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影响新生儿胆汁淤积症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确诊的新生儿胆汁淤积症病例106例,口服熊去氧胆酸及内科综合治疗后观察疗效,无治疗无效的病例,根据疗效分组:治愈组99例,好转组7例,观察两组临床特点、病程,比较两组确诊当天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水平,比较两组新生儿合并细菌感染、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性别构成、静脉营养(静脉营养时间≥ 7 d)、围生期缺氧、早产、母亲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情况。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好转组血清ALT、AST、γ-GT、TB、DB和TBA水平明显高于治愈组,好转组病程明显长于治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ALT、AST、TB、DB和TBA水平与病程呈直线正相关(tALT=13.050,tAST=14.696,tTB=12.771,tDB=13.776,tTBA=12.019,P < 0.05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新生儿合并细菌感染、合并CMV感染、静脉营养(静脉营养时间≥ 7 d)、早产是影响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OR值分别为9.375、7.909、11.333、11.333,P < 0.05)。
结论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儿血清TB、DB、TBA、ALT、AST水平越高,其病程越长,疗效越差。新生儿合并细菌感染、合并CMV感染、静脉营养(静脉营养时间≥ 7 d)、早产是影响新生儿胆汁淤积症预后的高危因素,预防新生儿细菌及CMV感染,避免早产的发生,避免长时间静脉营养,对改善新生儿胆汁淤积症的预后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