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尘嚣,春到太行访大汖

来源 :旅游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ur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西省盂县梁家寨乡的深山沟谷中,有一个神秘的古村落大汖村,“汖”,一个笔画简单的汉字,翻遍现代汉语词典,也不见它的身影。只有打开康熙字典,才能与它谋面。字典里注音pìn,但当地人念chàng。大汖人说,山水为汖,表示水从山上流下来,就是我们说的瀑布。因为原来进到大汖村的山口有三条瀑布,所以取名“大汖”。
  
  春天送暖,我慕名来到了这藏于太行山腹地,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庄,因为大山的阻隔,大汖至今还保留着那份古朴与宁静,这于我们这个喧嚣的尘世,显得那么稀有珍贵;也因为大山的阻隔,今天的大汖是那么孤独寂寞,甚至无奈。十年前,大汖村还有85户人家,320多口人。现在,大汖实际常住的只有11户人家,17口人。其中,最大的86岁,最小的50多岁。
  
  古村原生态
  时值初春,路旁的柳树泛着春意,从盂县到达梁家寨后,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穿行,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在前方桃红柳绿的掩映中,有几座土坯石房耸立其间。大汖,我们终于来到你的脚下了。
  村落正前方是一片大约30米见方的平地,一棵古槐粗逾5米,虬枝苍劲。往前瞻望,有一斜坡大小相仿的房舍椽檐相接,每个外壁上都有一两孔黝黑的方窗,仿佛孩子专情望远的眼神。整个村落建在一个石坡上,顺势而上,层层叠加,参差错落。房屋都用石头垒成,除了平房还建有二层和三层楼房,墙基多为光石垒砌,上围的墙泥赭中泛白,裸露着些许各色不规的石子,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尽管百余院落之中的30座房屋已坍塌无状,40座已摇摇欲坠。然放眼一观,所有房屋尽收眼底,还真有些布达拉宫的气势。据说,大汖村是先人们根据中国传统环境的风水理论选吉地建造的,整个村庄群山环绕,围合封闭,附阴抱阳,藏风聚气,东进西收,松柏罩头,清泉绕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
   行进在古村里,巨石山坡上的山村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街道的,四通八达的小巷全部用石板或石头铺成,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连接着每个院落。依势凿出来的沿阶小道,户户相连,满坡杂树吐青放翠,苍润欲滴的葱茏景象仿佛一曲宏伟壮丽的乐章。老人们说,村子里的路和台阶,是先人们在岩石上一阶一阶的锉出来的。当我们行走在大汖村的山道小巷,会感觉到心境通向一种的纯净坚实的境界。
  
