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居青岛已经十余年了,得见孟庆泰书迹题刻的机会越来越多。陪远道而来的朋友看天后宫、提督楼、八大关、崂山,首先看到的是孟庆泰题写的文物保护名称石碑;走近几家酒店茶楼文化机构,抬头看店名牌匾为孟庆泰所书;常常到青岛39中接女儿放学,莱芜二路有孟庆泰手笔“康凤装饰服务社”;不久前作家李旭有新著见赠,书名“分享高原”又是孟庆泰令人熟悉的隶书。
隶书是孟庆泰的拿手书体,风格面目形成多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古典元素。孟庆泰的隶书有着深湛的传统底蕴,因此有浓烈的古雅气息。他曾反复认真地临习过多通汉碑,颇有独到的心得。书坛名耆蒋维菘认为其书作在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显示出对汉代金石有着细心的体察”。近年,他又在隶书创作中加入篆籀的结体和笔意,使其更具有远古的遗韵和金石的厚重。其二,时代风貌。孙过庭《书谱》云:“妍因俗易,质以代兴。”石涛《画语录》云:“笔墨当随时代。”孟庆泰的隶书古意盎然,渊源有自,但却并非一味泥古,这表现在他一方面转益多师——除了拥有汉碑的坚实基础,又吸收清季及近代隶书大家的一些意趣;另一方面他又在时代风尚和文化背景感染下,努力寻求突破,例如点画的处理、结体的疏密、字形的繁省等方面均有别于前人,在隶书最典型的“蚕头雁尾”的波磔形态上更有多种变化。其三,个性风貌。孟庆泰的隶书已经有了强烈的个人面目和风格,严整雍容、雄健内敛、“典雅丰缛”(刘勰《文心雕龙》语),有中庸峻极之象,无轻巧媚俗之态,颇具雄浑、凝重的北方气派,在具体书写方面又多呈现“密体”多重构度和谨严,虽较多一波三折的笔画却有内在刚直的力量。
孟庆泰的行草书自成一格,他以魏晋隋唐行草为基本风韵和法度底本,胎息“二王”,法乳“颜柳”,却又撷取米芾、王铎的笔墨因子,参以篆隶章草的一些结体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了他以正为主、以奇呼应、以静为骨、以动为魂的正奇、动静相生的独特风度。如果说孟庆泰的隶书和篆书饱含金石气的话,那么他的行草书却有着内在的庙堂气和含蓄的书卷气,既扎实沉潜、雄健蕴藉,又逸兴遄飞、洒脱自得。
篆书也是孟庆泰用力极勤的书体。他上溯夏商周三代遗泽,广读秦汉金石器物铭文,尤其是钟鼎文和石鼓文,既有着商周古籀的茂朴古拙,又有着秦代小篆的方严整饬,用笔精准,全身力到,结体谨循六法,合乎规矩绳墨,又能自出新意。
孟庆泰的篆刻,早在1983年《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第一次篆刻评展中获奖,后又曾参加过全国首届篆刻艺术作品展。他的印风睥睨明清,直追秦汉,在字法、章法、刀法上均有探索。他在篆刻艺术形式方面涉猎相当广泛,先秦小玺、满白文、细朱文、玉印、爛铜印、封泥、将军章等面目均有借鉴和呈现。他特别注重分朱布白的章法安排,许多印章揖让交错,方圆正奇,异常精妙,以刀法形成笔画质感,功力厚实,体现了技术高度和理性精神。孟庆泰虽然通常不事率意而为的“大写意”篆刻,却也有着于规则安排中的自由表达,这种尽精微、致广大的追求一直贯穿于他的篆刻创作之中。
整体而言,孟庆泰似乎对笔下的偶然和不可控的艺术效果并不看重,更多的是对笔墨必然的把握和发挥。虽然他有时也向往率性任情的状态,实际他的作品更具有以理性为体、感情为魂的构成方式。他在自己作品集的自题诗中写道:“册年追索聚于兹,随尔铺张随尔嗤。笔底波澜唯我觉,个中甘苦任谁知。心闲手敏挑灯夜,雨骤云游舞墨时。最爱东坡书意造,逍遥常教梦中思。”苏东坡“我书意造本无法”“适意无异逍遥游”对于孟庆泰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孟庆泰自号“闲敏楼主人”,取心闲手敏之意。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谦和朴诚,寡言少语,敏于行而讷于言,闲敏,恰在儒道之间。孔子云“刚毅木讷近仁”,老子云“大辩若讷”。孟庆泰为人宅心仁厚,治学严谨,读书深究,言不轻出,霭霭慊慊,经年涵泳陶养,方有笔下的格调。他曾书写三幅书作:“怡然乐吾真”、“上善若水”和“素心若雪”,他本人也是素心真行。他敬重老一辈书家,又提携奖掖后学,克绍箕裘,又率先垂范。
书法篆刻之外,孟庆泰兼通金石之学和诗律,尤精鉴赏,这些大概都与他的家庭熏染有关。他祖籍山东诸城,其高祖孟继垚、曾祖孟广琛、祖父孟昭鸿均有诗名,且为一方士绅,父亲孟宪集诗文书印兼擅。孟家原有十分宏富的藏书,因战乱兵燹,去其八九,孟昭鸿曾慨叹:“数世收藏尽化烟,书生结习未能捐。”这是旧日士人的旷世悲剧和人文情怀,这一切也遗传给了孟庆泰,让他难以完全轻松悠闲,书法就成为他的寄托、他的念想、他的终身事业。他念兹在兹的,也正是这笔歌墨舞之间的华夏精神和古典韵致。
