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艺术活动是美的认知过程,人的美感个体差异来源于人的复杂心理活动。客观的人是美的认知的主要对象之一,创作者个体与他所反映的人物形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就美术领域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人物造型美的认知过程与艺术家个体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展开初步研究,从现象到本质,通过心理的本能分析,多角度剖析人物造型的概念意识现象,探讨这一客观规律。
关键词:人物造型 概念意识 个体概念意识 集体概念意识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 人物造型概念意识解析
黑格尔认为:“美就是一种理念……理念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具体的统一。”本文就黑格尔所指的“概念”展开论述。只不过黑格尔的“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本文涉及的“概念”是一个狭义上的含义,它特指美术范畴对人物形象的具象认知,具体到人物形象的每一个结构认识。
心理学家荣格的“观念”说近似于黑格尔的“概念”说,荣格认为:“观念就是原始意向的阐现,它是经由原始意向而被象征地表现……观念是一种先天的存在和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概念是人为尺度化的观念,一种固有的模版。因此,造型概念意识是指艺术家主题潜意识对客体的审美认知并在艺术创作中反复运用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标准。这个审美标准就是尺度化了的审美观念,在人物造型中的具体反映就是人物造型的相似或雷同。希腊艺术家发现“额和鼻之间的线条是笔直的或微曲的,这条垂直线与连接鼻根和耳孔的横平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线相交成直角的关系就成为希腊艺术家创造人物面部造型的审美标准,当这一成型的标准被艺术创作者反复运用就形成了当时人像雕刻的概念意识。这种概念意识深深地渗透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以致,每当我们看到人物面部近似的这种直角关系,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古希腊人物雕刻形象。正如我们看到丰满白皙的女性,头脑中立刻反映出唐代仕女的形象,因为这些特定的造型特点,长期以来左右着人们的大脑意识,形成标准化概念意识形态。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让人们认识了人类机体潜在的“无意识”,他认为“精神活动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存在于无意识中的、不为觉察的潜意识支配着人的精神活动。因此,概念意识是人潜意识的精神活动,作为精神活动重要形式的艺术活动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它通过形象反映人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他还将人的潜意识从心理结构状态分析,将人格中原始的、与生俱来的由先天本能、欲望构成的结构命名为“本我”,艺术活动中概念意识都是“本我”的外在反映。由此说明,艺术创作者的人物造型概念意识是创作者个体潜意识里“本我”的反映;是创作者(主体)内心意念中的形象特征与现实参照物(客体)所显现的形象特征的契合;它不为人觉察,总是隐含在创作者的作品之中,通过创作者作品的形象媒介传达着作者潜在的心理元素。致使人物造型从整体到局部,每一个细节无不渗透着创作者的形象概念意识,外表的服饰也无法掩饰这种本能的反映;裸露在外面的形象结构(如头部、手或脚等),便会使这一本能特征暴露无疑。当我们有意识观察一幅人物画(多人),你会发现一幅画中人物造型极其相似,他(她)们的脸庞或鼻子结构似乎是孪生兄妹,性别、年龄和服饰也无法抗拒内在形象结构的概念意识。
因此,艺术创作者的概念意识往往铸就其艺术生涯一生。对于艺术创作者和与他生存的空间来说,人物造型概念意识在其生存的环境有着个体与群体的差异,艺术造型的概念意识有个体概念意识和集体概念意识的差异,个体概念意识是集体概念意识的基础。
二 人物造型的个体概念意识
人是个复杂的动物,其复杂性体现在他不确定的心理活动;这种难以捉摸的心理差异形成艺术家有别于他人的个性特征。人物造型概念意识是人潜意识的本能反映,这种本能反映所呈现的状态并非千篇一律,它因人的本能的个体差异而形成个体概念意识。个体概念意识在艺术领域我们称它为“艺术风格”。艺术家“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个体概念意识的具体反映。弗洛伊德说:“潜意识的心里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因此,艺术家这种个体概念意识的形成是艺术家潜意识的反映,它不受艺术家个人意志的控制,并不自觉地左右其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
艺术家的创作常依赖于模特儿,模特儿的选择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标准。正如德拉克洛瓦所说:“一个想象力很强的画家,总是想尽力地把模特儿画的合乎自己的要求。”这里,德拉克洛瓦所指的“合乎自己的要求”,暗示了他本人潜意识里形成的人物造型美感标准。塞尚认为:“艺术是个人的知觉,既是他个体的美感标准。”因此,在他的视觉中几何塑造形象即为他的审美标准。对于一个艺术创作者来说,其本身对美的认知标准就形成了自我的审美概念。
