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货物到港到企业收货,以前要经过数十个环节,历经近一周时间,如今只需要在一个窗口,只要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上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其实只是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贸易便利化的一个缩影。
作为苏州对外开放的前沿,苏州工业园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加工贸易,这也是区域发展优势之一。近年来,园区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断积极探寻有效解决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去年,苏州自贸片区成立了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计划在贸易便利化方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苏州自贸片区落地一年来,大胆试、大胆闯,通过自贸区平台将企业的诉求转化为政策创新,将更多改革红利带给广大企业,共同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共享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目前贸易转型升级任务清单中的14个任务要点、24个实施项目中,已有16个实施项目落实,整体项目完成率达三分之二,迈入了加速建设期。
先行先试,打通壁垒实现互联互通
今年上半年,在园区海关的支持下,得尔达物流公司成功实施“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实现保税货物、国内货物进行同库经营和集约化运作;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协调海关开通疫情防控物资进口“绿色通道”……
“一直以来,园区都很重视贸易便利化,良好的营商环境造就了贸易便利的土壤。”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综合协调局副局长祝欢告诉记者。在自贸区落地之前,园区依托综保区推进了贸易便利化的诸多举措,在通关便利化以及物流便利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前的贸易便利化主要基于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现在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还会主动出击。
2017年,国家层面推进通关一体化,按照规定,园区的所有货物都必须在上海口岸进行清关,然而由于上海海关不太熟悉园区企业的产品特性,导致海关放行相对比较慢。为此,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着力探索进一步打通物流通道的方式。
过去,苏州只有陆路口岸,没有水路,企业进出口贸易只能就近选择太仓港或者上海港,在此契机下,去年下半年,园区港应运而生。在这个原先的内河码头增设了海关监管场所后,货物进入园区港,相关手续申报完之后就能上母船,与太仓港、上海港、宁波港等一线港口间的水上运输体系实现互联互通,放大了园区港对于苏州乃至江苏开放型经济的辐射作用。
除了物流上的互联互通,苏州自贸片区还着力打通数據的互联互通。在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项目签约。“简单来说,就是数据的互联互通。”祝欢介绍说,“园区企业大量的货物出口都依托上海的口岸,而江苏省也有标准版本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我们的工作就是打通江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形成数据的互联互通,最终使得园区企业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
改革创新再出发,虚拟空港持续发力
6月2日,南昌昌北机场至苏州虚拟空港的联程中转业务完成了首票操作。这也是在疫情影响下,苏州自贸片区内企业航港物流积极响应苏州自贸片区提出的提升自贸区国际物流能力的号召,为苏州虚拟空港(SZV)迎来的又一个华东地区机场的加入。
这一联程中转模式可以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空运服务,既符合广大货物企业对属地通关的强烈需求,也符合国家发改委以及交通运输部推广应用多式联运运单,加快发展“一单制”多式联运联运服务的要求。
疫情期间,航港物流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展开与周边国际机场的合作与对接,形成了多套涵盖长三角周边机场、形式丰富多样的包机包板运输方案,在此基础上,航港物流还通过与桉楹卡车航班深化合作,成功与南昌昌北机场对接。
苏州工业园区内有近5000家外资企业,企业对货物进出口需求较大,然而没有民用实体机场,一直是制约苏州物流配套的因素之一。2002年,苏州虚拟空港落地,赋予了苏州“国际货运机场”的新功能。
在苏州虚拟空港的基础上,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不断推动制度创新,首创空运直通港的物流操作模式。“这一模式真正帮助企业从物流上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此外,工作组还在原有的虚拟空港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扩面,近期又与国内7个机场实现了互联互通。
作为一种全新的空运物流模式,空运直通港省略了上海货代监管仓库操作环节,将口岸机场服务前移至没有实际进出境口岸的自贸试验区,代替现有口岸货代仓库功能。航班落地后将货物直接在机场地面代理仓库一次性完成全部理货和舱单传送操作,海关放行后即可通过专用“卡车航班”配送至企业。
