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组合拳”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来源 :农产品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zhang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障粮食安全,在当前国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也成为各级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针对社会各界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担忧,农业农村部、国家粮食储备总局等机构也积极发声回应,明确指出目前我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粮食总量平衡下,结构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是能守住的。我国粮食库存总量持续高位运行,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安全警戒线水平,稻谷、小麦库存都能够满足1年以上需求。
  粮食安全事关社会稳定、民生大事,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保障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绝对安全都具有“压舱石”“稳压器”的作用,必须引起各级各界的高度重视。结合笔者了解掌握的当前农村基层粮食生产经营消费的现况,应从五个方面入手打好组合拳,进一步夯实我国的粮食自我保障能力,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保耕地建设施强科技,确保粮食能够“产得出”。产出数量足、结构优、质量高的粮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尽管近年来各级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粮食种植结构优化、推广优良种类品种和先进技术,但农村基层仍然存在粮食实际产出能力低于理论值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耕地有数量,但地力差。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占用良田现象比较普遍,尽管通过土地整理、增减挂钩等措施,做到了土地尤其是永久性农田数量不减,但土地治理大打折扣,相对部分永久农田是山丘望天田或刚复耕的村庄建设用地,生产能力极差。同时,部分地处山丘的基本农田地堰坍塌、水土流失,基本丧失生产功能;部分平原地区土地连年耕作、化肥过量、水源不足,决定土地承载力的有机质含量、团粒结构、抗水土流失能力等要素不足,可能形成有地不担粮的状况。二是基础设施难以满足生产所需。既有项目布局不合理、山丘等亟需水电路等设施的地片没有放置项目的问题,也有项目规划设计不科学、所建设施中看不中用的问题,更有设施建后管理维护权责不明晰、建成之后无人管理、长期弃用、严重破坏现象;三是存在先进科技供应不足与推广不力并存的问题。基层所需的优良品种、优质肥料、栽培模式等源头供应缺乏,农民想学想用却求而不得。同时,玉米晚收、小麦晚播、分期施肥、适时灌溉、轮作换茬等增产增效明晰的使用技术覆盖率不高,有些所谓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接地气,只能做实验、不宜大田推广。
  针对上述问题,各级应对症下药、切实解决。一是应同步推进“耕地增量”与“地力提升”,真正增强土地的产粮承载力。切实纠正土地整理只求数量上占补平衡、不考虑地力孬好问题,新复垦耕地与原有耕地地力下降甚至长期抛荒问题,只重种粮规模、不重单产提高问题,在保护基本农田面积基础上,将土地质量及生产能力做好增减挂钩的一项重要指标,全面恢复或提高地力;二是农田基础设施既要建设好更要管好用好。一方面,从规划设计之初就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区分不同区域,重在满足需要,避免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加强设施维护与利用,对农田基建项目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健全管理机制,避免建成之后无人管理、长期弃用、严重破坏现象。三是农业科技既要抓好研发更要推广到位。科研机构要把科研的目的落脚在农业增产提质、农民增收致富,杜绝以评奖晋级为目的。加大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注重良种、农艺、农机、栽培模式的综合推广、套餐服务,使玉米晚收、小麦晚播、轮作换茬等看似不起眼但真正管用的实用技术推广到位,为粮食丰产丰收提供技术保障。
  调政策建机制促对接,让规模种粮户“有动力”。当前促进粮食种植的主要普惠性扶持及保障政策包括: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将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三项补贴合并为一)、粮食作物保险、小麦“一喷三防”(一次喷药,起到防病、防虫、防干热风)补贴。但从目前实施效果看,只是对保有种粮面积、增加农民收入有一定成效,对于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及单产的政策效应逐年降低。近年来随着土地承包费、农村劳动力价格及化肥、农药及农机作业费用的逐年提高,以种粮为主业的规模种植户面临融资成本高、生产利润摊薄(正常年份亩纯利润在500 800元之间)等难题,上述政策难以调动规模种粮的积极性。然而,要挖掘提高增产提质潜力、保障粮食安全的最终依托,还是培育规模种粮户、并保持他们较强的种植动力。各级应正视当前面对的问题,科学评估并适时调整相关政策,激发大户种粮积极性。