责任编辑:陈春晓
隶书是孟庆泰的拿手书体,风格面目形成多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古典元素。孟庆泰的隶书有着深湛的传统底蕴,因此有浓烈的古雅气息。他曾反复认真地临习过多通汉碑,颇有独到的心得。书坛名耆蒋维菘认为其书作在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显示出对汉代金石有着细心的体察”。近年,他又在隶书创作中加入篆籀的结体和笔意,使其更具有远古的遗韵和金石的厚重。其二,时代风貌。孙过庭《书谱》云:“妍因俗易,质以代兴。”石涛《画语录》云:“笔墨当随时代。”孟庆泰的隶书古意盎然,渊源有自,但却并非一味泥古,这表现在他一方面转益多师——除了拥有汉碑的坚实基础,又吸收清季及近代隶书大家的一些意趣;另一方面他又在时代风尚和文化背景感染下,努力寻求突破,例如点画的处理、结体的疏密、字形的繁省等方面均有别于前人,在隶书最典型的“蚕头雁尾”的波磔形态上更有多种变化。其三,个性风貌。孟庆泰的隶书已经有了强烈的个人面目和风格,严整雍容、雄健内敛、“典雅丰缛”(刘勰《文心雕龙》语),有中庸峻极之象,无轻巧媚俗之态,颇具雄浑、凝重的北方气派,在具体书写方面又多呈现“密体”多重构度和谨严,虽较多一波三折的笔画却有内在刚直的力量。
孟庆泰的行草书自成一格,他以魏晋隋唐行草为基本风韵和法度底本,胎息“二王”,法乳“颜柳”,却又撷取米芾、王铎的笔墨因子,参以篆隶章草的一些结体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了他以正为主、以奇呼应、以静为骨、以动为魂的正奇、动静相生的独特风度。如果说孟庆泰的隶书和篆书饱含金石气的话,那么他的行草书却有着内在的庙堂气和含蓄的书卷气,既扎实沉潜、雄健蕴藉,又逸兴遄飞、洒脱自得。
篆书也是孟庆泰用力极勤的书体。他上溯夏商周三代遗泽,广读秦汉金石器物铭文,尤其是钟鼎文和石鼓文,既有着商周古籀的茂朴古拙,又有着秦代小篆的方严整饬,用笔精准,全身力到,结体谨循六法,合乎规矩绳墨,又能自出新意。
孟庆泰的篆刻,早在1983年《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第一次篆刻评展中获奖,后又曾参加过全国首届篆刻艺术作品展。他的印风睥睨明清,直追秦汉,在字法、章法、刀法上均有探索。他在篆刻艺术形式方面涉猎相当广泛,先秦小玺、满白文、细朱文、玉印、爛铜印、封泥、将军章等面目均有借鉴和呈现。他特别注重分朱布白的章法安排,许多印章揖让交错,方圆正奇,异常精妙,以刀法形成笔画质感,功力厚实,体现了技术高度和理性精神。孟庆泰虽然通常不事率意而为的“大写意”篆刻,却也有着于规则安排中的自由表达,这种尽精微、致广大的追求一直贯穿于他的篆刻创作之中。
整体而言,孟庆泰似乎对笔下的偶然和不可控的艺术效果并不看重,更多的是对笔墨必然的把握和发挥。虽然他有时也向往率性任情的状态,实际他的作品更具有以理性为体、感情为魂的构成方式。他在自己作品集的自题诗中写道:“册年追索聚于兹,随尔铺张随尔嗤。笔底波澜唯我觉,个中甘苦任谁知。心闲手敏挑灯夜,雨骤云游舞墨时。最爱东坡书意造,逍遥常教梦中思。”苏东坡“我书意造本无法”“适意无异逍遥游”对于孟庆泰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孟庆泰自号“闲敏楼主人”,取心闲手敏之意。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谦和朴诚,寡言少语,敏于行而讷于言,闲敏,恰在儒道之间。孔子云“刚毅木讷近仁”,老子云“大辩若讷”。孟庆泰为人宅心仁厚,治学严谨,读书深究,言不轻出,霭霭慊慊,经年涵泳陶养,方有笔下的格调。他曾书写三幅书作:“怡然乐吾真”、“上善若水”和“素心若雪”,他本人也是素心真行。他敬重老一辈书家,又提携奖掖后学,克绍箕裘,又率先垂范。
书法篆刻之外,孟庆泰兼通金石之学和诗律,尤精鉴赏,这些大概都与他的家庭熏染有关。他祖籍山东诸城,其高祖孟继垚、曾祖孟广琛、祖父孟昭鸿均有诗名,且为一方士绅,父亲孟宪集诗文书印兼擅。孟家原有十分宏富的藏书,因战乱兵燹,去其八九,孟昭鸿曾慨叹:“数世收藏尽化烟,书生结习未能捐。”这是旧日士人的旷世悲剧和人文情怀,这一切也遗传给了孟庆泰,让他难以完全轻松悠闲,书法就成为他的寄托、他的念想、他的终身事业。他念兹在兹的,也正是这笔歌墨舞之间的华夏精神和古典韵致。
责任编辑:陈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