荣格认为人的精神存在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是由于人在个体成长中意识逐渐形成的个性化过程。人经过个性化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心理上独立、不可分的统一体。个人无意识是艺术家造型个体概念意识形成的根源;个体的概念意识致使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中避免不了的自我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别于是他人的审美标准。美的理念差异的关键还在于个体对美的概念的认知程度;对于一个概念的理解,人们总是反映出如同吃饭一样的挑剔;挑剔恰恰形成个体习惯的概念化,对美的概念也是如此。正如艺术创作者面对的模特儿,是创作者精心挑选的,模特儿的形象特点是创作者内心已形成的标准媒介。模特儿的形象特征大部分(当然不是绝对的)或某一部分,必定是符合创作者潜在的形象要求;即使创作更换模特儿,其潜在的“标准”指使他仅可能选择符合某一部分标准的形象。如宙克西斯就是取五个姑娘的长处完成了维纳斯。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或心灵天生有着中将零碎、片断进行完形,主动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宙克西斯对模特儿的审视,是将符合他的审美概念的零碎造型重新整合为完整的、符合艺术家审美标准的人物形象;最终维纳斯的形象是集创作者零碎审美概念的统一。
三 人物造型的集体概念意识 张萱的《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代表了唐代人物造型的审美特色。从他们遗留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唐时期对女性美的标准尺度:丰满白皙的肌肤、柳叶型的眉毛、细长妩媚的眼睛、樱桃小口以及高耸的发髻。仕女面部表现技法上所运用了“三白”,即额、鼻、下颔三个凸出部位用白粉渲染,显示对女性高额、翘鼻和略微突出的下颔以及圆润两颊的美感要求。这些创作者认可的标准,成为其他创作者效仿的模版,最初创作者的人物造型概念意识逐渐蔓延为大众造型概念意识,即集体概念意识。荣格将它称之为人的“集体无意识”的反映:“集体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它与个体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都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的;而且这种集体无意识组成了一种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正因为此,当我们看到“丰厚肥体”的女性造型,头脑中立刻反映出唐代仕女的形像。因为,唐代女性集体概念意识统领着我们的潜意识。
人物造型的集体概念意识源于个体概念意识,它是艺术家相近或相似的个体概念意识的集合。在荣格看来“集体潜意识源于代代相袭的一般心理功能的潜能……不需要历史传统或移植就可能重新萌发于任何时代和国土上的动机和意向”。集体潜意识在人物造型上所体现的就是艺术家个体之间不经意的效仿行为;一旦艺术家个体概念意识相互形成共鸣,个体的概念意识就汇集成为集体概念意识。人物造型的集体概念意识常“某某组织”或“某某画派”的团体而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如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等。
欧洲艺术的发源地古希腊,以它辉煌的艺术成就著称于世;在它的古风时期,雕像无论男女面部的表情造型都保留一致“古拙的微笑”,雕刻的人体男性造型全为方肩、厚肋和厚脚踝,头顶戴头饰和假发;女性在服饰的装饰下身体上下几乎等粗,这些程式化的造型规律,形成这一时期雕塑上人物造型的集体概念意识。不仅如此,古希腊理想雕刻作品中眼睛的造型标准是:“眼睛的大小要和眼骨或眼眶成恰当的比例,要在眼皮张开时的式样上表现出来,如果眼里角一边上眼皮所形成的弧形比起下眼皮的弧形较圆,眼睛就算得上美。”古罗马艺术家在雕刻人物眼睛时,采取“眼皮稍微下垂半掩着眼睛”的程式化方式,所谓程式化就是统一的审美标准,由此而形成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集体概念意识。
四 人物造型概念意识的相互转化
人物造型个体概念意识是人内在的个性体现,虽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它的稳定性也会因外界的刺激而发生一些轻微的改变。在人的艺术道路上,伴随着生命的进程,人的个体概念意识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进化,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日内瓦学派心理学家皮亚杰将这种“进化”称为“同化”,他认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不是被动的,而是以自己的认知心理结构去选择、同化外来信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之前,都有一个认知心理结构或经验图式,一切外在的刺激都只有经过主题图式的‘同化’或‘顺应’才能被认识。”因此,人的概念意识在保留“本我”前提下通过“同化”或“顺应”外界元素,达到转化目的。中国传统艺术的人物造型是以线为载体,讲究平面效果,以墨代色或略施粉彩的传统造型方法在西洋光影、色彩和立体造型概念冲击下,传统造型概念的防线被击破,几千年的审美概念意识在文化艺术的融合中发生了质的转变。
