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科技竞争力、开放程度、城市建设水平与政府管理水平6个方面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结合重庆、成都、长沙、西安、武汉等中西部新一线城市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21)01-0074-79 收稿日期:2020-12-28
1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情况愈发复杂。一方面,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显著加深,以“互联网+”、5G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的出现,各国不同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愈加频繁,贸易壁垒也在逐渐瓦解中,对于世界各个城市来说,是机遇,也是更为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在城市发展上一马当先,抢占城市化进程的先机,是我国各个城市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竞争力代表的城市发展前景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应对全球一体化的紧迫需要,是为了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各个城市在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但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略显懈怠。在城市不断扩张与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定位混乱、产业结构不协调、政府治理体系落后等诸多问题,导致整个城市发展只重“量”而不重“质”,明显制约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本文旨在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重庆、成都、西安、武汉和长沙5个中西部新一线城市为案例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针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提出对策建议,以实现城市、区域和国家的快速发展。
2 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最早是在企业管理研究中提出,指的是企业在其所处的领域,在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能够比国内外的竞争对手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产品与更高质量服务的能力。关于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国内外诸多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城市来说,其竞争力,可以是城市创造财富、提高收入的能力,可以是在其边界之内,能够比其他城市创造更多收入和就业的能力,可以是能够生产和销售比其他城市更好的产品的能力,也可以是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的竞争,从人才、制度、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综合衡量。可见,城市竞争力至今尚未有明确界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居民物质水平稳步提升,对于城市竞争力的关注点也从经济硬实力转移到了“软硬兼备”。以当前我国学术界引用较多的倪鹏飞所给出的概念来解释城市竞争力,即为: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3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方法
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丰富,对其评价属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层次模型,运用客观真实的定量数据,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该方法对定量数据的数量与精度要求不高,适用于城市竞争力这类主观性较强的问题。
3.2 指标选取原则
在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价之前,首先需要构建较为完备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尽量选择能够反映城市竞争力内涵所涵盖领域所有指标。理论上讲,这个指标体系越详尽也就越准确,但是考虑到数据收集难易程度与研究精力有限,要将各方面的指标进行筛选。在进行指标选取时,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城市竞争力包括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在确定指标时要选择能够反映城市各个层面的特征和水平的变量,力求反映城市的立体形象。
(2)数据可得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应当注意数据的可获性。在评价城市竞争力时应当考虑到居民素质、城市友好程度、政府治理能力等软实力,但这些指标的客观数据较难获取,为了便于计算和比较,可更多选择能够从统计年鉴等资料中获得的指标。
(3)可比性原则。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在同类城市中进行比较分析,所以要确保指标的可比性,要明确指标的统计口径、计量单位和计算时间等的可比性。
(4)适用性与可操作性结合的原则。如前文所述,虽然指标体系越完备越准确,但指标过多计算困难,不具备可操作性。该指标体系也要适用于当下的国情,因此也需要较为全面地考虑各种情况。可操作性与适用性结合,就要求在选择指标时,必须抓住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确保指标的数量和质量。
3.3 指标体系构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关于城市竞争力的指標体系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如北京立言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将资产负债表的思想运用在城市竞争力研究、倪鹏飞构建了“城市竞争力弓弦模型”、上海社科院设计的“集散”功能体系等。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现有的研究资料,把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科技竞争力、开放程度、城市建设水平与政府管理水平6个部分。在这6方面的影响因素下,共设置30个指标,如表1所示。
3.4 指标权重确定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有3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A)、准则层(B)和指标层(C)。在此层次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打分,构造判断矩阵,得到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影响权重。本文以1~9代表专家们对上述6大因素、30项指标重要程度的评价(由同样重要到极度重要),如表2所示。经专家打分后,将原始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得各判断矩阵结果,并经过一致性检验(CI/RI)确认矩阵有效,得到最终的指标权重结果,如表3、表4所示。 4 实证分析
4.1 城市选择
因为我国城市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宜将东部沿海城市与西部内陆城市在当前阶段进行比较。因此本文将在同一区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且具备可比性的城市作为研究样本,便于将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近年来,中西部城市作为后起之秀,表现极为抢眼。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2019年发布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成都、重庆、西安、长沙和武汉5座中西部城市也榜上有名。这5个城市均为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选择中西部的5个“领头羊”城市作横向比较。
4.2 数据来源
本文共有30个指标层的指标,在进行评估时,均由2020年各市官方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直接获取或间接计算得出,各市2020年发布的统计公报中披露的是2019年的数据。
