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教学是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教学本质、目的、价值等有着密切联系。以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为根本教育目的的有效教学观,代表了信息时代的教学走向。此种有效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角色、地位、作用及二者关系的根本变革,也代表了教育本质、目的、价值等的根本改变,有效教学成为古代文学教学改变现状的努力方向。古代文学有效教学既具有有效教学的一般特征,也具有生命性、研究性的独特性。高校古代文学有效教学策略是对有效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具体体现为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观、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过程教学以及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促成学生智慧的生成。
关键词:高等教育;古代文学;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在受到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有效教学理念得到广泛推广。20世纪80年代,有效教学理念引入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并在之后深刻影响到高等教育领域,成为直到目前为止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综合观之,高等教育领域的有效教学研究较多关注普遍性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探讨,虽在学科有效教学研究中取得一定成就,但整体偏弱。文章以古代文学学科有效教学为切入口展开研究,希望以此助力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科有效教学研究。
一、有效教学界定
有效教学虽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但对何为有效教学至今未形成一致认识。其间争议处主要集中在对“有效”与“教学”行为的不同理解上,而差异的根本则在于对教学本质、目的、价值、内容、策略以及施教者与受教者关系的不同理解上。目前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大致有以下看法:(1)以崔允漷为代表,认为有效教学是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评价标准的,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获得协调、整合的发展,并由此助成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与意向。此种观点转变了传统教学对教师主体地位的片面强调,扭转了教学即知识传授与累积的观念偏误。主张知识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传递实现的,而是学生自身建构起来的。树立起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性以及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权威传递者、課堂的绝对控制者向创造性的教学引领者转变。同时,教师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教的节拍要与学的节拍相吻合。(2)以姚利民为代表,从实效角度,借用经济学上的效率、效益、效果概念来理解有效教学。此种观点是对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主张的延续与发挥,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主张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丰富,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其中体现的是工业社会的工具理性追求,极易导致教学的工具化与功利化。有效教学是在投入一定的教学时间、精力、设施等基础上,充分尊重教学规律,从而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3)以龙宝新、陈晓端为代表,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结构分析来加以理解。就表层而言,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中层而言,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深层而言,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有效教学实践是有效教学理想经由教学思维,向教学形态转化的综合呈现。“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
对何为有效教学,文章做出以下理解:首先,就有效教学主体而言,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有效教学的主体,然其着眼点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全面发展,而前提和用力点在于教师的有效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观对教师“教”的重视,有效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同时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与重要的评价指标。学生的发展不仅体现为有效知识的积累与扩展,还体现为思维的训练、智慧的获得、学习方法与习惯的习得与养成、价值情操的塑造诸方面。有效教学重视学生的“学”,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教师地位与作用的彻底消解。教师在有效教学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并由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控制者、灌输者角色转变为教学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有效教学视阈下的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愈加突出,这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丰厚的学科知识外,还应熟练掌握教学法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课程知识等。并要求教师结合具体教学情景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各种知识形成专业的、独特的教学能力,以便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融学者与教育专家为一体的。其次,就过程而言,短期体现为有效性课堂教学,长期体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观的直观体现和主要实施时空。有效性课堂教学不仅是对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以及优化的教学环境、恰切的教学策略,更应该是动态生成的,富有发展性、对话性、人文性、艺术性。在有效教学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激荡着求知问学的激情与生命的碰撞与交流。教学本质上是育人的,这不仅针对学生的现在,而且瞩目于学生的未来乃至一生。所以,“教学的‘有效’不能仅仅从教学任务的角度考察教师教了什么、怎样教的,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过问一下:我体验到了什么,这段教学对我当下生活乃至以后的整全人生的意义何在。” 再次,就效果达成而言,有效教学的实现取决于师生合作,是基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良好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的。传统教学观对教师地位与作用的片面强调与今天部分学者对学生学习意向、能力的过高估计及对其在教学中比重的过分突显,均是对教学实存状态的错误判断。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虽然二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角色、作用、任务、目标等方面的不同,但均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二者的有效合作及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良好体验,是有效教学实现的重要途径与教学表征,也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因此,评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二者及其关系入手展开,而不应只关注其中的某一因素。最后,就性质而言,有效教学必然是优质教学。优质教学(Quality Teaching)是近年国外教育界出现的新教学理论,源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由于优质教学与有效教学的相近性,二者关系遂为人们所关注。有学者认为“优质教学必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此观点见于余文森的《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读》,该文开篇便对优质教学进行了界定,然而对何为有效教学通篇未做解释。文章认为,进行概念比较应在对比较双方进行充分界定的基础上展开,否则极易产生争议。文章认为,在以学生学习与全人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视阈下,有效教学与优质教学具有同质性,区别仅在于概念弹性的差异,有效教学相对优质教学更具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二、高校古代文学有效教学特征