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人物造型概念化意识它并非一成不变,在一段时期内概念化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艺术创作者在交流、学习中也在审视不同的审美标准,他人的概念对创作者的概念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坚决维护着自我的标准,保持个性风格的延续;个体的概念也在积极寻求相似或相近的元素,当他人的审美元素与自我元素有吻合之处,自我就会主动接纳它从而优化自我标准,自我概念也在“转化”中得以提升。
艺术家个体的造型概念在“同化”中完成转换,大体上有早期、中期和晚期的转化,每阶段的转换就会形成新的概念意识;对于一个艺术创作者来说这就意味着风格的转换,艺术作品风格的转换是艺术创作者审美概念发生变更的集中体现。
五 人物造型概念意识的两面性
人物造型的概念意识存在于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具体活动之中,在具体的行为意识实施过程中,呈现两面性的特点;一方面,它极力保留“本我”的特性,促使艺术家个体形成独立的概念意识,积极倡导艺术家的个性化,以促进艺术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从发展的角度讲,概念意识保守的本能制约着艺术家个体意识的进化,对艺术家的整体发展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人物造型概念意识的两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共同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彼此相互依存,在不断的矛盾中促进和谐;艺术家个体的发展来自艺术家审美概念的不断更新,“而作为超我的概念意识,从理想原则出发,总是力图通过自我去限制和压抑本我的活动。”因此,艺术家艺术的发展与个体的造型概念意识是矛盾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不单针对个体概念意识,对集体概念意识也是如此,艺术家的人物造型概念意识正是通过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完成概念意识的转换,并促进概念意识的不断发展、进化,也正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将艺术家的审美意识推向了完美的境地,实现了艺术家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瑜青:《黑格尔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瑞士)荣格,李德荣编译:《荣格性格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3] 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4] 宋家玲、宋素丽:《影视艺术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韩梦林,女,1969—,甘肃张掖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造型艺术、中国画,工作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人物造型 概念意识 个体概念意识 集体概念意识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 人物造型概念意识解析
黑格尔认为:“美就是一种理念……理念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具体的统一。”本文就黑格尔所指的“概念”展开论述。只不过黑格尔的“概念”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而本文涉及的“概念”是一个狭义上的含义,它特指美术范畴对人物形象的具象认知,具体到人物形象的每一个结构认识。
心理学家荣格的“观念”说近似于黑格尔的“概念”说,荣格认为:“观念就是原始意向的阐现,它是经由原始意向而被象征地表现……观念是一种先天的存在和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概念是人为尺度化的观念,一种固有的模版。因此,造型概念意识是指艺术家主题潜意识对客体的审美认知并在艺术创作中反复运用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审美标准。这个审美标准就是尺度化了的审美观念,在人物造型中的具体反映就是人物造型的相似或雷同。希腊艺术家发现“额和鼻之间的线条是笔直的或微曲的,这条垂直线与连接鼻根和耳孔的横平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线相交成直角的关系就成为希腊艺术家创造人物面部造型的审美标准,当这一成型的标准被艺术创作者反复运用就形成了当时人像雕刻的概念意识。这种概念意识深深地渗透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以致,每当我们看到人物面部近似的这种直角关系,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古希腊人物雕刻形象。正如我们看到丰满白皙的女性,头脑中立刻反映出唐代仕女的形象,因为这些特定的造型特点,长期以来左右着人们的大脑意识,形成标准化概念意识形态。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让人们认识了人类机体潜在的“无意识”,他认为“精神活动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而存在于无意识中的、不为觉察的潜意识支配着人的精神活动。