、大胆假设——确定探究的方向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想、假设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动力,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
如:在教学《拱形的力量》时,刚放一个垫圈,纸拱就塌了,怎样才能使纸拱承受更大的重量呢?学生会说:“纸厚一些”、“拱矮一些”、“拱的跨度小一些”、“拱两边要抵住”……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体验和独立思考后的不同的见解。要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正确评价学生的独特见解,即使不合理的也不能盲目打击,要通过学生的这些怪异的想法看到其背后的创新潜力。
三、动手操作——经历探究的历程
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应当说,这是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
如:我在教学《电磁铁大磁力大小》时,学生通过分组实验亲自操作,亲眼目睹电磁铁的线圈越多吸起的大头针越多,全组学生一片欢呼,因为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学生马上肯定得出线圈越多磁力越大的结论。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科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搜集资料——得出探究的结论
动手操作的过程很重要,如果只注重过程忽视了结论,那么实验的意义又何在?科学课,必须教会学生重视数据的搜集和比较,学会写好实验的结论。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组组交流,充分展示个人或小组的探索成果,通过交流变成大家共享的财富。
如,在教学《抗弯曲能力》时,进行实验观察后,得出不同形状的打印纸能承受的垫片个数不同。从记录的数据中看出,改变了形状的打印纸都比没有改变形状的所承受的垫片个数多,所以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结论的得出,也使学生体会到实验中记录数据和比较数据的重要性,它是印证自己假设的根本依据。
五、课后延伸——养成探究的习惯
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开展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打破课堂时间的限制,打破教室、实验室的狭小空间,让孩子们将观察与探索带回生活带回大自然,亲身去体验生活中的科学。如:在学习《铁生锈了》一课中,要研究“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利用课堂实验肯定是不行的,在设计了实验方案以后,就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实验观察完成,过一段时间再交流分享。学生们热情高涨,把科学探究带入了生活,获取的知识远比在课堂中听老师讲要多的多,养成了经常探究的习惯。
总之,孩子的天性是好动的,总爱问为什么;对未知事物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总要把不明不白的问题刨根问底。《科学》这门课学生兴趣浓,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正确引导,运用“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课后延伸”的探究方式不断地探索,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探究的种子,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就能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