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服用利福平以前及用药后两周内、一个月、3个月、9个月、12个月共作7次细菌检查,每个患者在两处病损作涂抹标本,以400个麻风菌为总数来计算形态指数。形态上分为完整菌、断裂菌、颗粒菌。较多的近似的完整菌,即Sub-solid菌应注意区别。经一年治疗观察,56例中有52例(92%)形态指数有明显降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用利福平以前及用药后两周内、一个月、3个月、9个月、12个月共作7次细菌检查,每个患者在两处病损作涂抹标本,以400个麻风菌为总数来计算形态指数。形态上分为完整菌、断裂菌、颗粒菌。较多的近似的完整菌,即Sub-solid菌应注意区别。经一年治疗观察,56例中有52例(92%)形态指数有明显降低。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在鼠麻风细胞及中标准的鼠麻风杆菌培养物中生长的鼠麻风杆菌,其周围有一种特殊物质。电镜观察冰冻蚀刻负染制片显示晶朊结构(Crystalline)。经鉴定属于Mycoside C糖酯类。而积聚在人麻风杆菌周围的物质不同于鼠麻风杆菌,它们为微滴,因糖酯组织化学染色为阳性而认为它们由糖酯组成。
为了进一步证实银屑病患者细胞免疫方面的改变,如:血中T淋巴细胞总数减少和辅助性T细胞与抑制性T细胞(TH/TS)比率失调。
氨苯砜的毒性作用多样,包括血液、皮肤、神经、肾脏和胃肠道的异常。“氨苯砜综合症”是一种少见的具潜在致死性的过敏反应,表现为发热、乏力、肝炎伴肝坏死、剥脱性皮炎、淋巴腺病、正铁血红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
虽然激素对治疗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有时有效,但主要仍是避免摩擦、外伤、过度受热及抗菌素控制继发感染。近年来,已有人报告使用维生素E治疗本病获得较好疗效。本文对二例隐性遗传的姊妹患者,给予维生索E治疗,并进行双盲交叉对照研究。
作者通过对麻风早期皮疹的病理变化的观察,提出了麻风分类及传播途径的见解.作者认为,麻风早期皮疹的组织学变化,往往不太引起人们的注意.有关麻风早期免疫学因素的作用以及通过皮肤感染的途径,虽然已被广泛接受,但近年来对后者又提出异议.然而,所有这些都缺乏病理学的支持.因此作者从“光谱”分类(这种分类是根据组织学变化与预后以及免疫学反应有关的现象来确定的)的角度重新观察早期皮疹的病变.
作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以来自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病人的体外培养的T细胞系HUT-102(细胞表面表达Tac抗原)为底物,检测了40例活动性SLE、30例非活动性SLE、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9例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病人和25名正常人的血清。
本文采用5%灰黄霉素90%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治疗平滑皮肤的毛发癣菌病44例及小孢子菌病20例,局部外搽,每日2次,眼睑附近不用.毛发癣菌病总的疗程11~30日,平均18.9日,治愈时间平均15.5日,多发性损害患者治愈期平均18日.治疗开始后平均12.6日菌检阴性.羊毛状小孢子菌病总的疗程11~18日,平均14.3日,20例中19例治愈,治愈时间平均14.5日,平均11.3日菌检阴性.治疗
最近Morimoto等(1985)对1例伴有银屑病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用活性维生素D3(Iα-OH-D3)口服治疗后,银屑病皮疹意外地得到消退。后来又对12例银屑病全身或部局应用Iα-OH-D3或Iα,25(OH)2D3治疗,亦均有效。Iα-OH-D3在肝脏中代谢形成活性Iα,25(OH)2D3。
作者在资料复习中提到:目前正在研究播散性神经性皮炎的(5)羟色胺代谢失调的发病学意义。有人确定组织胺和(5)羟色胺与激肽酶系统有密切的关系。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已确定激肽酶的巨大生物活性比组织胺、(5)羟色胺、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的为高。认为在过敏性皮肤病激肽系统的研究特别有前途。
甲吲噻腙主要用来防治牛痘接种后的皮肤并发症。有报道对生殖器疱疹,带状疱疹有效。作者用来治疗扁平苔藓,共观察29例,男17,女12。病程自数周到10年,半数病人年龄在50岁以上。皮损均广泛,9例伴皮损和口腔粘膜损害,3例唇红缘和颊粘膜与齿接合处有糜烂溃疡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