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长安到交河的丝路之旅

来源 :上海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p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城长安


  一个炎夏的黄昏,我来到这个古代文化之邦,这个千年帝王之都。
  西安(古称长安),像一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八百里秦川的中央。它,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它,是几个王朝的定都之地。
  西安作为古都,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名胜古迹和艺术珍品。所以,漫步西安,如同走进了数千年的历史博物馆,会觉得历史时而与人擦肩而过,时而与人并肩徐行。
  它有公王岭蓝田猿人,姜寨,半坡人及周、秦、汉、唐都城的遗址;有气势壮观的帝王陵墓;有书法荟萃之地的碑林;有声闻于天的钟、鼓楼;有闻名中外的“西安事变”旧址;更有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館。它还有巍峨的大雁塔,秀丽的小雁塔,以及令我难忘的西安城墙和化觉巷清真大寺。
  这些都散发出古老文化的馨香,闪射出瑰丽的流光溢彩,无不引起人们对古都西安的向往。难怪诗仙太白写下了:长相思,在长安。
  在这个酷暑难熬的夜晚,我踩在这堪称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安城墙上,它的雄伟,它的壮丽,令我惊叹古中国的磅礴气势,而这股气势正显示了当时封建王朝的庞大和极权。
  因为不够庞大,造就不出这道四十三点七四公里长的城墙。它,是中国人在专制政治下的集体创作。它的每一块砖,每一个石头,都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血和泪堆砌而成的。而这样的筑墙政治,却也主宰了中国几千年。
  有人说:“一部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筑墙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就是城墙的文化。”
  西安城墙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打下了天下之后,深感江山得来不易,为了保住世代江山,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开始大兴土木,在唐长安城的基础上,将西安城墙修成一个布局严密、坚守难摧的军事防御工程。
  虽然西安城墙牢固,但在明崇祯二年(1629年),闯王李自成率军起义,因城内军心早已涣散,结果有人将东城门打开迎敌,李自成遂攻进了西安。可见即使深沟高垒,还是要仰仗“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再高再坚实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挽救不了腐败政治的灭亡命运。
  继之,欧洲人又将中国发明的火药发扬光大,用它轰垮了封建堡垒,轰垮了中国城墙,也轰垮了城墙里面被保护了几千年的王朝至尊。
  现代的西安已不复闻鼓声,五彩斑斓的花灯已取代了古战场的刀光剑影。然而,炎热的余威似乎还潜伏在墙的内层,慢慢地喷出热气。我望着在灯火中闪烁的西安城墙,不禁低问:
  城墙啊城墙!你究竟是中国人傲世的光彩?还是中国人难以卸下的沉重包袱?
  然而,回顾历史,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两千一百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六百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腾飞,中国终于非常自信地卸下了这个沉重的包袱,打开了城门,用非常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倡议,不限国别政别,不搞封闭机制,让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进来,成为“一带一路”进程的支持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西出阳关


  我曾为了王维写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诗句,飞越万里,来到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寻访阳关故址。
  这一路上没有人烟,没有树木,见到的只是一片广漠死寂的戈壁滩。
  车行了好几个钟头,才看到前方的黄砂与砾石相间的斜坡上,有一座雄伟的烽燧凝立着。无情的岁月风沙虽吞没了昔日的城池关隘,然而这座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堡垒仍挺立不倒。
  狂风将坠落在地上的枯草吹起,飘游在广袤的大漠中。在凛冽的山风呼啸中,我朝着远处的河谷行去。行在荒漠中,我默默咀嚼那种步入苍茫的孤独与悲凉,深深体味征人远戍的壮烈与慷慨。
  这会儿,已到了高处。游目四顾,身后,沙坟如潮,原是遍布残瓦断垣的古战场;身前,只见山群渐矮,没入荒漠;漫漫黄河,迤逦而去……
  置身这样的塞外苍茫,行在如此悲凉严峻的风景中,谁也不能想像,这儿,两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张骞和班超受命出使,开辟了中外交流通道,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
  莫高窟,又曾有多少艺术上的殉道者,用他们不绝的火种,不灭的精魂,共同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爱护、研究它,使它重放光华。
  这些,使我想到许多移居海外的华人,为了保留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不也是在奋斗不懈吗?
  我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我强忍住心中的激荡,继续我的长旅。