因此,概念意识是人潜意识的精神活动,作为精神活动重要形式的艺术活动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它通过形象反映人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他还将人的潜意识从心理结构状态分析,将人格中原始的、与生俱来的由先天本能、欲望构成的结构命名为“本我”,艺术活动中概念意识都是“本我”的外在反映。由此说明,艺术创作者的人物造型概念意识是创作者个体潜意识里“本我”的反映;是创作者(主体)内心意念中的形象特征与现实参照物(客体)所显现的形象特征的契合;它不为人觉察,总是隐含在创作者的作品之中,通过创作者作品的形象媒介传达着作者潜在的心理元素。致使人物造型从整体到局部,每一个细节无不渗透着创作者的形象概念意识,外表的服饰也无法掩饰这种本能的反映;裸露在外面的形象结构(如头部、手或脚等),便会使这一本能特征暴露无疑。当我们有意识观察一幅人物画(多人),你会发现一幅画中人物造型极其相似,他(她)们的脸庞或鼻子结构似乎是孪生兄妹,性别、年龄和服饰也无法抗拒内在形象结构的概念意识。
因此,艺术创作者的概念意识往往铸就其艺术生涯一生。对于艺术创作者和与他生存的空间来说,人物造型概念意识在其生存的环境有着个体与群体的差异,艺术造型的概念意识有个体概念意识和集体概念意识的差异,个体概念意识是集体概念意识的基础。
二 人物造型的个体概念意识
人是个复杂的动物,其复杂性体现在他不确定的心理活动;这种难以捉摸的心理差异形成艺术家有别于他人的个性特征。人物造型概念意识是人潜意识的本能反映,这种本能反映所呈现的状态并非千篇一律,它因人的本能的个体差异而形成个体概念意识。个体概念意识在艺术领域我们称它为“艺术风格”。艺术家“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个体概念意识的具体反映。弗洛伊德说:“潜意识的心里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因此,艺术家这种个体概念意识的形成是艺术家潜意识的反映,它不受艺术家个人意志的控制,并不自觉地左右其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
艺术家的创作常依赖于模特儿,模特儿的选择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标准。正如德拉克洛瓦所说:“一个想象力很强的画家,总是想尽力地把模特儿画的合乎自己的要求。”这里,德拉克洛瓦所指的“合乎自己的要求”,暗示了他本人潜意识里形成的人物造型美感标准。塞尚认为:“艺术是个人的知觉,既是他个体的美感标准。”因此,在他的视觉中几何塑造形象即为他的审美标准。对于一个艺术创作者来说,其本身对美的认知标准就形成了自我的审美概念。
荣格认为人的精神存在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是由于人在个体成长中意识逐渐形成的个性化过程。人经过个性化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心理上独立、不可分的统一体。个人无意识是艺术家造型个体概念意识形成的根源;个体的概念意识致使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中避免不了的自我一个相对稳定的、有别于是他人的审美标准。美的理念差异的关键还在于个体对美的概念的认知程度;对于一个概念的理解,人们总是反映出如同吃饭一样的挑剔;挑剔恰恰形成个体习惯的概念化,对美的概念也是如此。正如艺术创作者面对的模特儿,是创作者精心挑选的,模特儿的形象特点是创作者内心已形成的标准媒介。模特儿的形象特征大部分(当然不是绝对的)或某一部分,必定是符合创作者潜在的形象要求;即使创作更换模特儿,其潜在的“标准”指使他仅可能选择符合某一部分标准的形象。如宙克西斯就是取五个姑娘的长处完成了维纳斯。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脑或心灵天生有着中将零碎、片断进行完形,主动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宙克西斯对模特儿的审视,是将符合他的审美概念的零碎造型重新整合为完整的、符合艺术家审美标准的人物形象;最终维纳斯的形象是集创作者零碎审美概念的统一。
三 人物造型的集体概念意识 张萱的《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代表了唐代人物造型的审美特色。从他们遗留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唐时期对女性美的标准尺度:丰满白皙的肌肤、柳叶型的眉毛、细长妩媚的眼睛、樱桃小口以及高耸的发髻。仕女面部表现技法上所运用了“三白”,即额、鼻、下颔三个凸出部位用白粉渲染,显示对女性高额、翘鼻和略微突出的下颔以及圆润两颊的美感要求。这些创作者认可的标准,成为其他创作者效仿的模版,最初创作者的人物造型概念意识逐渐蔓延为大众造型概念意识,即集体概念意识。荣格将它称之为人的“集体无意识”的反映:“集体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它与个体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都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的;而且这种集体无意识组成了一种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正因为此,当我们看到“丰厚肥体”的女性造型,头脑中立刻反映出唐代仕女的形像。因为,唐代女性集体概念意识统领着我们的潜意识。