一是针对一定规模的种粮大户建立价外补贴政策,弥补种粮大户相对于一般农户增加的土地承包费、劳动用工费、生产投资融资成本等费用支出,以及自然、市场风险损失等,让规模种地保持合理收益水平,达到激发大户积极性、国家准确掌握一定数量粮源的效果。二是优化粮食作物保险政策,合理确定赔付标准,解决好实际操作中办理程序繁杂、赔付率偏低、兑现难等问题,真正发挥政策性保险对粮食生产的托底功能。三是推动粮食产地与销地省市紧密对接,使销地省市粮食购置储备直接落实到种粮大户并掌握预期粮源,种植户种植期间知道粮食去向心里更踏实。四是加大对规模种粮信贷支持,探索定向定时封闭运行、无担保低息或无息粮食生产贷款机制,缓解种粮大户投资周期长、金额高、融资压力大等制约因素,保障生产经营正常开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使所产粮食“有下家”。保障粮食安全,不仅仅是数量问题,还包括粮食的种类、品种结构和产销的“适配度”、消费的“适口度”,这也是近年来我国粮食虽连年增产但仍然大量进口的原因之一,也是粮食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为解决好消费者需要的“买不到”、而部分粮食、油料作物“卖不出”的供需矛盾,应当由中央有关部委进行科学布局,并通过价格机制进行宏观调控,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相对平衡。一是在保障小麦、稻谷等口粮绝对安全基础上,提高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作物的生产能力,可考虑油用牡丹、核桃等木本油料作物的开发利用,增强食用油保供能力;根据畜禽养殖需求状况,保持玉米等饲用粮食作物的生产规模,保障肉蛋奶生产所需。二是依据消费需求变化,充分考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及加工食品需求增多的现实,不断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升粮油产品品质,切实压缩市场需求和消费不旺的粮食产品,扩种有益于群众身体健康、提升生活品质的粮食作物。对于一些“叫好不叫座”的小众消费粮食产品,应切实把控生产规模,避免一哄而上、产后难销。三是依据比较优势及投入产出比最大化原则,合理布局各类粮食作物的主要种植区域,特别是针对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粮食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农民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推动省际层面合作,建立跨省粮食保供“飞地”,通过明确规模、种类、品种、品质、价格等要求,定向生产适销对路的粮食产品,形成较为稳定的粮食保供机制。
  探讨收获存储新方式,降低粮食产后“损耗率”。粮食产后损耗体现在收获、晾晒、库存等环节,据相关资料介绍,仓储、加工、运输环节损耗率高达8%,相当于吉林省的粮食总产。当前,粮食储存主要依赖中央及地方粮食储存企业及粮食加工企业,城市居民面粉、食用油等主要生活用品的储存量一般不超过2个月,大部分农民也不再保持存够一年自用粮的习惯,所产粮食也是当季销售变现,日常所需则主要从粮食加工企业或商超购置,基层群众粮食产品自我保障能力较差。为有效降低粮食产后损耗、扩大农村居民自备粮的存储量,应从四个环节采取必要措施。一是提升粮食收获机械化作业水平,建设必要的晾晒、烘干设施,减少收获过程及遭遇异常天气时的损失;二是在提高仓储管理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上进行科研攻关,进一步降低仓储环节的损耗率;三是采取民办(集体办)公助方式,鼓励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种粮大户建设一定仓容的群众自用粮储存设施,并参照政策性库存的标准给予费用补贴,确保一定规模的农民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粮食自给,作为现行粮食存储主渠道的有效补充。
  转变经营理念消费习惯,做到消费环节“不浪费”。消费环节的食品浪费,既有消费者素质及珍惜粮食意识不强的主观原因,也有餐饮行业经营理念不科学、食品加工之后保存手段落后等因素。减少、杜绝浪费,一是应解决部分餐饮企业食品供应单份量大导致用少弃多问题,由大份餐改为半份餐、小份餐,由粗放经营向精细经营转变,及时提醒顾客适量点餐,并适度降低消费价格,从而产生降低费用、减少浪费的“双重效果”。二是要引导理性消費、杜绝浪费,提倡“够吃即可”“吃多少做(点)多少”“吃不了兜着走”等良好消费习惯,反对“穷大方、充门面”等不理性消费行为,通过罚款、公开曝光等方式惩戒食品浪费行为,真正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正能量。三是亟需关注保质临界期食品处理及过期食品资源化利用问题,对于加工企业或商超不影响食用、不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临界期食品,通过政府适当价格回购等方式,定期捐赠发放福利院等慈善机构及城乡低收入人群。对于不能食用的过期食品,对接相关主体进行无害化处理,作为工业原料或农业生物质肥料,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化利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农业农村局、章丘区园林和林业绿化局)
其他文献
近期,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很多水果蔬菜产地都出现了罕见低价甚至短时滞销,果农损失惨重。大樱桃是早春第一果,被誉为“水果中的钻石”。大连是公认的世界最佳栽植区之一,大连大樱桃果粒饱满、色泽艳丽、口味纯正、营养丰富。今年初,农业农村部等8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认定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三批)的通知》,大连(大樱桃)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今年三月份以来,当地最有名的暖棚大樱桃陆续上市,
期刊
