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丰富的海岛资源为我国海岛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也成为旅游开发及经营管理中需予以重点考虑的问题。根据统计,2018年除夕至初六的七天,蜈支洲岛总游客量9.04万人次,庞大的游客数量给海岛带来了环境压力。为了缓解旅游活动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该研究通过文献回顾,针对目前海岛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基于对国内海岛生态安全管理经验的借鉴,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政府的监管作用;规范景区的相关制度;增强游客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海岛旅游;生态安全问题;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10-0160-03
丰富的海岛资源为我国海岛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然而,海岛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生态系统脆弱,自我净化能力不强,其生态环境极易受到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2]。近年来,随着海岛旅游客流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海岛的生态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威胁,其可持续发展也面临严重挑战[3],因此,海岛的生态安全成为旅游开发及经营管理中需予以重点考虑的问题。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角度,可将生态安全定义为基于生态系统自身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足以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的一种状态[4]。在此概念基础上,本文将旅游生态安全定义为:既保持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又确保旅游地生态系统正常发挥服务功能,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一种状态。
1 海岛旅游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
1.1 旅游开发建设形成的生态安全问题
1.1.1 规划设计不合理导致的生态安全问题
旅游目的地开发和建设的实施依据是规划方案,规划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成果。舟山地区的无人岛缺乏科学与宏观的指导,导致盲目、无序、无度开发的现象产生。主要表现为:开发忽视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如植被破坏、开山取石等破坏当地环境的现象;开发项目投资主体不够专业,对项目评价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5]。
1.1.2 建设管理不到位导致的生态安全问题
岛屿自我净化能力脆弱、地域结构简单、稳定性不强以及环境承载力低,具有封闭脆弱的生态系统。因此,需要将每个岛屿视为独立个案,并针对特定案例设计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然而,缺少对生态安全保护体系的建设、没有设定专门的管理机构是海岛开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问题直接导致国内部分岛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6]。
海岛旅游建设过程中直接排放产生的三废,均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岛上和海洋的生态环境,进而对该区域的生物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海岛的持续发展[7]。
1.2 旅游活动与经营中产生的生态安全问题
1.2.1 游客流量大,景区容量控制不严
海岛旅游作为一项独具特色的活动备受游客的青睐,但是相对封闭的海岛有着脆弱的生态承载力[7]。在经济收益和环境保护双方权益的冲突下,不少管理者会采取先收益后治理的方式,而不管旅游目的地的生态容量是否会超载。通过调查研究,我国北方典型海岛——庙岛群岛中,北长山岛、庙岛和大钦岛的游客规模于2012年—2014年处于临界超载状态[8]。
1.2.2 游客生态意识薄弱,保护行为不够
在旅游目的地形成之后,旅游者的活动成为生态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来源。扬州凤凰岛生态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区,对许多游客产生吸引力,但是游客的环保意识不强,游客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较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9]。
1.2.3 旅游经营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日益完善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①旅游服务业排放的废气;②旅游服务业排放的废水;③旅游服务业产生的固体废物。[7]。2004年,由于工业废弃物利用率和环保投资占GDP比重下降导致舟山群岛健康指数降至0.158。同时,2010年由于舟山宾馆饭店业的资产重组致使星级宾馆数量减少,以及旅客运输量下降和海水污染加剧导致其服务功能健康指数降至0.624。[10]
2 加强海岛旅游生态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政府的监管作用
2.1.1 通过法律、制度和教育等手段明确企业的保护责任
旅游开发商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保护非常重要,其在开发过程中忽视环境的保护和缺少旅游海岛生态安全管理的设计,将会导致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大大缩减。要做到海岛旅游生态安全的全面管理,需加强对旅游开发商的生态教育,使其明确当今旅游发展需要的不是数量和速度而是质量和长久,自觉在旅游开发与经营中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以此生产真正有价值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11]。
旅游开发商是以营业为目的的企业,通过教育培训,他们可能在盈利和保护生态不冲突的情况下承担社会责任,但是,若保护行为影响其经济收益,承担社会责任就会受到极大阻力。所以,适当的立法措施是保护好生态环境,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只有旅游开发商和经营管理者充分理解事业的成功与否是与生态环境保护得当是紧密联系的关系,他们才会真正地付诸实践[12]。简言之,只有发挥旅游开发商生态保护责任的强制规范作用,这种保护行为才会更有成效。
