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月底,高考成绩出来以后,全国各地高招咨询会都遍地开花,咨询会上,人头攒动,展台上,师生“舌战不休”,资料满天飞,该何去何从?众多考生家长更是茫然……
参加咨询会,重在准备,咨询有技巧,重在掌握,只有充分的填报志愿知识做基础,才能保证志愿咨询会的参加效果。
2011年高招,对安徽无为中学的7个考生家庭来说,遭遇了最悲剧的“黑色7月”。
高考结束后,南京大学招生咨询老师来到无为中学进行考前动员,鼓励部分高分考生报考南京大学。在填报高考志愿之前,南京大学和7名考生签订了一份预录取协议,承诺第一批次A志愿填报南京大学,学校就能保证录取。这份协议一式两份,还盖上了南京大学的公章。面对南京大信誓旦旦的承诺,这7名考生就没有考虑其他学校,直接填报南京大学。
结果却是,他们全部被“放了鸽子”。最终录取结果显示,南京大学在安徽招生的最低投档线是648分,这7名学生的成绩都在645分到647分之间。尽管当时已经签订了预录取的协议,但这7人没有一人被南京大学录取。安徽省教育厅对此事回应:“从教育政策上预录取协议是不被认可的,但是考生可以以个人名义和南京大学签订的录取协议作为一种契约,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权益。”尽管当地教育部门出面谴责,校方也表示歉意,最终都无法改变这7名考生南大落榜的事实。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就连盖有学校公章的预录取都不能完全保障考生的合法权利,所以咨询会上与咨询老师的口头承诺虽然是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科学填报志愿的方法。同学们不应过于迷信咨询会,要充分利用相关平台获取数据,科学地分析相关数据,这有这样才能填报好志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咨询会当作是搜集资料的一种补充,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
科学利用咨询会 步步为营
第一步:提前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打无准备之仗必然会导致失败,参加咨询会前的准备工作是必要且重要的,是你参加咨询会有多大收获的前提。在选择参加咨询会前要先了解自己,做到心中有数,选好咨询方式,选好咨询学校,应提早分析,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了解本省的高招录取政策,这是报考志愿的根本,也是重中之重。其次,要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估分和出分填报志愿的考生应该充分地搜集高考相关信息和自己所在中学乃至省市的情况,合理定位,初步确定自己报考志愿的重点在哪一批次。
再次,要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此时主要应搜集高校的往年录取分数线、高校信息、专业信息等。最后,按照前面选定的可能报考的学校的范围,通过这些学校的招生章程找出这些学校性质、所在地、办学规模、录取政策、特殊注意事项等。最后,结合自身的特点适当缩小学校范围,重点批次缩小至6所左右为宜,其他批次以3所左右为宜,有了重点,走进咨询会就有的放矢了。
第二步:设计咨询路线
确定了重点咨询的高校后,要先通过各种媒体查询咨询会的情况,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由于填报志愿时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必须有选择地参加。在决定参加这些活动之前要了解清楚,咨询活动的主办方是谁?是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如果是几十上百所高校一起参加,学校的展台位置是如何安排的?同学们要根据类别参加,不盲目从众,尤其重视自己列为重点的高校到哪些地方进行咨询,列好时间表,设计好路线准备出发。
第三步:咨询现场问什么
哪些问题不能问
考生和家长问得最多的经常是一些立竿见影的问题。例如:“你们学校今年理科在天津多少分录取?”“我高考成绩580分,想报考贵校金融专业,我能不能被录取?”这种问题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一旦有了答复便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便是高枕无忧地填写志愿的一种保证,但大家应该切记这颗定心丸吃不得,盲目地轻信他人往往导致事与愿违。其实,如果你经过仔细分析,你就会发现录取工作没有完成,谁都无法断定本学校、各专业的录取分数,因为它是根据考生报考情况自然形成的,并不是人为因素确定的。
老师面对考生这样的问题,回答往往是“不好说”,即便是给了你一个肯定的答复也是毫无意义,这样,这种问题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填报志愿也就缺乏科学性了。
哪些问题不必问
在咨询会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家长拎着大包小包的招生简章,还有一些家长拿着笔和本,到每一所高校前去索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各专业录取分数线等,把咨询会当成了收集资料的最好场所,这么做也是不对的,因为如果在咨询会上才开始搜集资料,那么你的准备工作已经太晚了。这些信息应该是在参会前准备好的,如果此时你还没有相关的信息,那么肯定就没有分析,没有分析也就没有疑问,那么又怎么能在咨询会上有所收获呢?这些考生和家长的常见问题是:“老师,你们去年的理科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去年金融专业录取多少分?”“你们学校录取原则是什么?”等等。这种问题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考生和家长完全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提前了解,自己可以轻易获取的资料建议不要在咨询会上询问。
