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给了笔者三个题目:塑造国家形象的文化建筑、建构公共活动的集体空间和作为文化研究的建筑教育,后两个题目笔者都曾经讲过:"公共空间"笔者讲的是"公"与"私"的空间,不完全是"公"和"共"的,"公"和"共"可以是另一个主题,现在比较紧迫的问题是"公私关系";"中国建筑教育"笔者讲的是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除了中国盛行的布扎-包豪斯体系之外,还有一些潜线索,包括瑞士、奥地利的工艺现代主义和中国园林.笔者今天讲的是没讲过的题目:国家形象.中国建筑的核心价值是其"形与象"的整体性,而重新检讨中国过去一百年的建筑史,发现它的确走过这么一个误区,就是把"形"从其完整的"形象"中断章取义地割裂出来,然后再用政治、经济、文化的思维去讨论要不要这个"形",是教条化的"定形"还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去形"。但只有理清中国建筑的"形象"关系时,将万变的"形"重新置入不变的"象",才能回到中国文明的根本,也就是形和象的统一。笔者把这一形象称为"山外山",区别于绝对主义,用相对性定义高度,既是建筑与城市的互为山外山,也是东西方文明体系的互为山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