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藏纪晓岚款绿端砚辨伪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多些年来“清宫戏”兴盛的原故,清代名学者纪晓岚在今天很是风光一时。纪晓岚在清代的学术界有一定的地位,是因为他任过《四库全书》总纂官,而纪晓岚在砚史也很有名,因为他喜欢藏砚,不仅藏砚多,而且还喜欢在砚上题上铭文,有藏砚的拓本集《阅微草堂砚谱》传世。
  因为藏砚多,而且年代也不算太长,今天馆藏和私人收藏的传世纪晓岚藏砚真品还有一些,据统计曾收入《阅微草堂砚谱》的就有十方左右。今天最著名的“纪晓岚砚”,应该首推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的“纪晓岚绿端砚”。这方砚颜色碧绿,长方形,一宇式墨池,砚四侧及背覆手内浅刻云水蚊龙。砚额刻铭文“端溪绿石上品,晓岚”。背斜抄覆手圈边,右刻“嘉庆壬戌长至日记”,左刻“观弈道人审定宋砚”。字俱隶书。
  此砚之所以大名鼎鼎,屡屡见刊,论者纷说,除沾纪晓岚的光外,与当代大人物康生关涉很大也是个重要因素。这方砚曾归康氏收藏,康氏且用“张大字报”式笔法墨书雄铭一则题于砚堂内。铭云:
  纪晓岚自名为识砚者,还刊行《归云砚谱》,其实他对砚,连基本常识也没有。他把洮河石当作绿端,把青州红丝叫做红端,他不知端石为何物,更不必说识别古砚了。康生。一九七零年二月。
  此砚自从在1991年北京“首届名砚博览会”上展出后,开始为世人所悉知,与一同展出的首都博物馆另一方藏砚“林彪砚”,因为“来历特殊”,一起成为焦点。又因为“清宫戏热”、“纪晓岚热”及纪、康两人都是玩砚名人的身份,更因为石材的“洮、端之争”、“纪、康之争”的缘故,就藏砚界的影响而言,“康生砚”(或者说“纪晓岚砚”)的风头更盖过了“林彪砚”。
  近些年先后出版的《首都博物馆藏名砚》等砚谱及论砚杂说,大都将此砚看作“纪晓岚真品”来刊登介绍。实际上这方砚大有问题:首先,材质到底是端是洮?康生用“大批判”式笔法将纪氏痛斥一气,奈何纪氏已是一个仙去一个半世纪的“死老虎”,有口难自辩。对康氏“批纪”之说,今人各说各话,指端说洮,莫衷一是。只从砚的照片看,此砚绿洮、绿端都有可能,难以确定。但细审,则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因为洮河石多有水波纹等石品,而且石筋等杂质也不少,纯净无疵者少之又少。此砚有一定体积,何以未见一丝石纹石筋?而绿端本来就以质地纯净,少有杂纹、杂质见长,而且绿端石色常有绿地间杂少许黄色,类似紫端的杂质“黄龙”,与砚背右上的小块黄色相似。又,洮河石产于大西北甘肃省的甘南僻乡,交通不便,今日流通且有局限,古人更不易得:而端州元明以后开化较快,绿端贮量又很丰富,得之不难。而砚铭本身就题着是“端溪绿石”,虽然有可能是题铭者的误识,但更可能是题铭者因为知道此石的来历而题。从上述几点看,砚应该偏于绿端。
  为解开此砚材质之谜,笔者曾专程去首都博物馆看过此砚实物,结果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以笔者个人多年来所见、所刻过不少绿端石、绿洮石所获的心得来看,可确定此砚是绿端无疑!
