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关起门来偷偷干到撸起袖子加油干,从一穷二白缺技术到不畏艰难求突破,在江苏这片土地上,一群与改革同步甚至早于改革的实业开拓者共同绘就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新图景。他们苦干实干、开拓创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沉寂下的跃跃欲试
1978年的冬天,安徽小岗村18个血手印,打破了这片土地的沉寂。尽管从现在看来,这18位朴实农民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在当时,他们却是抱着“杀头坐牢的决心”,顶住压力摁下手印。
很少有人知道,在此9年前的1969年,在苏南的一个村子里,有人同样怀揣着决心,认准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道理,偷偷地办起了小五金厂。这个人便是日后享誉全国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
20世纪60年代,华西村是远近闻名的“穷地方”,草房破烂、垛墙歪倒、泥路曲拐,下雨就一片汪洋。全村就800亩土地,还被分割成1300多块,高低错落不成片。由于实在太穷,外村没姑娘愿意嫁过来,所以有“有女不嫁华西去,宁愿扔在河浜里”的民谣。
吴仁宝不信邪,有着一股改天换地的劲儿。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吴仁宝当上村支书,上任就搞耕作革新,粮食产量大增,成了饥荒年月的大能人。1965年他又发动村民搞了个15年“大规划”,靠肩挑手提,将河流改道、削峰填谷,平整了全村地貌。结果提前8年完成规划,还成了全国农业先进典型。
但耕地就这么多,再怎么努力,到顶也就如此。吴仁宝打起了创办工厂的念头,将村里的劳动力都用好、用足。一个颇为隐秘的小五金厂就此创立。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吴仁宝干这事可有“掉脑袋”之险。为保密,吴仁宝在工厂周围筑墙围布,搞得像“地下工厂”。工厂白天关门熄声,有领导和外人来参观检查也不知情;人走后,村民又返回来加班加点……偷偷摸摸10年干下来,小五金厂竟然赚了200多万元,悄无声息地成了“暴发户”。
同样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一江之隔的泰兴,退伍军人徐镜人也偷偷地创建了一间作坊式的小制药厂。制药厂由泰兴县口岸镇仪表厂的一个车间派生而来,全部资产只有六间平房、几口大缸、几台简易的设备和数名工人。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动荡年代,工厂发展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缺钱、缺人、缺技术、缺设备,一穷二白,举步维艰。
在老职工鞠明生回忆中,当时没有国家拨款,也没有银行贷款,但在徐镜人带领下,大家却有着坚强毅力和不屈信念。这一批老职工东拼西凑,自己动手建厂房、改造设备,还跑到河南安阳第二制药厂学制药工艺,带回生产菌种。几经周折后,“泰兴县口岸镇工农兵制药厂”总算运转了起来。徐镜人一人身兼数职,既是厂长,也是泥瓦工、建筑工、搬运工。
几十年后的今天,曾经身兼数职的徐镜人和他一手创办的扬子江药业已经屹立在中国药业的最前端,傲视群雄。这个700亿医药帝国掌门人,坚持不兼并、不负债、不上市,成了业界的传奇。
开拓下的大显身手
当吴仁宝、徐镜人“暗度陈仓”,偷偷干起实业之时,20公里之外的张家港沙洲县锦丰轧花厂里,迎来了一名有着中专学历的钳工。这个22岁、身材壮硕的年轻人叫沈文荣,虽说是当地鲜有的高才生,但干活一点也不含糊。他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在各方面表现突出,很快成为老厂长张耀生的培养对象和左膀右臂,并先后担任班长、车间主任。
在20世纪70年代,钢材是最紧俏的物资,沙洲县一年仅能分配到400吨钢材。沈文荣比任何人都强烈地意识到,只要有了钢,什么都好办。为了发展经济,县里与轧花厂商量自办小钢厂。1974年轧花厂集资45万元,筹建轧钢车间,沈文荣为筹建小组负责人之一。他带领23名青年工人到附近钢厂学习轧钢技术。那时的轧钢车间一无设备、二无图纸、三无人才,沈文荣就想办法自己敲打出設备和备件,材料也是因陋就简,弄到什么用什么。1974年年底,轧钢车间试生产,次年3月正式投产,5月沈文荣被任命为厂总支副书记,6月该轧钢车间命名为沙洲县轧钢厂,1976年炼钢试产成功,11月沙洲县轧钢厂更名为沙洲县钢铁厂。没人能想到,30年后,这家艰难起步的钢铁厂居然能成为震撼欧洲大陆的钢铁巨擘。
