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机是一个人与满足某种需要有关的、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内部动力,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高尚完美品格的主要组成因素,甚至有人认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根据这几年的教学,浅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一、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的结合
心理学家麦克里兰德认为:学生和成人一样有不同的“成就需求”,他们都有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把问题附于教学实验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怀疑,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一开始,我严格按照课本内容完成教学实验,并且在得到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三个问题:①红磷要装满是否是浪费?②集气瓶要冷却至室温是否有意义?③塞紧橡皮塞有什么目的?假设不这样做,会如何?让学生动手,逐一对比,最后很容易得出结论,违反操作测得的结果是: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5。
二、控制考试难度,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教学要求的难易程度与最佳动机水平关系密切,要求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要求越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因此,每次考试题目的难易都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中,不能把要求全部压上,导致考试成绩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平常的教学经验,绝大多数单元检测题都较难,不适合刚学的学生。如果每次考试都用单元测试题,将会影响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有百害而无一益。所以,平常教学中,我都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自己出题目检测,有目的地控制难度,让绝大部分学生能达到及格以上,让平常认真学的同学能达到优秀,从而使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学到了一些知识,能解决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然,学习的难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学的进度也可随之变化。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的竞争
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每次单元测试,学生都渴望能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因此,我都加班加点地评卷,及早地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差距,并且对于优异的和进步快的给予适当的奖励,把成绩及格的同学用红榜贴出,让学得比较吃力的学生以他们为榜样,而且还可以不断地竞争,激励他们不断努力,更上一层楼。当然,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也留出位置,希望他们也能榜上有名。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社会心理学家维纳认为:某一个体的成功归因一般归结为努力程度、能力高低、任务难易、运气好坏等,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内在的,有的是外部的,有的是可控的,有的是不可控的,有的是稳定的,有的是不稳定的。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从其行为结果推测都会推论不同的行为动机,作为教师的我,每一次作业或检测过后,需要本着客观、科学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不同的途径与学生谈心,从进步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从退步的原因中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使学生克服许多盲目的唯心观点,充满信心,克服侥幸心理,自发地鼓励自己。
五、多与失意者交流,产生信赖
中学生是情绪、情感内容日益丰富,喜欢追求远大目标,一般具有乐观情绪和朝气,心情明朗快乐、好胜心强等特点,也比较容易失意,特别是农村中学生,父母在外做劳务工,在家少,有许多苦闷和无奈都无法倾诉,作为教师,多与失意学生交流,一句问候会使他们堆积于心头的冰块消融化解,一次倾心的交谈,会使濒临触礁的心灵之舟归航。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第一次化学考试,只得了二十分,考完后,我翻了他初二的成绩,是属于中等偏上的学生,不可能会出现这样情况。后来,找到他谈心,原来他父母在外打工,赚钱比较辛苦,曾对他说过考没考上高中都到此为止,使其很伤心。了解到情况后,我及时鼓励他,然后保证劝说他的父母改变主意。第二次考试后,他成绩上升到七十多分,我和他父母联系上,对他们这种态度进行劝说,并且拿成绩让他们看,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孩子是个可造之材。从此以后,这位学生把我当作知心朋友,成绩也节节上升,在中考中化学考了九十多分。
六、丰富自我的智力生活,多学习
一般来说,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的高低,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可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如果教学枯燥无味,不讲究方法,只是一味地专制、严厉、思想陈旧,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能有任何成效。因而,在教学之余,我不断地向老一辈学习,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地丰富自我的智力生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对学科产生好感,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不只是简单的这些途径,作为现代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提供各种学习资源,营造促进学习的氛围,促使学生自发地产生学习动机,圆满完成自己的学业。
一、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的结合
心理学家麦克里兰德认为:学生和成人一样有不同的“成就需求”,他们都有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把问题附于教学实验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怀疑,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一开始,我严格按照课本内容完成教学实验,并且在得到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三个问题:①红磷要装满是否是浪费?②集气瓶要冷却至室温是否有意义?③塞紧橡皮塞有什么目的?假设不这样做,会如何?让学生动手,逐一对比,最后很容易得出结论,违反操作测得的结果是: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5。
二、控制考试难度,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教学要求的难易程度与最佳动机水平关系密切,要求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要求越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因此,每次考试题目的难易都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中,不能把要求全部压上,导致考试成绩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平常的教学经验,绝大多数单元检测题都较难,不适合刚学的学生。如果每次考试都用单元测试题,将会影响学生学习动机,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有百害而无一益。所以,平常教学中,我都根据自己的教学要求,自己出题目检测,有目的地控制难度,让绝大部分学生能达到及格以上,让平常认真学的同学能达到优秀,从而使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学到了一些知识,能解决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然,学习的难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学的进度也可随之变化。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的竞争
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每次单元测试,学生都渴望能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因此,我都加班加点地评卷,及早地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步和存在的差距,并且对于优异的和进步快的给予适当的奖励,把成绩及格的同学用红榜贴出,让学得比较吃力的学生以他们为榜样,而且还可以不断地竞争,激励他们不断努力,更上一层楼。当然,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也留出位置,希望他们也能榜上有名。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社会心理学家维纳认为:某一个体的成功归因一般归结为努力程度、能力高低、任务难易、运气好坏等,这四个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内在的,有的是外部的,有的是可控的,有的是不可控的,有的是稳定的,有的是不稳定的。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从其行为结果推测都会推论不同的行为动机,作为教师的我,每一次作业或检测过后,需要本着客观、科学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不同的途径与学生谈心,从进步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从退步的原因中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使学生克服许多盲目的唯心观点,充满信心,克服侥幸心理,自发地鼓励自己。
五、多与失意者交流,产生信赖
中学生是情绪、情感内容日益丰富,喜欢追求远大目标,一般具有乐观情绪和朝气,心情明朗快乐、好胜心强等特点,也比较容易失意,特别是农村中学生,父母在外做劳务工,在家少,有许多苦闷和无奈都无法倾诉,作为教师,多与失意学生交流,一句问候会使他们堆积于心头的冰块消融化解,一次倾心的交谈,会使濒临触礁的心灵之舟归航。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第一次化学考试,只得了二十分,考完后,我翻了他初二的成绩,是属于中等偏上的学生,不可能会出现这样情况。后来,找到他谈心,原来他父母在外打工,赚钱比较辛苦,曾对他说过考没考上高中都到此为止,使其很伤心。了解到情况后,我及时鼓励他,然后保证劝说他的父母改变主意。第二次考试后,他成绩上升到七十多分,我和他父母联系上,对他们这种态度进行劝说,并且拿成绩让他们看,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孩子是个可造之材。从此以后,这位学生把我当作知心朋友,成绩也节节上升,在中考中化学考了九十多分。
六、丰富自我的智力生活,多学习
一般来说,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的高低,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可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如果教学枯燥无味,不讲究方法,只是一味地专制、严厉、思想陈旧,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能有任何成效。因而,在教学之余,我不断地向老一辈学习,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地丰富自我的智力生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对学科产生好感,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不只是简单的这些途径,作为现代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提供各种学习资源,营造促进学习的氛围,促使学生自发地产生学习动机,圆满完成自己的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