2.1.2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我国是一个以市场调节为决定性作用和宏观调控为辅助的资源配置型国家,宏观调控的存在说明了市场调节存在弊端,旅游市场也存在同样情况。其中,海岛旅游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有政府、企业、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无人岛除外),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和追求,导致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政府的监管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首先,要完善海岛旅游管理的監督体系,建立海岛环境监测站与旅游信息监测系统,时刻掌握海岛生态安全的最新讯息,并合理控制岛上游客数量;其次,增强海岛监管力度,规范海岛旅游秩序。强制规范旅游开发,严格遵守现有法律,明确企业的保护责任,对于经营不当的景区,收回负责企业的使用权;再次,引导旅游者开展健康文明的旅游活动,加强对违法及不文明行为的监管与教育[13]。 2.2 规范景区的相关制度
2.2.1 健全旅游生态教育和培训体系
除一线服务人员外,生态教育培训对象还应该包括海岛的管理者,只有景区的全体从业人员形成一股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这种行为才会不断地延续。其中,服务员是最直接和游客接触的从业人员,是最应该学习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的人。通过教育培训,服务人员应该在拥有优质员工素质的基础上成为生态安全行动保护者和号召者,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呼吁和激励游客一同为海岛旅游的生态安全管理而努力。
2.2.2 规范海岛旅游容量,实施海码头轮休制度
不管是否是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一个区域的生态容量和生态承载力都是有限的。在当代,海岛作为一个热门的旅游地,有着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旅游容量的规范和实施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旅游容量并非能够极其客观地测量出来,在旅游研究这一块,关于旅游容量的测量方法比较多,其中,谢彦君在第四版基础旅游学中给旅游容量下了一个比较简约的定义“旅游容量是指对某一旅游地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的同时谢彦君在这本书提出了关于旅游地容量的测定公式,“测定公式如下:
其中,T为旅游地容量,Di为第i旅游景区容量;Si为第i旅游景点容量;Ri为第i旅游景区内道路容量;m、n、p分别为景区数、景点数、景区内道路条数;C为非活动区接纳游人量。”[14]
不论是采取谢彦君的旅游容量测定公式,还是其他相关容量测评方法,确定好海岛旅游容量是支持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次,不仅要测算好海岛的旅游容量,更重要的是像我国优秀岛屿——蜈支洲岛那样积极付诸实践,通过交通等手段有度地截断游客流量,控制岛上的游客数量,并长期坚持这一措施。
海岛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海水,码头作为海岛的入口,是游客进行亲水活动的第一场所。实施冬夏码头轮休能够给予临近海域修复的时间,提供更加干净清澈的海水,供游客玩耍戏水,更能够保持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的安全,保持该地的生物多样性。
2.2.3 对海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安全管理涉及利益关系的纠纷,包括旅游开发商的环境责任问题、旅游者消费过程中相关生态影响的问题,这就涉及生态补偿这一理论的应用。关于生态补偿,Wunder和同行对早期版本和草稿进行充分的讨论之后,认为环境服务付款(PES)可以被定义为服务用户以及服务提供商之间以自然资源管理的商定规则为条件,用于生成异地服务的自愿交易[15],是一种推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海岛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实体,大量的人类活动都会对她的生态安全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协调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发展,通过内化环境外部因素和调整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措施[16]。开发活动中利用资源 ,造成资源耗损过程 ,污染发生过程中的直接受害者 (人和生物)是补偿的对象;治理环境污染过程的直接受害者 (人和生物 )是补偿的对象。[17]与之相反的生态补偿的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有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法人,分为“生态补偿的实施主体”和“生态补偿的受益主体”。“生态补偿的实施主体”又有“给付主体”和“接受主体”之分[18]。如蜈支洲岛目前主要的生态补偿主体即为旅游者和经营者,应采取庇古手段加强政府对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并根据补偿主体的行为要求其付出相应的补偿。
2.3 增强游客的生态意识
通过多种媒介对游客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海岛作为景区对外开放,游客是最大也是最不可控的景区生态环境影响主体。增强游客生态意识,引导其保护海岛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旅游过程中自媒体等媒介无形中帮助游客形成生态环保意识,首先,游客乘坐交通工具进入海岛是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此时,交通工具可以作为教育的场所,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移动电视或者生动有趣的生态相关图片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来引导游客潜意识形成生态环保的意识;其次,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在景区和旅途中缓解疲乏的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教育游客。当今,随着人们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度提高,生态安全相关的歌曲也應运而生。例如,知名歌曲《地球之歌》和《你有没有听到我》在舒缓人们心境的同时,也激励和鼓舞人们为环境保护而奉献力量;最后,海岛员工作为生态培训的受教育者,也是一群有号召力的组织,通过穿上带有统一生态保护标志的服装并进行生态保护相关活动,可对游客形成生态保护的引导示范作用。
3 结束语
基于对目前国内海岛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分析,为海岛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旅游开发,经营及管理等活动的展开提供相关建议。其中,运用法律手段明确企业的生态保护责任、实施冬夏码头轮休、以及采用多种媒介加强海岛游客的生态意识等对策建议是本文的重要关注点,对实践中海岛旅游生态安全管理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建红,王敏,于庆东,等.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浙江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8):1247-1255.
