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心灯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gan1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事实表明现在的高中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对语文是“无趣”的。而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形成了这样的现实,原因在哪里?
   首先是学生认识。学生以为语文就是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必然降低其语文方面认知能力。
   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甚至流行“课本无用论”,有认为阅读经典是在浪费时间的观点。
   当然教师方面也有原因,在高考的背景下,教师们将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
   那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该怎样做呢?本人认为可从改造形象方面入手:塑造语文“新”形象,塑造教师“优”形象,塑造课堂“活”形象。
   塑造语文“新”形象。主要是在内容上求“新”,为语文注入时代气息。清新的个人语文形象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重要意义。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尚与爱好,在语文中融入时代热点,将极大增强语文魅力,比如用“感动中国”丰富作文素材;用“百家讲坛”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用“流行歌词”作为分析艺术手法的例子,等等。
   时代气息的注入不能仅是知识或者术语的增加,而应当贯穿语文思想的培养与语文能力的训练。比如“嫦娥奔月”在语文课上当然不能一味谈其科学精神,而应侧重于想象、审美的精神;“奥运会”在语文课上也不能只是体育知识的介绍,而应侧重于其文化精神内涵。总之“材料”应该为语文服务。
   其次应重提语文的情感性,注重形象性。高考作文要求“写”真情实感,文学思维的核心是形象思维。这两点是语文学科独一无二的,也是同理科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语文的魅力之源泉。
   最后,把语文作为中学生的人生指导课。高中没有人生规划与人生指导之类的课程,语文应该挑起重担。许许多多文学家的人生经历、丰功佳绩能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当学生发现通过语文学习能对自己现实中的人生起到指导作用,他便会时时到语文中来寻求帮助,解决疑惑了。
   塑造教师“优”形象。本人觉得有三个要点:个性化、亲和力和激情。
   首先,做个性化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真实个性,必然会得到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进而受到学生喜爱。个性化的内涵在于发扬自己的优点。把自身的优点不断强化、发展,最终将形成独特的不可被复制的风格。学会在教学中不时闪现出这种独有的光芒,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其次,要有亲和力。只有带着平等尊重的想法才能真正理解学生,这样,真诚互信的交流才能发生。认识自己的个性与优点,是“知己”;而真实的理解与交流,带来的则是“知彼”。如果做到了这点,学生的脾气、爱好;他们的长处、短缺;他们的困难、需要,大都能了然于胸,在教学中,很自然就知道该如何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此建立。
   最后,语文教师要特别具有激情,带着激情去面对学生,带着激情去面对语文。语文课本身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艺术家”。
   当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语文教师还需要很多。比如:拥有更渊博的知识;更广泛的爱好;提炼更生动的语言;更多调控课堂的方法和技巧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当教师的去努力。
   塑造课堂“活”形象。所谓“活”就是调动绝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课堂毕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如果课堂教学做得好,就能增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可从两方面入手:让学生有成功体验;教学手段多样,常变常新。
   让学生有成功体验,主要是课堂内容要适宜,符合学生实际水平。设计问题要有梯度,由易到难,符合学生层次特点。及时给予鼓励。
   语文课堂应该有多种多样的手段,常变常新就能不断吸引学生的关注。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形式:
   1.创设情景诱发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典型的教学环境,师生共同在环境中进入角色,去欣赏文学作品,体验其中的乐趣。
   2.巧妙设问激发兴趣。学生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巧妙的设问能够激发他强烈的好奇心与求胜心。
   3.设置活动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如演讲、辩论、情景剧、成语接龙、诗歌朗诵等。
   4.利用多媒体这早已被广大师生认可的教学形式,增加语文教学形象化的优越性。
   5.适当利用特殊教学。所谓特殊教学主要指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
   课堂技巧和手段是非常丰富的,经常运用,你的课堂一定会活起来。
其他文献
就意象而言,它是情感的物化形态。意象的创造基础是诗人对外部世界的深刻体验和强烈感受。而诗人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艺术追求,对意象进行选择与组合,形成具有诗人独特个性特征的意象。就如香草、美人之于屈原,是诗人高洁品性的象征。明月之于李白,是寄托诗人对光明纯洁的追求和向往。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使他的理想幻灭。生缝乱世,在老病穷愁中饱尝离乱之苦。虽然是悲剧的时代让他扮演了悲剧的角
期刊
一、注重作文序列化系统指导  作为教师要从整个高中三年着眼,制定学生写作计划。因此,我结合语文教材(旧人教版语文教材)高一重记叙,高二重议论的作文训练思路,在记叙文部分着重训练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记叙手法: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景物,修辞——排比、比喻、夸张等,结构——前后照应、悬念、曲折,审题等几个方面,在议论文部分着重训练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审题——论点的提出
期刊
在高考诗歌鉴赏中,随着2011年河南省课改揭幕,正式使用新课标试卷进行高考,其中本考点分值在传统高考的基础上增加了3分,而所考内容含语言赏析,形象赏析,表达技巧赏析以及思想情感的赏析与评价,其中思想情感的考查几乎是必考题,纵观2011年全国18套高考试卷,其中15套试题高考了思想情感的赏析与评价,可见思想情感的考查至关重要。  然而,即使部分试题没有直接命题考查情感,而体会和感悟诗词的思想情感是理
期刊
生活中确实有诸多不公,遭遇了不公平怎么办?牢骚吗?毛泽东说:“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那么就让我们放眼历史的天空去寻觅答案。  黄沙漫漫,烈日炎炎,一位汉将率几千人马迷失了道路,艰难地行走在滚滚沙尘之中,突然,十几万匈奴军队从天而降,横亘前方!于是剑拔弩张,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尽管将军率部属和敌人拼死相搏,但终因寡不敌众而惨败,败讯传出,龙颜大怒,主将怪罪,严加审讯,将军口讷,
期刊
问题导学法,是一种问题意识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问题为线索的课堂模式,它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发展平台。  整个问题导学过程中,问题的提炼尤为关键。一要精简,太多的问题连续抛出易引起学生思维的疲劳和惰性;二要概括,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过于零碎的问题会造成低效课堂;三要适度,太难或太容易了,都不利于课堂行为的顺利实施。  设计最精巧的问题,应为学生打通一个入口低平、空间高大的学习通道。进
期刊
一、通过实践,认识到教师的作用   通过很多次的讨论、研究和问卷调查,要想实施高效课堂,教师的因素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教师才能改变课堂,使课堂达到高效;只有教师才能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学校意识到,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必须明确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基本职能,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主要应当表现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
期刊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不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这都离不开学生生活经验,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期刊
经常听各种各样的公开课,小到学校自己组织的校级公开课,大到前段时间去泰安听的“全国新课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全国性的公开课,真的收获颇丰,也从中发现这么个问题:所有的公开课上课教师都对文本做了深入的研读,对课文的分析也往往深刻到位,只是并非所有的公开课都让人听着舒服。细细思索,原来是学生——并非所有的课堂学生都能随老师一起深入文本,真正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而语文学习最主要的还是要引领学习
期刊
在大多数教师看来,名字似乎只是代表某位具体的学生以便来区别他们。教师称呼学生,不就是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哪里来的艺术可言?然而这称呼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着许多教育艺术。人际交往讲究礼貌友好,平等待人。而称呼是师生交往的起点,表示着师生之间的关系,反映着教师的思想、道德,礼貌得体的称呼语可以激发和控制学生情绪,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进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因而鄙人认为人名虽微,称呼甚重。  至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