有效教学的特征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方面。有研究者指出,“有效教学的最主要、最基本特征是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晰的讲解、饱满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效利用时间和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美国学者鲍里奇教授指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体现五个特征:(1)清晰的教学思路;(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3)任务导向明确;(4)学生的投入;(5)成功率高。诸如此类的研究不胜枚举,学者们试图在理论层面揭示有效教学具有普遍性的一般特征,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形式,高校古代文学的有效教学亦应具备这些教学特征。然而,高校古代文学有效教学又有其独特处即研究性与生命性。
高校古代文学有效教学是研究性教学。 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生命线,而研究能力与水准则是大学教育的独特标志和竞争力所在。首先,就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而言,高校古代文学教师既是从事大学古代文学教学的教育者,同时也是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研究专长,将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实现古代文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完美融合,从而带来优质的教学效果。大学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并初步形成自身的专业兴趣点。在此基础上,大学教育要培养的是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学生,化知识为智慧,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其次,就教学内容而言,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除传授古代文学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带来课本之外的知识,这主要源于教师将学术前沿及自身在专业领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心得体会。“在科研中的心得体会使得他们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同时教授对知识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的科学精神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再次,就教学过程而言,高校古代文学有效教学不是以传授固定的文学知识为教学使命的,而是要展现知识的发现、探究的过程。高校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背景知识,注重研究方法示范與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创新思维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亦是科学研究训练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研究能力,成为独立自主进行探究的学习者。
高校古代文学有效教学具有生命性的特质。首先,有效教学并不仅止于知识的有效传递,更要引导学生充分尊重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因此,过分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只是突显教学传递知识的效率、数量、质量的教学活动,是对教育根本目的的背离。有效教学通过积极的课堂教学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境界,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可以说,“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有效教学对学生生命的关怀,还体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个体差异的正视。其次,有效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生命激荡的过程,是一种鲜活的生命体验。有效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发现、涵育、成就的过程,也是教师生命的投入与激活的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交流、碰撞的过程。有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享的真实丰富的生命体验,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涵养、培育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再次,古代文学学科的人文性,对教学的生命性提出必然性要求。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文学是对人及人的世界的反映,人们借助文学实现跨时空的生命对话。对文学的理解和研读需要理性思维的介入,同时更需要在生命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感性思维,透过文本,超越时空,实现生命对接。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应重视生命经验的介入,注重对学生感性思维方式的培养,由此而实现对学生研学方法、情感、人生观等的引导与塑造。
三、高校古代文学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具体教学情景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活动进行灵活调整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灵活性、针对性、综合性等特征。教学策略是对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传统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策略上存在种种不足,如过分强调对古代文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文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知识形成过程和研究方法等教学目标的重视不足,对立不平等的教学生态环境居主导从而导致平等的对话性教学机制无法畅行。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有效教学观念的主导性,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具有首发作用。教学观念是教师对理想教学目标及其必要性的认识,对教学起指导作用,支配教学行为,引导教学评价机制。变革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现状,首要任务是确立有效教学理念,并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文章认为高校古代文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高校古代文学有效教学应坚持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观。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是等值的,教师要从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生基础背景的实际出发,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整合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优质发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维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比重并非均等的,应该确立起合理的教学目标结构体系。使三维目标彼此联系构成统一整体。这要求高校古代文学教师在预设教学行为时,应合理设计教学的知识点、方法点、能力点、道德点,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结构。 第二,借助教学方法的丰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有效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故其教学重点不在教师对知识的呈现、分析、讲解,而更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在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堂中占主导的讲授法,极度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故应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积极丰富古代文学教学方法,增加共同学习法、问题解决法、小组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发现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习情感,增强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第三,注重过程教学,而不仅是知识结论的简单传授。