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基于中职生核心素养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有效利用不同的学习资源,探索跨媒介阅读和交流的新模式,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影视+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开发和实践为例,阐述如何将影视艺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以影视为切入点,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中职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 影视+传统文化 整合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与教材体系。”丰富人文教育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职课程和教材体系,也是《浙江省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学校开设了《雕刻时光:光影世界中的传统文化》选修课,试图将影视艺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以影视艺术鉴赏为突破口,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途径。
一、调研先行,探索影视艺术与传统文化整合的可行性
在影视文化盛行的当下,借助中职校课程改革的东风,打造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体系,发挥影视艺术在传播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开设基于影视艺术鉴赏的传统文化选修课,是值得研究的方向。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我们找到了影视艺术与传统文化间整合的可行性。
(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影视艺术的多样性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视作品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百年影史中,凡是优秀的影片无不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我们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了解极富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和民风民俗,从《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了解茶文化的传承、历练和蜕变;从《卧虎藏龙》《一代宗师》中透视武侠文化的发展与精髓;从主流电影《战狼2》《建国大业》中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从电视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品味诗词文化的魅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探寻汉字文化的神奇……不同形式的影视艺术作品展现了丰饶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深刻性与影视艺术的生动性
当前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以书本内容的讲授为主,学生不能形成直观的理解和感悟,更谈不上道德的内化。影视艺术最大的优势在于集声画等多种符号为一体,给受众以强烈的视听震撼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利用影视艺术作品的生动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寓教于乐,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根据蔡智忠漫画版改编的动画片《五子说》以故事为载体,采用诙谐有趣的动画技法、简单易懂的说理方法,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处事原则等复杂的内容灵活地表达出来,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好样本。
(三)传统文化的失传现状与影视艺术的技术创新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手工技艺和民俗等榜上有名。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因其自身特性和现代文化的冲击,正面临失传的危险,这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很不利。而影视是艺术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优势最直接地保留武术、音乐、民间艺术等珍贵传统文化遗产,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留下宝贵的参考资料。我们借助3D、数字化多媒体等新技术对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进行还原和重构,繼承和发扬。可见,影视艺术和传统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关系,我们可依托影视作品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编写教材,挖掘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在编写教材时笔者采用了“以线贯穿、以点切入,以面拓展”的方式,选取适合中职生认知、审美和实践的内容,着力开发“影视+传统文化”融合课程。
(一)点线面结合,梳理影视作品的发展脉络
我们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出发,选取了中国影史上内涵丰富、艺术精湛的经典电影和时下流行的精品电视文化类节目,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编写了选修课教材《雕刻时光:光影世界中的传统文化》。教材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为电影作品,下篇为电视文化类节目。
编写时注重点线面相结合。在整体编排上体现了“以线贯穿”——以时间顺序,概述了中国电影和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历程,梳理各时间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整体感知影视艺术的发展阶段及特点。“以点切入”——慎重选取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文化形态:“民族音乐”“戏曲文化”“武侠文化”“旗袍文化”“爱国情怀”和“神话题材”,并筛选与之对应的经典作品进行文化解读。“以面拓展”——从相应的传统文化形态出发寻找现代传承的事例,拓展相关的影视作品,组织学生开展类似的主题实践活动。例如,在中秋节开展“用镜头记录团圆”的摄影活动,在重阳节开展“寥寥三行字·寄思重阳情”的三行诗创作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化和内化。
(二)立足经典电影作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在章节设计中搭建“知识支架——影片介绍——文化探寻——文化传承——好片推荐——我思我在”的体例,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知识支架”立足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温故知新,注重“引导”;“影片介绍”简要介绍影片相关内容,初识理解,注重“了解”;“文化探寻”着力挖掘影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注重“研学”。例如,电影中的武侠文化——武侠江湖《卧虎藏龙》和电影中的戏曲文化——戏梦人生《霸王别姬》两章内容,以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符号武侠和京剧作为切入口,解读电影中武侠文化的视觉表达形式和精神内涵,通过人物命运这条主线,了解京剧艺术的历史变迁以及作品中展现的京韵特色和民俗风情。又如,电影中的音乐文化——生生不息《百鸟朝凤》一章,通过了解新老两代唢呐艺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的故事,介绍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乐器,让学生理解和喜爱民族音乐。再如,电影中的旗袍文化——年华似水《花样年华》,影片里表达出的委婉的情绪正是通过旗袍来展现的,旗袍也是传统美学意象之一,每一件旗袍都是一段岁月、都传达出一种精神世界。“文化传承”联系实际、反思当下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做法,拓宽“认知”;“好片推荐”引导学生观摩同题材的影视作品,注重“拓展”;“我思我在”,对已学内容进行回顾小结,检测对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注重“反思”。通过层层深入式地探究,挖掘影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在实践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体味电视文化清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当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一大批优秀的电视文化类节目脱颖而出,让观众感受到了一股股文化清流。这些文化类节目克服了以往大而泛的主题设定,从“小元素”切入,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从汉字的写法和典故切入;《中国诗词大会》从古代经典诗词的记忆和赏析入手;《见字如面》从一封封情感真切、饱含深情的书信朗读开始……这些元素都代表了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同的“小元素”映射出了“大文化”。教材下篇依然延续上篇的章节体例,以具体文化类节目为依托,了解汉字文化、诗词文化和书信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同时关照现实,感悟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联通,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体验。
