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声调意识是汉语中独特的语音意识,儿童的汉语语音意识和阅读能力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学龄儿童为实验对象,以合成的声调连续体为实验材料,进行范畴感知的实验研究,验证阅读能力高的儿童对声调有更敏感的范畴性知觉,其声调意识优于阅读能力差的儿童。汉语学龄儿童声调意识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儿童的声调意识与其阅读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在实际的应用中,基础教育应更注重训练儿童的声调意识,这将有利于提高儿童阅读能力。
关键词:汉语 声调意识 阅读能力
一、引言
国外对语音意识的研究最早开展于1964年,国内研究始于1996年的舒华(袁晓琳,2009)。语音意识是一种元认知,即“对于认知的认知”,包括音位意识、音节意识、首音——韵脚意识等。语音意识能帮助儿童了解和感知所闻所发的语音。
在语音意识研究方面汉语与拼音文字存在差异,汉语是有声调语言,声调和音位一样能够区别意义,作为语音意识的成分之一,在非声调语言中被忽视的声调意识逐渐受到重视。现在有些研究把声调意识看作是音位意识的一类,也有研究者直接针对汉语语音意识区分维度,将其分为声母意识、韵母意识和声调意识,强调声调意识研究之于汉语的重要性。(徐宝良,李凤英,2007)
席洁等(2009)认为儿童对汉语声调的感知是非连续具有离散特点的范畴性知觉,即语音刺激被知觉为数量有限的范畴,儿童对同一范畴内的语音差别难以区分,对范畴间的差异非常敏感。Halle(2004)和Wang S.Y.(1976)强调范畴性特征尤其表现在对汉语普通话一声和二声的识别任务上,把某一范畴内的不同刺激知觉为具有共同特征,并输出为第一声或第二声,这种输出是儿童感知语音刺激后作出的定义和判断,是范畴性声调意识,也是语音意识水平的反映。
对于声调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关系,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李光泽(2005)发现汉语声调意识任务能显著预测四年级儿童的阅读能力。刘铎(2007)也认为五六岁儿童的声调意识能够解释汉语阅读能力的变异,其他意识的预测作用却不显著。有些观点则相反,赵微(2004)在对四年级汉语阅读困难学生和正常学生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在音调辨认任务上,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说明声调意识与阅读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本文以二年级儿童为实验对象,通过对汉语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的范畴性感知实验,比较不同阅读能力儿童在声调范畴性感知上的差异,考察声调意识与儿童阅读能力的相关性。
二、实验语料和方法
(一)被试
在语音意识各成分发展先后的认识上,大多数研究支持声调意识最早发展的观点,发展阶段的关键年龄在小学一至三年级期间,到三年级已基本成熟。因此本实验以小学二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根据学生语文成绩平均分,参考语文老师反馈,选出阅读能力最好和最差的学生共40名,分成阅读能力高组和低组两组被试,每组20名学生,男女比例均衡。
(二)实验材料
用Audition软件录制两个自然人声音节,分别是普通话第一声和第二声[a],时长均为300毫秒。用praat软件对音节进行合成处理,使第一声音节基频为220Hz,第二声音节起始基频为170.5Hz,结尾基频220Hz。调整第一声起始基频,以5.5Hz步长逐步降低,得到一组10个起始基频等距变化而结尾基频均为220Hz的声调连续体:第1个音节的起止基频为220Hz——220Hz,第2个音节为214.5Hz——220Hz,第3个为209Hz——220Hz,直到第10个音节的起止基频为170.5Hz——220Hz。
每个音节重复5次,以音节间隔4秒把50个随机排列的音节合成为一个音频,该音频就是作为测试的刺激材料。在实验过程中向被试播放音频,要求被试听到每个音节后,在规定时间内判断该刺激是第一声还是第二声,并在纸上记录结果。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
记录被试判断为第二声的次数,由于测试过程中每个音节调值出现5次,因此记录值最大为5。表1中音节1是标准第一声,音节10是标准第二声。记录平均值是20个被试对该音节被判断为第二声次数的平均数。
表1:第二声的记录平均值和平均识别率
音节
阅读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高组 记录平均值 0.1 0.3 0.2 0.5 1.1 3.0 4.25 4.25 4.5 4.8
平均识别率 0.02 0.06 0.04 0.1 0.22 0.6 0.85 0.85 0.9 0.96
低组 记录平均值 0.75 0.95 1.2 1.4 2.05 2.55 3.45 3.5 3.9 4.0
平均识别率 0.15 0.19 0.24 0.28 0.41 0.51 0.69 0.7 0.78 0.8
将记录平均值除以5得到被试在十个音节上判断为第二声的平均识别比率,以音节调值为横坐标,以识别率为纵坐标绘制如图所示的第二声识别率曲线图。
图1:两组被试的第二声识别率曲线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高组表现出较明显的范畴性特征,在音节1至4之间,判断为第二声的次数很少,在音节7至音节10之间,判断为第二声的次数较多。低组曲线线性较强,对十个音节的判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范畴性,作出两种不同判断的界限比较模糊,正确判断第二声的次数不高,并且有相对较多的次数将接近第一声的音节判断为第二声。