知识教学应是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构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古代文学的恰切认知,有助于构筑扎实的知识基础。对古代文学进行知识传授时,不应只是传授给学生固定的知识结论,亦应将知识形成过程传达给学生。谢夫勒曾说:“教学,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要求施教者致力于学生的理解与独立判断,满足学生寻求理由与原因的需要,使学生领悟到什么构成充足的解释。教一个人了解某一事实,并不仅仅意味着让他相信这一事实,教学还包括更进一步的含义:如果我们试图使学生相信某一事实,我们也要努力使他在其能力所允许的限度内,掌握与该事实有关的理由与根据。在这种意义上,教学要求我们向学生展示我们的理由与根据。并且通过这样做,使这些理由与根据受到学生的评估与批判。”基于对古代文学学科特点以及特定教学时间的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将古代文学学术公案的学术史梳理简要清晰的呈现给学生,幫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独立思考习惯、科学研究态度和批判性思维模式。可以说,过程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基本途径。
第四,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促成学生智慧的生成。文学即人学,加之古代的久远时空,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应充分注意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密切关联,以便增强学生对文学现象的理解力,否则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同时,文学知识只有与学生生活经验关联起来,才有助于促成学生的知识向智慧生成。古代文学中所传承的人类智慧才真正化入学生的内在生命中。斯普朗格(E.Springier) 所说:“与人的生活和个体精神没有关联的知识是无生命的知识,知识必须转向人的内在精神才有意义。”古代文学知识不是冰冷无生命的死物,而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智慧传承,而只有当知识与个体生命化为一体,知识才实现迁移,进入周转,融入个体精神世界。而此时的古代文学教学才真正成为有意义的教学。
四、结语
有效教学是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以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为教育根本目的的理念统摄下,有效教学观成为信息时代最能代表教育走向的教学观。有效教学遂成为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体系,远非概念、特征、策略所能穷尽,它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文章仅是对有效教学进行探究的冰山一角。有效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三者的配合才能实现,教师应具备有效教学理念,教学效能感,扎实的学科知识与教法知识,以及教学反思能力;学生要充分认可有效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给予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以充分的支持与配合,并积极参与有效教学活动;学校应在政策、制度、经费、奖励等诸多方面给予教师有效教学以支持,并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只有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有效教学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并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崔允漷、王少非.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
[2]刘万海.“有效教学”辨[J].全球教育展望.2007(7)
[3]余文森.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J].教育研究.2007(4)
[4]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5]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
[6]王淑芳、类淑河、王洪欣.大学有效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7]叶澜、郑金洲、卜金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8]郑洪华.关注学习过程创设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论探究[A].临安市天目高级中学.教师论文集[C].
[9]余文森.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读[J].教育研究.2007(4)
[10]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994.
关键词:高等教育;古代文学;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在受到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有效教学理念得到广泛推广。20世纪80年代,有效教学理念引入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并在之后深刻影响到高等教育领域,成为直到目前为止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综合观之,高等教育领域的有效教学研究较多关注普遍性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探讨,虽在学科有效教学研究中取得一定成就,但整体偏弱。文章以古代文学学科有效教学为切入口展开研究,希望以此助力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科有效教学研究。
一、有效教学界定
有效教学虽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但对何为有效教学至今未形成一致认识。其间争议处主要集中在对“有效”与“教学”行为的不同理解上,而差异的根本则在于对教学本质、目的、价值、内容、策略以及施教者与受教者关系的不同理解上。目前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大致有以下看法:(1)以崔允漷为代表,认为有效教学是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评价标准的,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获得协调、整合的发展,并由此助成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与意向。此种观点转变了传统教学对教师主体地位的片面强调,扭转了教学即知识传授与累积的观念偏误。主张知识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传递实现的,而是学生自身建构起来的。树立起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性以及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权威传递者、課堂的绝对控制者向创造性的教学引领者转变。同时,教师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教的节拍要与学的节拍相吻合。(2)以姚利民为代表,从实效角度,借用经济学上的效率、效益、效果概念来理解有效教学。此种观点是对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主张的延续与发挥,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主张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丰富,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其中体现的是工业社会的工具理性追求,极易导致教学的工具化与功利化。有效教学是在投入一定的教学时间、精力、设施等基础上,充分尊重教学规律,从而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3)以龙宝新、陈晓端为代表,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结构分析来加以理解。就表层而言,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中层而言,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深层而言,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有效教学实践是有效教学理想经由教学思维,向教学形态转化的综合呈现。“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范式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