近年來,“冬枣之乡”河北省黄骅市引进冬枣深加工企业,将鲜冬枣加工成脆冬枣干果等相关产品,提升冬枣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延伸冬枣产业链。
期刊
初夏時节,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的农民抢抓农时加紧农业生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期刊
由农业农村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暨第二十届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将于11月27日-30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11月17日,第十八届农交会组委会在重庆市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农交会有关筹备情况,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八届农交会如期举办意义重大  唐珂介绍,第十八届农交会是在特殊背景下举办
期刊
本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是以洞庭山碧螺春茶與柑橘、杨梅、枇杷等各种果树复合种植、洞庭山碧螺春茶采制工艺、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遗产地包括吴中区东山镇和金庭镇两个乡镇23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  碧螺春茶清香袭人,家喻户晓,是中国的传统名茶。然而其主产区苏州吴中区的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直到近年,才逐渐广为人所知。2019 年,“
期刊
瓜形端正饱满、皮薄瓤沙、一弹可破、色泽鲜亮、口感酥沙脆甜……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夏县西瓜独树一帜。夏县西瓜不仅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是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今年11月,夏县西瓜还被亚洲果蔬博览会组委会评为2020年度最受欢迎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  传承与保护  夏县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平均205天,年均降雨量500
期刊
浙江省将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局统筹部署,聚焦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坚持“一标一品一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大力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努力推动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打造出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為浙江省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注重政策融合,谋划好顶层设计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
期刊
10月5日黑龙江省鸡西市发生的酸汤子中毒事件,造成9人死亡。“经医院化验检测,食物中黄曲霉毒素严重超标,初步判定为黄曲霉毒素中毒”;10月12日,黑龙江省卫健委旗下微信公众号“龙江卫生健康”发文表示,该事件初步定性是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高浓度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致死原因并非此前报道的黄曲霉毒素超标。但是,黄曲霉毒素超标及食物中毒再次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现从农产品及食品黄曲霉毒素污染、识别
期刊
“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大地,哺育了河套人民、孕育了河套文明。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近年来,位于黄河几字弯上的巴彦淖尔大力实施“农牧结合”战略,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一条“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高效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巴彦淖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处
期刊
近年来,贵州秉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秉亚生态生姜基地建设项目”,形成公司与农户联结机制,带动贫困农民400余户加入公司共同发展。  贵州秉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有种植基地13300亩,其中,小黄姜8600亩,大肉姜4700亩,二者总产量达39900吨,基地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剑河、三穗、黄平、施秉,黔南福泉,遵义余庆等,主要销往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公司还有其他蔬菜、水果、中药材、鸡、鸭、鹅、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