在实践中探寻真知,以点带面影响一批企业
总部位于瑞士的SIG康美包,是全球领先的无菌食品饮料纸盒包装及灌装系统供应商。
要知道,一个产品导入一款新的包装,对包装材料设计提出了一定要求,比如其储存条件是否满足国际运输的条件,这些都需要通过国际物流运输来检验。而按照规定,进入流通领域的食品即便只是包装也需要内容物,比如牛奶包装盒出口,内容物必须是牛奶。
以样品的方式出口还是以食品的方式出口,一时间难倒了康美包。在了解到康美包的难处后,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随即与海关以及检验检疫部门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进行测试,最终样品得以顺利出口。
“贸易便利化需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企业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自贸片区的平台进行制度创新。”在帮助解决了康美包的问题后,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也形成了一套解决方案,祝欢表示,未来可以将该经验复制推广,以点带面辐射联动创新区,甚至于整个江苏省乃至全国。
当然,除了个性化问题,企业也遇到了不少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经过系统性考虑之后,需要通过自贸区平台来统一推动解决。比如通关一体化方面,很多企业都提出上海通关不方便,设立园区港、空运直通港以及增设海关监管场所等“苏州经验”,对于没有口岸的内陆地区来说,值得借鉴。 “便利化解决的共性问题更多一些,转型升级碰到的个性化需求更多,因为便利化是共性的需求,只要有出口需求的企业都会有这方面的需求,而每个企业的转型升级的路径和需求不一样。”祝欢解释说。
“先解决一家企业的痛点,然后再解决一批企业的痛点。”祝欢用一句话总结了工作组的工作。工作组除了由上而下的制度创新,更多的创新是基于企业提出的个性化问题来解决,最终将解决方案梳理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让更多企业享受到制度化的福利。
另辟蹊径,加速发展离岸贸易
根据今年苏州开放再出发大会上的指示精神,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持续推动自贸片区离岸贸易加速发展。前不久,苏州自贸片区举办的第一期“自贸会客厅”,主题也聚焦在离岸贸易发展,可见离岸贸易是当前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
“离岸贸易”又称“离岸转手买卖”,是一种“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贸易模式。比如,一家跨国公司从泰国采购原材料,送到越南去加工,最后把产品卖到日本,这期间所有物流不经过苏州,但是合同订单、资金收付、航运物流、保险、贸易融资等安排都是通过苏州进行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形式,离岸贸易代表了一个区域开放程度,代表了区域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配置全球市场资源的能力。
今年以来,园区依托自贸区平台,着眼于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跨国制造业企业集聚的优势,鼓励和引导区内制造业企业衍生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争取和推动外管部門在跨境结算收付汇方面给予便利,出台了《苏州工业园区促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设立离岸贸易结算总部机构,取得了较好成效。
另一方面,苏州自贸片区不断培育本土对外投资企业的离岸贸易需求,鼓励苏州“走出去”企业在自贸片区进行全球贸易结算,打造有制造业底色的离岸贸易集聚地。
据苏州自贸片区综合协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月至5月,苏州自贸片区的实施地苏州工业园区已有24家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已达去年开展业务企业数的85.7%;收付汇业务规模达1.42亿美元,同口径统计业务规模达去年全年的63%。未来,工作组将继续夯实离岸贸易高质量发展基础,便利企业开展相关业务。
制度集成创新,服务产业发展
“我们的工作并不是打通一个贸易通道,或者推进哪条航线的建设,压缩海关通关时间,而是在现有体制支撑不了转型升级需要的情况下,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探索更多可分享可复制的经验。”祝欢解释说,在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大量贸易便利化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跟园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密切相关。
“推动产业发展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含义,自贸区建设制度创新必须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产业发展。”祝欢强调说,“从临港和海南自贸区的创新探索中,我们意识到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方向没有改变,苏州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方向符合我们国家方向,同时我们也看到苏州自贸片区的道路需要按照当地产业特点和特色来设计,服务周边产业基础。按照苏州的产业基础、开放型经济的特点,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学习借鉴外地自贸区的经验。”