  另外一个关健性的问题是,康氏本人及今日“倒康派”或“倒纪派”多各执一词干砚的材质是洮还是端,对砚本身“真纪”、“赝纪”却怀疑的不多。而真相恰恰在于,砚上的“纪晓岚铭文”本身全然不干纪晓岚丝毫闲事。
  “天下文章一大抄”,古砚为铭也常用这个方法。纪晓岚遗砚多已收《阅微草堂砚谱》,部分没有收入的,除了为友人题砚之作外,砚铭也多载入《纪晓岚文集》。故托名纪晓岚的赝铭砚,相对其他赝品名人砚更容易辨识,按《阅微草堂砚谱》、《纪晓岚文集》这两个“图”“索骥”即可。捡《阅微草堂砚谱》比对,砚铭确实有出处。砚额所题“端溪绿石上品”,当是择用谱中“绿琼砚”铭文首句“端溪绿石,砚谱不以为上品”而成。铭文的书法,怀疑是从同砚另外一侧隶书铭文中的“绿石之支”云云所拼凑而成。更致命的是,砚背的铭文,竟然恰好与谱中一方缺角长方形素池小砚砚背的铭文相同;只不过最末一字有异,原铭作“识”字,绿端为“记”字。
  绿端铭文的字体书法,初看有些与《阅微草堂砚谱》中纪晓岚砚铭的风格类似,但将它与谱中缺角小砚比勘,就现了原形:谱中砚隶书,宽博厚重:绿端砚铭字,纤弱拘谨,有其形而无其神。
  一铭两刻的情况也偶尔有之,甚至还有乾隆“仿古六砚”的一铭多砚。纪晓岚也有一铭刻于两砚的,如《阅微草堂砚谱》中的《井阑砚铭》、《竹节砚铭》,因为原来题铭之砚被人要去,纪氏后又复刻前铭于另外一砚(匣)上。但首都博物馆绿端砚,不仅简单重复题铭于同一天,而且书法优劣又如此明显,伪品可知。又者,首博绿端砚背面铭文,日期与名字款顺序相悖,属故意所作的错位“移植”,这也是一个伪品的证据。因为落款行文,一般常见的都是先署年月日,后署字号、姓名。砚背两边铭文,从格式看,上款为“嘉庆壬戌长至日记”,下款为“观弈道人审定宋砚”。上款最后的一个“记”字,通常用于下款作为结尾。古人也有自左向右写字的,如文人题摩崖刻石等,只是偶尔有之;民间野刻也有此种形式,如宋元时期的民间砚,记事类的铭文就偶尔见有这种,但都属于极其少见的特例,并不是常见的格式。《阅微草堂砚谱》所收入的各砚,没有一例是自左向右写的,可知纪晓岚并没有这个标新立异的习惯。退一步说,就算纪晓岚偶尔有自左向右写字的习惯,也绝没有同一天所题铭文全同的两砚,题款格式却又全然相反的道理!再者,砚背年款“嘉庆”句抬头略高,名款“观弈”句位置偏下以作呼应,显然是又遵循古人上款高下款低的惯例,并不是故意的“别出心裁”。显然,之所以如此违背题款的规矩,不过是作伪者为了与《阅微草堂砚谱》所收缺角小砚真铭有所区别,刻意抹去仿刻的痕迹所致。只是如此一来反而欲盖弥彰、弄巧成拙,倒成了伪铭的大硬伤。
  此砚的题款格式谬误明显,是为作伪者照搬《阅微草堂砚谱》缺角小砚的剽窃之作,这件事的喜剧性在于:这件“赝纪”居然骗过眼高过项的砚界大佬康生;从而使纪晓岚无端地遭受了一通恶损,引发出一个砚史上的大冤案,也可以说是那个动荡乱世的一大奇观。
其他文献
正如杂项收藏家陈仁毅所言,“杂项”这个词汇一直也被砚台收藏家们所诟病和不快,因为砚台长久以来也被归于“杂项”之中低调度日。这样的状况从2007年西泠举办首场“历代名砚专场拍卖会”时慢慢有了改变,连续数场拍卖让大家对“砚台”这个耳熟能详的文房用品,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2007年春,西泠印社共上拍了117方砚台,成交115方,成交率达到98%,成交总价1832万元,自此砚台以一种不同的身份开始成为人
期刊
傅申,1936年出生,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1968年到美国,入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研究所,攻读中国艺术史专业,获硕士及博士学位。1975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79年出任美国国立佛利尔美术馆中国艺术部主任,后任台湾大学艺研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古代美术史,在中国书法、绘画史以及书画鉴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有《Studies in Connoisseurship》、
期刊
