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西省盂县梁家寨乡的深山沟谷中,有一个神秘的古村落大汖村,“汖”,一个笔画简单的汉字,翻遍现代汉语词典,也不见它的身影。只有打开康熙字典,才能与它谋面。字典里注音pìn,但当地人念chàng。大汖人说,山水为汖,表示水从山上流下来,就是我们说的瀑布。因为原来进到大汖村的山口有三条瀑布,所以取名“大汖”。
春天送暖,我慕名来到了这藏于太行山腹地,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庄,因为大山的阻隔,大汖至今还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宁静,这于我们这个喧嚣的尘世,显得那么稀有珍贵;也因为大山的阻隔,今天的大汖是那么孤独寂寞,甚至无奈。十年前,大汖村还有85户人家,320多口人。现在,大汖实际常住的只有11户人家,17口人。其中,最大的86岁,最小的50多岁。
古村原生态
时值初春,路旁的柳树泛着春意,从盂县到达梁家寨后,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穿行,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在前方桃红柳绿的掩映中,有几座土坯石房耸立其间。大汖,我们终于来到你的脚下了。
村落正前方是一片大约30米见方的平地,一棵古槐粗逾5米,虬枝苍劲。往前瞻望,有一斜坡大小相仿的房舍椽檐相接,每个外壁上都有一两孔黝黑的方窗,仿佛孩子专情望远的眼神。整个村落建在一个石坡上,顺势而上,层层叠加,参差错落。房屋都用石头垒成,除了平房还建有二层和三层楼房,墙基多为光石垒砌,上围的墙泥赭中泛白,裸露着些许各色不规的石子,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尽管百余院落之中的30座房屋已坍塌无状,40座已摇摇欲坠。然放眼一观,所有房屋尽收眼底,还真有些布达拉宫的气势。据说,大汖村是先人们根据中国传统环境的风水理论选吉地建造的,整个村庄群山环绕,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西收,松柏罩头,清泉绕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
行进在古村里,巨石山坡上的山村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街道的,四通八达的小巷全部用石板或石头铺成,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连接着每个院落。依势凿出来的沿阶小道,户户相连,满坡杂树吐青放翠,苍润欲滴的葱茏景象仿佛一曲宏伟壮丽的乐章。老人们说,村子里的路和台阶,是先人们在岩石上一阶一阶的锉出来的。当我们行走在大汖村的山道小巷,会感觉到心境通向一种的纯净坚实的境界。
写真原住民
而今,行走于这个石头村,会觉得日月的时钟仿佛曾经停摆。还是那一面面黄泥碎石砌就的屋墙,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浸洗,越发地古朴;还是那一片片深灰的旧瓦,多年的日晒雨淋后,更加沧桑。过去,这种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无力翻修新房的村庄,客观上保留了古村的原貌。以前,可能村子里好久也见不到一个生人,而今,正是因为深山古村保存完好,原住民搬走了,游客却来了,村里的老人见到游人,总会热情地招呼,去家里喝点水,歇歇脚吧。他们见游客一点也不陌生,来来往往的游客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我在村里随意走着,大部分院落已是人去楼空,快到村顶的时候,头上一座小小的院子里,一根绳子上晾了几件衣服,边上还摆着个栽了许多大葱的花盆,顿觉生机盎然,果然,这个院子里住了一位老太太,看起来她的身体很硬朗,她邀请我们来到她的家里,还看见一个精干的中年人,正在忙里忙外,看穿着与打扮显然不是本村人。经交谈,得知是老人的女婿,在阳泉居住工作,利用休息假期来看岳母。他切了满满一大碗肉,据他说,准备给老人烧一下放在大罐头瓶里,因没有冷藏设备,多放点盐,每顿饭时挖上点,可以吃上一段时间了。老人告诉我,她的4个孩子,3个在盂县一个在阳泉,因为住不惯城里,她还是愿意自得其乐地生活在古村里,看看她忙出忙进的身影,不禁感觉到,这里真是世外桃源,清静简单。这里的人格外纯朴善良,容易满足,与世无争。
快到中午时,我们走进村里唯一接待游客吃饭住宿的人家。小院不大,地是石头面儿的,进家的台阶也是石头的。黄褐色的传统木门窗简单朴实,让人联想到了“柴门”二字。院里的墙上挂着博物馆级的原始农具和生活用具,屋里的顶棚和墙上糊满了报纸,家里摆着古老的躺柜、风箱、木箱、水缸……两个老人忙前忙后地在给游客做饭,我们进门前,已有6位客人在院里坐着了,看我们又进来5个人,紧着招呼我们坐下,热情地说:“你们不要着急,先给他们做,完了再给你们做,慢慢来,都能吃好。”我们坐下来,边休息边听着老人唠叨:“这些时来的人多了,昨天刚有十来个从北京骑自行车来的人,也是在我家吃的饭,还住了一夜。”不一会,饭做好了,喷香扑鼻的土豆丝,热腾腾的馒头,清淡的米汤端上了桌,真是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老太太不好意思地说:“农村里就是这条件,火也不行,所以只能做这样的饭菜,不过,好吃着呢。”正和我们说着,老太太的电话响了,只听她在电话里应着:“明天?要来6个人?都要吃饭?好,我记下了。”看来生意还真不错,老太太有点自豪地说:“这村里,就我这一家能给客人做点饭,别人家人少都顾不过来。”这个村里虽然有17个人,但只有这一家是老夫老妻,其余的人家,都是单身老人。临走时,老太太热情地关照我们以后再来她家,还向我们推销他们家的花椒,看来,古村老人,也具有了现代商业意识。
大汖不大,村也无名。但它就像一扇古老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视人类农耕文明的足迹,获取许多历史信息。它也是一个活的样本,阅读它,我们可以知道,人类曾经这样走过。我不知道,像大汖这样的古村还有多少,但我知道,随着历史一页页地翻过,这样的古村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稀有珍贵。