[2] Jithendran Kokkranikal,Rory McLellan,Tom Baum,2003. Island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 A Case Study of the Lakshadweep Island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6,11(5).
[3] 肖建红,王敏,于庆东,等.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生态学报,2016,36(2):448-462.
[4] Yang Q, Liu G, Hao Y,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change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provinces of China through emergy-ecological footprint hybrid indicator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84: 678-695. [5] 洪禾,胡玥昕,胡爽.舟山地区无人岛的开发现状及创新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S1):439-442.
[6] 崔旺来,应晓丽,刘超,等.圣地亚哥岛生态系统管理及启示与借鉴[J].经济地理,2018,38(2):172-179.
[7] 李淑娟,隋玉正.海岛旅游开发生态风险管理对策与措施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8):762-764.
[8] 池源,石洪华,孙景宽,等.城镇化背景下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8):1374-1384.
[9] 赵金霞.凤凰岛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554-6556.
[10] 周彬,钟林生,陈田,赵宽.舟山群岛旅游生态健康动态评价[J].地理研究,2015,34(2):306-318.
[11] 姬晓娜,朱泮民.生态旅游区的景观生态问题及其调控[J]. 生态学杂志, 2007, 26(11):1884-1889.
[12] 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9(1):80-84.
[13] 陈娟,王风维,刘阳.中国海岛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58-21860+21864.
[14] 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M].4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15] Sven Wunder. Revisiting the concept of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15,117.
[16] Bing Y,Linyu X. Review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hydropower development[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6,55.
[17] 洪尚群,馬丕京,郭慧光. 生态补偿制度的探索[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1, 24(5):40-43.
[18] 廖一波,寿鹿,曾江宁,等.我国海洋生态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8(3):47-51.
【通联编辑:代影】
关键词:海岛旅游;生态安全问题;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10-0160-03
丰富的海岛资源为我国海岛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然而,海岛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生态系统脆弱,自我净化能力不强,其生态环境极易受到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2]。近年来,随着海岛旅游客流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海岛的生态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威胁,其可持续发展也面临严重挑战[3],因此,海岛的生态安全成为旅游开发及经营管理中需予以重点考虑的问题。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角度,可将生态安全定义为基于生态系统自身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足以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的一种状态[4]。在此概念基础上,本文将旅游生态安全定义为:既保持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又确保旅游地生态系统正常发挥服务功能,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行的一种状态。
1 海岛旅游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
1.1 旅游开发建设形成的生态安全问题
1.1.1 规划设计不合理导致的生态安全问题
旅游目的地开发和建设的实施依据是规划方案,规划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成果。舟山地区的无人岛缺乏科学与宏观的指导,导致盲目、无序、无度开发的现象产生。主要表现为:开发忽视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如植被破坏、开山取石等破坏当地环境的现象;开发项目投资主体不够专业,对项目评价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5]。
1.1.2 建设管理不到位导致的生态安全问题
岛屿自我净化能力脆弱、地域结构简单、稳定性不强以及环境承载力低,具有封闭脆弱的生态系统。因此,需要将每个岛屿视为独立个案,并针对特定案例设计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然而,缺少对生态安全保护体系的建设、没有设定专门的管理机构是海岛开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问题直接导致国内部分岛屿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6]。
海岛旅游建设过程中直接排放产生的三废,均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岛上和海洋的生态环境,进而对该区域的生物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海岛的持续发展[7]。
1.2 旅游活动与经营中产生的生态安全问题
1.2.1 游客流量大,景区容量控制不严