哪些问题需要问
在咨询会上也有一些家长拿着模拟填写的志愿表让咨询老师给一些指导意见,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和有收获的,给予指导后,还可以询问有关学校是否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 以及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校风、学风、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文化层面的学校概况,还可以询问自己预报考的专业情况。
通过自己的分析后还可以具体询问一下学校在本省招生是否存在大小年现象、询问其他有相同意向的考生的大体情况等等。此类常见问题包括“请问学校大一的同学是否住在本部”“学校的学风如何”“学校某某专业是否本硕博连读”“是否有国外合作办学”“某某专业是否是贵校的重点专业”等等。
哪些问题必须问
首先,对于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必须要问,其次对于填报志愿前与考生息息相关的录取规则等核心问题必须要问。此类问题包括对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是否有专业级差,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办法、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考生的处理原则、有无相关科目加试要求,也包括专业培养对外语语种的要求、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等与录取相关的要求等。最后,咨询老师的联系方式一定要问,如咨询组所住宾馆、行程等,以便日后联系。
咨询会后做什么
咨询会过后,消除了各种疑虑,就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分析相关情况,结合学校的录取政策将重点志愿确定下来,在填写之前可以再次与高校咨询老师联系,确认报考事宜。要切记填报志愿的工作并不是到此为止,非重点批次的志愿仍然要按照同样的方法填报,同时要重视每一批次非第一志愿的填报工作。如有问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学校招生办或者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网上咨询活动。
参加咨询会,重在准备,咨询有技巧,重在掌握,只有充分的填报志愿知识做基础,才能保证志愿咨询会的参加效果。
2011年高招,对安徽无为中学的7个考生家庭来说,遭遇了最悲剧的“黑色7月”。
高考结束后,南京大学招生咨询老师来到无为中学进行考前动员,鼓励部分高分考生报考南京大学。在填报高考志愿之前,南京大学和7名考生签订了一份预录取协议,承诺第一批次A志愿填报南京大学,学校就能保证录取。这份协议一式两份,还盖上了南京大学的公章。面对南京大信誓旦旦的承诺,这7名考生就没有考虑其他学校,直接填报南京大学。
结果却是,他们全部被“放了鸽子”。最终录取结果显示,南京大学在安徽招生的最低投档线是648分,这7名学生的成绩都在645分到647分之间。尽管当时已经签订了预录取的协议,但这7人没有一人被南京大学录取。安徽省教育厅对此事回应:“从教育政策上预录取协议是不被认可的,但是考生可以以个人名义和南京大学签订的录取协议作为一种契约,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权益。”尽管当地教育部门出面谴责,校方也表示歉意,最终都无法改变这7名考生南大落榜的事实。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就连盖有学校公章的预录取都不能完全保障考生的合法权利,所以咨询会上与咨询老师的口头承诺虽然是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科学填报志愿的方法。同学们不应过于迷信咨询会,要充分利用相关平台获取数据,科学地分析相关数据,这有这样才能填报好志愿。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咨询会当作是搜集资料的一种补充,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
科学利用咨询会 步步为营
第一步:提前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打无准备之仗必然会导致失败,参加咨询会前的准备工作是必要且重要的,是你参加咨询会有多大收获的前提。在选择参加咨询会前要先了解自己,做到心中有数,选好咨询方式,选好咨询学校,应提早分析,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了解本省的高招录取政策,这是报考志愿的根本,也是重中之重。其次,要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估分和出分填报志愿的考生应该充分地搜集高考相关信息和自己所在中学乃至省市的情况,合理定位,初步确定自己报考志愿的重点在哪一批次。