春天送暖,我慕名来到了这藏于太行山腹地,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庄,因为大山的阻隔,大汖至今还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宁静,这于我们这个喧嚣的尘世,显得那么稀有珍贵;也因为大山的阻隔,今天的大汖是那么孤独寂寞,甚至无奈。十年前,大汖村还有85户人家,320多口人。现在,大汖实际常住的只有11户人家,17口人。其中,最大的86岁,最小的50多岁。
古村原生态
时值初春,路旁的柳树泛着春意,从盂县到达梁家寨后,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穿行,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在前方桃红柳绿的掩映中,有几座土坯石房耸立其间。大汖,我们终于来到你的脚下了。
村落正前方是一片大约30米见方的平地,一棵古槐粗逾5米,虬枝苍劲。往前瞻望,有一斜坡大小相仿的房舍椽檐相接,每个外壁上都有一两孔黝黑的方窗,仿佛孩子专情望远的眼神。整个村落建在一个石坡上,顺势而上,层层叠加,参差错落。房屋都用石头垒成,除了平房还建有二层和三层楼房,墙基多为光石垒砌,上围的墙泥赭中泛白,裸露着些许各色不规的石子,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尽管百余院落之中的30座房屋已坍塌无状,40座已摇摇欲坠。然放眼一观,所有房屋尽收眼底,还真有些布达拉宫的气势。据说,大汖村是先人们根据中国传统环境的风水理论选吉地建造的,整个村庄群山环绕,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西收,松柏罩头,清泉绕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
行进在古村里,巨石山坡上的山村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街道的,四通八达的小巷全部用石板或石头铺成,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连接着每个院落。依势凿出来的沿阶小道,户户相连,满坡杂树吐青放翠,苍润欲滴的葱茏景象仿佛一曲宏伟壮丽的乐章。老人们说,村子里的路和台阶,是先人们在岩石上一阶一阶的锉出来的。当我们行走在大汖村的山道小巷,会感觉到心境通向一种的纯净坚实的境界。
写真原住民
而今,行走于这个石头村,会觉得日月的时钟仿佛曾经停摆。还是那一面面黄泥碎石砌就的屋墙,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浸洗,越发地古朴;还是那一片片深灰的旧瓦,多年的日晒雨淋后,更加沧桑。过去,这种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无力翻修新房的村庄,客观上保留了古村的原貌。以前,可能村子里好久也见不到一个生人,而今,正是因为深山古村保存完好,原住民搬走了,游客却来了,村里的老人见到游人,总会热情地招呼,去家里喝点水,歇歇脚吧。他们见游客一点也不陌生,来来往往的游客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我在村里随意走着,大部分院落已是人去楼空,快到村顶的时候,头上一座小小的院子里,一根绳子上晾了几件衣服,边上还摆着个栽了许多大葱的花盆,顿觉生机盎然,果然,这个院子里住了一位老太太,看起来她的身体很硬朗,她邀请我们来到她的家里,还看见一个精干的中年人,正在忙里忙外,看穿着与打扮显然不是本村人。经交谈,得知是老人的女婿,在阳泉居住工作,利用休息假期来看岳母。他切了满满一大碗肉,据他说,准备给老人烧一下放在大罐头瓶里,因没有冷藏设备,多放点盐,每顿饭时挖上点,可以吃上一段时间了。老人告诉我,她的4个孩子,3个在盂县一个在阳泉,因为住不惯城里,她还是愿意自得其乐地生活在古村里,看看她忙出忙进的身影,不禁感觉到,这里真是世外桃源,清静简单。这里的人格外纯朴善良,容易满足,与世无争。
快到中午时,我们走进村里唯一接待游客吃饭住宿的人家。小院不大,地是石头面儿的,进家的台阶也是石头的。黄褐色的传统木门窗简单朴实,让人联想到了“柴门”二字。院里的墙上挂着博物馆级的原始农具和生活用具,屋里的顶棚和墙上糊满了报纸,家里摆着古老的躺柜、风箱、木箱、水缸……两个老人忙前忙后地在给游客做饭,我们进门前,已有6位客人在院里坐着了,看我们又进来5个人,紧着招呼我们坐下,热情地说:“你们不要着急,先给他们做,完了再给你们做,慢慢来,都能吃好。”我们坐下来,边休息边听着老人唠叨:“这些时来的人多了,昨天刚有十来个从北京骑自行车来的人,也是在我家吃的饭,还住了一夜。”不一会,饭做好了,喷香扑鼻的土豆丝,热腾腾的馒头,清淡的米汤端上了桌,真是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老太太不好意思地说:“农村里就是这条件,火也不行,所以只能做这样的饭菜,不过,好吃着呢。”正和我们说着,老太太的电话响了,只听她在电话里应着:“明天?要来6个人?都要吃饭?好,我记下了。”看来生意还真不错,老太太有点自豪地说:“这村里,就我这一家能给客人做点饭,别人家人少都顾不过来。”这个村里虽然有17个人,但只有这一家是老夫老妻,其余的人家,都是单身老人。临走时,老太太热情地关照我们以后再来她家,还向我们推销他们家的花椒,看来,古村老人,也具有了现代商业意识。
大汖不大,村也无名。但它就像一扇古老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视人类农耕文明的足迹,获取许多历史信息。它也是一个活的样本,阅读它,我们可以知道,人类曾经这样走过。我不知道,像大汖这样的古村还有多少,但我知道,随着历史一页页地翻过,这样的古村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稀有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