海岛旅游作为一项独具特色的活动备受游客的青睐,但是相对封闭的海岛有着脆弱的生态承载力[7]。在经济收益和环境保护双方权益的冲突下,不少管理者会采取先收益后治理的方式,而不管旅游目的地的生态容量是否会超载。通过调查研究,我国北方典型海岛——庙岛群岛中,北长山岛、庙岛和大钦岛的游客规模于2012年—2014年处于临界超载状态[8]。
1.2.2 游客生态意识薄弱,保护行为不够
在旅游目的地形成之后,旅游者的活动成为生态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来源。扬州凤凰岛生态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区,对许多游客产生吸引力,但是游客的环保意识不强,游客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较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9]。
1.2.3 旅游经营活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旅游的发展离不开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日益完善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①旅游服务业排放的废气;②旅游服务业排放的废水;③旅游服务业产生的固体废物。[7]。2004年,由于工业废弃物利用率和环保投资占GDP比重下降导致舟山群岛健康指数降至0.158。同时,2010年由于舟山宾馆饭店业的资产重组致使星级宾馆数量减少,以及旅客运输量下降和海水污染加剧导致其服务功能健康指数降至0.624。[10]
2 加强海岛旅游生态安全管理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政府的监管作用
2.1.1 通过法律、制度和教育等手段明确企业的保护责任
旅游开发商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保护非常重要,其在开发过程中忽视环境的保护和缺少旅游海岛生态安全管理的设计,将会导致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大大缩减。要做到海岛旅游生态安全的全面管理,需加强对旅游开发商的生态教育,使其明确当今旅游发展需要的不是数量和速度而是质量和长久,自觉在旅游开发与经营中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以此生产真正有价值的生态旅游产品,促进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11]。
旅游开发商是以营业为目的的企业,通过教育培训,他们可能在盈利和保护生态不冲突的情况下承担社会责任,但是,若保护行为影响其经济收益,承担社会责任就会受到极大阻力。所以,适当的立法措施是保护好生态环境,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只有旅游开发商和经营管理者充分理解事业的成功与否是与生态环境保护得当是紧密联系的关系,他们才会真正地付诸实践[12]。简言之,只有发挥旅游开发商生态保护责任的强制规范作用,这种保护行为才会更有成效。
2.1.2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我国是一个以市场调节为决定性作用和宏观调控为辅助的资源配置型国家,宏观调控的存在说明了市场调节存在弊端,旅游市场也存在同样情况。其中,海岛旅游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有政府、企业、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无人岛除外),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和追求,导致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政府的监管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首先,要完善海岛旅游管理的監督体系,建立海岛环境监测站与旅游信息监测系统,时刻掌握海岛生态安全的最新讯息,并合理控制岛上游客数量;其次,增强海岛监管力度,规范海岛旅游秩序。强制规范旅游开发,严格遵守现有法律,明确企业的保护责任,对于经营不当的景区,收回负责企业的使用权;再次,引导旅游者开展健康文明的旅游活动,加强对违法及不文明行为的监管与教育[13]。 2.2 规范景区的相关制度
2.2.1 健全旅游生态教育和培训体系
除一线服务人员外,生态教育培训对象还应该包括海岛的管理者,只有景区的全体从业人员形成一股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这种行为才会不断地延续。其中,服务员是最直接和游客接触的从业人员,是最应该学习旅游生态安全教育的人。通过教育培训,服务人员应该在拥有优质员工素质的基础上成为生态安全行动保护者和号召者,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呼吁和激励游客一同为海岛旅游的生态安全管理而努力。
2.2.2 规范海岛旅游容量,实施海码头轮休制度
不管是否是有吸引力的旅游景区,一个区域的生态容量和生态承载力都是有限的。在当代,海岛作为一个热门的旅游地,有着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旅游容量的规范和实施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旅游容量并非能够极其客观地测量出来,在旅游研究这一块,关于旅游容量的测量方法比较多,其中,谢彦君在第四版基础旅游学中给旅游容量下了一个比较简约的定义“旅游容量是指对某一旅游地而言无害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量”的同时谢彦君在这本书提出了关于旅游地容量的测定公式,“测定公式如下:
其中,T为旅游地容量,Di为第i旅游景区容量;Si为第i旅游景点容量;Ri为第i旅游景区内道路容量;m、n、p分别为景区数、景点数、景区内道路条数;C为非活动区接纳游人量。”[14]
不论是采取谢彦君的旅游容量测定公式,还是其他相关容量测评方法,确定好海岛旅游容量是支持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次,不仅要测算好海岛的旅游容量,更重要的是像我国优秀岛屿——蜈支洲岛那样积极付诸实践,通过交通等手段有度地截断游客流量,控制岛上的游客数量,并长期坚持这一措施。
海岛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海水,码头作为海岛的入口,是游客进行亲水活动的第一场所。实施冬夏码头轮休能够给予临近海域修复的时间,提供更加干净清澈的海水,供游客玩耍戏水,更能够保持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的安全,保持该地的生物多样性。
