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的探索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sil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王燕烨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上,不少教师因考试中几乎不涉及略读课文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略读课文经常是“一晃而过”,致使高年级的略读课文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笔者认为,不管是小学高年级的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应得到教师的同等重视,有些优秀的略读课文极具教学价值。基于此,笔者从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桂花雨》的教学实例出发,从以下三个方面粗浅地谈谈对高年级略读课文教学的看法。
  一、设“课堂主问题”于预习案中,树立目标意识
  常规教学《桂花雨》的预习案一般是这样的:
  1.自读《桂花雨》两遍。
  2.在文中标记好段落序号。
  3.查工具书,在文中给生字注音。
  4.提前思考:
  (1)香气迷人的桂花让“我”想起了什么呢?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2)你如何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
  相当多的教师都会认为上述语文预习案并无不妥,但笔者认为这样的预习案看似中规中矩,无懈可击,却有着“大问题”。
  首先,自读两遍如何能够落“实”?其次,课后的生字表中列出的生字只有“箩”“杭”两个,有必要布置“查工具书,在文中给生字注音”吗?最后,“提前思考”中的两道问题出自于课前导读,这该不会有问题吧?其实,不是每篇略读课文教学的预习题都是设计好的,在想不出更好的预习问题时,用课前导读的问题尚可,但如有更好的选择就不应使用课前导读的问题。总结起来,教师布置上面的预习案有“偷懒之嫌”。
  对于课前预习案,教师应充分开动脑筋,用自己的教学技“艺”布置更优质、更高效的语文预习案。笔者认为预习案可这样设计:
  1.大声朗读《桂花雨》两遍,家长监督。
  2.在文中标记好段落序号。
  3.查工具书,弄清“浸”的本义。
  4.并提前在书上做好以下工作:运用圈点勾画法画出描写桂花的相关词句,并在文章的相应位置写下你的感受或体会,不少于4处。(课堂教学的“主问题”)
  之所布置以上预习案是因为学生在家里预习的自觉性不会像教师期望的那样。贪玩、自制力差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大多数小学生不受监督去做好预习,特别是这种“读”的预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发挥家长的作用,切实监督好学生完成“读”之类的预习作业。
  课文的题目是“桂花雨”,而要理解“桂花雨”这个题目的深刻含义应该从最简单的、学生最易于感知的“桂花香”入手。而“桂花香”与动词“浸”密切相关,“浸”在文中的意思就尤其重要,而要读懂“浸”在文中的意思,还得从“浸”的本义入手。“箩”“杭”的字音、字形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难事,就没有必要在预习作业中明确提出。
  略读课文的目标之一就是适当地学习语言,而预习案第4题的设置既有对适当学习语言的落实,又有了一定量化的落实标准,而且更符合学生的由浅入深的认知实际,据此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授课前提前与文本、与教师无缝对接。这样巧设课堂主问题于预习案之中,才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方向。长期坚持,必然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目标学习的意识,在预习环节就做到了“有的放矢”。
  二、分两次出示作者简介,激发积累兴趣
  介绍作者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那么作者该如何介绍呢?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可否对传统的“名”“字”“籍贯”“生卒年月”“代表作品”“语言特点”“风格流派”……的教学模式有所突破呢?笔者认为,授课教师不可一次性将作家简介“和盘托出”,“抛给”学生,因为这样收效甚微,有时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莫说学生,就是教师自己看到一大片作者简介的资料也会望而却步。
  下面笔者就以自己的教学实例来谈谈如何安排好作者简介。笔者在教学《桂花雨》时,将作者琦君的资料巧妙地分两次介绍。
  在学生通过一组图片走近桂花雨后,第一次出示“作者简介”——“初识琦君”:
  琦君,原名潘希真,生于1917年,浙江瓯海瞿溪人。早年在杭州求学,1949年去了台湾。在她的创作中,散文成就最高。据权威出版机构调查显示,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榜首”。
  这样出示的作者简介虽然文字简短但已经完整呈现出了作家的基本风貌,简短的文字学生有兴趣看,有兴趣看自然就有兴趣识记。介绍简短却完整,琦君的籍贯、主要经历、创作成就都蕴含其中,这样就达到了激发学生积累文学常识的兴趣。
  在充分赏读课文后,笔者提出了“此时此刻你觉得这里的桂花雨还仅仅指纷纷落下的桂花吗?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第二次出示“作者简介” ——“走进琦君的心”:
  写《桂花雨》时,琦君已经60多岁了,自从离开家乡到了台湾,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或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琦君《烟愁》后记
  伴着哀伤的音乐和笔者深情的朗读,学生也渐入“琦君的心”,以这次作者简介为契机,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悟出了作者不是空泛地抒发思乡之情,而是借助具体的纷纷落下的桂花雨、 童年的摇花乐、母亲、 乡邻、特产来表达。
  笔者分两次出示了作者简介,既能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的目的,更激发了学生对积累文学常识的兴趣,因为他们已经深深知道“知人论世”在理解方面的妙用。
  三、变课堂练笔为口头说话,提高表达能力
  一节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一般只有一课时,如果安排课堂练笔,那么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很难得到保证。因为写得好是需要时间的,作品展示和教师点拨也是需要时间的,而这些时间在略读教学课上是不可能有的。所以,笔者变课堂练笔为口头说话,在有限的时间内力图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桂花雨》时,笔者安排了这样的口头说话训练:
  “这里的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因为花是故乡香。”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仿照这句话再说一句。
  提示:这里的_______,也比不上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范例:这里的马路再宽阔 , 也比不上家乡小巷的青石砖,因为路是故乡亲。
  (师引导下,生很快就举起了小手。)
  “这里的空气再清,也比不上家乡的空气鲜,因为气是故乡鲜。”
  “这里的酒再醇,也比不上家乡的酒醇,因为酒是故乡浓。”
  “这里的水再甜,也比不上家乡的水甜,因为水是故乡甜。”
  “这里的月亮再亮,也比不上家乡的月亮明,因为月是故乡明。”
  ……
  在有限的时间里,这样的口头说话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更为学生的透彻理解间接抒情并把这种写法“内化”夯实了基礎。