4.3 计算过程及结果
4.3.1 数据标准化处理
为了方便不同城市间各类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指标体系中的30项指标均采用了定量指标,收集到定量数据。然而其中既有总量,也有比率,为了让这些指标具有可比性,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与最终得分正相关的因子计算公式为(1),负相关的因子计算公式为(2)。
(1)
(2)
4.3.2 城市竞争力计算
根据以上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值wi (i=1,2…,n),以及各个城市评价指标的分值Mij,(i=1,2…,n ; j=1,2.…,m),则各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数Zij,可以通过公式(3)得到。
Zij=, i=1,2…,n ; j=1,2.…,m
(3)
根据公式(3)、表3、表4和统计数据得出城市中竞争力准则层指标得分及竞争力指数及排名,如表5所示。
4.4 计算结果分析
如上数据及图1所示,在中西部5座新一线城市中,重庆市作为唯一的直辖市,不负众望,遥遥领先。重庆市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GDP总量节节攀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均在稳步提高。6项指标中,重庆的城市建设水平、经济实力和开放程度都遥遥领先。从经济实力上来说,重庆GDP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且由于重庆市区域面积达、常住人口多,GDP总量也远远超过其他4个城市。同时由于近几年重庆市抓住机遇,积极主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出台各项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大力推进城市基础建设,在产业结构、城市建设水平和科技竞争力方面都表现亮眼。并且由于重庆自贸区的建设和渝新欧国际铁路的开通运输,重庆市网红旅游城市的打造,使得重庆的对外开放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政府管理水平方面,由于重庆整体发展不均衡,导致人均指标较低,略显不足。
而在成都、武汉、长沙3个城市中,武汉则是异军突起。在5座城市中,武汉的高校数量最多,且质量也较高,近年来,武汉出台了诸多关于吸引人才的举措,初见成效,带动了整个城市科技、产业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武汉也是我国重点规划的八大“米”字型高铁枢纽之一,交通的便利也为它的经济发展增添不少助力。成都作为近两年的“网红”城市,发展势头同样不容小觑。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地理位置优越,资源较为丰富,发展后劲良好。由上文数据可见,成都的几项指标基本仅次于重庆、武汉,且成都第三产业占比较高,互联网行业发展较好,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作为副省级城市的西安,依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高校人才库,在产业结构和科技竞争力方面也极为抢眼。后续西安如能够将其科技方面的先进成果有所产出,必将飞速发展。长沙則是后起之秀,随着常住人口的不断增长,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服务业等迅速发展,特别是长沙的人均GDP独领风骚,长沙的城市竞争力也不得不为之侧目。但由于人口数量的与其他几座城市存在较大差异,整个城市环境建设水平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5 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好发展,我国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距也明显拉开。为了实现各地区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整体更上一层楼,本文结合上文的数据与指标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1 区域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各个不同城市之间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竞争,由于各城市间经济利益的独立;合作,由于各自分工不同,各具优势。地处各不同区域的大型城市,要主动打破壁垒,与周边的卫星城市,构建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加快一体化发展,积极落实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布局的相互配合、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等多方面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效整合区域内的优质生产资源,互利共赢,推动城市群更快更好地发展。
5.2 升级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的发展步骤也要随之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到城市高质量发展时也不止一次提到,要挖掘城市潜力,打造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阶段,要改变以往对于第一、二产业的过度依靠,大力发展现代化新兴产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形成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新局面。
5.3 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城市应大力推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区域内产、学、研体系的结合,积极引导高校、企业、研究院所等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投入开发,并做好创新成果落地的支撑工作。地方政府要加大科研创新的财政投入,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为创新型活动营造良好的政策、市场与社会环境。
5.4 有序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城市化程度越高,其承载能力与集聚效应就越强,城市竞争力也会相应地水涨船高。当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即将迈入城市化进程的拐点,因此后续的城市化发展要有序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用更宜居的环境与更完备的基础设施来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实体经济以带动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要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的短板,改善城市环境,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良好的城市名片。
5.5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在GDP考核的现实压力下,我国地方政府着重扮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人”角色,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社会人”角色。应该改变以GDP增长为唯一指标的考核制度,在经济指标外,还应将居民满意度、城市氛围、政府政策实施等软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促使地方政府由“投资型”向“服务型”的角色转换,提升居民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倪鹏飞 徐海东.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再现新格局.中国房地产.2019.23
2.李优树 冯秀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国西部.2020.04
3.黄寰 吴灿霞 刘丹丹.长江经济带城市竞争力评价及政策建议.区域经济评论.2019.06
4.王志博.国家中心城市功能评价与提升研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
5.郭志强 吕斌.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问题.2018.11
6.梁文侨 李龙睿.基于AHP的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定量分析.科技经济导刊.2019.20