再次,要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此时主要应搜集高校的往年录取分数线、高校信息、专业信息等。最后,按照前面选定的可能报考的学校的范围,通过这些学校的招生章程找出这些学校性质、所在地、办学规模、录取政策、特殊注意事项等。最后,结合自身的特点适当缩小学校范围,重点批次缩小至6所左右为宜,其他批次以3所左右为宜,有了重点,走进咨询会就有的放矢了。
第二步:设计咨询路线
确定了重点咨询的高校后,要先通过各种媒体查询咨询会的情况,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由于填报志愿时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必须有选择地参加。在决定参加这些活动之前要了解清楚,咨询活动的主办方是谁?是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如果是几十上百所高校一起参加,学校的展台位置是如何安排的?同学们要根据类别参加,不盲目从众,尤其重视自己列为重点的高校到哪些地方进行咨询,列好时间表,设计好路线准备出发。
第三步:咨询现场问什么
哪些问题不能问
考生和家长问得最多的经常是一些立竿见影的问题。例如:“你们学校今年理科在天津多少分录取?”“我高考成绩580分,想报考贵校金融专业,我能不能被录取?”这种问题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一旦有了答复便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便是高枕无忧地填写志愿的一种保证,但大家应该切记这颗定心丸吃不得,盲目地轻信他人往往导致事与愿违。其实,如果你经过仔细分析,你就会发现录取工作没有完成,谁都无法断定本学校、各专业的录取分数,因为它是根据考生报考情况自然形成的,并不是人为因素确定的。
老师面对考生这样的问题,回答往往是“不好说”,即便是给了你一个肯定的答复也是毫无意义,这样,这种问题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填报志愿也就缺乏科学性了。
哪些问题不必问
在咨询会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家长拎着大包小包的招生简章,还有一些家长拿着笔和本,到每一所高校前去索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各专业录取分数线等,把咨询会当成了收集资料的最好场所,这么做也是不对的,因为如果在咨询会上才开始搜集资料,那么你的准备工作已经太晚了。这些信息应该是在参会前准备好的,如果此时你还没有相关的信息,那么肯定就没有分析,没有分析也就没有疑问,那么又怎么能在咨询会上有所收获呢?这些考生和家长的常见问题是:“老师,你们去年的理科录取分数线是多少?”“去年金融专业录取多少分?”“你们学校录取原则是什么?”等等。这种问题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考生和家长完全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提前了解,自己可以轻易获取的资料建议不要在咨询会上询问。
哪些问题需要问
在咨询会上也有一些家长拿着模拟填写的志愿表让咨询老师给一些指导意见,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和有收获的,给予指导后,还可以询问有关学校是否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 以及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校风、学风、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文化层面的学校概况,还可以询问自己预报考的专业情况。
通过自己的分析后还可以具体询问一下学校在本省招生是否存在大小年现象、询问其他有相同意向的考生的大体情况等等。此类常见问题包括“请问学校大一的同学是否住在本部”“学校的学风如何”“学校某某专业是否本硕博连读”“是否有国外合作办学”“某某专业是否是贵校的重点专业”等等。
哪些问题必须问
首先,对于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必须要问,其次对于填报志愿前与考生息息相关的录取规则等核心问题必须要问。此类问题包括对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是否有专业级差,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办法、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考生的处理原则、有无相关科目加试要求,也包括专业培养对外语语种的要求、招收男女生比例、身体健康状况等与录取相关的要求等。最后,咨询老师的联系方式一定要问,如咨询组所住宾馆、行程等,以便日后联系。
咨询会后做什么
咨询会过后,消除了各种疑虑,就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分析相关情况,结合学校的录取政策将重点志愿确定下来,在填写之前可以再次与高校咨询老师联系,确认报考事宜。要切记填报志愿的工作并不是到此为止,非重点批次的志愿仍然要按照同样的方法填报,同时要重视每一批次非第一志愿的填报工作。如有问题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学校招生办或者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网上咨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