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尼康工潮省思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anie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8日下午,小雨飘飞,的哥小黄带着记者往长江南路11号方向开去,目的地是无锡尼康光学仪器(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尼康)。近一个月前的5月11日,小黄开车路过长江南路,恰巧碰上警察在这家工厂门口清场:“防暴警察、城管都来了,几百名女人被警察驱走以后,留下一地矿泉水瓶。”
  这起罢工事件的起因是,从4月27日深夜起,无锡尼康职工开始出现呼吸不畅,心跳加快,头昏目眩,手脚发软等中毒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毒工人人数不断攀升,一时间,无锡新区医院里满是挂盐水的无锡尼康女职工。
  “但工厂要求职工继续上班,不重视职工生命安全,大量职工情绪比较激动,提出来不上班,几百个女工聚集在工厂门口。”中华环保宣传网绿色华东频道的肖华是为数不多发出报道的媒体人之一。
  
  职工;被逼出来的罢工
  
  一位无锡尼康职工披露了事情的演进路线图。5月3日,恶臭气体仍在继续蔓延,厂里员工个个人心惶惶无法安心工作;5月4日,车间经理和职工开了一个小小的声明会,说毒气并非本厂制造出来的是对面的药厂的西药处理池发出来的,并声明现在车间是没有毒性的。可是,当天又有人晕倒在车间里。员工因此提出要求全体体检,工厂拒绝,员工便停止工作,等待处理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工厂同意給员工体检,希望员工恢复生产。不料当晚,夜班职工又不断被送往新区医院。5月5日,职工开始大规模罢工,这时传来一个车间在点名过程中有人晕倒,职工们的内心更加恐慌。
  5月6日上午,工厂把职工集中在食堂里,一位环境测定人员报告称“5月5日下午测定的结果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职工们关心的是5月5日之前的数据,问这位环境测定人员能否保证之前的车间环境是正常的,“他说不能”。就在当天夜里,夜班职工又有晕倒,工厂不得不叫已上班1小时的所有员工回家。5月7日,工厂不敢再开工,叫职工打道回府。然而,不少员工不愿回家,而是站在工厂门口讨说法。
  “谁知不到1小时竟来了好多的警察,本来员工只是想要堵住车道让尼康的高层来当面处理事情。谁知无人来关心,造成交通不便。那些警察竟与员工发生冲突,有的竟不停地推女性的身体。”3个小时后,无锡尼康总经理才露脸,说了一些关于给职工体验以及发生后遗症者的给予关照的话。这位总经理并没有向职工表示任何歉意,职工们为此愤愤不平。
  无锡新区管委会否认有三四百人中毒,表示除最初的50多名工人出现刺激性气体引发的人体不良反应症状外,其余全部是因为恐慌等心理性因素引起——部分职工对这一结论存疑。5月8日起,女职工们连日在无锡尼康工厂门口围堵示威,要求厂方给予体检,并改善工作环境,但工厂方面始终无人回应,示威规模便越来越大。据报道,10日和11日聚集的人数有400多人,11日上午职工们还沿路游行。
  一位参与示威的职工告诉记者,这场罢工没有任何组织性,职工们出于气愤,出于对自身生命的负责,自愿自动走到一起集体讨说法。正因为无组织性,后来工厂方面稍微给闹得比较凶的几名职工发了几千元“封口费”,这场继续几天的运动便偃旗息鼓了。据悉,事件平息后,领“封口费”的职工已被无锡尼康清退。
  上述中毒女职工家属对记者说:“把务工人员摆到这种不人道的位置,令人心寒。我老婆再呆个把月,如果没有后遗症,就离开这家工厂。”据悉,无锡尼康最近新招了一批员工,薪资已经大为提高,号称“领双倍工资”。一位无锡尼康老职工告诉记者:“这是拿钱留工人。喜欢钱的人就留住,以身体为主的人,不会留住。身体不健康,钱再多有什么用?”记者了解到,不少无锡尼康老职工都在等6月份领到一笔几百元的年中奖金后就辞职。在这家工厂工作,一天上班12小时,一个月只休息4天,月薪也只有2000元左右,工资本身并无竞争力,再加上这次中毒事件发生后工厂管理者缺乏人文关怀,也让不少职工死了心。
  据悉,无锡尼康已经给每个职工的工资卡上打人300元“慰问金”,以安抚人心。有些职工戏称这是“封口费”。
  