交河古城


  吐鲁番作为一座历史名城,的确值得细细品味思索。从交河、高昌这两座古城的遗址中,我们不难想像吐鲁番作为古丝道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曾是何等昌盛繁华。它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西域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的艰辛,感受到中华民族在西域这块土地上所创造的古代文化是何等灿烂。
  翻开地图一看,吐鲁番的地理位置,正处在丝绸之路东半部,河西走廊的西口外。从长安出发,不论走北路去乌鲁木齐、伊犁,奔里海,还是过了哈密往南折去楼兰、龟兹,西往波斯,以至南穿塔里木沙漠奔印度,这八百里火洲都是必经之地。所以不论玄奘也好、岑参也好,以及后来发配伊犁的林则徐也好,都在吐鲁番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这样一个重要地区,自然成为中央政府管辖西域的重要据点。
  我缓缓登上这座被流沙盘绕的交河古城,天空湛蓝,阳光像熔岩般流泻下来。遍望极目的颓垣残壁,长期在烈日炙晒、厉风撕扯下,显出一道又一道的伤痕。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4-甲基咪唑(4-MI)对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用来说明对人体可能产生的潜在毒性作用;研究真皮间质干细胞(DMSCs)和胶原-壳聚糖支架之间的生物相容性
1月28日,2018年  是追思你的日子,走向追思会小教堂的时候,下起了大雨,天也为你哭泣。  你妈妈来了,你弟弟妹妹来了,小教堂被围起来了,周边修筑被大雨浇着,全家走向小教堂,斯蒂夫,二十六年前你我在这个小教堂举行婚礼,Cannon Chapel,名字来自建小教堂的Cannon神父。  一个圣迹发生了。你记得,两年前你我开始走访家族历史,你妈妈带我们到波士顿郊外你的爱尔兰血统姥爷家从前住的地方,
期刊
白鹭日记  负负得正夏天和雨天迎面  相撞你笃定的佛蒙特夏天  天和地和你一直紧紧相连同时  小时候你似乎始终分不清南北  台风之夜你梦见老岳父大人  你给秘色瓷上釉天青色倒映  中阮梦苦练三十年不惜倾家荡产  这个季节营养足够大闸蟹苗疯长  九曲之河计划用倒灌的海水填满  放学了风洞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暴雨前鬼针草和木棉和马唐就水灵  夜色肯定没吃饱天黑了仍不肯罢休楼纳牵着两匹马  在小世界里
期刊
研究背景 染色体10q24或10q26在超过80%的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生杂合性缺失。Chernova[1]等人采用定位克隆技术分离出一种新的基因,LGl1(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基因),这种基因在缺
林非师  我想拉杂地说说林非先生。  人们在写出作品或论著之后,相互认识与尊重、交流与交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文会友。然而以文会友而外,还有以文拜师。我与林非先生认识,就是属于这后一种情形。  三十多年前,原扬州师院邀请他来作学术报告。在中间休息的时候,我的老师、中文系主任曾华鹏教授带我去报告厅旁边的会议室见他。一进门,见他额上还有汗水,微笑着站起来和我们一一握手。他鼓励我说:“你在《文学评论》上
期刊
毛毛  女儿长得虎头虎脑,大眼睛、塌鼻子、阔嘴巴,看上去像个男孩子。跟我很熟悉的一个日本老头很喜欢她,给她买了许多玩具,女儿看到他也不怕,总是显出很高兴的样子。  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有一个星期天下午,老头来找我,说他想把女儿借去一下,只要一个下午,晚上就带回来还我。  可以呀,我说,只要你不嫌麻烦,我还巴不得呢。  我说的是真话,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跟孩子待在一起,能解放一下是很高兴的事。  我想把你
期刊
水工厂  早晨三点我醒来  我們已经在水里了  奇迹般地活着  因为三十年前我们就开始服灵药  三十年后我们就这样生活在水里  我们不用像鱼一样游  我们就是水里的人  像在陆上一样行走  我们照样打电话  我们照样看微信看电视  我们照样去上班  我们的孩子照样去学校上课  我们照样说梦是愿望的满足  照样说理智扼杀灵感  我们照样看太阳在头上升起  月亮还是和星星在一起  我们照样……  我们
期刊
朋友相见  不患不相见,恰似今古对话,  处于文明史两端,参商各有归宿,  而启明星与长庚星,  本是一个人的正反面,  早晨黄昏永不重叠。  相见之长短,事先难料,  事后仍不知奇偶,  一片树叶隐身万千树叶间,  却不能与每片树叶相逢,  最终回归泥土,  又前世今生不分彼此。  二十年前相见,  思想殊异,见识南辕北辙,  一人读此书见其一,  又一人亦读此书,亦见其一,  但各是其是,所读
期刊
一  《乞力马扎罗的雪》,第一次读过之后,与其说是记住了这个小说标题的发音——可以流利诵出篇名,不如说这几个汉语字总是随即清晰在眼前,绝不会用另一个同音字换掉其中某一个。乞,是标志性地与众不同的,除了乞丐,大约极少其他篇名会以这个字打头,深刻的记忆肯定由这个字起头。乞力,不妨作乞丐之力,似竭尽全力,但又无能为力,似有虽乞犹荣,又其实是绝望一跃。马扎罗,可以连起来,三个音节几乎必然连续发出,一个地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