2.2.3 对海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安全管理涉及利益关系的纠纷,包括旅游开发商的环境责任问题、旅游者消费过程中相关生态影响的问题,这就涉及生态补偿这一理论的应用。关于生态补偿,Wunder和同行对早期版本和草稿进行充分的讨论之后,认为环境服务付款(PES)可以被定义为服务用户以及服务提供商之间以自然资源管理的商定规则为条件,用于生成异地服务的自愿交易[15],是一种推动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海岛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实体,大量的人类活动都会对她的生态安全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协调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发展,通过内化环境外部因素和调整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措施[16]。开发活动中利用资源 ,造成资源耗损过程 ,污染发生过程中的直接受害者 (人和生物)是补偿的对象;治理环境污染过程的直接受害者 (人和生物 )是补偿的对象。[17]与之相反的生态补偿的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有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法人,分为“生态补偿的实施主体”和“生态补偿的受益主体”。“生态补偿的实施主体”又有“给付主体”和“接受主体”之分[18]。如蜈支洲岛目前主要的生态补偿主体即为旅游者和经营者,应采取庇古手段加强政府对生态补偿机制的规范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并根据补偿主体的行为要求其付出相应的补偿。
2.3 增强游客的生态意识
通过多种媒介对游客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海岛作为景区对外开放,游客是最大也是最不可控的景区生态环境影响主体。增强游客生态意识,引导其保护海岛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旅游过程中自媒体等媒介无形中帮助游客形成生态环保意识,首先,游客乘坐交通工具进入海岛是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此时,交通工具可以作为教育的场所,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移动电视或者生动有趣的生态相关图片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来引导游客潜意识形成生态环保的意识;其次,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在景区和旅途中缓解疲乏的同时可以潜移默化地教育游客。当今,随着人们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度提高,生态安全相关的歌曲也應运而生。例如,知名歌曲《地球之歌》和《你有没有听到我》在舒缓人们心境的同时,也激励和鼓舞人们为环境保护而奉献力量;最后,海岛员工作为生态培训的受教育者,也是一群有号召力的组织,通过穿上带有统一生态保护标志的服装并进行生态保护相关活动,可对游客形成生态保护的引导示范作用。
3 结束语
基于对目前国内海岛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分析,为海岛旅游利益相关者的旅游开发,经营及管理等活动的展开提供相关建议。其中,运用法律手段明确企业的生态保护责任、实施冬夏码头轮休、以及采用多种媒介加强海岛游客的生态意识等对策建议是本文的重要关注点,对实践中海岛旅游生态安全管理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建红,王敏,于庆东,等.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浙江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8):1247-1255.
[2] Jithendran Kokkranikal,Rory McLellan,Tom Baum,2003. Island 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 A Case Study of the Lakshadweep Islands[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6,11(5).
[3] 肖建红,王敏,于庆东,等.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生态学报,2016,36(2):448-462.
[4] Yang Q, Liu G, Hao Y,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 change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provinces of China through emergy-ecological footprint hybrid indicator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 184: 678-695. [5] 洪禾,胡玥昕,胡爽.舟山地区无人岛的开发现状及创新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S1):439-442.
[6] 崔旺来,应晓丽,刘超,等.圣地亚哥岛生态系统管理及启示与借鉴[J].经济地理,2018,38(2):172-179.
[7] 李淑娟,隋玉正.海岛旅游开发生态风险管理对策与措施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8):762-764.
[8] 池源,石洪华,孙景宽,等.城镇化背景下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17,32(8):1374-1384.
[9] 赵金霞.凤凰岛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554-6556.
[10] 周彬,钟林生,陈田,赵宽.舟山群岛旅游生态健康动态评价[J].地理研究,2015,34(2):306-318.
[11] 姬晓娜,朱泮民.生态旅游区的景观生态问题及其调控[J]. 生态学杂志, 2007, 26(11):1884-1889.
[12] 刘家明,杨新军.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9(1):80-84.
[13] 陈娟,王风维,刘阳.中国海岛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58-21860+21864.
[14] 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M].4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15] Sven Wunder. Revisiting the concept of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15,117.
[16] Bing Y,Linyu X. Review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hydropower development[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6,55.
[17] 洪尚群,馬丕京,郭慧光. 生态补偿制度的探索[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1, 24(5):40-43.
[18] 廖一波,寿鹿,曾江宁,等.我国海洋生态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28(3):47-51.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