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乡村之声与县级广播电台对接合作的思考,阐述国家对农广播与县级广播“上下对接”的必要与需要,认为以“广播惠农”为目标推进这一方式,既是发挥县级广播应有功能,更是增强国家对农广播传播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对农广播 广播惠农 汶上模式 “上下对接”合作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9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国家对农广播——中国乡村之声。以开播中国乡村之声为契机,创立了国家电台的“广播惠农”工程。即以中国乡村之声为平台,突出公益性、服务性、实用性,与涉农国家部委、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县级广播电台签订广播惠农战略协议,为亿万农民提供可信赖、可依赖的对农广播节目。
作为推进与县级广播电台“广播惠农”工程的探索,2012年12月,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农业大县汶上县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施“广播惠农”工程的示范县,开启了国家对农广播与县级广播上下对接的合作试点,经过短期推进,形成“汶上模式”。2013年10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在汶上召开“全国广播惠农现场会”,推广“汶上模式”的经验。
一、试点探索形成“汶上模式”
“汶上模式”可以简要概括为:利用县级广播频率资源,转播公益性国家对农广播,实现国家对农广播与县级广播的直接对接;通过“上下对接”,县级广播恢复应有功能与活力,发挥出在农村的应有作用。同时,中国乡村之聲有效落地,国家对农广播传播力有效增强,党和政府的声音真正进入农家。这种对接,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探索出新的方式。
第一,有效巩固了党和政府农村的思想主阵地。“汶上模式”使农民有了专门服务自己的对农广播,收听公益且实用的中国乡村之声成为农民工作生活的新常态。在汶上,不少村民收听中国乡村之声每天在4个小时以上,有效缓解了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民了解新信息难、文化生活匮乏等问题,迷信泛起、赌博尘嚣、邪教渗透等逐步失去了滋生的土壤,用党和政府的声音有效占领并巩固了农村的思想舆论阵地。
第二,提供了有用实用的生产信息与精神食粮。作为专门针对“三农”、为农民创办的国家公益性对农广播,中国乡村之声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党和政府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而且为农民带来了生产致富的科技信息、市场行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公共文化匮乏的现状。农村致富有了“信息港”,文化生活有了“欢乐园”。
第三,重新恢复了县级广播的活力。县级广播不再“名存实亡”,发挥出了其在农村应有的特别作用。有了中国乡村之声的节目资源,节目质量提高了,自办节目更好了,收听率大幅提高,助推了市场经营。农民欢迎,政府肯定。县委县政府还给予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共同促进了汶上广播的发展。
实践证明,这种“上下对接”合作是成功、高效、共赢的。“汶上模式”也引来全国一些县级电台的效仿。宁夏青铜峡市在全市推广汶上经验,青铜峡市人民广播电台调频101.4兆赫与中国乡村之声并机对接,全天候转播中国乡村之声节目,实现当地农村广播“村村响、户户通”。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也已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广播惠农“汶上模式”,并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广播惠农示范点”。除此之外,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河北省东光县、湖北省仙桃市也正在积极与中国乡村之声联系,着手准备启动广播惠农对接合作。
二、“上下对接”有必要且更有需要
(一)更好发挥我国县级广播幅射农村应有功能与作用的必要与需要
在“四级办”广播的体制推动下,目前我国大陆有县级广播电视台近2000家。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和技术发射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县级电台都呈现出地方性、弱势化的特点。多数县级广播面临着生存空间狭小、节目制作团队缺乏、节目不符合农村需求的困境,有些县级广播电台甚至处于停播状态。据了解,目前我国县级广播运营情况大体分为三种:一是运营情况较为良好。主要是处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少数的县级广播、设备好、人员足、实力强,有较强的自办节目实力,频率时段利用相对饱和。二是运营情况勉强维持。设备老化,人员不足,实力羸弱,总体上缺少自办节目能力,只能简单地制作极少数的本地新闻和专题节目,频率时段利用较少,大部分时段空置。以甘肃靖远人民广播电台为例,这家电台于1985年建台,是全国第一家县级台,据电台主要负责人介绍,目前只自办一档节目,广播稿通常都是直接用电视的文字稿,节目质量不高。三是运营情况难以为继。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都存在。在这些地方,县级广播完全边缘化,有的电台频率大多时段闲置甚至停播,有的被上级电台租用或变相兼并。即使在全国百强县的山东省章丘市,以前也发生过出租广播频率的情况,直到2013年才开始逐步恢复自己办节目。
