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古韵汇于吴 初展国粹人生图

来源 :上海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y32319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非生而知之,遗传的基因、生活的环境,加上由内而外的求索,这一个青年书画教师,出现在姑苏城里,斯人斯地完整呈现中国文化的诸多符号,不由得有造化弄人之感。
  在他身上体现一种国粹的完整,一种比较难见的志趣意象风貌品质的统一。
  大凡中国文人在姓名学上都有讲究,小伙子大号:宣晔,既有声音又有光照,似有张扬之意,故退而求其内涵,取字淳中,呈不偏不倚淳厚中庸之态,斋号仪谷阁,希冀儒雅之气在其身上融会贯通。
  幸有艰难磨瘦骨,依然江右做书生。这里且不论家学渊源,也不谈自身修养,就因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成为就业的热门,目前倡导弘扬民族文化,书法教学进课堂,稀缺的就是书法教师。
  宣晔写一手好字当是自然,研习四体,致力于行草。字如其人用在这里还算贴切,因为当下学问好地位高的人字未必都好,后来要附庸风雅又当别论。
  古时并无书法家一说,要么不识字,凡当得起茂才,乃至文学家政治家,他们的字都不成问题。书法不仅仅写字,不仅仅临帖,全创作(自己的诗文)的书法作品,才叫好。由此想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要考考国学底子,至少会对对子,自己能凑成一联书写出来。宣晔有诗词的吟作的功底,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他还旁涉古文学、古文献学(考据学、版本学)、史论和美学。又是老话说:书画同源,他的国画主攻古代传统山水和古装人物。
  宣晔走的完全是文人画路线,也是古代文人士大夫追寻的取向!
  宣晔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又是现代人希望的兴趣和职业统一的理想状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还能成就一番事业。达到如罗丹所说的境界:“当一切人都有艺术家的灵魂,就是说人人都快乐地从事他们的业务,那时候,世界才会幸福。”
  心无旁骛颇有研究的他,理论代表作有《<砥柱铭卷>年号考》、《山谷老人草书<浣花溪图引诗卷>考》、《赵孟<鹊华秋色图>考》等。他并不埋首书斋,社会活动也常常参与,其中先后参加了两届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向傅申等先生求教,继而又参与编辑整理了《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文集》一书。
  宣晔成为教书先生,眉清目秀谈吐文雅,典型的苏州文艺青年,所找对象亦是评弹演艺出身,又一个完全的国粹——他能把生活事业都打通,在有五千年的古城中传承国粹,让国粹的多种学术探究和艺术样式合为一体,相知相通后又互为滋养,一切都为其人其事业加分。
  由此想起了邓拓先生,他在政治社会生活不正常的情况下,倡导年轻人习字画画,弄块石头刻一刻,弄本古书啃一啃,——在那年代是多么不合时宜……如今归来,魂兮归来。
  宣晔生逢其时,投身朝阳产业教育事业,做基础教育的发蒙,又很年轻,是我们书法教育之希望所在。
其他文献
置身于久远的环境中几乎让所有人都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自己通过时间隧道来到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前的世界,对于有些地方、有些建筑、有些人而言,时钟像是永远定在了历史的某一刻。它将不同学科的价值集于一身,俨然铸就成一个综合体。在这样的路径中,某个特定的交集便成就了一种强磁的感官体验和气质。  于11月在上海松江举办的“艺韵阡陌”海上绘画邀请展正是顺应这个脉络,以尝试、拓展的态度,将现代海派绘画作品与
期刊
现实主义(Realism)的震撼出场  1855年,拿破仑三世为了炫耀第二帝国在工业、商业和艺术上的非凡成就,举办了巴黎世博会。自17世纪以来,法国在文化艺术上发展迅速,逐步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文化的中心。为了展现法国艺术的辉煌成就,巴黎世博会特别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世界美术展览会,展出了28个国家数以千计的在世画家的代表作,总数多达5000余件。令人意外的是,有一位艺术家的两幅作品落选了,后来这两
期刊
