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进入了大发展时代。伴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日益关注,有关高校自主选拔考试、免费师范教育以及大学生就业等问题渐渐成为了公众舆论的焦点,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与职业》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教授。
完善高校自主选拔机制
自2006年起,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尝试,教育部支持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率先试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实验”。此项改革实行两年来,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预示着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并将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对此,蔡达峰告诉记者,“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实验”虽然是局部的尝试,但为进一步改革高考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在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录取工作方面,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政府和学校的责权,目前虽然由教育部主管,但原先的全国统一模式也逐渐在分解,地区特征逐步显著,从这项工作的性质来说,应该增强学生与高校的主体地位,规范学生和高校的选择权利和方式,这是高考改革的方向。
从诸多高考改革的举措来看,“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实验”最值得坚持深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大学也积累了自主选拔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经验和办法。
蔡达峰认为,为了更加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建设的新要求,政府应该坚定改革信念,加快深化改革实验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鼓励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对于先行改革的两所大学,鉴于其选拔结果的普遍评价,可加大其选拔的权威性。对于其自主选拔的学生,可将预录取政策改为不参加高考的正式录取,根本上体现自主,并支持多元选拔标准的推行,促进形成全面素质教育的新格局。”
此外,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进行这项改革实验,蔡达峰认为,对于有积极性和合理实施计划的大学,政府可以建立开放的申请制度,鼓励改革、帮助实践。同时,政府可以制订推广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各地大学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实验”,使高考制度在转型中自我完善,使全国各地考生都有更多的机会。
“免费高等教育”不是一个科学定义
自去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已经实施,社会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政府此举用意深远,对鼓励大学生从事教师工作可以起到鼓励作用。
采访中,对于这一话题,蔡达峰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也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免费师范教育用意固善,但做法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政府的设想与现实之间恐有差距。”
接下来,他向记者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差距”。首先,需要鼓励和支持的应该是中西部困难地区的师资建设,而不是所有学校的师资。在一些条件很好的大城市,教师岗位是大学生竞聘的热门职业,尤其是那些重点学校的教师岗位,因此并不存在优秀师资缺乏的问题;其次,在自主就业的制度下,免费教育的政策主要适用于招生。其目的有二:一是吸引学生报考某些生源短缺的专业,二是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大学生活。这两种效应经常会结合起来;再次,有志于当教师者并非只是师范生,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当教师都应该得到鼓励,应该面向所有优秀大学生,鼓励他们到困难地区去做中小学教师。即便要采取免费教育之类的鼓励政策,也应该针对去当教师者,而不是读师范类专业者。合适的非师范学生愿意去当教师,同样应该鼓励。
“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实行毕业分配制度,所以,师范生免费教育,实际上是国家选拔经济困难的优秀生当教师。但在今天的制度下,它对就业并没有直接约束。免费教育未必能保证考生去当教师,更不能保证长期在某个学校当教师或从事教师职业。”蔡达峰如是说。
他认为,毕业生是否真的去当教师,仍取决于他们的意愿,而不是免费的待遇和协议中的义务。在高校中,一直有为某个职业领域或单位优惠定向招生及培养的做法,但实际效果不如愿。在市场配置就业与就业分配的不同机制之间,市场的力量显然更大一些。
蔡达峰认为,政府应该调整现行的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采取更合适的思路。具体来说,一是优先保障困难地区教师待遇。对高水平教师,设立高标准的待遇;二是制订专项资助计划,支持大学生以各种方式到国家需要的地区承担教师工作,除了正式聘任教师以外,还可以设立兼职教师、短期教师、志愿者教师等岗位。
大学生失业是标志性的社会问题
面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越积越多的事实,蔡达峰告诉记者,政府应特别关注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关注他们面临的实际处境。
“他们是初次就业的年轻人,缺乏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也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积累。因此,年轻的大学生失业,是标志性的社会问题,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乃至社会和谐建设极为不利。” 蔡达峰说。
他认为,政府和社会的有效引导和关注,应该尽快采取实际措施对该群体予以有效帮助。”
他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三项建议:一是建议中央和省(直辖市)政府成立大学生就业帮助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解决当地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想方设法将各地大学生失业总数控制到最低,不能将它简单地纳入到社会失业率控制标准内来衡量;二是建议政府筹集专门经费,开设专项帮助项目,或给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启动资金,或通过购买岗位、设立岗位等办法为他们创造临时就业的机会,如收集奥运会、世博会等各种临时的公益服务活动等,为他们创造有偿服务的机会,使他们在社会劳动中体验社会、了解自己,摆脱长期无职业的闲散状态。