对何为有效教学,文章做出以下理解:首先,就有效教学主体而言,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有效教学的主体,然其着眼点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全面发展,而前提和用力点在于教师的有效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观对教师“教”的重视,有效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教师教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同时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与重要的评价指标。学生的发展不仅体现为有效知识的积累与扩展,还体现为思维的训练、智慧的获得、学习方法与习惯的习得与养成、价值情操的塑造诸方面。有效教学重视学生的“学”,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教师地位与作用的彻底消解。教师在有效教学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并由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控制者、灌输者角色转变为教学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有效教学视阈下的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愈加突出,这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教师除了具备丰厚的学科知识外,还应熟练掌握教学法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课程知识等。并要求教师结合具体教学情景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各种知识形成专业的、独特的教学能力,以便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融学者与教育专家为一体的。其次,就过程而言,短期体现为有效性课堂教学,长期体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性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观的直观体现和主要实施时空。有效性课堂教学不仅是对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以及优化的教学环境、恰切的教学策略,更应该是动态生成的,富有发展性、对话性、人文性、艺术性。在有效教学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激荡着求知问学的激情与生命的碰撞与交流。教学本质上是育人的,这不仅针对学生的现在,而且瞩目于学生的未来乃至一生。所以,“教学的‘有效’不能仅仅从教学任务的角度考察教师教了什么、怎样教的,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过问一下:我体验到了什么,这段教学对我当下生活乃至以后的整全人生的意义何在。” 再次,就效果达成而言,有效教学的实现取决于师生合作,是基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良好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的。传统教学观对教师地位与作用的片面强调与今天部分学者对学生学习意向、能力的过高估计及对其在教学中比重的过分突显,均是对教学实存状态的错误判断。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虽然二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的角色、作用、任务、目标等方面的不同,但均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二者的有效合作及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良好体验,是有效教学实现的重要途径与教学表征,也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尺度。因此,评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二者及其关系入手展开,而不应只关注其中的某一因素。最后,就性质而言,有效教学必然是优质教学。优质教学(Quality Teaching)是近年国外教育界出现的新教学理论,源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由于优质教学与有效教学的相近性,二者关系遂为人们所关注。有学者认为“优质教学必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 此观点见于余文森的《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读》,该文开篇便对优质教学进行了界定,然而对何为有效教学通篇未做解释。文章认为,进行概念比较应在对比较双方进行充分界定的基础上展开,否则极易产生争议。文章认为,在以学生学习与全人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视阈下,有效教学与优质教学具有同质性,区别仅在于概念弹性的差异,有效教学相对优质教学更具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二、高校古代文学有效教学特征
有效教学的特征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方面。有研究者指出,“有效教学的最主要、最基本特征是正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晰的讲解、饱满的热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效利用时间和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美国学者鲍里奇教授指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体现五个特征:(1)清晰的教学思路;(2)多样化的教学方法;(3)任务导向明确;(4)学生的投入;(5)成功率高。诸如此类的研究不胜枚举,学者们试图在理论层面揭示有效教学具有普遍性的一般特征,作为有效教学的一种形式,高校古代文学的有效教学亦应具备这些教学特征。然而,高校古代文学有效教学又有其独特处即研究性与生命性。
高校古代文学有效教学是研究性教学。 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生命线,而研究能力与水准则是大学教育的独特标志和竞争力所在。首先,就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而言,高校古代文学教师既是从事大学古代文学教学的教育者,同时也是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教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研究专长,将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实现古代文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完美融合,从而带来优质的教学效果。大学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并初步形成自身的专业兴趣点。在此基础上,大学教育要培养的是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学生,化知识为智慧,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其次,就教学内容而言,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除传授古代文学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带来课本之外的知识,这主要源于教师将学术前沿及自身在专业领域内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心得体会。“在科研中的心得体会使得他们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评价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同时教授对知识的探索和对真理的追求的科学精神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再次,就教学过程而言,高校古代文学有效教学不是以传授固定的文学知识为教学使命的,而是要展现知识的发现、探究的过程。高校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背景知识,注重研究方法示范與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创新思维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亦是科学研究训练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研究能力,成为独立自主进行探究的学习者。
高校古代文学有效教学具有生命性的特质。首先,有效教学并不仅止于知识的有效传递,更要引导学生充分尊重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因此,过分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只是突显教学传递知识的效率、数量、质量的教学活动,是对教育根本目的的背离。有效教学通过积极的课堂教学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境界,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可以说,“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有效教学对学生生命的关怀,还体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个体差异的正视。其次,有效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生命激荡的过程,是一种鲜活的生命体验。有效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生命的发现、涵育、成就的过程,也是教师生命的投入与激活的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交流、碰撞的过程。有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享的真实丰富的生命体验,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涵养、培育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再次,古代文学学科的人文性,对教学的生命性提出必然性要求。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文学是对人及人的世界的反映,人们借助文学实现跨时空的生命对话。对文学的理解和研读需要理性思维的介入,同时更需要在生命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感性思维,透过文本,超越时空,实现生命对接。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应重视生命经验的介入,注重对学生感性思维方式的培养,由此而实现对学生研学方法、情感、人生观等的引导与塑造。