县级区域是我国农村区域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构成,县级广播是“四级办”广播的基础级,面向和服务“三农”是天经地义之责。不面向农村,不服务农民,县级电台不仅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必然会失去其应有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也必然会失去其自身的活力和生命力。如何将近2000家县级电台利用好?自办好立足于当地的节目,转播上级电台应该转播的节目,是县级电台两项基本功能。利用自己无力运营的时段转播其他频率或其他电台的节目或许是一种选择,但对于地处农村的县级电台来说,选择那些与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符合所在地区群众生产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的广播内容进行转播更为重要,也更为积极。因此,对县级电台来说,用空闲时段转播专门立足“三农”、面向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国家对农广播是一种更佳的选择,有助于其功能恢复与作用发挥。
国家对农广播与县级广播的服务对象、覆盖区域是高度一致的。县级广播位于农村,辐射农村,本就应该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使命。当下,国家对农广播覆盖有限,应该进村入寨,但进不去、进不好。县级广播在农村,主要对象应该是农民,但没内容或内容不优,或与“三农”不相干。实现其与国家对农广播的“上下对接”,是务实的最优选择,有助于全国县级广播电台形成相对的统一格局和整体的良性效应,必然会强化“四级办”广播的功能,促进县级广播在全国范围内的作用最大化、最有效化的发挥。 (二)有效加强国家对农广播覆盖和传播力的必要与需要
中国乡村之声是国家对农广播,自创办以来,立足公益性,突出服务性,讲求实用性,以传播党和政府的“三农”声音为政治责任,以贴心贴意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受到广大农村干部、农民听众的欢迎,已成为我国“三农”宣传的主渠道和生力军。受制于多种因素,目前中国乡村之声的覆盖有限,加强覆盖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挖掘并利用好现有资源是科学且务实的途径。汶上试点实践取得的实际效果证明,开展国家对农广播与县级广播的对接合作是加强国家对农广播覆盖和传播力的途径。这种上下对接合作资源是现成的,只需机制创新,不需要巨大投入,是切实的,更是有效的。切实发挥广播应有的功能与作用,也是国家对农广播与县级广播电台的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必要与需要
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文化惠民”。如何在农村推进“文化惠民”?一个重要支撑点就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客观地讲,在我国农村虽然有各种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手段与路径,但有一些方式缺乏有效性,形式大于內容。广播的特点以及其在我国农村拥有的强大的历史根基,注定其可以成为切实且有效的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方式。中国乡村之声与县级广播的“上下对接”,不仅解决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所需的内容,公益性、实用性强的节目内容为农民所需,对农民有用,而且解决了农村公共建设所需的渠道。笔者认为,这是有效争夺农村舆论思想阵地的政治需要,是专业服务国家“三农”重中之重战略的现实需要,是有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大力推进农村发展与稳定,提升农村的生气与活力的客观需要,因而应是建设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的必要和需要。
三、以“广播惠农”为目标推进“上下对接”
服务对象一致、覆盖区域重叠的国家对农广播与县级广播如何“上下对接”?从目前中国乡村之声与县级广播电台开展的合作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应以“广播惠农”为目标,围绕“广播惠农”实现对农广播最“上”与最“下”的直接对接。