行稳致远,久久为功。制度的集成创新,对于自贸区建设来说尤为重要。不过,自贸区制度的集成创新在实际操作层面极为困难,需要在原有监管制度基础上进行优化,同时保证风险可控。
制度创新的威力就在于,它可以颠覆一个行业。“我们希望未来在集成创新方面做更多的探索,并在苏州自贸片区形成自身特色,真正为蓝绍敏书记提出来的‘建设自贸片区的苏州样本’做出贡献。”祝欢表示。
作为苏州对外开放的前沿,苏州工业园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加工贸易,这也是区域发展优势之一。近年来,园区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断积极探寻有效解决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去年,苏州自贸片区成立了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计划在贸易便利化方面,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苏州自贸片区落地一年来,大胆试、大胆闯,通过自贸区平台将企业的诉求转化为政策创新,将更多改革红利带给广大企业,共同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共享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
目前贸易转型升级任务清单中的14个任务要点、24个实施项目中,已有16个实施项目落实,整体项目完成率达三分之二,迈入了加速建设期。
先行先试,打通壁垒实现互联互通
今年上半年,在园区海关的支持下,得尔达物流公司成功实施“仓储货物按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实现保税货物、国内货物进行同库经营和集约化运作;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协调海关开通疫情防控物资进口“绿色通道”……
“一直以来,园区都很重视贸易便利化,良好的营商环境造就了贸易便利的土壤。”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综合协调局副局长祝欢告诉记者。在自贸区落地之前,园区依托综保区推进了贸易便利化的诸多举措,在通关便利化以及物流便利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前的贸易便利化主要基于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现在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还会主动出击。
2017年,国家层面推进通关一体化,按照规定,园区的所有货物都必须在上海口岸进行清关,然而由于上海海关不太熟悉园区企业的产品特性,导致海关放行相对比较慢。为此,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着力探索进一步打通物流通道的方式。
过去,苏州只有陆路口岸,没有水路,企业进出口贸易只能就近选择太仓港或者上海港,在此契机下,去年下半年,园区港应运而生。在这个原先的内河码头增设了海关监管场所后,货物进入园区港,相关手续申报完之后就能上母船,与太仓港、上海港、宁波港等一线港口间的水上运输体系实现互联互通,放大了园区港对于苏州乃至江苏开放型经济的辐射作用。
除了物流上的互联互通,苏州自贸片区还着力打通数據的互联互通。在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项目签约。“简单来说,就是数据的互联互通。”祝欢介绍说,“园区企业大量的货物出口都依托上海的口岸,而江苏省也有标准版本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我们的工作就是打通江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形成数据的互联互通,最终使得园区企业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
改革创新再出发,虚拟空港持续发力
6月2日,南昌昌北机场至苏州虚拟空港的联程中转业务完成了首票操作。这也是在疫情影响下,苏州自贸片区内企业航港物流积极响应苏州自贸片区提出的提升自贸区国际物流能力的号召,为苏州虚拟空港(SZV)迎来的又一个华东地区机场的加入。
这一联程中转模式可以为企业提供“家门口”的空运服务,既符合广大货物企业对属地通关的强烈需求,也符合国家发改委以及交通运输部推广应用多式联运运单,加快发展“一单制”多式联运联运服务的要求。
疫情期间,航港物流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展开与周边国际机场的合作与对接,形成了多套涵盖长三角周边机场、形式丰富多样的包机包板运输方案,在此基础上,航港物流还通过与桉楹卡车航班深化合作,成功与南昌昌北机场对接。
苏州工业园区内有近5000家外资企业,企业对货物进出口需求较大,然而没有民用实体机场,一直是制约苏州物流配套的因素之一。2002年,苏州虚拟空港落地,赋予了苏州“国际货运机场”的新功能。
在苏州虚拟空港的基础上,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不断推动制度创新,首创空运直通港的物流操作模式。“这一模式真正帮助企业从物流上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此外,工作组还在原有的虚拟空港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扩面,近期又与国内7个机场实现了互联互通。
作为一种全新的空运物流模式,空运直通港省略了上海货代监管仓库操作环节,将口岸机场服务前移至没有实际进出境口岸的自贸试验区,代替现有口岸货代仓库功能。航班落地后将货物直接在机场地面代理仓库一次性完成全部理货和舱单传送操作,海关放行后即可通过专用“卡车航班”配送至企业。
在实践中探寻真知,以点带面影响一批企业
总部位于瑞士的SIG康美包,是全球领先的无菌食品饮料纸盒包装及灌装系统供应商。
要知道,一个产品导入一款新的包装,对包装材料设计提出了一定要求,比如其储存条件是否满足国际运输的条件,这些都需要通过国际物流运输来检验。而按照规定,进入流通领域的食品即便只是包装也需要内容物,比如牛奶包装盒出口,内容物必须是牛奶。