三、课堂实践,梳理影视艺术教学中彰显传统文化的途径
立足于影视艺术鉴赏课中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的目标,笔者开展了课堂实践活动,梳理出以下途径。
(一)立足影视作品,以点带面析文化
在选修课课堂实践中,我们以传统文化的某一方面作为切入口,在观摩影片的基础上,对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如影片《霸王别姬》透过戏中戏的跨时代光影,表达对京剧文化的深沉感情。授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解读京剧文化的历史变迁:程蝶衣与段小楼的人生经历伴随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电影用字幕和具有时代特点的场景变化揭示背景,从历史的变迁中学生也能感受到京剧文化的兴衰,深入理解历史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这一主题。
(二)借助语文教材,实现跨媒介交流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影视创作的重要题材。收录于语文教材的许多篇目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影视作品,在分析影视作品时,教师借助经典文本,通过文本和视听语言的相互对照,实现跨媒介交流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授课《边城》时,为让同学们领略边城如诗如画的美景,教師用古筝为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一幅幅湘西地区风光图片,借助电影片段观摩,创设情境,初识这座边城。通过图片、电影、文字等不同媒介的联通,让学生身临其境,对湘西的秀美风光产生了浓厚兴趣,为后续品味湘西小城展现的人生形式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依托信息化手段,提供多样化体验
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借助各类信息化手段,如微课、微信、蓝墨云班课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提供多样化体验。如在《士兵突击》一课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微课、剧本演绎、现场采访、人物点评等多样化的体验感受人物身上的“不放弃”精神,并结合自身在专业学习中的经验和体会,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我们根据教材还制作了一系列影视鉴赏相关的微课,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影视+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为中职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出了一条有益的途径。一方面提升了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跨学科育人意识,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课程的开展助力了和合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参考文献:
[1]毛刚飞,褚树荣.跨界之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林吕涛.影视艺术现实呼唤影视艺术素养教育[J].视听纵横,2006,(06).
[3]姚韫.高校影视鉴赏课的定位及教改思路[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4]李景龙.影视时代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J].电影理论,2015,(05).
[5]胡学军浅谈大学生美育中的影视欣赏课教学[J].电影评介,2007,(11).
【关键词】核心素养 影视+传统文化 整合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与教材体系。”丰富人文教育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职课程和教材体系,也是《浙江省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的重要内容。笔者在学校开设了《雕刻时光:光影世界中的传统文化》选修课,试图将影视艺术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以影视艺术鉴赏为突破口,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为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途径。
一、调研先行,探索影视艺术与传统文化整合的可行性
在影视文化盛行的当下,借助中职校课程改革的东风,打造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体系,发挥影视艺术在传播传统文化中的优势,开设基于影视艺术鉴赏的传统文化选修课,是值得研究的方向。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我们找到了影视艺术与传统文化间整合的可行性。
(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影视艺术的多样性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视作品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百年影史中,凡是优秀的影片无不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我们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了解极富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和民风民俗,从《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了解茶文化的传承、历练和蜕变;从《卧虎藏龙》《一代宗师》中透视武侠文化的发展与精髓;从主流电影《战狼2》《建国大业》中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从电视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品味诗词文化的魅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探寻汉字文化的神奇……不同形式的影视艺术作品展现了丰饶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深刻性与影视艺术的生动性
当前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以书本内容的讲授为主,学生不能形成直观的理解和感悟,更谈不上道德的内化。影视艺术最大的优势在于集声画等多种符号为一体,给受众以强烈的视听震撼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利用影视艺术作品的生动性,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寓教于乐,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根据蔡智忠漫画版改编的动画片《五子说》以故事为载体,采用诙谐有趣的动画技法、简单易懂的说理方法,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处事原则等复杂的内容灵活地表达出来,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好样本。
