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清末诗人龚自珍的诗歌雄放瑰丽、奇幻幽怨,呈现出“雄奇哀艳”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诗歌意象的构建偏爱孤绝美和萧瑟美,诗歌画面的营造与艺术意象的表现追求虚幻美和朦胧美,诗歌艺术结构的建立推崇离合美和跳跃美,诗歌语言的运用偏好瑰丽美和夸张美。这种诗风是龚自珍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遇等条件下复杂心态与独特审美观念的体现和反映。
[关键词]龚自珍;诗歌风格;雄奇哀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65-02
在晚清诗坛上,龚自珍是一位独具个性和艺术才华、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杰出诗人。其诗文照亮了思想界和文学界,日渐得到人们的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他的诗歌雄放瑰丽、奇幻幽怨,呈现出一种“雄奇哀艳”的艺术风格。
一、“雄奇哀艳”诗风的表现特征
其一,在诗歌意象的构建和选择上,龚自珍偏爱孤绝美和萧瑟美。
由于独特的人生体验,诗人特别喜欢将“剑”、“箫”、“落花”、“秋”、“夕阳”、“风雷”、“奇女”等孤绝、萧瑟的意象作为诗歌描写的主要形象。在其笔下,“剑”代表功业报国的豪情壮志,“箫”则蕴涵着他忧国时的哀愁苦闷。如“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剑”与“箫”对举,使其诗风表现出雄奇如剑客的壮阔豪迈和哀艳如箫声的低回婉转。除了“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之外,龚氏还善写“落花”意象,如《西郊落花歌》中,诗人以“落花”形象抒怀,以“奇”字统领全诗,不仅花奇,构思更奇。七个奇妙的比喻夸饰出“落花”奋发向上的气势与精神,壮烈的场面、艳丽的色彩、引起伤感的衰败景物在其奇思妙创下变为无比壮观的艳丽景象,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此外,诗人还善以“秋”暗含自己所处萧瑟恶劣的环境,以“夕阳”蕴藉封建社会没落的命运,以“风雷”象征雷厉风行的变革等等,着意抒慨、志高情深却不容于上层社会,独自沦落,残魂难招。这些充满深蕴的奇特意象,营造出一种惆怅、凄凉的诗歌氛围,成为龚自珍诗歌千古不朽的独特标志。
其二,在诗歌画面的营造与艺术意象的表现上,龚自珍追求一种虚幻美和朦胧美。
诗人往往借助美丽的神话传说和寓言,采用别致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创造出种种瑰丽神奇的幻境,使诗歌画面具有一种虚幻美。如《能令公少年行》中的西山仙境和《西郊落花歌》中的海棠落花所构成的动人心魄的奇境。在诗歌意象的表现上,诗人则充分发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情思和意象巧妙结合,让读者如云中观月、雾中看花,浮想联翩,从而使诗歌具有一种朦胧美,恰如林昌彝先生所称,有“赏识于弦外之音,味外之味”。如“皇天误矜宠,付汝忧患物”,明明是受惩治,却偏偏说是受矜宠。“忽筮一官来阙下,众中俯仰不材身”,好像是自愧不才,实则是傲岸不群。还有《人草稿》、《狮子猫》等,这些具有朦胧美的诗作,平淡中含辛辣,光滑中隐芒刺,似褒实贬,含蓄有力,它们无疑是诗人在特殊心态下对事物进行变形审美的结果。
其三,在诗歌艺术结构的建立上,龚自珍推崇一种离合美和跳跃美。
如《秋夜花游》一诗的结构就充分表现出一种“合离若离,离而实合”的“离合”美。全诗中的十句,“花”、“红烛”、“酒杯”、“秋士”、“鸣琴”、“灵雨”、“仙真”、“云中君”、“星娥”……句句都有物象可见。诗人用精心选择的动词,如“折”、“呼”、“笑”、“过”、“弹”、“问”等,将这些物象联系起来,使之构成奇妙的情节,并且分别组合成五幅不同的画面,虽未刻意连缀,然而彼此色调和谐,气韵相通,表现了自己虽身处逆境仍然精神乐观的倔强性格。这种离合跳跃的结构方法与其虚幻的内容相适应,使其诗意委婉,饶有兴味。
其四,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龚自珍偏好一种瑰丽美和夸张美。
如《梦中作四截句》其二:“叱起海红帘底月,西厢花影怒于潮。”“怒于潮”,想象奇特,比喻非凡,把无声幽暗的花影,写得绘声绘色,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再如“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等,无不表现出龚诗语言惊人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这正如钱仲联所说:“其诗笔乃横扫一世之彗星,光芒辐射,拔奇于古人之外,境界独辟。其瑰玮之形象……如天魔献舞,花雨弥空。”语言的璀璨瑰丽、文采的沛然飘逸、词汇的丰富优美,亦构成了龚自珍诗风的独特性。