人物造型的集体概念意识源于个体概念意识,它是艺术家相近或相似的个体概念意识的集合。在荣格看来“集体潜意识源于代代相袭的一般心理功能的潜能……不需要历史传统或移植就可能重新萌发于任何时代和国土上的动机和意向”。集体潜意识在人物造型上所体现的就是艺术家个体之间不经意的效仿行为;一旦艺术家个体概念意识相互形成共鸣,个体的概念意识就汇集成为集体概念意识。人物造型的集体概念意识常“某某组织”或“某某画派”的团体而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如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等。
欧洲艺术的发源地古希腊,以它辉煌的艺术成就著称于世;在它的古风时期,雕像无论男女面部的表情造型都保留一致“古拙的微笑”,雕刻的人体男性造型全为方肩、厚肋和厚脚踝,头顶戴头饰和假发;女性在服饰的装饰下身体上下几乎等粗,这些程式化的造型规律,形成这一时期雕塑上人物造型的集体概念意识。不仅如此,古希腊理想雕刻作品中眼睛的造型标准是:“眼睛的大小要和眼骨或眼眶成恰当的比例,要在眼皮张开时的式样上表现出来,如果眼里角一边上眼皮所形成的弧形比起下眼皮的弧形较圆,眼睛就算得上美。”古罗马艺术家在雕刻人物眼睛时,采取“眼皮稍微下垂半掩着眼睛”的程式化方式,所谓程式化就是统一的审美标准,由此而形成这一时期的人物造型集体概念意识。
四 人物造型概念意识的相互转化
人物造型个体概念意识是人内在的个性体现,虽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它的稳定性也会因外界的刺激而发生一些轻微的改变。在人的艺术道路上,伴随着生命的进程,人的个体概念意识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进化,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日内瓦学派心理学家皮亚杰将这种“进化”称为“同化”,他认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不是被动的,而是以自己的认知心理结构去选择、同化外来信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之前,都有一个认知心理结构或经验图式,一切外在的刺激都只有经过主题图式的‘同化’或‘顺应’才能被认识。”因此,人的概念意识在保留“本我”前提下通过“同化”或“顺应”外界元素,达到转化目的。中国传统艺术的人物造型是以线为载体,讲究平面效果,以墨代色或略施粉彩的传统造型方法在西洋光影、色彩和立体造型概念冲击下,传统造型概念的防线被击破,几千年的审美概念意识在文化艺术的融合中发生了质的转变。
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人物造型概念化意识它并非一成不变,在一段时期内概念化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艺术创作者在交流、学习中也在审视不同的审美标准,他人的概念对创作者的概念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坚决维护着自我的标准,保持个性风格的延续;个体的概念也在积极寻求相似或相近的元素,当他人的审美元素与自我元素有吻合之处,自我就会主动接纳它从而优化自我标准,自我概念也在“转化”中得以提升。
艺术家个体的造型概念在“同化”中完成转换,大体上有早期、中期和晚期的转化,每阶段的转换就会形成新的概念意识;对于一个艺术创作者来说这就意味着风格的转换,艺术作品风格的转换是艺术创作者审美概念发生变更的集中体现。
五 人物造型概念意识的两面性
人物造型的概念意识存在于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具体活动之中,在具体的行为意识实施过程中,呈现两面性的特点;一方面,它极力保留“本我”的特性,促使艺术家个体形成独立的概念意识,积极倡导艺术家的个性化,以促进艺术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从发展的角度讲,概念意识保守的本能制约着艺术家个体意识的进化,对艺术家的整体发展起到消极的阻碍作用。
人物造型概念意识的两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共同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彼此相互依存,在不断的矛盾中促进和谐;艺术家个体的发展来自艺术家审美概念的不断更新,“而作为超我的概念意识,从理想原则出发,总是力图通过自我去限制和压抑本我的活动。”因此,艺术家艺术的发展与个体的造型概念意识是矛盾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不单针对个体概念意识,对集体概念意识也是如此,艺术家的人物造型概念意识正是通过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完成概念意识的转换,并促进概念意识的不断发展、进化,也正是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将艺术家的审美意识推向了完美的境地,实现了艺术家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瑜青:《黑格尔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瑞士)荣格,李德荣编译:《荣格性格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3] 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4] 宋家玲、宋素丽:《影视艺术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简介:韩梦林,女,1969—,甘肃张掖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造型艺术、中国画,工作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