(一)覆盖对接
第一,合作转播。县级广播利用现有的广播频率和县乡村有线广播网络,利用闲暇时段转播中国乡村之声,让农民第一时间听到为他们服务、对他们有用的国家对农广播,让广播真正实现“惠农”。目前山东汶上、宁夏青峒峡、辽宁东港等地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上下对接”,效果良好。第二,体制创新。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四级办”广播体制,特别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顶层设计,改革调整县级广播电台的职能,统一增强身处县域覆盖农村的县级广播电台服务“三农”的功能。根据县级广播根在农村,主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性质,国家广电主管部门可将现有的县级广播电台的运行方式改变为自办节目加转播中国乡村之声。没有广播电台的县(市)区和有条件增加频率的,可以为其增设专门的广播惠农频率,形成广播惠农“上下对接”的合作覆盖网络。这将更大程度地发挥县级广播的基本职能和作用,改变县级广播职能弱化现状,在全国范围内使之恢复甚至整体增强应有价值、活力及生命力,更有效地将中央的声音传入农村,传进农家,传入农民的耳中,深入农民的脑中。
(二)内容创优
对农节目只有坚持创新,围绕农民身边的事,增加与百姓的亲和力,才能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提高广播在听众心目中的地位形象。中国乡村之声作为国家对农广播,需要满足农民对节目的需求,制作农民需要且实用的对农广播节目,与县级广播电台共同策划、采制下基层、接地气的对农广播节目,从而更好地实现“广播惠农”。
(三)平台构建
中国乡村之声和全国近2000家县级广播电台开展“上下对接”,空间巨大,潜力巨大,作用巨大。要把这一作用发挥、挖掘出来,就需要搭建合作平台。比如,节目资源共享、联合采访、业务培训、人员交流、新媒体等平台。可以尝试建立中国乡村之声与县级电台的联盟,加强和推进平台建设。中国乡村之声牵头,组织集中采访报道活动,一起扩大节目影响,有计划地举办“广播惠农”公益活动,并形成常态机制。
贯彻党的十八大“文化惠民”精神,最重要的是落实。通过国家对农广播与县级广播的“上下对接”,利用广播这一农民喜闻乐听的媒介,建设对农民有用、于农民实用,农民想用、会用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新路径,其实正是在农村推进“文化惠民”的新探索、新尝试。只有“上下对接”合作,让正能量的、丰富的、优质的广播节目真正响彻在农村的广袤土地上,农民才能受惠于广播,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和精神文化家园也才能因此得以固守。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吕晓虹)
【关键词】对农广播 广播惠农 汶上模式 “上下对接”合作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9月2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了国家对农广播——中国乡村之声。以开播中国乡村之声为契机,创立了国家电台的“广播惠农”工程。即以中国乡村之声为平台,突出公益性、服务性、实用性,与涉农国家部委、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县级广播电台签订广播惠农战略协议,为亿万农民提供可信赖、可依赖的对农广播节目。
作为推进与县级广播电台“广播惠农”工程的探索,2012年12月,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农业大县汶上县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施“广播惠农”工程的示范县,开启了国家对农广播与县级广播上下对接的合作试点,经过短期推进,形成“汶上模式”。2013年10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在汶上召开“全国广播惠农现场会”,推广“汶上模式”的经验。
一、试点探索形成“汶上模式”
“汶上模式”可以简要概括为:利用县级广播频率资源,转播公益性国家对农广播,实现国家对农广播与县级广播的直接对接;通过“上下对接”,县级广播恢复应有功能与活力,发挥出在农村的应有作用。同时,中国乡村之聲有效落地,国家对农广播传播力有效增强,党和政府的声音真正进入农家。这种对接,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探索出新的方式。
第一,有效巩固了党和政府农村的思想主阵地。“汶上模式”使农民有了专门服务自己的对农广播,收听公益且实用的中国乡村之声成为农民工作生活的新常态。在汶上,不少村民收听中国乡村之声每天在4个小时以上,有效缓解了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民了解新信息难、文化生活匮乏等问题,迷信泛起、赌博尘嚣、邪教渗透等逐步失去了滋生的土壤,用党和政府的声音有效占领并巩固了农村的思想舆论阵地。