二、独特诗风的形成原因
中国有“文如其人”之说,西方也有“风格就是人本身”之论。龚自珍独特诗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则是他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遇等条件下所形成的复杂心态和审美观念。
龚自珍生活在没落的封建国家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新阶段。他一方面经历了清王朝的衰败腐朽,体味到时代的沉痛与残酷;同时,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敢触动皇权,以清王朝的振兴为己任,寄希望于“明君”、“良臣”。另一方面,时运不济,屡试不第,黑暗、沉闷的晚清无法给他提供一个表现才能的舞台。因此,他在诗歌中常表现出一种欲说还休、失望和希望相混杂的尴尬和无奈之情。龚氏出身于官僚文士家庭,幼承母学,喜好诗文,后又受外祖父段玉裁之学,稍长则博览群书,独特的背景和经历,他虽然抑郁不平,却仍然怀有天然的“文化傲慢”和“自豪感”。我们读龚诗不时会感受到其郁郁勃勃的乐观向上精神。在诗体上,“傲慢”的龚自珍擅长七绝,如其组诗《小游仙词》,七绝肆艳横发、奔突、张扬,本身似有“弃圣绝俗”的潜能。面临清王朝禁锢思想的文化专制政策,多数志气之士只能皓首穷经,不敢言近代事,而龚自珍却善用诗文点评时政,揭发社会弊端,批判社会黑暗,这在当时无疑是别开生面的创举。
理想的幻灭、独特的身世、个性、气质等因素使龚自珍陷入了亦悲亦哀、亦傲亦狂、亦孤独亦超脱的复杂心态,而这恰是形成他独特诗风的媒介和基础。在此心态下,诗人特别偏好描写孤绝、萧瑟的事物,并通过诗体的变化和艺术手法的灵活妙用,借以安慰,补偿自己孤独、哀伤的心灵。龚氏据此心态所形成的拔俗特立的审美观念则是形成他独特诗风的关键原因。龚自珍在文学上标举“尊情说”与“诗与人为一说”,他在《书汤海秋诗集后》中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即诗歌要真实地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着眼于追求真情,面对平等博爱意识被压抑和异化了的社会,他就不能不充满“拗怒之情”,有压抑就必然有反抗,于是,诗人的种种怀疑、批判就借助诗作喷薄而出。同时,只有承认命运并与之搏斗的人才敢于直面宇宙人生和生存困境,也才有值得尊重的完美人格与个性。为了表现这种心态和精神,龚氏所追求的诗歌风格是“哀艳杂雄奇”,并以富于浪漫色彩的雄奇瑰丽为主,以现实主义手法的苦闷哀艳为辅。当然,这亦是龚自珍从庄子、屈原、李白的作品中汲取营养的结晶,正如孙静先生所说:“龚诗是真正诗人的诗……以宋诗的面子包裹唐诗的里子……为古典诗歌艺术作了很好的总结。”同时,龚氏亦追求诗歌创作的有用性,其诗歌总是着眼于现实,抒发感慨,纵横议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故梁启超认为:“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他的诗以先进的思想,真正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上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从这一层面来说,龚自珍又是首开近代新诗风的伟大诗人。
约而言之,龚自珍不愧是一个“剑气”与“箫心”兼具的性情人物。他的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和启蒙性,他的文学又极富创造性和艺术性。其思想之犀利,个性之鲜明,审美观念之独特,无不使其诗作呈现出一种“雄奇哀艳”两格兼具的独特风格,而这亦奠定了龚自珍这一“衰世末造的傲然骄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孙钦善.龚自珍诗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林昌彝.射鹰楼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M].济南:齐鲁书社,1983.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程亚林.近代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8]王英志.龚自珍山水诗与淮山水诗初探[J].文学遗产,2004,(4).
