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 为何不爽“风口与猪”?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852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觉得‘风口论’包括‘猪论’都是充满了投机思维,所以我很不认可去探讨这个东西。”面对快速变化的产业和机遇,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上就“风口论”提出反思,并对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融合展开了新的想象。
  风口与猪:成功者说什么都是对的?
  先来看看“风口论和猪论”说的是什么。2013年12月,雷军在另外一个企业家年会上用“风口论”来解释小米成功,换一个说法是“顺势而为”,雷军认为选择最肥的市场、抓住好的时机,是小米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其次才是团队、产品、营销等等。
  当时雷军的原话是这样的:“成功靠勤奋是远远不够的,最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大的市场,顺势而为,换句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找一个最肥的市场,然后等待台风,就是我们讲的‘台风口’。我觉得成功,尤其是大成跟这个是高度相关的。所以,大家有时候不要羡慕那些成功者,其实他们不过就是运气好,碰到了一次‘台风口’而已。有了‘台风口’以后才会靠本事,就是你怎么能飞着不掉下来,那是本事,但是要想飞起来最重要是‘台风口’,没有台风的时候,无论怎么努力,你飞着试一试。很多人谈战略,什么是战略呢?战略就是在对的时间点做了对的事情,其实对于一般的企业家来说,做对的事情是很容易判断的,只要大家在这个行业里面有一定的经验,做对的事情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在对的时间点做对的事情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
  雷军的意思是,成功的关键要选择足够大的市场、并且选择最好的时机进入。问题在于,对的时间和对的事情只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不是小米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却值得商榷,雷军这样说可能是对其厚积薄发的资源积累、执行力强的小米团队的谦虚,也可能是打太极给外界分享“正确的废话”。倘若“成功经验”是可以分享的,那么陈安之等成功学大师之流,也不会被明白人不齿了。
  “风口与猪”已经被一些创业者奉为真理,成为互联网行业、大公司或者创业者信手拈来的准则。而李彦宏的声音则把大家拉回来,告诉大家不要“投机”,而是回归初心、脚踏实地,敢坐冷板凳。
  为什么我们要忘掉风口与猪?
  李彦宏反感“风口”是可以理解的,他的观点是,人们不能太投机,而是要从自身所擅长的、自己的初心出发去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
  百度能取得今天的成功,正是因为李彦宏以及其团队最初就是想把搜索这个事情做成。李彦宏从学生时代到海外工作再到创立百度,都是在做从信息中找到答案。搜索是李彦宏和百度的初心,是其擅长。如果现在百度去找所谓的风口,就不大可能去投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这些技术,因为这些技术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成效,需要几年的投入才有显著的产出,李彦宏在本次IT峰会也说深度学习对百度收入贡献还说不清楚,5到10年后才会有非常大的贡献。总之,人工智能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风口,更不可能出现不用费力气就能顺风飞的“猪”。
  互联网乃至整个世界,都有许多事情,需要有人在“风口”来之前去行动,或者一些根本没有风口的行业还是需要有人去做,可以创造价值。如果人人都想去找台风口,人人都想去做飞起来的猪,无人机、生物科学、人工智能、企业级软件、环保、供应链、物流许多偏冷、偏慢事情都没人去做了。
  一个行业从萌芽到爆发,0-1的过程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是坐冷板凳;1-100的早期增长阶段会开始加速,是比速度抢时间;100-10000再不断加0则是飞快的,拼资源和基础。大家都想在100-10000这样的阶段去收割胜利的果实,谁去做0-1,1-100这个阶段的事情呢?而且,早期进入的玩家不是吃素的,100-10000的风口,大多数还是属于早期进入者,并不是每一个行业都会出现小米这样的的黑马。
  就算有创业者非常侥幸,真的遇到了一个台风口被吹了起来,如果没有足够坚实的基础,没有在被吹起来的过程中学会飞翔能力,最后被重重摔在地上,同样会很惨。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史玉柱的巨人在软件时代飞过、陈一舟的人人在WEB2.0的风口飞过、模仿Youtube的6间房在视频时代飞过……
  而且在一个行业起来之前,又有几个人能够知道这个行业是不是最肥的市场,这个时间是不是最佳时机呢?“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只能在事后归纳时将其作为成功因素之一,但事前是无法作为指导准则的,因为没人有预测未来的能力,谁都不能100%打包票自己选择了对的事情和对的时间,但对于一件事情,是否与理想吻合、是否是自己擅长的,却是可以确定的。
  回头来看,就算创业者选对了时间和事情,其失败的几率还是大过成功:互联网、WEB2.0、移动App、智能手机、O2O、智能硬件、共享经济,哪一个市场不都是创业者扎堆进入,最后成气候的却总是少数几家?