根据去年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共有民营院团122家,占全市文艺院团总数的79%;上海持证的民营影视公司已达583家,为全市影视公司总量的89%……随着演艺市场的不断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深入,一批文艺工作者逐步从“单位人”转换为“自由人”,一批从艺术院校毕业的新社会人,大部分选择以“自由人”的身份从事演艺工作。他们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相对广阔,但是风险也随之而来,身后没有单位,谁来解决他们的职称和
期刊
《李陵碑》一剧,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常用名《托兆碰碑》(即《七郎托兆》连《令公碰碑》)。50年代反对鬼魂出场,“托兆”的情节被删去,虽然杨继业的经典唱段得以保存,但全剧显得支离破碎。本来这出戏是由梦境引起的,删改或淡化这个梦,后面的剧情便很难自圆其说。80年代以后,许多演出已经恢复了“托兆”的情节。过去的有关资料当很有重新整理的必要,其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净中王”金少山灌制的唱片了。  剧中
期刊
谈及斯洛伐克玻璃,一般所指的是在地处欧洲中心的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玻璃艺术。因为这一区域有着相当悠久的玻璃艺术史,并对今天的玻璃艺术家们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将玻璃工艺变成了一种奇特的艺术和建筑媒介,创作了在自由艺术和建筑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范围的高品质艺术作品。  阆风艺术自2010年举办“iglass”双年展以来,陆续展出了来自美国和欧洲玻璃工作室经典和新锐的玻璃艺术家的作品,每件作品都充满着传奇色彩
期刊
事物总会有一个开始,从你,从我,从他,从你们,我们或是他们。  法国的戏剧理论家于贝斯菲尔德(Anne Ubersfeld)在《戏剧符号学》(Lire Le Theatre)中称戏剧是一门悖谬的艺术。因为它既是文学产品又是具体演出,既是永恒常在(可无穷无尽地再现和更新)又稍纵即逝(不能再生出一模一样的来)。同时,演出艺术是会随着时间的恒定性,物理性的向前而消逝的,而文本从理论上,又是亘世不变的,它
期刊
2013年,对于国际音乐界来说是一个大年,西方的“歌剧孪生巨人”威尔第与瓦格纳诞辰200周年;而在中国上海,喜逢合唱指挥泰斗马革顺(1914- )先生百岁诞辰!我怀着无比兴奋与喜悦的心情采访到了马先生!  1933年,马革顺考入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师从奥地利人史达士博士学习指挥法,1937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1947年赴美国西南音乐学院、威斯敏士特合唱学院研修合唱指挥,获硕士学位。1949年回国
期刊
姜建忠先生是一位很有主见并对社会对艺术有独到认知的人,这几年他在艺术上所为正如我当初对他的印象,他总是站在制高点上思考,并成为某个领域的亮点而引人关注。  这是一个思想的时代——当学院派艺术以僵化的艺术思想面对当下文化形态的转变,以行政权力取代学术话语时,现、当代艺术对其的批判是有着充分的理由,后者的开放性、其实验性、思想性无疑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是一大奇迹。。  在这样的背景下,姜先生对中国艺术的
期刊
1981年,香港。一个年轻的中学女教师从报纸上见到了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来港举办画展的消息,便带着她的学生们前往观展。她神游在画家那气势恢宏的山水画前,久久不愿离去。带着自己的绘画作品,年轻的女教师去中文大学听画家的讲座,还斗胆请大师指点。大师的寥寥数语使她茅塞顿开,萌发了拜师学艺的念头。“我傻乎乎地问师母:我能跟你们回大陆学画画吗?”很幸运,聪慧娟秀的女教师被大师收为入室弟子,开始她人生的另一段旅
期刊
20世纪海上画坛精英云集,人才辈出,吴湖帆梅景书屋门下,俞子才被推为最得其青绿山水真传者,他在继承其师的基础上生发己意,以青绿重彩及金碧山水享誉海上。顾廷龙先生称赞其:“山水画宗法宋元,擅水墨画,尤精没骨、青绿、金碧山水,为海上一绝。”  俞子才出身书香世家,祖父俞潜卿、父亲俞申伯皆与吴昌硕、陆恢等翰墨名家缔交,且喜古玩书画,家富收藏。叔父俞语霜、族兄俞涤凡皆为颇有名望的画家。家学濡染,使俞子才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