[关键词]龚自珍;诗歌风格;雄奇哀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65-02
在晚清诗坛上,龚自珍是一位独具个性和艺术才华、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杰出诗人。其诗文照亮了思想界和文学界,日渐得到人们的重新审视和高度重视。他的诗歌雄放瑰丽、奇幻幽怨,呈现出一种“雄奇哀艳”的艺术风格。
一、“雄奇哀艳”诗风的表现特征
其一,在诗歌意象的构建和选择上,龚自珍偏爱孤绝美和萧瑟美。
由于独特的人生体验,诗人特别喜欢将“剑”、“箫”、“落花”、“秋”、“夕阳”、“风雷”、“奇女”等孤绝、萧瑟的意象作为诗歌描写的主要形象。在其笔下,“剑”代表功业报国的豪情壮志,“箫”则蕴涵着他忧国时的哀愁苦闷。如“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剑”与“箫”对举,使其诗风表现出雄奇如剑客的壮阔豪迈和哀艳如箫声的低回婉转。除了“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之外,龚氏还善写“落花”意象,如《西郊落花歌》中,诗人以“落花”形象抒怀,以“奇”字统领全诗,不仅花奇,构思更奇。七个奇妙的比喻夸饰出“落花”奋发向上的气势与精神,壮烈的场面、艳丽的色彩、引起伤感的衰败景物在其奇思妙创下变为无比壮观的艳丽景象,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此外,诗人还善以“秋”暗含自己所处萧瑟恶劣的环境,以“夕阳”蕴藉封建社会没落的命运,以“风雷”象征雷厉风行的变革等等,着意抒慨、志高情深却不容于上层社会,独自沦落,残魂难招。这些充满深蕴的奇特意象,营造出一种惆怅、凄凉的诗歌氛围,成为龚自珍诗歌千古不朽的独特标志。
其二,在诗歌画面的营造与艺术意象的表现上,龚自珍追求一种虚幻美和朦胧美。
诗人往往借助美丽的神话传说和寓言,采用别致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创造出种种瑰丽神奇的幻境,使诗歌画面具有一种虚幻美。如《能令公少年行》中的西山仙境和《西郊落花歌》中的海棠落花所构成的动人心魄的奇境。在诗歌意象的表现上,诗人则充分发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情思和意象巧妙结合,让读者如云中观月、雾中看花,浮想联翩,从而使诗歌具有一种朦胧美,恰如林昌彝先生所称,有“赏识于弦外之音,味外之味”。如“皇天误矜宠,付汝忧患物”,明明是受惩治,却偏偏说是受矜宠。“忽筮一官来阙下,众中俯仰不材身”,好像是自愧不才,实则是傲岸不群。还有《人草稿》、《狮子猫》等,这些具有朦胧美的诗作,平淡中含辛辣,光滑中隐芒刺,似褒实贬,含蓄有力,它们无疑是诗人在特殊心态下对事物进行变形审美的结果。
其三,在诗歌艺术结构的建立上,龚自珍推崇一种离合美和跳跃美。
如《秋夜花游》一诗的结构就充分表现出一种“合离若离,离而实合”的“离合”美。全诗中的十句,“花”、“红烛”、“酒杯”、“秋士”、“鸣琴”、“灵雨”、“仙真”、“云中君”、“星娥”……句句都有物象可见。诗人用精心选择的动词,如“折”、“呼”、“笑”、“过”、“弹”、“问”等,将这些物象联系起来,使之构成奇妙的情节,并且分别组合成五幅不同的画面,虽未刻意连缀,然而彼此色调和谐,气韵相通,表现了自己虽身处逆境仍然精神乐观的倔强性格。这种离合跳跃的结构方法与其虚幻的内容相适应,使其诗意委婉,饶有兴味。
其四,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龚自珍偏好一种瑰丽美和夸张美。
如《梦中作四截句》其二:“叱起海红帘底月,西厢花影怒于潮。”“怒于潮”,想象奇特,比喻非凡,把无声幽暗的花影,写得绘声绘色,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再如“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等,无不表现出龚诗语言惊人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这正如钱仲联所说:“其诗笔乃横扫一世之彗星,光芒辐射,拔奇于古人之外,境界独辟。其瑰玮之形象……如天魔献舞,花雨弥空。”语言的璀璨瑰丽、文采的沛然飘逸、词汇的丰富优美,亦构成了龚自珍诗风的独特性。
二、独特诗风的形成原因