  选择对的时间和选择对的市场,是一个伪命题。
其他文献
商业世界的每一刻都不会重演。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再开发操作系统,下一个拉里·佩奇或是谢尔盖·布林不会再研发搜索引擎,下一个马克·扎克伯格也不会去创建社交网络。如果你照搬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向他们学习。  美国的公司,如果不在艰难的创新上进行投资,不管现在有多挣钱,将来都会以失败而告终。今天的“最佳方法”可能会把我们引入死胡同,而最佳途径是未经尝试的新路径。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私营还是公共机构
期刊
每年众多财经媒体都会公布通过广泛调查、精心评比而成的年度最创新的公司。著名的创新榜单有《快公司》的世界最创新50强、《福布斯》的世界上最创新的公司。阅读这些榜单上的常客,如苹果、谷歌、亚马逊、三星、通用电气、联合利华、百度、耐克、星巴克、华为、腾讯、阿里巴巴,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最创新的公司都有一群“狂热”地支持、参与、推动创新的领导人。笔者研究了这些企业领导者,并总结出创新领导者普遍具备的十项基本素
期刊
在前20年的消费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使得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造就了巨无霸的BAT;下一个黄金10年,正是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的10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产业互联时代正在到来,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现在60后中的精英,正是掌握传统产业资源的重要的中坚群体,是主宰传统产业的中流砥柱。60后掌握产业资源是历史阶段使然
期刊
前段时间,孚日集团贱卖旗下光伏资产,重回家纺主业。对此,管理咨询界一片哗然,很多人批评“家纺大王”孙日贵进军光伏产业,开启孚日集团多元化之旅的匆忙之举,进而否定了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的这一战略路径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作为一个实证管理理论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下面阐述了我对企业多元化战略发展路径的不同看法,仅供大家参考和分享。  为便于分析,先简要回顾一下孚日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历程:  孚日集团成立于1987
期刊
很多管理者眼睛往往是向外看,一直盯着员工,觉得员工这要提升,那要改进,总感觉员工不尽人意。其实,很多事情的迎刃而解,需要改变视角,静心顿悟。如果换个角度,多审视自己,把员工当作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发现最后需要提升的只是自己!   1、当下的环境是最合适的环境  企业在市场中,就如同真实的作战环境,随时面临市场决战,不允许彩排,更不允许做条件假设。做一些无谓的假设,只会浪费时间,延误战机,或为自己达
期刊
一般来讲,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的企业不太容易成熟。人也是一样。  如果一个人生存的本领、性格,意志,财富是在一个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的,就不会再对困难恐惧,就会知道如何在困难中生存。但是,大部分人不喜欢困难,因为困难让我们无所适从,让我们觉得委屈,产生很多的抱怨,但你会发现,如果没有这些困难,你就没有解决困难的能力。  在竞争过程中,你主动参与实践,不为名、不为利,当你多花了时间去工作,你是为谁呢
期刊
随着“90后”年轻人陆续走向职场——在一些新兴的互联网企业甚至已成为员工的主体,“90后”管理问题开始浮现出来。有的朋友认为,“90后”管理是个伪命题,因为每代人的管理均有差异,为何独独给“90后”管理贴上标签?我认为,由于“90后”有着与其父辈、兄辈显著不同的特质,因此,如何有效地管理他们,是时代向企业提出的真实而现实的问题。  从社会学角度看,某一代际的人群之所以被专门“命名”,是因为在社会重
期刊
互联网发展中,连接是最重要的词汇。做一个不科学、不完整的断代,互联网有三个时代:  PC时代是互联网1.0。当时的PC只是生产工具,当时的互联网只是实现了PC互联,改变的是信息获取方式,主要解决了信息高速传递的问题,互联网1.0颠覆了很多传统媒体。  移动互联网属于互联网2.0。基于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当人们除了睡觉无时无刻都在线时,互联网巨大的推动力和摧毁力就体现出来了。这也
期刊
事实上对于男性消费品来说,特别是像服装这类既有功能属性,又有场景属性,更有情感属性的消费品,很多层面是相同的。  中高端男装消费者品牌意识较强,品牌忠诚度较高  31%的男性消费者购买服装时会提前想好要购买的品牌,然后再挑款式;甚至有16%的消费者在购买前将品牌和款式都已经明确,可见,男装消费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意识。从数据可以进一步看到,对于有品牌意识的消费者,如果没有自己想要购买的品牌不会将
期刊
而,在变化无常的环境中,失败是难免的;如果管理得当,失败也能对我们非常有用。事实上,如果一个组织不能平和地看待失败,它可能就无法承受创新和成长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风险。  我们与其逃避失败,不如培养一些“智慧型失败”(intelligent failure)。1992年,杜克大学的西姆-希特金(Sim Stikin)在《组织行为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Learning Through Failu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