第二,提供了有用实用的生产信息与精神食粮。作为专门针对“三农”、为农民创办的国家公益性对农广播,中国乡村之声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党和政府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而且为农民带来了生产致富的科技信息、市场行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公共文化匮乏的现状。农村致富有了“信息港”,文化生活有了“欢乐园”。
第三,重新恢复了县级广播的活力。县级广播不再“名存实亡”,发挥出了其在农村应有的特别作用。有了中国乡村之声的节目资源,节目质量提高了,自办节目更好了,收听率大幅提高,助推了市场经营。农民欢迎,政府肯定。县委县政府还给予了政策和资金支持,共同促进了汶上广播的发展。
实践证明,这种“上下对接”合作是成功、高效、共赢的。“汶上模式”也引来全国一些县级电台的效仿。宁夏青铜峡市在全市推广汶上经验,青铜峡市人民广播电台调频101.4兆赫与中国乡村之声并机对接,全天候转播中国乡村之声节目,实现当地农村广播“村村响、户户通”。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也已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广播惠农“汶上模式”,并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广播惠农示范点”。除此之外,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河北省东光县、湖北省仙桃市也正在积极与中国乡村之声联系,着手准备启动广播惠农对接合作。
二、“上下对接”有必要且更有需要
(一)更好发挥我国县级广播幅射农村应有功能与作用的必要与需要
在“四级办”广播的体制推动下,目前我国大陆有县级广播电视台近2000家。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和技术发射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县级电台都呈现出地方性、弱势化的特点。多数县级广播面临着生存空间狭小、节目制作团队缺乏、节目不符合农村需求的困境,有些县级广播电台甚至处于停播状态。据了解,目前我国县级广播运营情况大体分为三种:一是运营情况较为良好。主要是处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少数的县级广播、设备好、人员足、实力强,有较强的自办节目实力,频率时段利用相对饱和。二是运营情况勉强维持。设备老化,人员不足,实力羸弱,总体上缺少自办节目能力,只能简单地制作极少数的本地新闻和专题节目,频率时段利用较少,大部分时段空置。以甘肃靖远人民广播电台为例,这家电台于1985年建台,是全国第一家县级台,据电台主要负责人介绍,目前只自办一档节目,广播稿通常都是直接用电视的文字稿,节目质量不高。三是运营情况难以为继。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都存在。在这些地方,县级广播完全边缘化,有的电台频率大多时段闲置甚至停播,有的被上级电台租用或变相兼并。即使在全国百强县的山东省章丘市,以前也发生过出租广播频率的情况,直到2013年才开始逐步恢复自己办节目。
县级区域是我国农村区域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构成,县级广播是“四级办”广播的基础级,面向和服务“三农”是天经地义之责。不面向农村,不服务农民,县级电台不仅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必然会失去其应有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也必然会失去其自身的活力和生命力。如何将近2000家县级电台利用好?自办好立足于当地的节目,转播上级电台应该转播的节目,是县级电台两项基本功能。利用自己无力运营的时段转播其他频率或其他电台的节目或许是一种选择,但对于地处农村的县级电台来说,选择那些与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符合所在地区群众生产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的广播内容进行转播更为重要,也更为积极。因此,对县级电台来说,用空闲时段转播专门立足“三农”、面向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国家对农广播是一种更佳的选择,有助于其功能恢复与作用发挥。
国家对农广播与县级广播的服务对象、覆盖区域是高度一致的。县级广播位于农村,辐射农村,本就应该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使命。当下,国家对农广播覆盖有限,应该进村入寨,但进不去、进不好。县级广播在农村,主要对象应该是农民,但没内容或内容不优,或与“三农”不相干。实现其与国家对农广播的“上下对接”,是务实的最优选择,有助于全国县级广播电台形成相对的统一格局和整体的良性效应,必然会强化“四级办”广播的功能,促进县级广播在全国范围内的作用最大化、最有效化的发挥。 (二)有效加强国家对农广播覆盖和传播力的必要与需要