7.李军军 朱浩军.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经济研究参考.2018.45
作者简介:顾凤娇,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21)01-0074-79 收稿日期:2020-12-28
1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国内外情况愈发复杂。一方面,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显著加深,以“互联网+”、5G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的出现,各国不同城市之间的贸易往来愈加频繁,贸易壁垒也在逐渐瓦解中,对于世界各个城市来说,是机遇,也是更为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在城市发展上一马当先,抢占城市化进程的先机,是我国各个城市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竞争力代表的城市发展前景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应对全球一体化的紧迫需要,是为了能够在更广阔的领域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各个城市在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但对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略显懈怠。在城市不断扩张与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定位混乱、产业结构不协调、政府治理体系落后等诸多问题,导致整个城市发展只重“量”而不重“质”,明显制约整个城市的长远发展。本文旨在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重庆、成都、西安、武汉和长沙5个中西部新一线城市为案例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价分析,针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提出对策建议,以实现城市、区域和国家的快速发展。
2 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竞争力最早是在企业管理研究中提出,指的是企业在其所处的领域,在当前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能够比国内外的竞争对手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产品与更高质量服务的能力。关于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国内外诸多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城市来说,其竞争力,可以是城市创造财富、提高收入的能力,可以是在其边界之内,能够比其他城市创造更多收入和就业的能力,可以是能够生产和销售比其他城市更好的产品的能力,也可以是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的竞争,从人才、制度、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综合衡量。可见,城市竞争力至今尚未有明确界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居民物质水平稳步提升,对于城市竞争力的关注点也从经济硬实力转移到了“软硬兼备”。以当前我国学术界引用较多的倪鹏飞所给出的概念来解释城市竞争力,即为: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3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方法
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丰富,对其评价属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通过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层次模型,运用客观真实的定量数据,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该方法对定量数据的数量与精度要求不高,适用于城市竞争力这类主观性较强的问题。
3.2 指标选取原则
在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价之前,首先需要构建较为完备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尽量选择能够反映城市竞争力内涵所涵盖领域所有指标。理论上讲,这个指标体系越详尽也就越准确,但是考虑到数据收集难易程度与研究精力有限,要将各方面的指标进行筛选。在进行指标选取时,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原则。城市竞争力包括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在确定指标时要选择能够反映城市各个层面的特征和水平的变量,力求反映城市的立体形象。
(2)数据可得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应当注意数据的可获性。在评价城市竞争力时应当考虑到居民素质、城市友好程度、政府治理能力等软实力,但这些指标的客观数据较难获取,为了便于计算和比较,可更多选择能够从统计年鉴等资料中获得的指标。
(3)可比性原则。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在同类城市中进行比较分析,所以要确保指标的可比性,要明确指标的统计口径、计量单位和计算时间等的可比性。
(4)适用性与可操作性结合的原则。如前文所述,虽然指标体系越完备越准确,但指标过多计算困难,不具备可操作性。该指标体系也要适用于当下的国情,因此也需要较为全面地考虑各种情况。可操作性与适用性结合,就要求在选择指标时,必须抓住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确保指标的数量和质量。
3.3 指标体系构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关于城市竞争力的指標体系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如北京立言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将资产负债表的思想运用在城市竞争力研究、倪鹏飞构建了“城市竞争力弓弦模型”、上海社科院设计的“集散”功能体系等。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现有的研究资料,把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科技竞争力、开放程度、城市建设水平与政府管理水平6个部分。在这6方面的影响因素下,共设置30个指标,如表1所示。
3.4 指标权重确定
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有3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A)、准则层(B)和指标层(C)。在此层次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打分,构造判断矩阵,得到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影响权重。本文以1~9代表专家们对上述6大因素、30项指标重要程度的评价(由同样重要到极度重要),如表2所示。经专家打分后,将原始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求得各判断矩阵结果,并经过一致性检验(CI/RI)确认矩阵有效,得到最终的指标权重结果,如表3、表4所示。 4 实证分析
4.1 城市选择
因为我国城市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宜将东部沿海城市与西部内陆城市在当前阶段进行比较。因此本文将在同一区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且具备可比性的城市作为研究样本,便于将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近年来,中西部城市作为后起之秀,表现极为抢眼。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2019年发布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成都、重庆、西安、长沙和武汉5座中西部城市也榜上有名。这5个城市均为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选择中西部的5个“领头羊”城市作横向比较。
4.2 数据来源
本文共有30个指标层的指标,在进行评估时,均由2020年各市官方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直接获取或间接计算得出,各市2020年发布的统计公报中披露的是2019年的数据。
4.3 计算过程及结果
4.3.1 数据标准化处理