三、高校古代文学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的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具体教学情景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活动进行灵活调整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灵活性、针对性、综合性等特征。教学策略是对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传统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策略上存在种种不足,如过分强调对古代文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文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知识形成过程和研究方法等教学目标的重视不足,对立不平等的教学生态环境居主导从而导致平等的对话性教学机制无法畅行。转变教学观念,确立有效教学观念的主导性,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具有首发作用。教学观念是教师对理想教学目标及其必要性的认识,对教学起指导作用,支配教学行为,引导教学评价机制。变革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现状,首要任务是确立有效教学理念,并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文章认为高校古代文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高校古代文学有效教学应坚持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观。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是等值的,教师要从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生基础背景的实际出发,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整合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优质发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维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比重并非均等的,应该确立起合理的教学目标结构体系。使三维目标彼此联系构成统一整体。这要求高校古代文学教师在预设教学行为时,应合理设计教学的知识点、方法点、能力点、道德点,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学习结构。 第二,借助教学方法的丰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有效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故其教学重点不在教师对知识的呈现、分析、讲解,而更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在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堂中占主导的讲授法,极度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故应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积极丰富古代文学教学方法,增加共同学习法、问题解决法、小组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发现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习情感,增强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第三,注重过程教学,而不仅是知识结论的简单传授。知识教学应是古代文学教学的重要构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古代文学的恰切认知,有助于构筑扎实的知识基础。对古代文学进行知识传授时,不应只是传授给学生固定的知识结论,亦应将知识形成过程传达给学生。谢夫勒曾说:“教学,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要求施教者致力于学生的理解与独立判断,满足学生寻求理由与原因的需要,使学生领悟到什么构成充足的解释。教一个人了解某一事实,并不仅仅意味着让他相信这一事实,教学还包括更进一步的含义:如果我们试图使学生相信某一事实,我们也要努力使他在其能力所允许的限度内,掌握与该事实有关的理由与根据。在这种意义上,教学要求我们向学生展示我们的理由与根据。并且通过这样做,使这些理由与根据受到学生的评估与批判。”基于对古代文学学科特点以及特定教学时间的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将古代文学学术公案的学术史梳理简要清晰的呈现给学生,幫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独立思考习惯、科学研究态度和批判性思维模式。可以说,过程教学也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基本途径。
第四,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促成学生智慧的生成。文学即人学,加之古代的久远时空,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应充分注意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密切关联,以便增强学生对文学现象的理解力,否则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同时,文学知识只有与学生生活经验关联起来,才有助于促成学生的知识向智慧生成。古代文学中所传承的人类智慧才真正化入学生的内在生命中。斯普朗格(E.Springier) 所说:“与人的生活和个体精神没有关联的知识是无生命的知识,知识必须转向人的内在精神才有意义。”古代文学知识不是冰冷无生命的死物,而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智慧传承,而只有当知识与个体生命化为一体,知识才实现迁移,进入周转,融入个体精神世界。而此时的古代文学教学才真正成为有意义的教学。
四、结语
有效教学是动态发展的概念,在以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为教育根本目的的理念统摄下,有效教学观成为信息时代最能代表教育走向的教学观。有效教学遂成为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体系,远非概念、特征、策略所能穷尽,它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文章仅是对有效教学进行探究的冰山一角。有效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三者的配合才能实现,教师应具备有效教学理念,教学效能感,扎实的学科知识与教法知识,以及教学反思能力;学生要充分认可有效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给予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以充分的支持与配合,并积极参与有效教学活动;学校应在政策、制度、经费、奖励等诸多方面给予教师有效教学以支持,并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自主权。只有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有效教学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并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崔允漷、王少非.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
[2]刘万海.“有效教学”辨[J].全球教育展望.2007(7)
[3]余文森.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J].教育研究.2007(4)
[4]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5]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
[6]王淑芳、类淑河、王洪欣.大学有效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7]叶澜、郑金洲、卜金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8]郑洪华.关注学习过程创设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论探究[A].临安市天目高级中学.教师论文集[C].
[9]余文森.优质教学的教学论解读[J].教育研究.2007(4)
[10]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