为了比较两组被试的声调意识在统计学上的差异显著性,对每个被试10个音节的原始记录值进行线性回归运算,获得每个被试的回归斜率值,以此作为被试范畴性声调意识水平的指标。从表2中可以看出,高组斜率数值普遍较大,说明高组被试对声调感知普遍比较敏感。低组斜率数值普遍偏小且平均方差值较大,说明低组的声调感知较模糊,并且各被试之间差异也比较明显。
关键词:汉语 声调意识 阅读能力
一、引言
国外对语音意识的研究最早开展于1964年,国内研究始于1996年的舒华(袁晓琳,2009)。语音意识是一种元认知,即“对于认知的认知”,包括音位意识、音节意识、首音——韵脚意识等。语音意识能帮助儿童了解和感知所闻所发的语音。
在语音意识研究方面汉语与拼音文字存在差异,汉语是有声调语言,声调和音位一样能够区别意义,作为语音意识的成分之一,在非声调语言中被忽视的声调意识逐渐受到重视。现在有些研究把声调意识看作是音位意识的一类,也有研究者直接针对汉语语音意识区分维度,将其分为声母意识、韵母意识和声调意识,强调声调意识研究之于汉语的重要性。(徐宝良,李凤英,2007)
席洁等(2009)认为儿童对汉语声调的感知是非连续具有离散特点的范畴性知觉,即语音刺激被知觉为数量有限的范畴,儿童对同一范畴内的语音差别难以区分,对范畴间的差异非常敏感。Halle(2004)和Wang S.Y.(1976)强调范畴性特征尤其表现在对汉语普通话一声和二声的识别任务上,把某一范畴内的不同刺激知觉为具有共同特征,并输出为第一声或第二声,这种输出是儿童感知语音刺激后作出的定义和判断,是范畴性声调意识,也是语音意识水平的反映。
对于声调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关系,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李光泽(2005)发现汉语声调意识任务能显著预测四年级儿童的阅读能力。刘铎(2007)也认为五六岁儿童的声调意识能够解释汉语阅读能力的变异,其他意识的预测作用却不显著。有些观点则相反,赵微(2004)在对四年级汉语阅读困难学生和正常学生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在音调辨认任务上,两者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说明声调意识与阅读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本文以二年级儿童为实验对象,通过对汉语声调第一声和第二声的范畴性感知实验,比较不同阅读能力儿童在声调范畴性感知上的差异,考察声调意识与儿童阅读能力的相关性。
二、实验语料和方法
(一)被试
在语音意识各成分发展先后的认识上,大多数研究支持声调意识最早发展的观点,发展阶段的关键年龄在小学一至三年级期间,到三年级已基本成熟。因此本实验以小学二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根据学生语文成绩平均分,参考语文老师反馈,选出阅读能力最好和最差的学生共40名,分成阅读能力高组和低组两组被试,每组20名学生,男女比例均衡。
(二)实验材料
用Audition软件录制两个自然人声音节,分别是普通话第一声和第二声[a],时长均为300毫秒。用praat软件对音节进行合成处理,使第一声音节基频为220Hz,第二声音节起始基频为170.5Hz,结尾基频220Hz。调整第一声起始基频,以5.5Hz步长逐步降低,得到一组10个起始基频等距变化而结尾基频均为220Hz的声调连续体:第1个音节的起止基频为220Hz——220Hz,第2个音节为214.5Hz——220Hz,第3个为209Hz——220Hz,直到第10个音节的起止基频为170.5Hz——220Hz。
每个音节重复5次,以音节间隔4秒把50个随机排列的音节合成为一个音频,该音频就是作为测试的刺激材料。在实验过程中向被试播放音频,要求被试听到每个音节后,在规定时间内判断该刺激是第一声还是第二声,并在纸上记录结果。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
记录被试判断为第二声的次数,由于测试过程中每个音节调值出现5次,因此记录值最大为5。表1中音节1是标准第一声,音节10是标准第二声。记录平均值是20个被试对该音节被判断为第二声次数的平均数。
表1:第二声的记录平均值和平均识别率
音节
阅读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高组 记录平均值 0.1 0.3 0.2 0.5 1.1 3.0 4.25 4.25 4.5 4.8
平均识别率 0.02 0.06 0.04 0.1 0.22 0.6 0.85 0.85 0.9 0.96
低组 记录平均值 0.75 0.95 1.2 1.4 2.05 2.55 3.45 3.5 3.9 4.0
平均识别率 0.15 0.19 0.24 0.28 0.41 0.51 0.69 0.7 0.78 0.8
将记录平均值除以5得到被试在十个音节上判断为第二声的平均识别比率,以音节调值为横坐标,以识别率为纵坐标绘制如图所示的第二声识别率曲线图。
图1:两组被试的第二声识别率曲线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高组表现出较明显的范畴性特征,在音节1至4之间,判断为第二声的次数很少,在音节7至音节10之间,判断为第二声的次数较多。低组曲线线性较强,对十个音节的判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范畴性,作出两种不同判断的界限比较模糊,正确判断第二声的次数不高,并且有相对较多的次数将接近第一声的音节判断为第二声。
为了比较两组被试的声调意识在统计学上的差异显著性,对每个被试10个音节的原始记录值进行线性回归运算,获得每个被试的回归斜率值,以此作为被试范畴性声调意识水平的指标。从表2中可以看出,高组斜率数值普遍较大,说明高组被试对声调感知普遍比较敏感。低组斜率数值普遍偏小且平均方差值较大,说明低组的声调感知较模糊,并且各被试之间差异也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