中国乡村之声是国家对农广播,自创办以来,立足公益性,突出服务性,讲求实用性,以传播党和政府的“三农”声音为政治责任,以贴心贴意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受到广大农村干部、农民听众的欢迎,已成为我国“三农”宣传的主渠道和生力军。受制于多种因素,目前中国乡村之声的覆盖有限,加强覆盖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挖掘并利用好现有资源是科学且务实的途径。汶上试点实践取得的实际效果证明,开展国家对农广播与县级广播的对接合作是加强国家对农广播覆盖和传播力的途径。这种上下对接合作资源是现成的,只需机制创新,不需要巨大投入,是切实的,更是有效的。切实发挥广播应有的功能与作用,也是国家对农广播与县级广播电台的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必要与需要
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文化惠民”。如何在农村推进“文化惠民”?一个重要支撑点就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客观地讲,在我国农村虽然有各种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手段与路径,但有一些方式缺乏有效性,形式大于內容。广播的特点以及其在我国农村拥有的强大的历史根基,注定其可以成为切实且有效的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方式。中国乡村之声与县级广播的“上下对接”,不仅解决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所需的内容,公益性、实用性强的节目内容为农民所需,对农民有用,而且解决了农村公共建设所需的渠道。笔者认为,这是有效争夺农村舆论思想阵地的政治需要,是专业服务国家“三农”重中之重战略的现实需要,是有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大力推进农村发展与稳定,提升农村的生气与活力的客观需要,因而应是建设我国农村公共文化的必要和需要。
三、以“广播惠农”为目标推进“上下对接”
服务对象一致、覆盖区域重叠的国家对农广播与县级广播如何“上下对接”?从目前中国乡村之声与县级广播电台开展的合作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应以“广播惠农”为目标,围绕“广播惠农”实现对农广播最“上”与最“下”的直接对接。
(一)覆盖对接
第一,合作转播。县级广播利用现有的广播频率和县乡村有线广播网络,利用闲暇时段转播中国乡村之声,让农民第一时间听到为他们服务、对他们有用的国家对农广播,让广播真正实现“惠农”。目前山东汶上、宁夏青峒峡、辽宁东港等地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上下对接”,效果良好。第二,体制创新。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四级办”广播体制,特别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顶层设计,改革调整县级广播电台的职能,统一增强身处县域覆盖农村的县级广播电台服务“三农”的功能。根据县级广播根在农村,主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性质,国家广电主管部门可将现有的县级广播电台的运行方式改变为自办节目加转播中国乡村之声。没有广播电台的县(市)区和有条件增加频率的,可以为其增设专门的广播惠农频率,形成广播惠农“上下对接”的合作覆盖网络。这将更大程度地发挥县级广播的基本职能和作用,改变县级广播职能弱化现状,在全国范围内使之恢复甚至整体增强应有价值、活力及生命力,更有效地将中央的声音传入农村,传进农家,传入农民的耳中,深入农民的脑中。
(二)内容创优
对农节目只有坚持创新,围绕农民身边的事,增加与百姓的亲和力,才能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提高广播在听众心目中的地位形象。中国乡村之声作为国家对农广播,需要满足农民对节目的需求,制作农民需要且实用的对农广播节目,与县级广播电台共同策划、采制下基层、接地气的对农广播节目,从而更好地实现“广播惠农”。
(三)平台构建
中国乡村之声和全国近2000家县级广播电台开展“上下对接”,空间巨大,潜力巨大,作用巨大。要把这一作用发挥、挖掘出来,就需要搭建合作平台。比如,节目资源共享、联合采访、业务培训、人员交流、新媒体等平台。可以尝试建立中国乡村之声与县级电台的联盟,加强和推进平台建设。中国乡村之声牵头,组织集中采访报道活动,一起扩大节目影响,有计划地举办“广播惠农”公益活动,并形成常态机制。
贯彻党的十八大“文化惠民”精神,最重要的是落实。通过国家对农广播与县级广播的“上下对接”,利用广播这一农民喜闻乐听的媒介,建设对农民有用、于农民实用,农民想用、会用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新路径,其实正是在农村推进“文化惠民”的新探索、新尝试。只有“上下对接”合作,让正能量的、丰富的、优质的广播节目真正响彻在农村的广袤土地上,农民才能受惠于广播,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和精神文化家园也才能因此得以固守。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
(本文编辑:吕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