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以生为本。”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理性思考与勇气,进行着一次教育变革。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们走在教改前沿的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它迫使我们打破传统和常规,继承中求发展,求创新。在此背景下,体育课程的改革既要考虑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又要结合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体育课程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培养现代建设的高素质、健康型的人才。
一、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老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上好体育课的策略关键在老师。体育教学有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由专业特点决定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中,教与练习必须密切结合,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繁,且须配合默契。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可见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渴望获得知识,主动模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乌申斯基说得好:“如果你厌恶学生,那么,教育工作刚刚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教师的教育只有溶解在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需要,引起学生积极反应。
1.带着爱心去上课。要保证师生感情融洽,教师自己必须带着爱心去上课,并把这种感情体现在行动上。带着爱心去上课,教师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比如,上课时天气较热,教师就要想到减少学生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就应想到学生衣着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头疼脑热,教师就应让学生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次,上课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学生直捂着眼睛,我马上让学生向后转,背对风站,自己却走到学生面前顶风而立。这虽然是件小事,但是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上体会到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尊师之情。
3.宽容。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体育教学活动复杂多变,学生又活泼好动,比较难于组织,学生经常违犯纪律,要求体育教师要豁达大度,对学生有宽容之情,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宽容之情能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其有勇气纠正错误,教育效果明显。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冷静的态度,不应横加指责,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友好相处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唤起学习激情。对学生有宽容之情,不但能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师本身从严要求自己,在教学中根据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
二、培养学习兴趣
采取不同起点的灵活方式提高学习兴趣。所谓不同起点,就是使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比赛初就比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占有一定优势,让距离上的优势来弥补两者在体能上的差距。如在快速跑的教学比赛中,我按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将学生分为两组,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起点,设置在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的起点之后若干米处,但终点不变。在比赛中要求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尽力保持这段差距,同时要求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尽力缩短这段差距,使双方学生都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取得胜利,从而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又消化不了的状况。在其它内容的教学中也可采用此法。如在跳高、跳远课中采用让高度、远度等,球类课中的让分及支撑跳跃中的降低高度等方法。此法也适用于男女同学之间的比赛。但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差距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体能实际,否则将适得其反;此法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用次数不宜过频,应把握好尺度;此法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考核的标准不变。
实际教学中,上好体育的策略可借鉴、参考的实践经验少。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是挑战,更是機遇,我们去探索、尝试,所形成的做法、思想,也就是课改的经验和成果。
一、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老师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上好体育课的策略关键在老师。体育教学有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由专业特点决定教师经常要手把手教授学生动作,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暗示、每一个眼神都传递着教师不同的情感,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变化。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中,教与练习必须密切结合,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繁,且须配合默契。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可见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渴望获得知识,主动模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乌申斯基说得好:“如果你厌恶学生,那么,教育工作刚刚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教师的教育只有溶解在爱的情感里,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需要,引起学生积极反应。
1.带着爱心去上课。要保证师生感情融洽,教师自己必须带着爱心去上课,并把这种感情体现在行动上。带着爱心去上课,教师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比如,上课时天气较热,教师就要想到减少学生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就应想到学生衣着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头疼脑热,教师就应让学生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次,上课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学生直捂着眼睛,我马上让学生向后转,背对风站,自己却走到学生面前顶风而立。这虽然是件小事,但是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上体会到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尊师之情。
3.宽容。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体育教学活动复杂多变,学生又活泼好动,比较难于组织,学生经常违犯纪律,要求体育教师要豁达大度,对学生有宽容之情,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宽容之情能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其有勇气纠正错误,教育效果明显。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冷静的态度,不应横加指责,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友好相处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唤起学习激情。对学生有宽容之情,不但能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师本身从严要求自己,在教学中根据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
二、培养学习兴趣
采取不同起点的灵活方式提高学习兴趣。所谓不同起点,就是使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比赛初就比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占有一定优势,让距离上的优势来弥补两者在体能上的差距。如在快速跑的教学比赛中,我按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将学生分为两组,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的起点,设置在身体素质差的学生的起点之后若干米处,但终点不变。在比赛中要求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尽力保持这段差距,同时要求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尽力缩短这段差距,使双方学生都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取得胜利,从而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又消化不了的状况。在其它内容的教学中也可采用此法。如在跳高、跳远课中采用让高度、远度等,球类课中的让分及支撑跳跃中的降低高度等方法。此法也适用于男女同学之间的比赛。但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差距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体能实际,否则将适得其反;此法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用次数不宜过频,应把握好尺度;此法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考核的标准不变。
实际教学中,上好体育的策略可借鉴、参考的实践经验少。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是挑战,更是機遇,我们去探索、尝试,所形成的做法、思想,也就是课改的经验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