此外,他认为政府还应该给予未就业大学生基本生活补贴,缓冲生活压力,避免引发严重心理问题即便资助金额很有限,但意义却不容小觑。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与职业》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教授。
完善高校自主选拔机制
自2006年起,作为高考制度改革的尝试,教育部支持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率先试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实验”。此项改革实行两年来,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预示着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开始由单一向多元转化,并将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对此,蔡达峰告诉记者,“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实验”虽然是局部的尝试,但为进一步改革高考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在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录取工作方面,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政府和学校的责权,目前虽然由教育部主管,但原先的全国统一模式也逐渐在分解,地区特征逐步显著,从这项工作的性质来说,应该增强学生与高校的主体地位,规范学生和高校的选择权利和方式,这是高考改革的方向。
从诸多高考改革的举措来看,“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实验”最值得坚持深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大学也积累了自主选拔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经验和办法。
蔡达峰认为,为了更加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建设的新要求,政府应该坚定改革信念,加快深化改革实验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鼓励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对于先行改革的两所大学,鉴于其选拔结果的普遍评价,可加大其选拔的权威性。对于其自主选拔的学生,可将预录取政策改为不参加高考的正式录取,根本上体现自主,并支持多元选拔标准的推行,促进形成全面素质教育的新格局。”
此外,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进行这项改革实验,蔡达峰认为,对于有积极性和合理实施计划的大学,政府可以建立开放的申请制度,鼓励改革、帮助实践。同时,政府可以制订推广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各地大学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实验”,使高考制度在转型中自我完善,使全国各地考生都有更多的机会。
“免费高等教育”不是一个科学定义
自去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已经实施,社会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政府此举用意深远,对鼓励大学生从事教师工作可以起到鼓励作用。
采访中,对于这一话题,蔡达峰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也给出了不同的理解,“免费师范教育用意固善,但做法缺乏充分的调研和论证,政府的设想与现实之间恐有差距。”
接下来,他向记者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差距”。首先,需要鼓励和支持的应该是中西部困难地区的师资建设,而不是所有学校的师资。在一些条件很好的大城市,教师岗位是大学生竞聘的热门职业,尤其是那些重点学校的教师岗位,因此并不存在优秀师资缺乏的问题;其次,在自主就业的制度下,免费教育的政策主要适用于招生。其目的有二:一是吸引学生报考某些生源短缺的专业,二是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大学生活。这两种效应经常会结合起来;再次,有志于当教师者并非只是师范生,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当教师都应该得到鼓励,应该面向所有优秀大学生,鼓励他们到困难地区去做中小学教师。即便要采取免费教育之类的鼓励政策,也应该针对去当教师者,而不是读师范类专业者。合适的非师范学生愿意去当教师,同样应该鼓励。
“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实行毕业分配制度,所以,师范生免费教育,实际上是国家选拔经济困难的优秀生当教师。但在今天的制度下,它对就业并没有直接约束。免费教育未必能保证考生去当教师,更不能保证长期在某个学校当教师或从事教师职业。”蔡达峰如是说。
他认为,毕业生是否真的去当教师,仍取决于他们的意愿,而不是免费的待遇和协议中的义务。在高校中,一直有为某个职业领域或单位优惠定向招生及培养的做法,但实际效果不如愿。在市场配置就业与就业分配的不同机制之间,市场的力量显然更大一些。
蔡达峰认为,政府应该调整现行的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采取更合适的思路。具体来说,一是优先保障困难地区教师待遇。对高水平教师,设立高标准的待遇;二是制订专项资助计划,支持大学生以各种方式到国家需要的地区承担教师工作,除了正式聘任教师以外,还可以设立兼职教师、短期教师、志愿者教师等岗位。
大学生失业是标志性的社会问题
面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越积越多的事实,蔡达峰告诉记者,政府应特别关注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关注他们面临的实际处境。
“他们是初次就业的年轻人,缺乏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也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经济积累。因此,年轻的大学生失业,是标志性的社会问题,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乃至社会和谐建设极为不利。” 蔡达峰说。
他认为,政府和社会的有效引导和关注,应该尽快采取实际措施对该群体予以有效帮助。”
他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三项建议:一是建议中央和省(直辖市)政府成立大学生就业帮助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解决当地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想方设法将各地大学生失业总数控制到最低,不能将它简单地纳入到社会失业率控制标准内来衡量;二是建议政府筹集专门经费,开设专项帮助项目,或给予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启动资金,或通过购买岗位、设立岗位等办法为他们创造临时就业的机会,如收集奥运会、世博会等各种临时的公益服务活动等,为他们创造有偿服务的机会,使他们在社会劳动中体验社会、了解自己,摆脱长期无职业的闲散状态。
此外,他认为政府还应该给予未就业大学生基本生活补贴,缓冲生活压力,避免引发严重心理问题即便资助金额很有限,但意义却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