以样品的方式出口还是以食品的方式出口,一时间难倒了康美包。在了解到康美包的难处后,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随即与海关以及检验检疫部门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进行测试,最终样品得以顺利出口。
“贸易便利化需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企业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自贸片区的平台进行制度创新。”在帮助解决了康美包的问题后,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也形成了一套解决方案,祝欢表示,未来可以将该经验复制推广,以点带面辐射联动创新区,甚至于整个江苏省乃至全国。
当然,除了个性化问题,企业也遇到了不少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经过系统性考虑之后,需要通过自贸区平台来统一推动解决。比如通关一体化方面,很多企业都提出上海通关不方便,设立园区港、空运直通港以及增设海关监管场所等“苏州经验”,对于没有口岸的内陆地区来说,值得借鉴。 “便利化解决的共性问题更多一些,转型升级碰到的个性化需求更多,因为便利化是共性的需求,只要有出口需求的企业都会有这方面的需求,而每个企业的转型升级的路径和需求不一样。”祝欢解释说。
“先解决一家企业的痛点,然后再解决一批企业的痛点。”祝欢用一句话总结了工作组的工作。工作组除了由上而下的制度创新,更多的创新是基于企业提出的个性化问题来解决,最终将解决方案梳理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让更多企业享受到制度化的福利。
另辟蹊径,加速发展离岸贸易
根据今年苏州开放再出发大会上的指示精神,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持续推动自贸片区离岸贸易加速发展。前不久,苏州自贸片区举办的第一期“自贸会客厅”,主题也聚焦在离岸贸易发展,可见离岸贸易是当前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
“离岸贸易”又称“离岸转手买卖”,是一种“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贸易模式。比如,一家跨国公司从泰国采购原材料,送到越南去加工,最后把产品卖到日本,这期间所有物流不经过苏州,但是合同订单、资金收付、航运物流、保险、贸易融资等安排都是通过苏州进行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形式,离岸贸易代表了一个区域开放程度,代表了区域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配置全球市场资源的能力。
今年以来,园区依托自贸区平台,着眼于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跨国制造业企业集聚的优势,鼓励和引导区内制造业企业衍生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争取和推动外管部門在跨境结算收付汇方面给予便利,出台了《苏州工业园区促进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设立离岸贸易结算总部机构,取得了较好成效。
另一方面,苏州自贸片区不断培育本土对外投资企业的离岸贸易需求,鼓励苏州“走出去”企业在自贸片区进行全球贸易结算,打造有制造业底色的离岸贸易集聚地。
据苏州自贸片区综合协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月至5月,苏州自贸片区的实施地苏州工业园区已有24家企业开展离岸转手买卖业务,已达去年开展业务企业数的85.7%;收付汇业务规模达1.42亿美元,同口径统计业务规模达去年全年的63%。未来,工作组将继续夯实离岸贸易高质量发展基础,便利企业开展相关业务。
制度集成创新,服务产业发展
“我们的工作并不是打通一个贸易通道,或者推进哪条航线的建设,压缩海关通关时间,而是在现有体制支撑不了转型升级需要的情况下,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探索更多可分享可复制的经验。”祝欢解释说,在贸易转型升级专题工作组工作过程中,遇到了大量贸易便利化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跟园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密切相关。
“推动产业发展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含义,自贸区建设制度创新必须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产业发展。”祝欢强调说,“从临港和海南自贸区的创新探索中,我们意识到国家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方向没有改变,苏州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方向符合我们国家方向,同时我们也看到苏州自贸片区的道路需要按照当地产业特点和特色来设计,服务周边产业基础。按照苏州的产业基础、开放型经济的特点,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学习借鉴外地自贸区的经验。”
行稳致远,久久为功。制度的集成创新,对于自贸区建设来说尤为重要。不过,自贸区制度的集成创新在实际操作层面极为困难,需要在原有监管制度基础上进行优化,同时保证风险可控。
制度创新的威力就在于,它可以颠覆一个行业。“我们希望未来在集成创新方面做更多的探索,并在苏州自贸片区形成自身特色,真正为蓝绍敏书记提出来的‘建设自贸片区的苏州样本’做出贡献。”祝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