为了方便不同城市间各类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指标体系中的30项指标均采用了定量指标,收集到定量数据。然而其中既有总量,也有比率,为了让这些指标具有可比性,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与最终得分正相关的因子计算公式为(1),负相关的因子计算公式为(2)。
(1)
(2)
4.3.2 城市竞争力计算
根据以上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到各个指标的权重值wi (i=1,2…,n),以及各个城市评价指标的分值Mij,(i=1,2…,n ; j=1,2.…,m),则各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指数Zij,可以通过公式(3)得到。
Zij=, i=1,2…,n ; j=1,2.…,m
(3)
根据公式(3)、表3、表4和统计数据得出城市中竞争力准则层指标得分及竞争力指数及排名,如表5所示。
4.4 计算结果分析
如上数据及图1所示,在中西部5座新一线城市中,重庆市作为唯一的直辖市,不负众望,遥遥领先。重庆市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GDP总量节节攀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均在稳步提高。6项指标中,重庆的城市建设水平、经济实力和开放程度都遥遥领先。从经济实力上来说,重庆GDP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且由于重庆市区域面积达、常住人口多,GDP总量也远远超过其他4个城市。同时由于近几年重庆市抓住机遇,积极主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出台各项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大力推进城市基础建设,在产业结构、城市建设水平和科技竞争力方面都表现亮眼。并且由于重庆自贸区的建设和渝新欧国际铁路的开通运输,重庆市网红旅游城市的打造,使得重庆的对外开放程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政府管理水平方面,由于重庆整体发展不均衡,导致人均指标较低,略显不足。
而在成都、武汉、长沙3个城市中,武汉则是异军突起。在5座城市中,武汉的高校数量最多,且质量也较高,近年来,武汉出台了诸多关于吸引人才的举措,初见成效,带动了整个城市科技、产业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武汉也是我国重点规划的八大“米”字型高铁枢纽之一,交通的便利也为它的经济发展增添不少助力。成都作为近两年的“网红”城市,发展势头同样不容小觑。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地理位置优越,资源较为丰富,发展后劲良好。由上文数据可见,成都的几项指标基本仅次于重庆、武汉,且成都第三产业占比较高,互联网行业发展较好,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作为副省级城市的西安,依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与高校人才库,在产业结构和科技竞争力方面也极为抢眼。后续西安如能够将其科技方面的先进成果有所产出,必将飞速发展。长沙則是后起之秀,随着常住人口的不断增长,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服务业等迅速发展,特别是长沙的人均GDP独领风骚,长沙的城市竞争力也不得不为之侧目。但由于人口数量的与其他几座城市存在较大差异,整个城市环境建设水平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5 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好发展,我国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距也明显拉开。为了实现各地区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整体更上一层楼,本文结合上文的数据与指标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1 区域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各个不同城市之间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竞争,由于各城市间经济利益的独立;合作,由于各自分工不同,各具优势。地处各不同区域的大型城市,要主动打破壁垒,与周边的卫星城市,构建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加快一体化发展,积极落实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布局的相互配合、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等多方面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效整合区域内的优质生产资源,互利共赢,推动城市群更快更好地发展。
5.2 升级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的发展步骤也要随之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到城市高质量发展时也不止一次提到,要挖掘城市潜力,打造城市发展的新增长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阶段,要改变以往对于第一、二产业的过度依靠,大力发展现代化新兴产业、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形成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新局面。
5.3 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城市应大力推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区域内产、学、研体系的结合,积极引导高校、企业、研究院所等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投入开发,并做好创新成果落地的支撑工作。地方政府要加大科研创新的财政投入,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为创新型活动营造良好的政策、市场与社会环境。
5.4 有序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城市化程度越高,其承载能力与集聚效应就越强,城市竞争力也会相应地水涨船高。当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即将迈入城市化进程的拐点,因此后续的城市化发展要有序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用更宜居的环境与更完备的基础设施来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实体经济以带动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要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的短板,改善城市环境,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良好的城市名片。
5.5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在GDP考核的现实压力下,我国地方政府着重扮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人”角色,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社会人”角色。应该改变以GDP增长为唯一指标的考核制度,在经济指标外,还应将居民满意度、城市氛围、政府政策实施等软指标纳入考核体系,促使地方政府由“投资型”向“服务型”的角色转换,提升居民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倪鹏飞 徐海东.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再现新格局.中国房地产.2019.23
2.李优树 冯秀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国西部.2020.04
3.黄寰 吴灿霞 刘丹丹.长江经济带城市竞争力评价及政策建议.区域经济评论.2019.06
4.王志博.国家中心城市功能评价与提升研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
5.郭志强 吕斌.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城市问题.2018.11
6.梁文侨 李龙睿.基于AHP的广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定量分析.科技经济导刊.2019.20
7.李军军 朱浩军.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经济研究参考.2018.45
作者简介:顾凤娇,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