(三)传统文化的失传现状与影视艺术的技术创新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手工技艺和民俗等榜上有名。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因其自身特性和现代文化的冲击,正面临失传的危险,这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很不利。而影视是艺术与现代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影视作品以其独特的优势最直接地保留武术、音乐、民间艺术等珍贵传统文化遗产,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留下宝贵的参考资料。我们借助3D、数字化多媒体等新技术对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进行还原和重构,繼承和发扬。可见,影视艺术和传统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关系,我们可依托影视作品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编写教材,挖掘影视艺术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在编写教材时笔者采用了“以线贯穿、以点切入,以面拓展”的方式,选取适合中职生认知、审美和实践的内容,着力开发“影视+传统文化”融合课程。
(一)点线面结合,梳理影视作品的发展脉络
我们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出发,选取了中国影史上内涵丰富、艺术精湛的经典电影和时下流行的精品电视文化类节目,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编写了选修课教材《雕刻时光:光影世界中的传统文化》。教材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为电影作品,下篇为电视文化类节目。
编写时注重点线面相结合。在整体编排上体现了“以线贯穿”——以时间顺序,概述了中国电影和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历程,梳理各时间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整体感知影视艺术的发展阶段及特点。“以点切入”——慎重选取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文化形态:“民族音乐”“戏曲文化”“武侠文化”“旗袍文化”“爱国情怀”和“神话题材”,并筛选与之对应的经典作品进行文化解读。“以面拓展”——从相应的传统文化形态出发寻找现代传承的事例,拓展相关的影视作品,组织学生开展类似的主题实践活动。例如,在中秋节开展“用镜头记录团圆”的摄影活动,在重阳节开展“寥寥三行字·寄思重阳情”的三行诗创作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化和内化。
(二)立足经典电影作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在章节设计中搭建“知识支架——影片介绍——文化探寻——文化传承——好片推荐——我思我在”的体例,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知识支架”立足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温故知新,注重“引导”;“影片介绍”简要介绍影片相关内容,初识理解,注重“了解”;“文化探寻”着力挖掘影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注重“研学”。例如,电影中的武侠文化——武侠江湖《卧虎藏龙》和电影中的戏曲文化——戏梦人生《霸王别姬》两章内容,以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符号武侠和京剧作为切入口,解读电影中武侠文化的视觉表达形式和精神内涵,通过人物命运这条主线,了解京剧艺术的历史变迁以及作品中展现的京韵特色和民俗风情。又如,电影中的音乐文化——生生不息《百鸟朝凤》一章,通过了解新老两代唢呐艺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的故事,介绍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乐器,让学生理解和喜爱民族音乐。再如,电影中的旗袍文化——年华似水《花样年华》,影片里表达出的委婉的情绪正是通过旗袍来展现的,旗袍也是传统美学意象之一,每一件旗袍都是一段岁月、都传达出一种精神世界。“文化传承”联系实际、反思当下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做法,拓宽“认知”;“好片推荐”引导学生观摩同题材的影视作品,注重“拓展”;“我思我在”,对已学内容进行回顾小结,检测对章节内容的掌握情况,注重“反思”。通过层层深入式地探究,挖掘影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在实践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体味电视文化清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当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一大批优秀的电视文化类节目脱颖而出,让观众感受到了一股股文化清流。这些文化类节目克服了以往大而泛的主题设定,从“小元素”切入,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从汉字的写法和典故切入;《中国诗词大会》从古代经典诗词的记忆和赏析入手;《见字如面》从一封封情感真切、饱含深情的书信朗读开始……这些元素都代表了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不同的“小元素”映射出了“大文化”。教材下篇依然延续上篇的章节体例,以具体文化类节目为依托,了解汉字文化、诗词文化和书信文化,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同时关照现实,感悟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联通,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体验。
三、课堂实践,梳理影视艺术教学中彰显传统文化的途径
立足于影视艺术鉴赏课中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的目标,笔者开展了课堂实践活动,梳理出以下途径。
(一)立足影视作品,以点带面析文化
在选修课课堂实践中,我们以传统文化的某一方面作为切入口,在观摩影片的基础上,对蕴含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如影片《霸王别姬》透过戏中戏的跨时代光影,表达对京剧文化的深沉感情。授课时教师带领学生解读京剧文化的历史变迁:程蝶衣与段小楼的人生经历伴随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电影用字幕和具有时代特点的场景变化揭示背景,从历史的变迁中学生也能感受到京剧文化的兴衰,深入理解历史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这一主题。
(二)借助语文教材,实现跨媒介交流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影视创作的重要题材。收录于语文教材的许多篇目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影视作品,在分析影视作品时,教师借助经典文本,通过文本和视听语言的相互对照,实现跨媒介交流阅读,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授课《边城》时,为让同学们领略边城如诗如画的美景,教師用古筝为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一幅幅湘西地区风光图片,借助电影片段观摩,创设情境,初识这座边城。通过图片、电影、文字等不同媒介的联通,让学生身临其境,对湘西的秀美风光产生了浓厚兴趣,为后续品味湘西小城展现的人生形式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依托信息化手段,提供多样化体验
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借助各类信息化手段,如微课、微信、蓝墨云班课等,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提供多样化体验。如在《士兵突击》一课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微课、剧本演绎、现场采访、人物点评等多样化的体验感受人物身上的“不放弃”精神,并结合自身在专业学习中的经验和体会,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我们根据教材还制作了一系列影视鉴赏相关的微课,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综上所述,通过“影视+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为中职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出了一条有益的途径。一方面提升了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跨学科育人意识,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另一方面通过实践课程的开展助力了和合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参考文献:
[1]毛刚飞,褚树荣.跨界之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林吕涛.影视艺术现实呼唤影视艺术素养教育[J].视听纵横,2006,(06).
[3]姚韫.高校影视鉴赏课的定位及教改思路[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4]李景龙.影视时代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策略[J].电影理论,2015,(05).
[5]胡学军浅谈大学生美育中的影视欣赏课教学[J].电影评介,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