  写真原住民
  而今,行走于这个石头村,会觉得日月的时钟仿佛曾经停摆。还是那一面面黄泥碎石砌就的屋墙,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浸洗,越发地古朴;还是那一片片深灰的旧瓦,多年的日晒雨淋后,更加沧桑。过去,这种交通不便、经济比较落后、无力翻修新房的村庄,客观上保留了古村的原貌。以前,可能村子里好久也见不到一个生人,而今,正是因为深山古村保存完好,原住民搬走了,游客却来了,村里的老人见到游人,总会热情地招呼,去家里喝点水,歇歇脚吧。他们见游客一点也不陌生,来来往往的游客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我在村里随意走着,大部分院落已是人去楼空,快到村顶的时候,头上一座小小的院子里,一根绳子上晾了几件衣服,边上还摆着个栽了许多大葱的花盆,顿觉生机盎然,果然,这个院子里住了一位老太太,看起来她的身体很硬朗,她邀请我们来到她的家里,还看见一个精干的中年人,正在忙里忙外,看穿着与打扮显然不是本村人。经交谈,得知是老人的女婿,在阳泉居住工作,利用休息假期来看岳母。他切了满满一大碗肉,据他说,准备给老人烧一下放在大罐头瓶里,因没有冷藏设备,多放点盐,每顿饭时挖上点,可以吃上一段时间了。老人告诉我,她的4个孩子,3个在盂县一个在阳泉,因为住不惯城里,她还是愿意自得其乐地生活在古村里,看看她忙出忙进的身影,不禁感觉到,这里真是世外桃源,清静简单。这里的人格外纯朴善良,容易满足,与世无争。
  快到中午时,我们走进村里唯一接待游客吃饭住宿的人家。小院不大,地是石头面儿的,进家的台阶也是石头的。黄褐色的传统木门窗简单朴实,让人联想到了“柴门”二字。院里的墙上挂着博物馆级的原始农具和生活用具,屋里的顶棚和墙上糊满了报纸,家里摆着古老的躺柜、风箱、木箱、水缸……两个老人忙前忙后地在给游客做饭,我们进门前,已有6位客人在院里坐着了,看我们又进来5个人,紧着招呼我们坐下,热情地说:“你们不要着急,先给他们做,完了再给你们做,慢慢来,都能吃好。”我们坐下来,边休息边听着老人唠叨:“这些时来的人多了,昨天刚有十来个从北京骑自行车来的人,也是在我家吃的饭,还住了一夜。”不一会,饭做好了,喷香扑鼻的土豆丝,热腾腾的馒头,清淡的米汤端上了桌,真是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老太太不好意思地说:“农村里就是这条件,火也不行,所以只能做这样的饭菜,不过,好吃着呢。”正和我们说着,老太太的电话响了,只听她在电话里应着:“明天?要来6个人?都要吃饭?好,我记下了。”看来生意还真不错,老太太有点自豪地说:“这村里,就我这一家能给客人做点饭,别人家人少都顾不过来。”这个村里虽然有17个人,但只有这一家是老夫老妻,其余的人家,都是单身老人。临走时,老太太热情地关照我们以后再来她家,还向我们推销他们家的花椒,看来,古村老人,也具有了现代商业意识。
  大汖不大,村也无名。但它就像一扇古老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视人类农耕文明的足迹,获取许多历史信息。它也是一个活的样本,阅读它,我们可以知道,人类曾经这样走过。我不知道,像大汖这样的古村还有多少,但我知道,随着历史一页页地翻过,这样的古村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稀有珍贵。
其他文献
德国艺术评论家沃尔特?本雅明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在他的《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一书中,有过这样的预见:“将来的文盲,不是不会书写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  预言成为现实,世界进入读图时代。尤其是在21世纪迅速崛起的中国,旅游摄影以其巨大的魅力,为中国百姓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中华民族素有崇尚自然,钟情山水的美好传统。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自然母亲的造化神工为我们创造了美不胜
期刊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豹》里尔克(奥地利)  它身型优美、外表华丽、体格强壮;它不事张扬、行踪隐秘,喜欢独来独往;它脸上总是一副郁郁寡欢的神情,连咆哮声都显得过于沉闷,唯有眉宇间透露出一丝杀气;它整日静卧在丛林山涧,闲云野鹤一般懒散,事事都不放在心上。  当别的肉食动物为生计劳苦奔波,为保护领地你
期刊
位于北非的突尼斯,被誉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国家。海水是指地中海,火焰则是荒凉的撒哈拉沙漠。“火焰”意味着撒哈拉沙漠恶劣的环境,然而在这“地球上最不适合生存的地方”的腹地,却有一个空旷、荒凉、绝美、神秘的“火星旅馆”,旅馆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景点,置身其中,宛若漫步火星。  当我坐上小飞机,在热风中直抵撒哈拉腹地时,飞行员指着空旷沙漠里一些白色的东西,告诉我这就是撒哈拉沙漠和著名的火星旅馆了。
期刊
今年4月22日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 我国今年确定的主题是“善待地球,保护环境”。从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开始到现在,全世界各地都在这一天举办活动,纪念这一伟大的日子。联合国之所以要设立“世界地球日”,目的就是为了唤起人类爱护地球、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浩瀚无际的宇宙当中,地球是承载生命的摇篮。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在有文字记载
期刊
城外驿道的山水长城间,春天的第一抹新绿已渐染。和煦的春风和新开的野花将把长城最妩媚温暖的一面呈现出来,原本刚毅的城墙似乎也不再冰冷了。长城脚下,静静的流水,古树的嫩芽,桥下的野鸭,淘米的阿婆,春光里守城将士后裔的村落……第一时间,第一到达,在春天里,开始与古老长城的亲密接触。  抚宁县,现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所辖。明朝时为京师永平府辖。据《明史·地理志》载:抚宁县“旧治在阳河西,洪武六年(公元1373
期刊
在意大利阿尔卑斯的多洛米蒂山区,拿着相机随手一比划,都能得到媲美杂志封面的照片。这绝不是夸大其词,置身多洛米蒂山谷,才发现,世界上还有如此神奇的地方。多洛米蒂,上帝遗留在阿尔卑斯的后花园,美到让人惊叹。  每每提到阿尔卑斯山,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问:瑞士吗?殊不知,阿尔卑斯山跨越的地区很广,涉及的国家众多。瑞士、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德国、斯洛文尼亚,这些国家境内都有阿尔卑斯山脉。我这里所说的,不是
期刊
感光度:ISO320° 快门速度:1/320秒 焦距:220毫米  相机型号:Canon EOS-1D X 曝光补偿:-0.3 光圈:f/7.1  “南极洲的原著居民是企鹅、海豹等动物,它们不会领着你去喝茶,不会邀请你去它们家中做客,甚至你还要给他们让路,但瞬间的回忆即成永恒,两次的南极之旅没有让我厌倦,如果可以,我还期待下一次的旅程。”  ——郎晓光  去年的11月5日,摄影家郎晓光第二次踏上了
期刊
随着摄影技术设备的发展,女性有了一种表达自己情感、观念的新工具。当女性从被看的位置上鼓足勇气走到照相机的取景框前,女性的作品通过摄影审视着她们周围的世界和她们自己,映现出她们的成就、挫折、她们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以及她们为谋求与男性的平等而作的种种努力。摄影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她们更好地寻找并发现自己独特的说话方式。  两年一届的会员作品展是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创作成果最为重要的展现,在
期刊
明朝,一个10岁的男孩读书时有感而笑,母亲问他笑什么,男孩说:“全国有九州五岳,写这本书的人自夸他已走完了八州,攀登了四岳。这个人的志向并不远大,要是我,非要历九州、登五岳不可。”这个男孩就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想来这段故事,不少人已经耳熟能详。男孩长大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游历了九州五岳,写下了著名的《徐霞客游记》。  400多年前的徐霞客为什么旅行?    徐霞客为純粹的向往而
期刊
公元335年,古罗马帝国刚刚迁都到君士坦丁堡后不久,君士坦丁大帝便下令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基督教皇家教堂,取名为“圣索菲亚”(Aya Sophia),意喻为“上帝的智慧”,教堂后来在一次大火中被焚毁。公元532年,雄心勃勃的查士丁尼大帝动用了上万名工人,昼夜施工,花费了6年的时间和大量的黄金,终于将新圣索菲亚大教堂打造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教堂。大教堂建成之时,建造者查士丁尼大帝情不自禁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