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话说得有分寸,恰到好处,不仅能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而且会让人觉得你很有水平,从心里产生敬佩之情。相反,若话说过了头,不中听,则会使人脸红脖子粗,与你较劲,使你下不了台。因此,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时,必须讲究语言艺术,准确地把握批评的实质,掌握好批评的技巧,让批评发挥其应有的效力,以达到批评的预期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必须控制好教师自身的心理情绪,绝不能让自己的消极情绪随意发泄在学生身上。批评源于教师对学生错误的不满,教师的不满程度与学生错误的大小往往是成正比的。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错误,常常会生气、怨恨甚至愤怒。这些消极情绪如果任其发泄,教师劈头盖脸地把学生训斥一通,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损害教师本人的威信。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深得长辈的宠爱,唯我独尊,神经脆弱,容易走向极端。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批评教育之前,一定要遏制住自己的不满情绪,不能被怒气所左右。切记错的是事情而不是学生这个人,冷静下来,想好批评的大致内容,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法和语气去分析评判学生的错误,并指出他改正错误的途径。可以说,有效的心理控制是进行批评的前提。
第二,必须控制好时间,讲究批评的时效性。这个问题常常被人忽视,特别是对一些天天“忙忙碌碌”的教师,及时的批评可以变成一种动力,它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顺利进行,且立竿见影,效果显著;而延迟的批评总带有“秋后算账”的意味。平时不说,到时候一股脑儿端出来,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旧事重提,容易使学生失去安全感,教师在批评中包含的期望也就消失殆尽了。比如,学生由于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偏差,这时候,教师就必须及时指出他的缺点,同他一起回顾目标,重申你对他的期望,并启发他想办法,指导他走上正确的轨道。如果对平时的错误熟视无睹,日积月累,等到出了大问题,才满怀失望地进行批评,这时,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此时的批评就变成了惩罚。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批评的时效性,在恰当的时候提出合理的批评。此外,批评的时效性还表现在每次批评时间长短的控制上。一个小失误用不着批评几个小时,或彻夜长谈,应该点到为止;一个大错误不允许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完事,一定要做细致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这些都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第三,教师实施批评时应注意斟酌词句,使用恰当的语气。在控制批评心理的时候,其实就是对批评的修辞语言进行删节和改造。消极情绪受到抑制,就能减少批评用语的火药味,在批评的语言和语气中注入关怀和期待,就能让学生受到了批评也感到舒服。一般而言,批评时不能讽刺和谩骂,根据实际情况和情节轻重,可直率,可委婉,可幽默,可暗示,可以说理为主,亦可以从情感入手。教师只要采取与人为善的态度,在批评时注意用语的修辞控制,就会逐渐积累经验,成为一个善于批评的育人者。
第四,批评时应注意对象,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当一个班级的学习与生活出现偏差时,显然应该批评班级的负责人,让他承担责任。虽然有时候错误是由于部分学生造成的,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学生干部作为缓冲带,通过他们把教师的意见传达下去,批评的压力减少了,效力却增大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出现问题时,把矛头对准其中的某个学生,以免有厚此薄彼的嫌疑。但当错误是由一个人造成的时候,就只能批评这一个人,不能瞎子摸象,把个别的错误当成大多数学生的过失。明确职责,不误伤他人,这在批评自觉意识尚不足的学生时尤为重要。
第五,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批评这一手段时,必须注意场合的控制。管理学中有一句行话说得很实在:“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扬,关起门来批评。”大量的批评是“一对一”地进行,而且不宜扩散,只有较大的错误才必须在大会上批评。自然,有时候为了“敲山震虎”,在学生出现错误苗头的时候,预先在全体学生面前警示,也是可以的,而且很有必要。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要讲究艺术性,要以人为本,渗透赏识,让批评更富有人情味,力求变忠言逆耳为“忠言顺耳”。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找回他们的自信,维护他们的自尊。让批评发挥表扬的同等效力,使学生的天赋得以发挥,智慧的火花得以迸发。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必须控制好教师自身的心理情绪,绝不能让自己的消极情绪随意发泄在学生身上。批评源于教师对学生错误的不满,教师的不满程度与学生错误的大小往往是成正比的。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错误,常常会生气、怨恨甚至愤怒。这些消极情绪如果任其发泄,教师劈头盖脸地把学生训斥一通,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会损害教师本人的威信。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深得长辈的宠爱,唯我独尊,神经脆弱,容易走向极端。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批评教育之前,一定要遏制住自己的不满情绪,不能被怒气所左右。切记错的是事情而不是学生这个人,冷静下来,想好批评的大致内容,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法和语气去分析评判学生的错误,并指出他改正错误的途径。可以说,有效的心理控制是进行批评的前提。
第二,必须控制好时间,讲究批评的时效性。这个问题常常被人忽视,特别是对一些天天“忙忙碌碌”的教师,及时的批评可以变成一种动力,它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顺利进行,且立竿见影,效果显著;而延迟的批评总带有“秋后算账”的意味。平时不说,到时候一股脑儿端出来,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旧事重提,容易使学生失去安全感,教师在批评中包含的期望也就消失殆尽了。比如,学生由于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偏差,这时候,教师就必须及时指出他的缺点,同他一起回顾目标,重申你对他的期望,并启发他想办法,指导他走上正确的轨道。如果对平时的错误熟视无睹,日积月累,等到出了大问题,才满怀失望地进行批评,这时,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此时的批评就变成了惩罚。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批评的时效性,在恰当的时候提出合理的批评。此外,批评的时效性还表现在每次批评时间长短的控制上。一个小失误用不着批评几个小时,或彻夜长谈,应该点到为止;一个大错误不允许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完事,一定要做细致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这些都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第三,教师实施批评时应注意斟酌词句,使用恰当的语气。在控制批评心理的时候,其实就是对批评的修辞语言进行删节和改造。消极情绪受到抑制,就能减少批评用语的火药味,在批评的语言和语气中注入关怀和期待,就能让学生受到了批评也感到舒服。一般而言,批评时不能讽刺和谩骂,根据实际情况和情节轻重,可直率,可委婉,可幽默,可暗示,可以说理为主,亦可以从情感入手。教师只要采取与人为善的态度,在批评时注意用语的修辞控制,就会逐渐积累经验,成为一个善于批评的育人者。
第四,批评时应注意对象,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当一个班级的学习与生活出现偏差时,显然应该批评班级的负责人,让他承担责任。虽然有时候错误是由于部分学生造成的,但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学生干部作为缓冲带,通过他们把教师的意见传达下去,批评的压力减少了,效力却增大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出现问题时,把矛头对准其中的某个学生,以免有厚此薄彼的嫌疑。但当错误是由一个人造成的时候,就只能批评这一个人,不能瞎子摸象,把个别的错误当成大多数学生的过失。明确职责,不误伤他人,这在批评自觉意识尚不足的学生时尤为重要。
第五,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批评这一手段时,必须注意场合的控制。管理学中有一句行话说得很实在:“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扬,关起门来批评。”大量的批评是“一对一”地进行,而且不宜扩散,只有较大的错误才必须在大会上批评。自然,有时候为了“敲山震虎”,在学生出现错误苗头的时候,预先在全体学生面前警示,也是可以的,而且很有必要。
总之,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要讲究艺术性,要以人为本,渗透赏识,让批评更富有人情味,力求变忠言逆耳为“忠言顺耳”。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找回他们的自信,维护他们的自尊。让批评发挥表扬的同等效力,使学生的天赋得以发挥,智慧的火花得以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