1976年,在苏南常熟的大地上,出现了一个每天在公路上疾驰200公里的身影。这位常熟白茆镇山泾村24岁的村民,叫作高德康,凭借从父亲那里学来的裁缝手艺开启了自己的服装梦。那一年,脑子灵活的他带着11个农民,成立了一个有着8台缝纫机、一辆自行车的小小缝纫组。手艺好、价钱公道的缝纫组被上海一家服装厂认可,为这家服装厂提供加工服务。为了节省成本,高德康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上海常熟两地,他的二八式自行车后座上驮着的是上百斤的材料和成品。这种生产方式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再后来,一个叫做波司登的羽绒服品牌横空出世,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
1979年春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33岁的周建松走上企业主要领导岗位,担任江阴钢绳厂(法尔胜的前身)厂长。这个脸上架着厚厚镜片,看上去文气十足的厂长,一上任就喊出了“把产品打到国外去”的豪言壮语。要知道,那时候的钢绳产品滞销严重,想在国内谋得一席之地都不容易,何况远销国外。然而这个镜片后有着坚定眼神的年轻人做到了,这一年,江阴钢绳厂的首批产品进入了东南亚市场。
周建松一手抓外贸出口,一手抓新产品开发,1980年实现上缴利税114万元。与此同时,外贸出口量逐年增加,产品不仅在东南亚站住了脚跟,而且开始进入欧洲市场。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开始在全国金属制品行业中崭露头角,出口、技术、质量、品种等指标均跃居前列,令同行们刮目相看。在此后40年间,周建松带领法尔胜从一家手摇麻绳小厂崛起为中国最大的金属制品生产企业,成为以金属制品为主产业,涉及光通信、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多元化产业的集团。
奋斗下的苏南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沉寂许久的江苏大地在一小拨胆大开拓者的示范下,不仅苏醒了,还欣欣向荣起来。
每天乐呵呵从不抱怨的江阴青年代课教师李兴从人堆里被挖掘了出来,受命搞起了公社化工厂。早有抱负的他,从技术员、车间主任、科长一路走来,直到当上主持工作的副厂长。白手起家的企业,让李兴搞得红红火火,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40万元,净利60万元。一切红红火火之时,公社企业被他人承包,李兴又被请走。他带着妻女离开,在江阴要塞镇摆起了西瓜摊,真实上演了一出人生起伏剧。
摆着西瓜摊的李兴不久后峰回路转,遇上前来求才的伯乐,请他去澄南村搞化工。李兴内心的那团火又熊熊燃起,二话不说便领了军令状。他带着村里给他派来的12个年轻人,白手起家,苦心经营,只用45天,就看见了喜人成果。1984年12月1日,澄南化工厂的第一个产品五氧化二磷问世了。
几乎同时,从部队退伍回到江阴,捧上钢铁厂“铁饭碗”的缪双大决定从体制内离开,创一番事业。1982年,31岁的他带着三个哥哥和几个好友组建了一支工程队,闯起了上海滩。白手起家的缪双大历经诸多坎坷,遭遇种种白眼,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成了上海空调安装行业的一块招牌。然而,这个行业装不下缪双大的雄心,他在谋划更广阔的未来。
1985年4月,缪双大带着仅有的50多万元资金回到家乡,办起了江阴溴化锂制冷机厂(江苏双良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前身),在简易厂房里开始生产空调,并于当年盛夏生产出第一台溴冷机组,成为我国第一个非国有中央空调生产企业。如今的双良已从单一的溴冷机制造发展成以节能环保为核心,集化工新材料、战略新兴产业、金融投资、酒店房产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而一直专注于化工的李兴则缔造了一个产品销售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前300强的化工帝国。
在整个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涌现了一批敢闯敢拼的实业先行者,无锡红豆集团创始人周耀庭、常州月星集团创始人丁佐宏、镇江丹阳天工国际创始人朱小坤、长江润发集团创始人郁全和……他们不畏艰难、敢于开拓,在实业兴国的路上共同造就了那个时代令全国瞩目的苏南模式。