当年以全国高考色彩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中央工艺美院学习的汪邦顶,主修的是设计专业,出于拓展设计观念的需要,汪邦顶投身于收藏世界之中。对于收藏的雅趣雅玩,汪邦顶推崇“文人画”,认为其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依托专家团队的支持,更依靠自身的学习与研究,汪邦顶在收藏的过程中,享受着对文人画逐步认识的心得。  经常听到一些藏家的收藏起因或是个人爱好或是压力转移,或是陶冶性情亦或是投资冲动,而汪邦顶的收藏起因却显
期刊
过云楼藏书领衔春拍2.16亿元创纪录  今年春拍最大亮点,即由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领衔的179种、1292册“过云楼”藏历代古籍善本。“过云楼藏书”作为个标的整体拍卖,从1.8亿元起拍,然后以百万元阶梯递增,三买家谨慎角逐,数百人紧张观战,最终在藏家的拉锯战中以1.88亿元落槌,加上佣金2.162亿元,赢得现场一片喝彩和感动。据悉,2005年这批过云楼藏书曾以2310万元成交,创
期刊
市场的顺畅运作离不开各环节的默契配合。如同一般市场一样,艺术品市场的格局同样受到货源供给、买方卖方及其交易渠道的影响。在此次报告中,TEFAF采访了一些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直接参与艺术品交易或者与艺术品交易有密切联系的关键人物。这些人物包括艺术品经销商、拍卖师、个人和机构收藏者以及其他艺术品交易周边产业的专业人士。他们见证了25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巨大转变,包括货源短缺造就的经销商代理并购业务、网络
期刊
黎雄才说,有一回高剑父老师在广州茶居与关、黎品茗,高对关说,关泽霈(关原名)这个名字不容易叫响,不如用词牌名,叫“关山月”吧。改名后的关山月,果然叫响了几十年。  1972年到广州参观“文革”后第一次全国美展,最吸引我眼球的画作,就是关山月的《俏不争春》。至今还依稀记得,此画满纸红梅,枝干全部向上而不觉其呆板,画幅下半梅花朵朵盛放至密不透风,上端疏朗开阔,生气勃勃,或寓意神州大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期刊
面对进入调整期的2012春拍市场,西泠春拍为期4天共21个专场,总成交率为88%,总成交额为7.7亿元。从拍场表现看,西泠拍卖基于文化创新和艺术融入生活的理念,不断拓展艺术门类所带来的效应。  总体来看,在鉴藏构成中,收藏、消费的比例逐渐扩大,投资比例相对缩减,这对艺术市场良性发展来说十分有益。买家们对艺术品市场有了理性的回归,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西泠印社整个2012年春拍季来看
期刊
黄璧,字尔易,号小痴,潮州人(今属澄海),是清初潮汕地区第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画家。他的传略,在乾隆年、司就被张庚(1685-1760)的《国朝画徵续录》和乾隆二十七年(1762)周硕勋修的《潮州府志》所收入。黄璧的山水早年取法黄公望(号大痴),故自号“小痴”,晚年师法黄镇,笔墨浑厚华滋。他喜游历,“览温陵、武夷、西湖、虎丘、罗浮诸胜,足迹遍天下。历数十年,技益进,山川草木,乌兽虫鱼,泼墨淋漓,自成
期刊
在采访中,陈仁毅说道:“中国艺术品里面的‘杂项’的叫法非常不合适!”我们知道“杂项”一词是民国时期,老琉璃厂沿用下来的称呼,将一些“非主流”的艺术品以“杂项”概之。他觉得“这个称呼是非常不严谨的,怎么能把艺术品收藏用一个‘杂项’来定义。”他还对今天一些出版物将一个项目叫做“玉器把玩件”也感到大惑不解,“这未免太口语化或者太民俗化了!”陈仁毅认为,如此种种,便是对文化艺术品的一种不尊重。收藏,首先解
期刊
不知不觉2012已然过半,虽然还不确信今年是不是世界末年,但是观察一下周围,人们非但没有因为传言中的世界末日有过多的担忧,而世人瞩目的国际活动仍是一桩接一桩,除了刚刚过去的欧洲杯,7月马上又要迎来新一届的奥运会。与此同时,相信对于个全世界各地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来说,2012则更是一个有史以来的艺术活动“井喷”年。特别是欧洲大陆,5、6月的国际大展接二连三,乌克兰的首届基辅国际双年展、巴黎东京宫的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