中国有“文如其人”之说,西方也有“风格就是人本身”之论。龚自珍独特诗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则是他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遇等条件下所形成的复杂心态和审美观念。
龚自珍生活在没落的封建国家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新阶段。他一方面经历了清王朝的衰败腐朽,体味到时代的沉痛与残酷;同时,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敢触动皇权,以清王朝的振兴为己任,寄希望于“明君”、“良臣”。另一方面,时运不济,屡试不第,黑暗、沉闷的晚清无法给他提供一个表现才能的舞台。因此,他在诗歌中常表现出一种欲说还休、失望和希望相混杂的尴尬和无奈之情。龚氏出身于官僚文士家庭,幼承母学,喜好诗文,后又受外祖父段玉裁之学,稍长则博览群书,独特的背景和经历,他虽然抑郁不平,却仍然怀有天然的“文化傲慢”和“自豪感”。我们读龚诗不时会感受到其郁郁勃勃的乐观向上精神。在诗体上,“傲慢”的龚自珍擅长七绝,如其组诗《小游仙词》,七绝肆艳横发、奔突、张扬,本身似有“弃圣绝俗”的潜能。面临清王朝禁锢思想的文化专制政策,多数志气之士只能皓首穷经,不敢言近代事,而龚自珍却善用诗文点评时政,揭发社会弊端,批判社会黑暗,这在当时无疑是别开生面的创举。
理想的幻灭、独特的身世、个性、气质等因素使龚自珍陷入了亦悲亦哀、亦傲亦狂、亦孤独亦超脱的复杂心态,而这恰是形成他独特诗风的媒介和基础。在此心态下,诗人特别偏好描写孤绝、萧瑟的事物,并通过诗体的变化和艺术手法的灵活妙用,借以安慰,补偿自己孤独、哀伤的心灵。龚氏据此心态所形成的拔俗特立的审美观念则是形成他独特诗风的关键原因。龚自珍在文学上标举“尊情说”与“诗与人为一说”,他在《书汤海秋诗集后》中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即诗歌要真实地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着眼于追求真情,面对平等博爱意识被压抑和异化了的社会,他就不能不充满“拗怒之情”,有压抑就必然有反抗,于是,诗人的种种怀疑、批判就借助诗作喷薄而出。同时,只有承认命运并与之搏斗的人才敢于直面宇宙人生和生存困境,也才有值得尊重的完美人格与个性。为了表现这种心态和精神,龚氏所追求的诗歌风格是“哀艳杂雄奇”,并以富于浪漫色彩的雄奇瑰丽为主,以现实主义手法的苦闷哀艳为辅。当然,这亦是龚自珍从庄子、屈原、李白的作品中汲取营养的结晶,正如孙静先生所说:“龚诗是真正诗人的诗……以宋诗的面子包裹唐诗的里子……为古典诗歌艺术作了很好的总结。”同时,龚氏亦追求诗歌创作的有用性,其诗歌总是着眼于现实,抒发感慨,纵横议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故梁启超认为:“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他的诗以先进的思想,真正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上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从这一层面来说,龚自珍又是首开近代新诗风的伟大诗人。
约而言之,龚自珍不愧是一个“剑气”与“箫心”兼具的性情人物。他的思想带有极大的叛逆性和启蒙性,他的文学又极富创造性和艺术性。其思想之犀利,个性之鲜明,审美观念之独特,无不使其诗作呈现出一种“雄奇哀艳”两格兼具的独特风格,而这亦奠定了龚自珍这一“衰世末造的傲然骄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孙钦善.龚自珍诗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林昌彝.射鹰楼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钱仲联.论近代诗四十家[M].济南:齐鲁书社,1983.
[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程亚林.近代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8]王英志.龚自珍山水诗与淮山水诗初探[J].文学遗产,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