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高考作文命题的科学性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xing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作文命题的科学性,是大家关心、讨论的问题,是命题者的追求目标。但纵观20多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科学性还得做得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命题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暗示前提下命意的明确性
  
  高考作文命题,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命题,都寄寓着命题者的主观意图。尤其是材料作文,应该在材料中有明确的命意暗示。考生在审题过程中。不需花很多时间,就能根据这些命意暗示,准确提炼作文中心。如果作文材料中没有明确的命意暗示,那么偏题的考生就会特别多。作文考查,是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不是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立意,这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如果考生对作文材料看不懂,对命意猜不透,那么肯定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表达再好也是南辕北辙,严重影响得分。这种命意暗示不明的材料作文。不能检测出考生的真实写作能力,是不科学的命题。如1990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要求考生针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说话写一篇议论文。这是一道命意极不明确的材料作文题。小姑娘虽然说了“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这句话,但是小孩子说话幼稚可笑是天经地义的,考生怎么能从幼稚的话语里悟出“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微言大义呢?当年在湖南省高考作文评卷中,凡是没写到“全面看问题”的论点的文章,都是偏离题意的,都给0分,创湖南历年高考作文0分人数之最。其实这不能怪学生审题能力差,作文题命意不明应负主要责任。而2006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科学性较强。这是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命意的暗示点很明确:“乌鸦模仿老鹰”,“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而去抓山羊”,“结果被牧羊人抓住”,“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说:它也很可爱啊!”等等。从这些明确的命意的暗示点中,考生不难提炼出自己要写文章的中心。
  这里讲的命意的明确性,不是要求作文明白如话,取消审题立意的构思环节。而是要求作文命意有明确的暗示点,降低审题立意的难度。不在立意上为难学生,不使大多数考生在作文第一步败下阵来。这对减轻学生负担,引导中学作文教学也是大有作用的。
  
  二、限制前提下立意的多样性
  
  恢复高考制度20多年来的全国统考作文题,大多是限制性太强。立意单一。特别是近几年“关系话题”作文题。限制死板,立意唯一。走向了作文命题的死胡同,最后只能玩起“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文字游戏了。单一性立意的作文题,严格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大家写同一个主题,同谈“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同说“诚信的作用”。同议“感情影响认知”。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不仅如此,单一性立意作文题,很难调动全体学生的生活体验,很难触动全体学生的真实情感,因此也很难发挥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也就很难检测出学生的真实的写作能力,这样的作文题当然是欠科学的。
  开放的年代一定要展现开放的个性。泰戈尔说:“别踩住我的思想。”作文是表达思想的,我们不能用一个主题来统一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考生的思想。个性的解放呼唤多样性立意的高考作文题。自高考分省市命题以来,作文命题出现了一些喜人气象。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材料短小精悍,立意点多多,并明确提出“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材料至少可以有下列立意:模仿与创新;要正确认识自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做力所能及的事,等等。还可以求异立意:要有战胜强者的勇气;给人练习本领的机会;不要以成败论英雄;向强者学习,应该鼓励,等等。特别是去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题,更是大胆开放,要求学生围绕“读”的话题,自由立意。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等等。考生可以读自然。读社会,读父母,读老师,读同学,读朋友,读自己,等等。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考生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情感激发来提炼作文中心。
  高考作文命题为了评分的公正性,为了防止猜题押题,需要限制。但限制要有个度,需要巧妙的限制,科学的限制。要限而不死,放而不乱。在限制的前提下必须注重立意的多样性,能使考生张扬个性,抒发独到见解。使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都有话可说,并且能各尽其能。各扬其长。
  
  三、创新前提下寓意的针对性
  
  作文题寄寓着命题人的命意,这些命意的难度怎么样,表现形式怎么样,直接影响考生的审题立意。命题要创新。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创新必须始终不忘针对性。不管什么形式的命题。不管什么形式的创新,题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知识实际。题目的表现形式不要矫揉造作,不要故弄玄虚,不要艰深晦涩。学生能看得懂,猜得透,写得出。离开了这些,题目的针对性就不强,就是欠科学的命题。
  鲁迅先生在论述写作时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先生这些话对于指导高考作文命题也是再好不过了。但有些命题者和命题研究者却刻意追求作文命题的艺术性,在高考作文命题中故弄玄虚,把简单的意思复杂化,把明白的内容神秘化,已示其开拓创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话题,基本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很少有这样的生活感悟,怎么写?2005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要求学生谈“人乎其内,出乎其外”,把中学生作研究生考。这样深奥的理论,又是用文言来表达,有几个中学生能看懂?连材料和话题都看不懂,文章怎么写?这样的考试还有什么信度?而去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寓意符合中学生实际,很有针对性,学生有真话可说,有真情可发。
  特别是用比喻手法来寄寓命意的作文题,更应该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实际,不要在寓意上难倒大多数学生。2005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寓意层层递进。难度层层加码,严重脱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看不懂材料,写不出文章。这样的题虽然有新意。但缺乏针对性,是不科学的。2006年广东省高考作文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表面看起来,新奇独特,美不胜收,但是很多学生还是看不懂题意。不但要理解“天使”的寓意,还要理解“雕琢”的含义,还要扣住两者关系,这个难度确实太大了。据广东省语文科评卷组组长、华南师大文学院谢飘云教授介绍,广东2006年高考作文总体水平很不理想,看不懂题意而偏题的人很多,全省作文平均分只有37分。
  作文命题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的主要原因是:命题者居高临下,缺乏对中学生生活和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体验,调查研究不够;另外是刻意追求创新,追求命题的艺术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希望高考命题者认真分析自己命题的高考作文试卷,认真调查研究,使高考作文题出得又符合中学生实际又有新意。
  
  [作者通联:广东和平中学;湖南株洲九方中学]
其他文献
《项链》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的小说,这部作品历经一百多年长盛不衰的奥妙或许就在于它主题的丰富性。但是,长期以来,许多中学教师在分析这部作品时,单一地认为小
肺炎宁颗粒剂是由金银花、板蓝根、射干等九味药材制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止咳定喘、熄风止痉功效,又经有关药效学研究,该药对流感和合胞病毒具有明显的
刚刚还在为迎接新年作准备,猛然间却发现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古训跃然胸中,于是赶忙转身去检索这一年来的得失。
益气聪明汤出自<脾胃论>,由李东垣所创制.方用人参、黄芪、葛根、蔓荆子、白芍、黄柏、升麻、甘草8味组成.主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昏暗,视物不
2008年4月,山东省教研室在泰安举行了第四届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会上围绕写作教学展开了深入探讨。七位老师执教了公开课,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当今写作教学的现状及为
随着医院科学管理的发展和医院改革的推进,护理管理日益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人们对护理质量的提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事护理管理和组织工作的护士长,
自1998年9月~2002年9月,笔者应用中医药对临床疑难病过敏性紫癜进行了系统研究和临床药物实践,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法律数字化现象是一个长期未被理论法学界足够关注的重要命题.举凡法律文本.定然离不开数字.数字承载了法律的确定性特质、强化了法律的正义品格、降低了法律移植的难度.甚至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参对于《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183;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能认识建
目的:考察复方雪莲胶囊的工艺质量.方法:通过测定吸湿百分率、休止角:采用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于波长510mm处测定吸收度.结果:复方雪莲胶囊的临界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