  企业:推卸责任,不肯妥协
  
  无锡尼康成立于2002年,项目总投资6000万美元,从事光学仪器、数码相机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日本尼康株式会社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独资公司,现有厂房4栋,员工约5500人,九成以上是女工。前年,尼康总部还决定无锡工厂追加注册资本,建新厂房,将把附加值更高的产品转移至无锡生产。无锡尼康不仅是当地纳税大户,也符合无锡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战略,无锡市政府领导曾承诺:“将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环境和服务。”
  纵观这起因气体中毒事件而引发的罢工事件的处理方式,无锡尼康的强硬姿态和当地政府的快速维稳是其特点。一开始,无锡尼康及其所在的无锡新区政府部门都咬定,是无锡尼康附近一家药企药品生产废水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异味废气导致中毒。尼康日本总部新闻发言人亦在东京向媒体表示,“不是公司自身生产过程造成。”对于有工人质疑是无锡尼康内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药剂导致工人中毒,无锡尼康方面又予以否认。
  刺激性气体真是从那家药企产生的吗?4月29日,这家药企便被责令停产,迎来许多进行气体检测的专家。如果说刺激性气体是这家药企业飘出,那最先闻到的也应该是药厂的工作人员。奇怪的是,在无锡尼康“出事”的那几天,药厂附近并没有闻到刺激性气体的味道,更没有因此生病被送至医院的员工。无锡新区管委会表示,除无锡尼康之外,周围其他企业均未出现工人中毒现象。当时,中华环保宣传网绿色华东频道的肖华采访到了这家药企的一位负责人,他否认自家药厂是“毒气”的源头。
  “如果说我们是‘毒气’的源头,那就是我们将毒气专门打了包,专门往尼康车间里送,但我们并没有这么做。”肖华告诉本刊记者,当时药企负责人这么形象地跟他解释自己的清白。本刊记者委托肖华帮忙联系采访这位负责人,这位负责人回话说,他们公司正在准备上市,目前已经受到波及,不希望继续受到影响,更不敢得罪无锡市政府,因而不能接受记者采访。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这位负责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既谨慎又无奈:“我们现在也不好说什么,目前也有许多专家正在进行论证,我认为也只有专家能够把这些论证做出来。”至今,气味源头仍然是一个谜,专家们并没有给公众一个明确的答案。
  无锡尼康职工向记者透露过一个细节:为了防止生产的相机从窗户丢出,该公司没有通风窗户,所有窗户都被封死,员工曾多次要求公司把窗户打开,但一直无回应。据《现代快报》报道,早在2005年8月8日深夜至8月9日凌晨,在无锡尼康公司,也发生过同样的化学气体中毒事件,当时共有5名中毒状况比较严重的员工被 送往无锡新区医院接受治疗。这位记者写道:“整篇报道所描述的经过与此次事件几乎如出一辙。”
  不止一家媒体对无锡尼康推卸责任表示质疑,但无锡尼康始终不认账。
  上述中毒女职工的家属还向本刊记者透露,无锡尼康是一家缺乏人性化管理的工厂。比如,一个车间只有4张上厕所的证件,职工上厕所必须领证才能上厕所。一般情况下,4张是够用的,但管理人员有时候会拿掉两张证件,拉长职工排队上厕所的时间,充分利用职工上厕所的时间用于工作。有一天晚上,这位女职工怎么排也排不上,憋尿憋出病来,后来不得不到医院治疗。
  这个小例子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这家工厂的“管理哲学”,這种“管理哲学”反映到中毒事件的处理上,便是迟迟不肯停止生产,致使中毒人数不断攀升。在处理工人罢工问题上,无锡尼康管理者亦不肯放低姿态,不肯妥协,致使工人最后决定上街。
  
  政府:如何处理
  
  5月11日上午,职工们沿着长江南路游行,准备前往无锡市政府示威。
  据报道,在场的多名工人称,当地政府调集了数百名全副武装的防暴警察赶到现场,并与示威者发生冲突,大约20多名示威者受伤。警方将几十名女工强行拉上无锡尼康的大巴带到厂内限制其外出,另外还有数人被带走接受调查。另据肖华向本刊记者介绍,当天作为主干道的长江南路暂时交通管制近30分钟,防爆警察强行清路,将职工们“请”回到工厂内。
  “一位环保局的同志也出面与职工们沟通,但职工们情绪非常大,交流不是太顺利。”肖华回忆,公安人员告诫职工们,反映问题可以,但不允许闹事。再后来,无锡市公安局新区分局在厂区内张贴公告称,将坚决维护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希望相关人员在表达诉求过程中保持冷静,切勿因一时的冲动而触犯法律法规,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将依法处理。这份公告起到了震慑作用。
  在维稳机制运作下,无锡尼康职工的上街事件又回到工厂内部去解决。之后,无锡尼康用大巴将职工送往无锡各大医院体检,工人们表现比较平静。原本,职工们的诉求便是“体检”。如果无锡尼康一开始就这么做,后面的罢工、示威和上街就不会发生。工厂自身的失责最终逼迫维稳部门的介入,动用社会公共资源,加大了社会负担。企业将自己的责任外部化。并不利于社会稳定。
  而无锡市各相关政府部门一开始就表明无锡尼康厂没问题一“经排查,尼康公司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相对完善,此次事件主要系外部刺激性气体影响所致”,政府这样宣布,在职工心中失去了公信力。因此5月8日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环境检测报告和无锡市临床专家会诊意见公布时,职工们投来的是质疑的目光,
  与广东南海本田厂罢工事件的处理相比,无锡尼康厂罢工事件的处理没有为制度性解决之道留下样本价值。南海本田事件中,政府的中立克制,劳资双方的妥协退让,劳资专家的积极协调,使得停工事件平静落幕,虽然“重整工会”的诉求被湮没,但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特别是当地政府部门一直三缄其口,既不支持工人一方,也不偏袒企业一方,表现出“温和旁观”的特质。相比之下,无锡市政府一开始就和企业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并且进行舆论控制,直接干涉工人的行动。虽然正当口号是“维稳”,但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是“偏袒企业一方”。结果也没为劳资双方通过集体谈判来解决矛盾留下经验和机制,下一次再爆发罢工事件,恐怕还是张皇失措。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