  路漫漫其修远。本文所论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探索小学语文高年级略读课文的教法,是一条漫长辛苦之路。但我坚信,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只要怀揣教育理想、深植教育情怀,充分认识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积极钻研针对小学高年级、适合本班学情的略读课文教法,就一定能让学生将所学学法融会贯通。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基于行为导向教学,对《机械制图与CAD》项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结构框架、特点与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等进行了一番探究。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机械制图与CAD;项目课程    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机械制图》和《机械CAD》是两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近年来,在课程改革的热潮中,不少职业学校都将《机械制图》和《机械CAD》整合成一门课程教学,有效地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据调查,目前大多数学校《机
摘要:新形势下的高校反腐民主监督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高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反腐民主监督的重要性、现状及不足,明确当前高校民主监督建设工作面临的种种挑战,力求探索出提高高校民主监督工作成效的途径,从而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反腐败;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是指人民群众运用民主权利对党组织、政府、公务员施行的监察和督促。高校中的腐败就是指高校工作人
写景状物类课文主要是通过诗意语言将景物最美的一面呈现给学生。在教学时,教师应将抽象的语言通过一定的形式转换为具体形象的画面,以便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从中感悟作者的表达技巧,体会景色之美。笔者以《黄山奇松》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教学能让写景状物类课文在“画”中有“景”。  一、寻找不同画面,概括厘清关系  写景状物类课文,一般都是特征鲜明,语言精妙,画面感强,读之能给人一种诗意享受。教学中,
语文核心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一本教材上,也不能满足于单篇文本的拓展与补充,而需要建立科学严谨的整本书阅读体系,对学生展开富有质量的指导,不断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从不同的角度生发出全新的指导策略,在有机整合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根据书本特质的不同,教师对学生进行整本书指导的课型和策略都有着不同的模式。笔者结合自己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实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用来描述学生日常习作也是恰如其分。教师每每看到那些白开水一般的学生习作,读着那些毫无波澜的文字,心里是真的着急。经过几年来关于习作教学的摸索和实践,笔者探索出了一条能够促使学生写出生活精彩的新路子,让身处平凡生活的学生,对周围司空见惯的人、事、景、物多留心,多观察,将小事中最善良的点点滴滴加以凝聚,借助在阅读实践中收获的各种语
摘要:本文在阐述校企深度融合的内涵和意义基础之上,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了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区域经济特色;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区域经济的特色发展不仅营造了新的增长动力,更奠定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校企深度融合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介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东职院)依托东莞区域经济特色,以校企深度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此,语文教学就需要从表达式本位展开教学,说到底即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让学生经历从根本的感知理解向读写迁移的思维过程,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语文能力的不断发展。笔者以《莫高窟》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整体提炼,从“写了什么”中明确内容选择的技巧  很多学生在习作时,总是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篇幅要长、内
摘要: 本文探讨大学生就业政策教学的特点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时机安排、教学案例运用、教学方式改进等方面探索大学生就业政策教学。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政策教学    大学生就业政策教学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受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的影响,就业政策教学与专业课程知识和其它就业知识的教学之间有很大不同。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就业政策教学,往往只是简单地传达相关文件,效果不甚理
高州市,位于粤西南部,人文底蕴深厚,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人杰地灵,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粤西重镇。位于高州市的高州农业学校(以下简称高州农校)于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 学校以创建示范学校为契机,立足“三农”,以“强农兴工”为发展战略,依托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实现了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跨越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高州农校创办于1905年,2011年6月被广东省
摘要: 本文分析了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与广东利泰集团合作办学,实施企业文化全程渗透的“2 1”订单人才培养模式,为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经验做法。  关键词:职校;“2 1”;订单培养;校企合作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2000年依托汽车后市场行业正式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了12位汽车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与14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